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思維能力
2014-06-11 11:07閱讀:204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思維能力 江蘇省姜堰市溱潼中學(225508) 黃建明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薄皩W生……通過閱讀,受到感情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闭Z文教育的核心在于開啟“智慧”。智慧是天賦與勤奮,用心與機緣共同作用的產(chǎn)物,是一種潛在的能力,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境界,難以復制和移植。而人的智慧的差別,就在于應用思維的能力。 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重要手段。語文教育在基本訓練中,最重要的還是思維訓練,不要只顧語言文字方面,忽略了思維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關鍵在于使他們具有敏銳的思維能力、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深廣的思維空間。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要優(yōu)化語文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文本信息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刺激反應,創(chuàng)造時機,喚醒、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同作者進行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獲得自我的豐富與發(fā)展。 隨著學習內(nèi)容的復雜化,高中生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開始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有了很大的發(fā)展,認知活動的自覺性明顯增強,有意識記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發(fā)展。因此,教師在閱讀角度的指導,閱讀內(nèi)容的安排,閱讀方法的選擇等方面都不要忽視學生的“能力”,找準銜接點,尋求有效途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思維能力。 一、重視思路教學,訓練思維邏輯性 葉圣陶先生很重視“思路教學”。他認為“一番話一篇文章,思路從什么地方出發(fā),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達到這條路的終點,都要踏踏實實摸清楚?!睆乃季S入手閱讀文章是由思路的內(nèi)涵決定的?!八悸贰奔此季S的脈絡,形成文字便稱之為“語脈”。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條理由此及彼表達思想的路徑、脈絡。這個路徑和脈絡實際是一個連貫的、有條理的思維過程,這個思維過程,要求圍繞一個中心點,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從一個方面到更多方面沿著一個中心線索,把要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組成一個嚴密的整體。 文章結構是指對材料的組織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現(xiàn)。作者對事物內(nèi)部聯(lián)系的認識,思維的發(fā)展都要通過結構、層次和段落傳達出來,因此,文章的結構安排是由思路決定的,思路是結構安排的依據(jù)??梢?,文章的結構體現(xiàn)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
加載中...
內(nèi)容加載失敗,點擊此處重試
加載全文
章的結構體現(xiàn)出來的。如果能夠正確地分析文章的結構,也就能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1、分析語段的結構,把握語段的思路 分析語段結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扣中心,以綱帶目。中心句是語段的“總綱”。分析語段結構,如果語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須找準中心句。 凡屬先擺觀點然后分析論證,或者先擺情況后解釋說明,或者先總說后分說之類的語段,第一層都劃在始發(fā)句與后續(xù)句之間。與此相反,屬于先分析論證后得出結論,或先分述后總結之類的語段,第一層則劃在終止句前面。如果是照應式語段,第一層則劃在始發(fā)句后,第二層則劃在終止句前。 (2)理思路,弄清結構。語段的結構形式不外乎兩種:一是縱向結構,一是橫向結構。弄清結構形式,語段的層次便基本明晰了。 (3)抓標志,分析結構。語段里常運用一些關聯(lián)詞語或關鍵詞語表示句與句間的邏輯關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輕重的順序或問題的幾個方面,是并列關系;“總之”、“由此可見”表示結論,一般是分總關系;“所謂”表示有所解釋,是解說關系;此外,對應的詞語、相似的句式、語意的分合、方位的順序等,都是分析語段層次的突破口。 (4)抓句子語意間隙,分析結構。有些語段,既無關聯(lián)詞語,又無外在的形式標志,分析結構時,就要認真研究各句內(nèi)容,揣摩它與前后相鄰句子語意的疏密度。彼此語意關系最近,間隙最小,結合最緊的,便是最后一個層次;彼此語意關系最遠,間隙最大,結合相對松散的,便是語段的第一個層次。 2、分析文章的意義段,把握文章的思路 理解一篇文章,必須劃分出意義段。