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孫維剛數(shù)學最優(yōu)學習法

 肖保存 2016-05-02
我曾仔細讀過已故特級教師孫維剛老師的書,書里孫老師談到如何在教學中利用結構教學法,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孫老師的學生們學習靈活性都很強,也都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孫老師帶的班成績都好得驚人,最好的班有全班55%的同學考上清華北大,其余全是一類本科,更難得的是他從不布置課后作業(yè),即使高三學生也能保證每天睡到8個小時以上,這簡直不可想象,但是我們敬愛的孫老師,他做到了!
在構建知識結構的過程中,我意識到如果能巧妙利用知識結構進行教學,將使教學效率大大提高,會有效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而且學生能保持優(yōu)良的成績——這是我一直孜孜不倦夢寐以求的。因自身水平有限,還需要進一步學習,我想借這次機會好好來談談我研讀孫老師的結構教學法的收獲,好好研究一下如何靈活運用知識結構教學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各位教師,各位家長,各位同學共同學習和探討,讓同學們達到輕松學習,快樂學習的美好境界,使學生真正有時間進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除了文化課的學習,還能參加更多的體育,藝術,社會活動,使學生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孫老師在課堂上的魅力案例很多,在這里無法一一敘述。我想把我仔細研讀孫老師的書的收獲和感受,以及孫老師的結構教學法的優(yōu)點,其中最值得學生們學習的一些經(jīng)驗以要點的形式總結出來,如果有不妥之處,懇請有識之士斧正。孫老師的結構教學法主要有以下幾點經(jīng)驗非常值得學生們學習。
1、學會找知識的新舊聯(lián)系。
許多知識都是互相聯(lián)系的,比如高中時要學的余弦定理,你就應該明白勾股定理就余弦定理的一個特例。找到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那么數(shù)學就變得簡單多了。
課堂上老師常會重復以前的知識,這時候你應努力找到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這樣學習數(shù)學就變得簡單而有趣了。就像華羅庚說的,讀書應有個過程——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也就是說要善于總結規(guī)律。
孫老師則把站在系統(tǒng)的高度教學知識分成了三層意思:
(1)每個數(shù)學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識的傳輸,都是在見樹木更見森林、見森林才見樹木的狀況下進行的;
(2)在教學過程中,對任何細節(jié)都鼓勵學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去問為什么,尋找它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
(3)在系統(tǒng)中進行教學。孫老師認為這種做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使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之間既盤根錯節(jié),又渾然一體,而到后來,知識好像在手心里,了如指掌的一張網(wǎng),而不再是一堆雜亂無章的瓦礫和一片望而生畏的戈壁灘?!?br>孫老師的教學方法被稱為“結構教學法”,講究新知識和舊知識的比較與聯(lián)系。他并不擔心學生的腦子夠不夠使,因為教師的任務就是造就學生發(fā)達的腦子。在他的課上,基本上是先出題,寫出公式,然后讓學生討論,上黑板演示,老師在一旁點撥,讓學生學會尋找規(guī)律。
比如在教三角形內(nèi)角和定理的證明時,課本上只是延長三角形底邊并做出一邊的平行線,引導學生做出證明。而孫老師則把問題交給學生,上來就讓學生猜想三角形內(nèi)角和是多少,再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證明。幾種證法出來后,孫維剛再問:“那么多邊形內(nèi)角和是多少?”學生答:“(n-2)180°?!薄霸趺醋C?”學生們踴躍舉手,把幾種證法寫在黑板上,然后,由孫老師做總結,提到了證明所用的就是數(shù)學歸納法的思想。數(shù)學歸納法是高二才接觸的內(nèi)容,在初一教學中就涉及了,學生接受得了嗎?當然,孫老師并不指望學生能一下子就理解和掌握數(shù)學歸納法,而只是抓住時機對教材結構進行調(diào)整,有關知識和方法先“閃現(xiàn)”一下,做個埋伏,做個鋪墊,以后還會“再現(xiàn)”,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他們的探索精神。
孫老師花費不知多少不眠之夜,設計,編寫的“結構教學”和配套教材,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敖Y構教學”使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課后沒有硬性的、繁瑣的家庭作業(yè),上課超前學一步,下課更輕松。他的“結構教學法”,注重新舊知識的比較與聯(lián)系,用他的話說是“八方聯(lián)系,渾然一體;漫江碧透,魚翔淺底。”……六年的課程三年學完,學生接連在各種競賽中獲獎。在他看來,生源的差別不應該成為影響教育成果的首要因素,只要方向對頭,方法得當,我們的教育對象都能成為棟梁之才。
2、聽講要專心,專心的標準是什么?
是精神集中,不走神嗎?
