青銅器:觥
第一次知道“觥”,是在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寫道:“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敝恢馈蚌 笔且环N酒器,至于什么樣子,那不得而知,也沒去尋根問底。
在查閱研究青銅器物的過程中知道了:觥是古代漢族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橢圓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帶蓋,蓋做成有角的獸頭或長鼻上卷的象頭狀。有的觥全器做成動物狀,頭、背為蓋,身為腹,四腿做足。且觥的裝飾紋樣同犧尊、鳥獸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將其誤以為獸形尊。然觥與獸形尊不同,觥蓋做成獸首連接獸背脊的形狀,觥的流部為獸形的頸部,可用作傾酒。
1、【折觥】朝代:西周早期
館藏: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1976年12月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扶風(fēng)縣法門公社莊白村南青銅器窖藏。通高28.7厘米,腹深12.5厘米,口寬11.8厘米,口橫7厘米,重9.1千克。觥體呈長方形,前有流,后有鋬,分為蓋與器身兩部分。蓋的頭端呈昂的獸形,高鼻鼓目,兩齒外露,長有兩只巨大曲角,兩角之間夾飾一個獸面,從頭頂處開始在蓋脊正中延伸一條扉棱直到尾部,頸部這段的扉棱做龍形,兩側(cè)各飾一條卷尾顧首的龍。蓋的頸部以下,也就是不再昂起而接近水平的部分,裝飾有一個饕餮紋面,在饕餮的頭端加鑄了兩只立體的獸耳。銘文鑄在蓋內(nèi),器身上的銘文鑄在內(nèi)底部。器、蓋同銘,共計六行四十字。
2、【后母辛觥】朝代:商朝后期
館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南博物院
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通高36厘米,長46.5厘米,寬12.5厘米,重8.5千克。此器由器蓋與器身兩部分組成,器身內(nèi)底中部與器蓋內(nèi)均鑄銘文“后母辛”,“后母辛”是婦好的廟號。整器為扁長體,前窄后寬,為一站立狀四足獸。首似馬,上有一對卷角,“臣”字狀目,前兩足為獸類奇蹄,長于后足,后兩足狀如鳥爪,有四趾,尾部作獸首鋬。器紋飾精美,通體以云雷紋為地,器蓋飾一龍,身尾較長。前胸兩側(cè)與腹前端兩側(cè)各飾一夔龍,夔首向下,身尾上豎。前足外側(cè)飾夔龍紋,腹后端飾有并攏的雙翅與下垂的短尾,后足飾羽翎紋,兩者應(yīng)為一整體,以示禽屬。此器造型奇特,寓意神秘。
3、【日己觥】朝代:西周中期
館藏:陜西歷史博物館
1963年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扶風(fēng)縣齊家村西周窖藏。通高32厘米,通長33.5厘米,腹深12厘米。日己觥通體由蓋和長方形器身組成,蓋前端為雙柱角夔龍頭,后端作虎頭形,中脊為一只小龍,兩側(cè)各飾長尾鳳鳥紋。器身曲口寬流,四角起扉棱,曲口飾回首夔龍紋,尾隨小鳥,器腹四面飾卷角饕餮紋,圈足飾鳥紋,把手為寬大逶迤的獸尾,飾魚鱗紋。紋飾采用浮雕手法,突出于器表,神秘奇特的造型和豪放粗獷的紋飾組合巧妙,是西周青銅藝術(shù)中獨具匠心的設(shè)計。日己觥器、蓋同銘各18字。大意是天氏為亡父日己鑄造祭器,庇護子孫萬代。
4、【龍形觥】朝代:商代
館藏:山西博物院