有了這一步,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篇章的結構。怎樣劃分意義段呢? (1)辨明文體,選準角度。劃分層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標準進行內(nèi)容上的歸類合并。不同文體用以劃分歸類的標準不同,如記敘文體,可根據(jù)人或事的不同,根據(jù)時間、空間的變換來劃分;議論文體,可從總體上根據(jù)引論、本論來切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內(nèi)在邏輯關系、材料性質(zhì)、論證方法,進一步按常見的論證結構(并列、對照、總分、層進)作切分;說明文體,緊扣說明對象,根據(jù)其特定的說明順序,或按時間、空間,或按事物自身的構成,或按事件發(fā)展順序,或按事理邏輯(輕到重、簡單到復雜)來劃分。 而科技文一般屬消息一類,其結構一般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話題,介紹新工藝、新技術、新見解、新成果,后邊若干段落從不同角度具體介紹這個“新”,介紹它的構造、原理、發(fā)展、現(xiàn)狀、評價等等。 (2)辨明重要的文句。文意中的有些句子,如領起句、總起句、過渡句、前呼后應句(包括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文句),往往能體現(xiàn)文章思路,為我們劃分文章結構提供了重要參考。 (3)審辨標志性詞語。有些文章,為了表達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標志性的詞語來表明前后上下內(nèi)容間的關系。找出這些詞語并仔細區(qū)別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們對文章結構的分析。可以作為標志性詞語的有:A、順序詞,B、關聯(lián)詞,C、指代詞,D、范圍詞、E、類別詞、F、過渡詞。此外還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復出現(xiàn)的同義詞或近義詞語。 二、利用創(chuàng)造性因素誘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 首先,要充分利用課文中蘊含的創(chuàng)造性因素誘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選入教材中的課文,決大多數(shù)閃爍著作者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光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意識地將這些創(chuàng)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為活躍學生思維的觸發(fā)點。 成功的教學設計,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利用最少的時間取得最佳效果,實現(xiàn)課堂教學最優(yōu)化的保證,它既能體現(xiàn)教師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又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如有的教師在教小說《祝?!窌r,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篇小說寫的是祥林嫂的悲慘遭遇,作者為何以“祝?!睘轭}呢?學生為了解開這個疑問,就會給自己列出一系列的題目,通過閱讀課文反復思考,來仔細揣摩作者命題的藝術。這樣,創(chuàng)造的熱情就被點燃了。 其次,要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多樣式的想象。任何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都離不開聯(lián)想和想象,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不斷的有所創(chuàng)見。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已知”中預測“未知”,作更高層次的分析。好的作品其蘊含總是十分豐富的,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人,往往善于發(fā)現(xiàn)他人之未見。達·芬奇認為,為了獲得有關某個問題的構成的知識,首先要學會如何從許多不同的角度重新構建這個問題。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要重視學生思維的多向展示,盡力避免思維定勢的形成,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滿足于“眾說”,而多問幾個為什么。如我在教莫泊桑的《項鏈》一文時,一方面對學生依據(jù)課文內(nèi)容歸納出主人公瑪?shù)贍柕碌男蜗蟆獝勰教摌s。追求享樂給予肯定,另一方面,又囿于此,而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撇棄傳統(tǒng)的偏見,以平等的眼光,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仔細挖掘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結果,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大家還看到了主人公性格中閃光的一面——恪守信譽,自尊自強這一難能可貴的優(yōu)質(zhì)品質(zhì),從而大大豐富了人物形象。 再次,要努力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積極探討和大膽質(zhì)疑的課堂氣氛,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參于學習的積極性。