孫老師覺得這不是一個好的回答,只把精神集中到老師的講授內(nèi)容上,很可能是跟在老師的后面亦步亦趨,學生的思維即使在活動,也只是處在被動的狀態(tài)。
孫老師的建議是:一個命題提出來了,自己先試著去判斷它的真假;一個定理或公式寫出來了,自己先試著去證明它;一個例題寫出來了,自己先試著分析、解出它。甚至在學習進程中自己設想,該提出什么命題了,該定義什么概念了,讓思維跑在老師的前面。如果達不到大幅度的超前,也要設想講課的老師正在進行的推理的這句話的下一句會是什么。
孫老師在每屆的數(shù)學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如下幾點:
(1)幾乎每道例題、每個定理、每個公式都是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完成的。
(2)在課堂上要創(chuàng)造條件,造成學生總是想在老師前面、向老師(包括課本)挑戰(zhàn)的氛圍,讓學生在思維運動中訓練思維。讓一個個學生到前面來講,促進了學生之間聰明才智的相互傳染。
(3)從數(shù)學學科特點出發(fā),在知識上指導學生注意追根究底,尋找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和規(guī)律,在比較中學習新知識,站在哲理的高度思考問題,注重聯(lián)想。
(4)在解題中指導學生一題多解,多題歸一,多解歸一,歸納共性,分離個性,并總結出了一套科學有效的解題規(guī)律。
(5)提倡和指導學生開展問題研究,練習寫論文、寫總結。
(6)不能忽視回顧總結工作,學生完成作業(yè)后,要回顧、總結、反思,只有掩卷反思才會有所發(fā)現(xiàn)和優(yōu)化。
(7)世上不存在沒有“為什么”的事物,凡事需問“所以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凡事都要問一個為什么。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各抒己見,展開爭論。
孫老師認為:老師給學生講題,如果只把題目的解法過程一步一步講清楚,哪怕再細致明白,而講不出這些解法步驟是怎么想出來的,對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效果是不大的,甚至起消極作用。要講清楚自己當時的心緒和想法,在笨拙中學會反思,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3、學習的四種基本能力組成了學習的基本模型。
孫老師訓練學生,一要“敢”提問題;二要“會”提問題;三是在發(fā)現(xiàn)問題后,找出此知識與彼知識間的相互聯(lián)系。別人要花一個月,他們僅用三個半天便講完了高中數(shù)學的118個公式。初中三年便提前學完了高中的全部數(shù)學課程,而且還增加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內(nèi)容和部分大學的數(shù)學課程。初二上到一半,便可以優(yōu)異的成績答完前一年的高考數(shù)學試卷。
而孫老師的學生的成績,總是和“付出”之間有一道“不等式”:課前不用預習,課上沒有筆記,課后沒有作業(yè)。
孫老師到底靠什么呢?
 孫老師說:“我給學生出一道題,自己要先做10道題,從中選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啟發(fā)學生思維的。”
  在孫老師的書櫥里,有一摞大硬皮本,共有二十二個(但這只是其中一部分)。上面畫著三角、圓錐等各種幾何圖形,旁邊則是密密麻麻的解題筆記。 孫老師每出一道題,自己要先做上10道題,從中選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啟發(fā)學生思維的,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不用預習,不留作業(yè)。學生在討論中感受到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下課自己就會把找題解題當做一種樂趣。這就是孫老師教學成功的秘訣。
  孫老師為學生開創(chuàng)了解題的“三級跳”:一題多解(達到熟悉)、多解歸一(尋求共性)、多題歸一(尋求規(guī)律);又是他為學生歸納了4個大規(guī)律,15個中規(guī)律,30多個小規(guī)律,使他們從初一到高三,從代數(shù)到幾何,再沒有不會做的題目了。
心理學研究可以證明,孫老師的結構教學法是有理論支持的。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學優(yōu)生和學差生的知識組織是不一樣的。學差生頭腦中的知識是零散的和孤立的,呈現(xiàn)水平排列方式、列舉方式,而學優(yōu)生頭腦中的知識是有組織和系統(tǒng)的,知識點按層次排列,并且知識點之間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呈現(xiàn)出一個層次網(wǎng)絡結構??梢娙绻R在頭腦中無條理地堆積的話,那么知識越多,越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就像是進入圖書館借書一樣,當書按一定順序整齊地排列著,那么書會很容易找到;但書如果無順序、雜亂無章地堆放著,我們就很難找到需要的書。
有些家長會說自己孩子上課聽講很認真,也挺聰明,但就是考試不出成績,上課聽得很會,就是不會做題。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實這就是知識零散造成的結果。