1959年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桃花者村出土。高19厘米,長43厘米,寬13.4厘米。通體呈龍形,前端為龍首,露齒昂翹,瞠目張角,齜牙咧嘴為流。蓋面飾龍紋與前端龍首銜接,襯渦旋紋。腹兩側(cè)以渦紋和云紋為襯托,主紋飾鼉紋和夔龍紋,頭向與龍首相反,頗富動感。一邊一對貫耳用于懸掛;圈足飾相對的夔龍紋,更增穩(wěn)定之感。特別是鼉紋在青銅器中極為少見,鼉即鱷魚。是商代晚期“方國”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品。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5、【獸形觥】朝代:商代晚期
館藏:山西博物院
1976年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旌介村出土。高21.5厘米,長24厘米。整體狀如蹲獸。前有寬流,下承高圈足。蓋前端為龍首形,與上翹的流口扣合為頸,高浮雕粗角、尖耳,眉目突出,頸部起扉棱至蓋面中部;蓋后部作獸面,雙耳高聳;器腹前、左、右起扉棱,后有獸首形鋬。蓋部以云雷紋襯托兩個獸頭,器身則以三條扉棱為中軸組成獸面主紋,口沿下飾昂首卷尾夔龍紋,圈足飾夔鳳紋,均以云雷紋襯地。三層花紋。
6、【獸形觥】朝代:西周
館藏:山西博物院
2006年山西省運城市絳縣橫水墓地出土。高29,長30.5厘米。此獸形觥紋飾、造型都具有商代遺風(fēng)。觥體四壁和圈足分別飾獸面紋和龍紋,內(nèi)卷角大獸面在商代晚期極為盛行,其獨特之處在于,在卷角處分別附設(shè)兩條小龍紋。此觥并未采用常見的三層花紋,沒有地紋。整器莊重大氣,富麗堂皇。
7、【鳳鳥紋觥】朝代:西周早期
館藏:南京博物院
1954年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徒煙墩山出土。西周鳳鳥紋兕觥形似四足獸,獸身為園角長方形,上有獸紐蓋。腹飾對稱的鳳鳥紋,云雷紋地。
8、【父乙觥】朝代:商代晚期
館藏:上海博物館
父乙觥高29.5厘米,全長31厘米,底部縱長12厘米,橫長16.7厘米,重4.8公斤。觥蓋前端為昂首而出之獸首,后端作牛首形,中脊為一小龍,前端獸耳后部各有一小蛇。器身周體飾鳳紋,主鳳特大,長尾逶迤,形態(tài)優(yōu)雅。
9、【牛觥】朝代:商代晚期
館藏:湖南博物館
1977年11月在湖南省衡陽市蒸水北岸包家臺子出土。包家臺子南距轄神渡約1000米,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00米,高出周圍地面約1.5米。其時,牛觥埋在深約1米的黑褐色土中,頭部東向,周圍未見墓葬痕跡,當(dāng)為部落首領(lǐng)或長老在一場祭祀天地、祈求平安的祀典后深埋在臺地中央的。牛首及背為蓋,腹內(nèi)盛酒。頸部為流。此牛的頭部和角形,是江南地區(qū)常見的水牛形象,牛背上站立一虎,既是實用的捉手,又是一種裝飾。牛身上還裝飾有鳳鳥紋、龍紋、獸面紋等。此觥的造型設(shè)計與實用性完美地融于一體,表現(xiàn)出了優(yōu)良的工藝設(shè)計思想。
10、【獸面紋觥】朝代:商代
館藏:故宮博物院
通高15cm,寬20cm,重0.72kg。兕觥失蓋,橢圓形體,口上有流,鋬上鑄一獸首,高圈足。流、腹、足上起扉棱。通體以雷紋為地紋,飾獸面紋和夔紋。此兕觥紋飾華麗,工藝精美,屬難得之佳作。
11、【長子口簋形觥】朝代:西周
館藏:河南博物院
1997年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太清宮鎮(zhèn)長子口墓出土。該觥分蓋、器兩部分。蓋身呈圓形,觥蓋前端為一昂首而出的獸首,后端呈寬扁尾上翹,中置半環(huán)形鈕。蓋沿內(nèi)折,伸出子口,套合于器口。器寬短流,侈口圓唇,微束頸,圓鼓腹,圜底,圈足外撇,足底加厚。與龍尾對應(yīng)的腹部置半環(huán)形獸首鋬,下有長方形垂珥。器底內(nèi)壁有銘文“長子口”3字。這種簋形觥極為罕見。整器裝飾手法純熟靈巧,是西周早期較為獨特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