呂淑湘先生說:“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堂教活了,如果說一種教學方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方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眳蜗壬囊粋€“活”字,道出了語文教學中“貴在激活”的道理。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是從激發(fā)求知熱情為前提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堅持啟發(fā)誘導的原則,巧妙地提問設疑,使學生思維始終處于積極興奮狀態(tài),踴躍嘗試探索,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 教學中不但要激發(fā)求知興趣,還要積極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僅僅是一個教學式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問題,則需要有創(chuàng)造力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痹谡n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當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被點燃后,他們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中學課文所選的文章,大多選自名家權威之手,但也不可能盡善盡美,要引導學生不固守常規(guī)性的認識,提出自己的見解。通過訓練,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盎然,不僅能對課文中的疑問造句提出質(zhì)疑,而且能就文章思想內(nèi)容,語言特點系進行評價,這樣逐漸形成習慣學生不僅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增強了主動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創(chuàng)造思維的能力。 三、縱橫比較,挖掘思維深刻性 人們常說,有比較有鑒別。的確,比較對于人們深入了解人、事、物,確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使我認識到,運用比較法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能力,豐富知識,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一、同中辯異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語法教學,學生常常感到枯燥乏味,教師在語法教學中若采用同中辯異的比較法,往往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樂于思考,在比較中準確把握知識,從而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同中辯異即求同法,就是通過對同類教材,同類題材文章的比較分析,辨別他們的異,體會選材某篇的變化之妙。例如:《捕蛇者說》,《馬說》這篇課文都是屬于“說”這類文體,相同題材的文章,在寫作手法與內(nèi)容上有哪些不同呢?《捕蛇者說》是先敘事后議論,作者在詳細記敘蔣氏一家捕蛇的危險和鄉(xiāng)鄰們受到賦斂之害的基礎上,在正面議論,突出賦斂之毒有甚蛇毒這一主題?!恶R說》是一篇寓言性質(zhì)的雜文,文章借伯樂相馬的故事,引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見解,諷刺了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和昏庸,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出“說”這一文體,既可以借題發(fā)揮,又可以就事論理,也可以直書已見。 二、運用比較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概括能力 比較是分析與綜合的橋梁,教學中靈活而恰到好處的運用比較法可以幫助學生全面、精確深刻把握知識要點。如:《孔乙已》中介紹了兩種喝酒的人,一種是“短衣幫”靠柜臺外站著喝;另一種是“穿長衫的”進店里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站著喝。文中一長一短,一站一坐,買不起“葷菜與要酒要菜”形成鮮明的對比,向?qū)W生深刻地揭示了貧富懸殊的階級對立,而孔乙己是“站著喝酒即穿長衫的惟一的人”這兩種人比較,更突出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鮮明性格特征。使學生認識到這種不平是由當時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如: 《范進中舉》,范進的丈人胡屠戶,他在范進中舉前說范進是“現(xiàn)世寶”、“癩蛤蟆”;范進中舉后,又說范進是“文曲星”、“賢婿姑爺”這前后態(tài)度的鮮明對比,展現(xiàn)了一個趨炎附勢,嫌貧愛富的市儈嘴臉,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三、比較法在閱讀中的體會有利于閱讀 閱讀中為了領會某篇布局的技巧,為體會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理解表現(xiàn)手法的巧妙高明,為深入把握文章領悟主題深刻含義深廣,均可用比較法。比較法在閱讀中可用于文中的比較,有利于學生對作者意圖的領會,利于體味創(chuàng)作和表現(xiàn)手法的高明。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喝酒時,有句自然環(huán)境描寫“秋風是一天比一天涼……”。