結構乃是決定事物性質的重要因素。知識的作用,主要不是知識量的作用,而是合理結構的作用。在知識的應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并非獨立的“某個單項知識”,而歸根到底是整個知識結構在起作用。
學生學習課內(nèi)外知識、獲取信息,將這些知識、信息進行有目的的加工整理,即把個別的、零散的、無規(guī)律的知識、信息,進行分析、歸納、篩選,按其內(nèi)在聯(lián)系,分門別類,納入相應的“知識庫”中,使之結構化、系統(tǒng)化,形成網(wǎng)絡。這樣,運用時可以準確、迅捷地從“知識庫”中提取有效的知識信息解決問題,吸收新知識、信息,進而掌握《大綱》中應掌握的知識,形成《大綱》中應形成的能力。對知識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并納入相應的“知識庫”,使之結構化、系統(tǒng)化,形成“知識網(wǎng)絡”,簡而言之:整理知識。這是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它實際上包含這樣的兩個方面:
(1)知識門類化,即對所獲取的個別的、零散的、無規(guī)律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篩選、并按其內(nèi)在聯(lián)系分門別類:
(2)知識結構化,即將門類化的知識、信息納入“知識庫”中,使之結構化、系統(tǒng)化,形成知識網(wǎng)絡。
合理的知識結構可以在運用時,快速、準確地提取有效的知識?!獋€人是否真正把知識學到手了,要用“運用”來檢查。如果學了許多知識但不能在“運用”中表現(xiàn)出來,所貯存的知識不能根據(jù)需要成為進一步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和力量,那就是沒有把知識學到手。引導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就是為了幫助學生快速提取,充分運用己掌握的知識,使知識發(fā)揮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記憶保持的重要問題不是貯存而運用時“如何把用到的知識易于提取”,“易于提取”的關鍵又在于“對知識的組織”。因此掌握知識的人要善于把所掌握的知識進行科學安排,到需要時即能知道在何處提取。這讓人們想到圖書館的運作情況了。
當你走進一座相當規(guī)模的圖書館,藏書幾萬、幾十萬、幾百萬乃至上千萬冊,想借一本書,只要你遞上索書單,工作人員就能從數(shù)以萬計、十萬、百萬乃至上千萬計的茫茫書海中,快速、準確地找到它,讓你如愿以償。為什么能這樣迅速而準確地做到呢?最根本的一點是:圖書館中的每本書,并非零散的,無系統(tǒng)性、規(guī)律性的,而是按某種結構標準進行劃分歸類,使它們從屬于各自的類目。工作人員就是以這為基礎,根據(jù)這些,從相應的不同級別的書庫中、書類目中準確快速地找到它的。試想如果你不提供這本書所在的類目情況;如果圖書館的數(shù)以萬計,乃至上千萬計的書沒有進行有目的的整理,分門別類,而是隨意堆放,毫無規(guī)律性、結構性,那么,工作人員要找到它真的如大海撈針,千難萬難。由此可見,圖書館的運作過程中,把圖書按一定的標準加以分類,并根據(jù)這種分類建立相應的各級別各類目的書庫,按照設定的各級別各類目的書庫情況,對進入館內(nèi)的每本書進行分類,標明其從屬的類目,至關重要。
建立相應的各個級別的“知識庫”,猶如圖書館中級別不一的書庫。每個小的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好比進入館內(nèi)的經(jīng)過加工整理類目從屬清晰的每本書。建立合理的語文知識結構,在運用時就能準確,迅捷地從眾多紛雜的記憶中提取有效的知識。
孫老師的結構教學法的經(jīng)驗不僅僅可以用在數(shù)學學習上,還可以復制到其它學科,因為各學科的思維結構和思維原點是相通的,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從這些思維原點中提煉出來一個學習的基本模型,這個模型是由四種基本學習能力組成,即:
(1)發(fā)現(xiàn)研究對象的能力;
(2)圍繞研究對象確定研究角度的能力;
(3)尋找知識之間聯(lián)系規(guī)律的能力;
(4)建構知識網(wǎng)絡制作聯(lián)系導圖的能力。
這四種能力的訓練能夠在短時期內(nèi)使學生站在系統(tǒng)的高度進行學習,造成學生總是浮想聯(lián)翩思潮如涌的思維狀態(tài)。
4、學習的六種復合能力組成了學習的復合模型。
這六種復合學習能力是:
(1)理解概念的能力;
(2)研究概念的能力;
(3)理解原理的能力;
(4)研究原理的能力;
(5)審題解題的能力和研究試題的能力。
學生掌握了這個復合學習模型,提升的是自己的智力素質,這樣就可以很輕松自在地運用到所有科目的學習中去,一理通,百理通。更為重要的是,它使使學生在思維的根源上具備了面對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打開了思維的萬千視角,讓學生將這種領悟延伸到未來,受益終生。張老師?。?a target='_blank'>特萊美學校)
造就一個強大的頭腦---孫維剛老師教育實踐思考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寧虹
  我第一次去聽孫維剛老師的課時,對孫維剛老師的事跡幾乎一無所知。對于孫老師的實驗,孫老師的書,孫老師的報告,孫老師的學生55%考上北大、清華,電視上的報道和討論等等,我都還不知道。當時,我剛剛來到北京,剛剛產(chǎn)生要做中小學教師研究的念頭,與中小學老師還很少有聯(lián)系。只是聽朋友們的建議:'要研究教師,應該去聽一聽孫維剛老師的課。'還從一個學生那里聽到:'孫維剛老師是在用哲學講數(shù)學。'所以,我對孫老師的了解,開始得很自然。