我問學生如果把它改為“春風一日暖于一日……”行嗎?通過比較,學生意識到二者渲染的氣氛是不同的,前一個適合孔乙己最后到店的氣氛,更利于表現(xiàn)孔乙己末路的悲涼。由此學生不僅理解了不能更換的原因,而且深入地理解了自然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是為了渲染環(huán)境氣氛,而決非閑筆。 比較法也可用于一篇文章中段與段的比較上,這樣可以使學生深入領會作品意圖及作者表現(xiàn)手法的高明?!斗哆M中舉》中將范進中舉前后和中舉后的社會地位,經(jīng)濟地位,比較一下,可領會作者寫其變化旨在揭示科舉制度造成人物的兩種命運:落第者貧窮不已,及第者飛黃騰達,小說中胡屠戶的態(tài)度變化鮮明,作者是對比寫的,用比較法來讀,才能體會作者用對比手段產(chǎn)生的諷刺效果,才能領悟作者刻畫這樣一個嫌貧愛富趨炎附勢的人物旨在揭示封建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科舉制度的罪惡——不但毒害了整個社會,而且連一般人的靈魂都扭曲了。教學中如加以比較,既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 比較法在閱讀中還可以用于篇與篇的比較,以便于學生把握主題的深廣內(nèi)涵,把握不同作家創(chuàng)作上的不同風格。如《范進中舉》與《孔乙己》二文可多方面比較。比較二人命運,一個始終沒進學,一個終于進學,這是不同,但二人同樣受封建文化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毒害,鄙視勞動,致使一個免不了偷盜,一個只好忍饑挨餓。這樣一比學生就明白了作品反映的角度不同,但揭示的主題是一致的,二者充分揭示了科舉制度的弊端,不是造成范進那樣的老爺,就是造成孔乙己這樣的社會廢物,從而更全面的認識科舉制度的弊端,這種比較還可用于人們對孔乙己和范進的不同態(tài)度上,深刻認識二者所揭示的社會現(xiàn)象在世態(tài)炎涼上是一致的。 四、 比較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探索能力 比較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無止境的去探索知識。如:《范進中舉》故事生動詼諧,人物形象鮮明,學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夸張的情節(jié)吸引,而只能理解表層意思,提不出問題,如能把同樣揭露科舉制度的另一篇文章《孔乙己》拿來比較,則截然不同,有學生當即提出:為什么范進中舉而孔乙己不中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兩者的異同:他們的共同點都是讀書人,熱衷于功名,不同的是范進最終扣開了功名富貴的大門,而孔乙己卻客死街頭,同樣是批判封建科舉制度,《范進中舉》從另一角度描寫了范進熱衷功名竟達到了神魂顛倒的這樣可悲可憎的境地,入木三分地揭示了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之深。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能經(jīng)常運用比較法進行,對培養(yǎng)學生能力,開發(fā)學生智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是大有益處的。教師必須在通曉各冊語文教材的基礎上善于運用多角度、多方面的發(fā)散思維,進行多側面的比較研究,這樣才能得心應手的引導學生在更為廣闊的背景上進行研究探索,逐步提高學生書海泛舟的本領。 四、擴大閱讀,豐富思維結構性 常聽學生抱怨“我沒有口才”。對于所謂“口才”,我的理解是口中有物,實為腹中有物,腦中有物。因此,要提升思維能力就需要不斷擴大閱讀面,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的汲取知識。 知識是思維內(nèi)容的一個重要來源,知識的學習,能開闊視野,促使思維結構更新和豐富,促成思維方式的合理化、效率化和科學化。不同民族可能有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思維的成品。閱讀能力與文化素養(yǎng)關系密切。對高中生來說,常常會遇到跨文化背景的閱讀材料,要真正理解讀物內(nèi)容,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在掌握文章結構的同時,還得多懂一些這些地域的風土人情、社交習俗、政治宗教、生活經(jīng)驗及科普知識等等,以便在閱讀中排除歧義,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推理?!袄斫庹n文的能力不僅取決于讀者的語言知識,還取決于他或她的一般常識,以及在閱讀的思維過程中這些常識在多大程度上被調(diào)動起來?!痹谶@個方面,我個人十分重視《語文讀本》的補充作用,不論在正常教學進度內(nèi),還是寒暑假,我都會結合《讀本》,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評論,模仿,甚至背誦。此外,我還經(jīng)常向?qū)W生介紹一些宗教文化的背景知識,增加閱讀訓練時注意選材的廣泛性,鼓勵學生廣泛閱讀、留心觀察,廣播、電視、電影也成為學生們學習的良好途徑。通過擴大閱讀,學生們吸取著知識,開拓了眼界,提升著能力,也豐富和發(fā)展著思維結構。 總的說來,積極開展閱讀訓練有助于提升的學生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形成的核心因素及根本目的。思維訓練在閱讀教學中體現(xiàn)如是,在寫作教學、聽說教學中亦體現(xiàn)如是,因為它是幫助學生開啟“智慧”的不二法門。我想,我們語文教師當以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和不甘平庸的創(chuàng)造精神,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規(guī)律,在教學方法上開疆辟土,作人類“靈魂”真正的“工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