  我聽的是孫老師的實驗1班(初中二年級)的課,講的是一節(jié)高中的代數(shù),兩節(jié)立體幾何。當我坐在孫老師的課堂上,很快就有了一個突出的感受:孫老師的課,非常自然地體現(xiàn)出教育的意義,學生是在從根本上掌握數(shù)學的思維方式。我很快就產(chǎn)生了對孫維剛老師由衷的敬佩。孫老師的課好就好在一切都是一種自然地發(fā)生的事情,沒有一點做作,不是為了追求什么形式原則做出來的東西,沒有一點形式化、模式化的痕跡。是一種根本的、整體的、從內(nèi)部生發(fā)出來的東西。完全不像有些教學錄像,寶貴的經(jīng)驗總結成幾個原則的條目,在課堂上按步就班地實施,幾個條目清晰可見,讓人感到很生硬。你不能不說它好,因為那些原則都很好,而且每一條都做到了;但是,總不能讓人心悅誠服,因為它不自然,是從外面套上去的,強加給課堂、強加給教學、強加給學生的。
一、孫維剛老師課堂教學的主要特點
  仔細回想孫維剛老師的課,就我自己的感受,突出的特點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是教育改革中一個共同的追求。很多老師在努力地為此做出改革的嘗試,很多課題對此作專門的研究。在孫老師的課堂上,這一點,是可以直接地感受到的。
  在聽課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了,幾乎所有的例題、公式得推導、定理的證明都是由學生自己做的。在課后的座談中,同去聽課的老師,直接問孫老師?quot;您從來不證明嗎?'孫老師的回答是,'過一個月、兩個月,我也許會證一次'。孫老師在自己的書中寫到了這個問題:
  '我教他們6年數(shù)學,幾乎每道例題、每個定理、每個公式,都是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孩子們爭先恐后,搶在我的前面,想出題目的解法,想出定理的證明,甚至我剛剛寫出定理的前提,他們就搶到我的前面,猜想定理的結論該是什么?在進一步,瞻前顧后,審時度勢,需要建立什么概念了,并試著給他們定義;乃至,在我說一句話時,他們就要求自己判斷出老師的下一句話該是什么了……'
  孫老師所說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指學生始終處在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總是想在老師的前面,向老師(包括課本挑戰(zhàn)),這樣,他們自己'歷盡險阻,熟知道路上的坎坎坷坷,必將印象深刻,記憶久遠,甚至終生難忘',而'大腦及其高速運轉習以為常'之時,正是'強大的頭腦日臻成熟之日'。
  孫老師認為,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是老師造就的。'教師要造就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不是老師代替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是老師規(guī)定學生的發(fā)展,不是老師編好框框把學生禁錮在老師的框框里面。恰恰相反,它意味著'相信學生中蘊藏著巨大的智慧,這往往使我們始料不及'。彭壯壯同學以狄里克萊函數(shù)對周期函數(shù)不一定有最小正周期的證明,打破課堂的沉寂,引起學生嘖嘖贊嘆,使知識淵博、數(shù)學造詣精深的孫老師本人'一片驚愕',五年后,孫老師再次提出這個問題,'答出狄里克萊函數(shù)的同學,可不是一個人,而是十幾人'。孫老師因而疾呼:'這就是學生的潛能,打開這道閘門吧,智慧的洪流將洶涌澎湃。'教師的造就,是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發(fā)展自己的彈跳力,自己跳過橫桿,而不是把學生托過橫桿。教師不應當放棄自己的責任,但教師的責任不是'教師講,學生聽',這樣只是學生在教師那塊土地上采掘?quot;把舞臺讓給學生',一個個學生的慷慨激昂,造成的是'學生之間的聰明才智的相互傳染,這不是教師一個人在那塊瘠薄的土地所能比擬的'教師的責任,就是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使教育的意義--學生的發(fā)展得到實現(xiàn)。
(二)重視課堂情境
  孫老師在課堂上十分重視課堂情境的教育意義,聽課中,我們不斷會看到,孫老師提起以往課上的某個情節(jié),講述他自己中學時代的故事。我第一次聽孫老師課時,他的提問是讓學生說出36個三角函數(shù)誘導公式。不是背,而是說。我的筆記上記著這樣一段話,'孫老師:講吧,Sinn-a=?,我們從來反對背,如果敘述,就會想出情境來,說一說,你自己會發(fā)現(xiàn)?quot;在講三垂線定理時,他講到他的中學同學,在自習課的時候,這位同學突然一拍桌子,大聲說:'三垂線定理,誰發(fā)明的?太偉大了!'他的努力,是要使課堂上形成'浮想聯(lián)翩、思潮如涌的思維狀態(tài)','不僅僅拘泥于具體的知識關聯(lián),而是'情'的聯(lián)想,'韻'的相通。是激情,激情洶涌;是靈感,靈感突生。'''情'的聯(lián)想,'韻'的聯(lián)想,將有助于培養(yǎng)、形成這種素質,使孩子們逐漸形成縱橫馳騁,淋漓酣暢的思維和感情狀態(tài)。'他的學生這樣描述孫老師的課:'他數(shù)學課上第一次寫出α、β、γ時,從希臘字母講到希臘文化,再講到歐洲,講到二戰(zhàn);講到二戰(zhàn),他順手就畫軍事地圖……看似信馬由韁,可他最后總能又回到院話題,非常到位,像是精心設計的。''這些看似和數(shù)學毫不相干,其實它們和數(shù)學和其他學科都有著深刻的聯(lián)系,所謂同出一轍。學科間本無明顯界線,它們總是互相交織,互相滲透,只有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才能把握內(nèi)在的靈魂,做到知識越學越少,真正的從必然王國邁入自由王國。'
  為什么孫老師要這樣講課?就是要在知識的八方聯(lián)系、情韻的恣意縱橫中形成浮想聯(lián)翩的課堂情境,這就是老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的條件。
(三)上升到哲理
  孫維剛老師總結自己的教學,'主要的做法有:1.總是站在系統(tǒng)的高度教學知識,八方聯(lián)系,渾然一體,造成學生總是浮想聯(lián)翩思潮如用的思維狀態(tài);2.更著重向哲理觀點的升華,高屋建瓴;3.課堂上,造成學生超前思維向老師(包括課本)挑戰(zhàn)的態(tài)勢,在思維運動中訓練思維,互相傳染聰明育才智;4.題不在多而求精,一題多解,多解歸一;5.從初一開始即進行問題研究,寫論文;6.各科都少留作業(yè),數(shù)學不留硬性家庭作業(yè),不收作業(yè),保證學生每天水面9小時左右,6年如一。'在這當中,幾乎都滲透著上升到哲理,向哲理觀點的升華。為什么上升到哲理如此重要?孫老師這樣回答:'因為哲學是從各個學科科學中抽象出來的更本質更普遍的科學。把握住他,便可能也才可能高屋建瓴,勢如破竹,深入本質,且中要害','是聰明的更高層次--深刻予準確的養(yǎng)成過程,或者說,是形成'聰明'的核心'。'這個過程,對于中學生來說,不是先系統(tǒng)地學好了哲學,再用來去指導學各門功課,……更不是學會一些哲學上的詞兒,便用來去到處貼標簽',而是在在課堂上,在反復的思考中上升到對哲理的領悟。孫老師的一位學生在發(fā)言中說到:'孫老師十分注重培養(yǎng)我們用哲學思想來指導學習,如對稱思想,兩邊到質變,嗖時非常重要的思想。記得還在上初中時,一次,孫老師順手在黑板上寫了個公式,
(a b)=
  他邊回身邊問我們能不能記住這個公式,我說:'能'孫老師搖搖頭說:'你應該說:您這個公式一定寫錯了!因為在公式的左端,a和b是平等的,而在右邊的展開式中,a和b不平等了。那么,它一定是錯誤的,這就是對稱思想。'當然這個例子太小了。對成的含義是相當深刻、廣泛的。對稱就是和諧,使美。是一切事物都在他該再的地方,有了這種思想,才有了元素周期律表,才能與建、判斷很多問題的結果。作為學生,我們還不能很深刻理解它,但金運用這點皮毛,我們可以用一個上午學習并掌握三角函數(shù)118個公式,這是大部分學校一個越要講的功課,可見哲學思想指導的威力……'。
  孫老師沒有把數(shù)學課變成哲學課,但是他的數(shù)學課注入了哲學的思考和理念,使數(shù)學成為一個整體,造就著一個個強大的頭腦。
(四)鮮明的個性
  孫維剛老師的教學,有他自己的鮮明的個性特點。這一點,從一走進他的教室,就能感受到。每個走進孫老師教室的人,第一眼就會看到黑板兩側的條幅:'神圣的課堂永遠安靜;明亮的教室永遠干凈'。即使在聽課的人多,換一個大教室的時候,這兩句話也仍然會掛在黑板的兩側,可見這兩句話在孫老師心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我以為,這兩句話是孫老師的要求,也是孫老師本人個性特點的一個體現(xiàn)?;蛟S,不是每一位教師都想做這樣的要求,甚至也許有人會表示不同的理解,但是,為什么教師就不可以表現(xiàn)自己獨特的要求或個性呢?quot;神圣的課堂永遠安靜'和孫老師的教學是很和諧的,并且具有教育的意義,學習是神圣的,懷有一種安靜的神圣,對學生不是壓力,而是一種感染,形成的是冷靜思考、不停探索的追求和習慣。這不僅僅是一個口號,它也體現(xiàn)在孫老師的教學中,是孫老師對教學所持的一種態(tài)度和信念。
  孫老師在他的書里講到'曾經(jīng)有一位老師埋怨我:'上您班的課,真把我急死了,我問問題,沒有人呼應'。孫老師向她做了解釋,并在書中寫道:'課堂是戰(zhàn)場,但又不是端這次到?jīng)_鋒硝煙彌漫的汕頭。我們的勁頭,我們的信心,無論是學生的還是老師的,都不是吶喊出來的,而是冷靜的思考,深刻的思考的結果。是實在的、深沉的,而不是表面的、虛假的熱烈。切不可把縝密探討的一堂課,演誠一幕鬧劇。''腦子里是高強度的拚搏,教室的氣氛卻是井然有序的安靜。靜謐的氣氛保障了深入的思考,而在達到膠著狀態(tài)的構思過程中,情緒必須是凝重的。'
  孫老師對課堂討論明確地提出了他的看法:
  '對于課堂討論,我不贊成下面的方式:教師提出某個問題,或寫出一道題目后,給幾分鐘或更多一些時間,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解決了問題的小組的代表,站起來進行回答。
  我認為,這樣做其弊端有三:
 ?。?)一些優(yōu)秀的思考、傳播的范圍小;而一些不正確的想法,教師聽不到。
 ?。?)秩序亂哄哄,在一些基礎較差的學校:甚至會鬧起來。我們的課堂,應該籠罩著深沉思考的氣氛。
 ?。?)最不利的是,由于幾個人你一言我一語拼接成了解答,你想不到的我想到了;我想不到的地方他給我接上了;而他并沒有想到的,你、我又想到了。這樣一來,問題雖然解決了,但每個人都沒有獨立完成一個全過程的思考。沒有得到有一定強度的思考鍛煉,思維水平總停留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上。
  我更不贊成下面的做法:為了表明不是一言堂,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時時提出一些很簡單的問題,例如,'對不對呀?';'有沒有呀?';'正的還是負的呀?'...... 然后讓同學們齊聲回答,或七嘴八舌地喊。這樣做,能達到什么目的呢?
  提問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學生的想法,了解不明白或想法錯誤的學生有多少。在一片嘈亂的大合唱中,教師分辨不出明白的學生是哪些,不明白的學生有多少。
  要想達到這個目的,比較好的方式是,向同學們說:
  '認為這個變形正確的,請舉手。'
  '認為這個變形不正確的,請舉手'
  兩次都不舉手的,就是弄不清楚的學生。
  這時,三類學生各約多少,分別是哪些同學,一目了然。'
  對于課前預習,孫老師也有他的看法,他認為:
  '這種觀點(主張中學階段課前預習),是有道理的,但它落伍了,落后了。
  其一,它的出發(fā)點,僅僅著眼于知識,而沒看到更高的目標:發(fā)展學生的智力素質。
  其二,就知識的學習而言,也是低層次的,說到本質,它是靠多次重復達到掌握,這當然不如自己歷盡險阻所得而記憶久遠甚至終生難忘。
……
  其三,通過預習已經(jīng)知道了課上要講的內(nèi)容、結論、推導過程、例題解法等等,那么,課堂上還談何'超前思維、真正做課堂的主人、在思維運動中訓練思維呢?'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既花去課前的一段時間,又浪費課堂上發(fā)展自己智力素質的機會。
  所以,在中學階段,我是不主張課前預習的,尤其是中學數(shù)學那從系統(tǒng)的觀點、從哲理的高度看來實在是很簡單的那一點兒東西。'
  還有,孫老師主張'不要提示'。他認為教師在課堂上要'審時度勢,從造就強大的頭腦和眼前的實際出發(fā),不時點語引句。但不是提示。'在于孫老師座談時,它講到,它自己在上中學時,就不聽老師提示,每當老師提示的時候,他就用雙手捂耳朵,他不是一般地捂住耳朵,而是雙手一張一合地捂,一般地捂住耳朵,提示的聲音還會聽到,而一張一合地捂,(他形象地表演他捂耳朵的動作),使聲音一斷一續(xù),才可以完全聽不到提示的內(nèi)容。為什么不要提示?'因為提示是把練習跳高的學生托過橫桿去,學生此刻需要的是,糾正錯誤的動作和發(fā)展彈跳力'
  孫老師的這些富有個性的教育觀點,這些不同于通常很多教師的做法,有孫老師自己的風格、特點,這些都是與他的教學相和諧的,產(chǎn)生著特有的效果。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都面對著自己的學生,對孫老師的做法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但就教育的觀念而言,在孫老師和很多老師之間是有距離的,縮小這個距離,天平的砝碼應更多一點放在孫老師的一邊,因為孫老師的工作向我們表明了,教師的工作可以不至于平庸化。
二、從根本上解放學生,從根本上掌握數(shù)學的思維方式
  我不贊成這樣的說法:孫維剛老師的經(jīng)驗好,但是不能學。好的東西,為什么不能學呢?學習孫維剛老師的教育思想和實踐,應當從根本上把握,這個根本,就是:'從以知識為目標,轉到以活生生的學生本人為目標'。孫維剛老師的名言'造就一個強大的頭腦',就是他對教育的意義的根本的理解,他的教育實踐,就是在實現(xiàn)這個教育的意義。他的做法,概括地說,就是從根本上解放學生,讓學生從根本上掌握數(shù)學的思維方式。
  為什么孫維剛老師的課堂上,幾乎所有的證明都有學生自己來完成,因為他們真正掌握了數(shù)學的思維方式,他們在課堂上所做的證明和思考,是真正的數(shù)學的思考和探索。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思考的角度,都有自己的理解,他們也可能發(fā)生錯誤,但是他們的思考都已經(jīng)是真正數(shù)學的思考。數(shù)學,在孫維剛老師那里,使整體地呈現(xiàn)給學生的,正是因為學生已經(jīng)走進了數(shù)學的思維方式,所以才能理解這個整體的數(shù)學,才能接納極大的知識的跨度,才能在短短的幾堂課里,學完通常幾個月才能學完的內(nèi)容。在'浮想聯(lián)翩、思潮如涌'的課堂情境中,盡管有萬端變化,但他們卻始終有萬變不離之蹤,這就是他們已經(jīng)形成的數(shù)學的思維方式。如果沒有這一點,在孫維剛老師的課堂上,恐怕只有望洋興嘆。數(shù)學的教育意義,或許就在于此。這是多少人追求而難以輕易實現(xiàn)的,為什么孫老師能夠實現(xiàn)呢?在聽孫維剛老師的課時,我很快就意識到他的學生對數(shù)學思維方式的把握,也隨即產(chǎn)生了這個問題。在座談時,孫維剛老師的介紹,回答了我的疑問。孫維剛老師說:'改變一個孩子的情況,不是短期能夠完成的,所以,我要從初一接新生,請給我6年時間。'那么,孫老師是怎樣做的呢?我認為最關鍵的,就是從一開始,就從根本上解放學生。
  從根本上解放學生,孫老師的做法,使我感觸最深的是,從一開始,就鼓勵學生提出任何'為什么'的問題。他強調(diào),世上'沒有沒有為什么的事物','在教學過程中,對任何細節(jié)都鼓勵學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去問為什么,尋找他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是它逐漸成為學生的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
他舉了一個令人難忘的例子:
  在一所學校里,一名初一的小同學問他的數(shù)學老師:'老師,課本上說,整數(shù)和分數(shù)的總稱,叫做有理數(shù),有理就是有道理的意思,我不明白,整數(shù)和分數(shù)這兩種數(shù)有什么道理呢?'
  多么好的問題,我在旁邊聽了后心想,這種強烈的求知欲,正是我們當老師的求之不得的呢!可是,老師怎么回答?
  '這是數(shù)學上的規(guī)定,沒有為什么!'
  太遺憾了,太殘酷了。
  幾經(jīng)如此.寶貴的火花便將熄滅,而走上那樣一條路:學習時,不再思考,刻板記憶,不求甚解。漸漸地、漸漸地,思維著的心靈變得麻木了……
  為什么把整數(shù)和分數(shù)的總稱叫有理數(shù),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是翻譯上的一個失誤。'rationalnulnber~'這個單詞.日本人把它譯做了有理數(shù)。我們又從日文譯成了中文。在這里,譯者只知'rational'的最常用的意義:理性的,合乎情理的。--般字典上也只有這個譯法。但'rational'還有另外一個意思:比。'rationalnumber''是指'可以精確地表示為兩個整數(shù)之比的數(shù)'。(《蘭登辭典》RANDOMHOUSE))
  這一來,真相大白,恍然大悟,再明白不過了。因為,分數(shù)當然是兩個整數(shù)的比,例如4/7是4:7,整數(shù)同樣是,3是3:l,也是6:2,……所以,整數(shù)和分數(shù)總稱做'rationalnumber'(可比數(shù))。
  如果老師不了解這個背景,是不是可以這樣回答學生的提問:
  '這個問題我也不清楚,讓我回去查查書,或者問問別人,不過我想,把整數(shù)和分數(shù)的總稱叫做有理數(shù),一定是有原因的,你的問題提得太好了,你忠實地執(zhí)行了我們的學習方法中的一條準則,凡事都要去問為什么,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為什么的事物'。'
  孫老師的回答還在繼續(xù):
  '單詞'rationalde'rate是'比率'、'速率'的意思,正是'比'的意思,追溯上去,在英語的早年,它的意思是'配額',比如,軍官每人2個面包,軍士每個人1個,士兵2人分得1個面包,這不也是2:1、1:1、1:2嗎!而在就軍隊里等級制度的觀點下,認為這種安排是天經(jīng)地義的,合情合理的,所以,'rational'集'理性的、合理的'和'可以寫成兩個整數(shù)之比的'于一身,不也是順理成章合情合理的嗎!也就是,又找到了更深一層的'為什么''。
  世界上沒有沒有為什么的事物,從為什么足球叫足球而籃球不叫手球,到幾何為什么叫幾何,函數(shù)級數(shù)(公式)為什么叫三角級數(shù),為什么有十進制和二進制等等。這些,又涉及到歷史、文化、生物進化,各個方面的追根溯源。這樣追根溯源的后果是什么?孫老師指出:
  '第一個后果:八方聯(lián)系,導致渾然一體。原以為離散的瓦礫,原來都有條不紊喜結連理。理解不再困難了,記憶它們,無需頭懸梁錐刺股了。難以記憶的知識,會像影子一樣,割舍不能。'
  '第二個后果:是最有價值的后果,每個'為什么'的答案都是找出了'它'與'它'以外的事物的關聯(lián)。有助于形成同學們的聯(lián)想習慣和聯(lián)想能力。
  第三個后果:逐步形成一種學習方法--在尋求與已掌握的知識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中,學習、掌握新的知識。'
  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提出的問題,往往并不遵循成人的經(jīng)驗和規(guī)則,并且往往帶有根本性的追問,這種追問,也反映著人的好奇、探究和追求。人類的發(fā)展,正是從這樣的開始走過來的,孩子們提出的問題正是他們思索和智慧的開始,教育的意義,正在于促進他們的思索和智慧。在經(jīng)歷了最初的階段之后,學生的問題越來越多地指向了那些真正的數(shù)學問題,孫維剛老師就是這樣從保護孩子們思維的盎然生機開始,使他們的思維得到根本的解放,一步一步走進數(shù)學,掌握了數(shù)學的思維方式。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孫維剛老師實現(xiàn)著教育的、數(shù)學教育的意義。
  孫維剛老師是不是一位教育的研究者?應當說他是一位卓越的、富有成效的教育研究者,他的研究,不僅僅在于數(shù)學的精深造詣、不僅僅在于他廣泛涉獵的淵博知識,而更體現(xiàn)在他如何嫻熟地把這一切凝聚在一起,使教育的意義在每個學生身上得到實現(xiàn)。
孫維剛:北京22中北京市特級教師、模范班主任、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一、德育只是為了高效形成想要達成的環(huán)境服務而已。
  “德育的成功,將有力地促進開發(fā)智育的進程;而德育的蒼白或紊亂,將滯誤智育工作順利地進行”(孫維剛語)
  二、一題多解(達到熟悉)、多解歸一(尋求共性)、多題歸一(尋求規(guī)律)
  孫維剛訓練學生,一要“敢”提問題;二要“會”提問題;三是在發(fā)現(xiàn)問題后,找出此知識與彼知識間的相互聯(lián)系。別人要花一個月,他們僅用三個半天便講完了高中數(shù)學的118個公式。初中三年便提前學完了高中的全部數(shù)學課程,而且還增加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內(nèi)容和部分大學的數(shù)學課程。初二上到一半,便可以優(yōu)異的成績答完前一年的高考數(shù)學試卷。而孫維剛學生的成績,總是和“付出”之間有一道“不等式”:課前不用預習,課上沒有筆記,課后沒有作業(yè)。
  孫維剛到底靠什么呢?他說:“我給學生出一道題,自己要先做10道題,從中選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啟發(fā)學生思維的。”
  在孫維剛的書櫥里,記者找到了一摞大硬皮本。數(shù)數(shù)共有二十二個(但這只是其中一部分)。上面畫著三角、圓錐等各種幾何圖形,旁邊則是密密麻麻的解題筆記。他為學生開創(chuàng)了解題的“三級跳”:一題多解(達到熟悉)、多解歸一(尋求共性)、多題歸一(尋求規(guī)律);又是他為學生歸納了4個大規(guī)律,15個中規(guī)律,30多個小規(guī)律,使他們從初一到高三,從代數(shù)到幾何,再沒有不會做的題目了。
  三、在可見的系統(tǒng)中學習,知道自己還缺什么,知道自己已擁有什么。達到知己知彼。
  魏書生認為,教學中首先應當幫助學生解決“學什么”的問題。為此,他與學生多次討論、商量,畫出了語文學科的知識結構圖,整理成了支干、小杈、葉子的系統(tǒng),即所謂“語文知識樹”,或叫“知識地圖”。這樣做就能使學生“當思維的車在知識的原野上奔馳時.有了這張‘地圖’,目標才能明確,少走冤枉路”。
  孫維剛則把站在系統(tǒng)的高度教學知識分成了三層意思:一、每個數(shù)學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識的傳輸,都是在見樹木更見森林、見森林才見樹木的狀況下進行的;二、在教學過程中,對任何細節(jié)都鼓勵學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去問為什么,尋找它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三、在系統(tǒng)中進行教學。孫維剛認為這種做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使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之間盤根錯節(jié),又渾然一體,而到后來,知識好像在手心里,了如指掌,不再是一堆雜亂無章的瓦礫、一片望而生畏的戈壁灘?!?br>   四、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魏書生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做法是:第一,提高學生對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認識;第二,教給學生學語文的方法:如怎樣讀一本語文書,怎樣讀一篇文章,怎樣提高語文學習效率,怎樣制定語文學習計劃等;第三,引導學生持之以恒地堅持自學計劃,并制定了科學的管理系統(tǒng)加以落實。第四,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他把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干的一些事也交給了學生去做:教會了學生怎樣留作業(yè),怎樣批改作業(yè),怎樣出考卷。
  孫維剛在每屆6年的數(shù)學教學中:第一,幾乎每道例題、每個定理、每個公式都是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完成的。第二,在課堂上要創(chuàng)造條件,造成學生總是想在老師前面、向老師(包括課本)挑戰(zhàn)的氛圍,讓學生在思維運動中訓練思維。讓一個個學生到前面來講,促進了學生之間聰明才智的相互傳染。第三,從數(shù)學學科特點出發(fā),在知識上指導學生注意追根究底,尋找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和規(guī)律,在比較中學習新知識,站在哲理的高度思考問題,注重聯(lián)想。第四,在解題中指導學生一題多解,多題歸一,多解歸一,歸納共性,分離個性,并總結出了一套科學有效的解題規(guī)律。第五,提倡和指導學生開展問題研究,練習寫論文、寫總結。第六,不能忽視回顧總結工作,學生完成作業(yè)后,要回顧、總結、反思,只有掩卷反思才會有所發(fā)現(xiàn)和優(yōu)化。第七,世上不存在沒有“為什么”的事物,凡事需問“所以然”o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凡事都要問一個為什么。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各抒己見,展開爭論。孫老師認為:老師給學生講題,如果只把題目的解法過程一步一步講清楚,哪怕再細致明白,而講不出這些解法步驟是怎么想出來的,對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效果是不大的,甚至起消極作用。要講清楚自己當時的心緒和想法,在笨拙中學會反思,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五、編寫出'結構教學'教材
  六、其它
  孫維剛說,知識本身并不重要,通過數(shù)學教學,讓學生追問數(shù)學上的為什么,養(yǎng)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才是最重要的。知識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課堂上老師常會重復以前的知識,這時候學生應努力找到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這樣學習數(shù)學就變得簡單而有趣了。
  在他的課上,基本上是先出題,寫出公式,然后讓學生討論,上黑板演示,老師在一旁點撥,讓學生學會尋找規(guī)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