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簡介: 魏晉時期(220年-420年),指東漢瓦解后,三國到兩晉的時期,通常所說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這段歷史的前一階段。 魏晉中“魏”指的是三國北方政權曹魏,“晉”指的是司馬氏建立的晉朝。魏晉時期,國家政權更替頻繁,思想自由開放。文化上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文學、思想、美術、書法、音樂都誕生了影響后世的大家。 人們對人物的品評由道德風范轉向人物外貌,進而發(fā)展到人物的精神氣質,文化史上稱之為魏晉風流或魏晉風度。 人要漂亮地活著 魏晉風度的主旋律是什么? 人要漂亮地活著?! 〉拇_,魏晉是唯美的時代;而在魏晉人看來,人物之美不僅是“長得漂亮”,更是“活得漂亮”?! ∵@當然并不容易。做到這一點,不但要有勇氣,可能還得付出代價。 名士派 美男子嵇康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年,嵇康五歲。 嵇康是魏晉名士的精神領袖,也是那個時期的重要人物。他跟諸葛亮之間,難道會有什么關系? 當然沒有,只不過都很漂亮。諸葛亮身長八尺(一米八四),嵇康七尺八寸;諸葛亮“容貌甚偉”,嵇康“風姿特秀”。不難想象,那是相當引人注目的。 實際上,出山之前的諸葛亮,是一位飄逸不群的翩翩美少年。他耕田,未必是為了謀生;他讀書,只不過觀其大略。他最喜歡的,或許并不是挑燈夜讀,也不是高談闊論,而是在清晨和夜晚抱膝長嘯于山林。 這是什么樣的風度? 魏晉風度。 的確,魏晉風度實際上開始于漢末,標志之一便是嘯的流行。嘯,就是雙唇收緊努起,讓氣流從舌尖吹出,大約相當于吹口哨。也可以用手指夾住嘴唇,或者將手指插入口中,發(fā)出的聲音會更加尖銳響亮。 原則上說,嘯是要有環(huán)境和條件的,而且一般在深山幽谷之間,茂林修竹之下,登高望遠之際,心曠神怡之時。這樣的嘯,是一種自我陶冶和自我沉醉,也是自我表現和自我欣賞,當然高雅至極。 不過,諸葛亮終于走進了滾滾紅塵,魏晉的那些名士們也未必真能超然物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很少有比魏晉時期更加身不由己的。各種政治勢力的明爭暗斗無時不有,名士們夾在當中其實左右為難。他們也大多并不敢公然對抗,能夠寄托情懷的就只有嘯。 比如阮籍?! ∪罴诰葡涎b瘋長嘯 阮籍跟他的朋友嵇康一樣,在魏末的政治斗爭中是傾向于曹家的。不過嵇康對司馬氏公開持不合作態(tài)度,阮籍卻不敢。司馬昭加九錫的勸進表,就是由他起草的。盡管為了躲避這件事,他曾經喝得酩酊大醉?! ∪欢罴廊幌M軌虮3忠欢ǖ莫毩⑿?,更不愿意被看作司馬昭的普通僚屬。他的辦法是借酒裝瘋,在司馬昭的宴席上傲然長嘯?! ∷抉R昭卻默許了阮籍的猖狂。這不僅因為他對阮籍原本有所偏袒,也因為名士們的放肆已為社會見慣不怪?! ≌垎栠@叫什么做派? 名士的做派。有此做派的,就叫名士派。 什么是名士?名士原本指名滿天下的士人,這是戰(zhàn)國時期就有的。但以士族中的精英為名士,并成為社會群體和流行概念,是在東漢末年。 實際上漢末魏晉對社會影響最大的就是兩類人物:英雄和名士。前者以曹操、劉備、祖逖、劉琨、王敦、桓溫為代表,后者的典型則有孔融、阮籍和嵇康?! ∵@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 名士與英雄之別 沒錯,名士與英雄不乏相通之處。至少,他們的內心深處都充滿了驕傲,也都不同于流俗。名士們固然放浪形骸,縱情任性,蔑視凡塵,不拘禮節(jié),英雄們又何嘗把禮教和社會輿論真正放在眼里? 英雄是有可能創(chuàng)造歷史的,盡管歷史未必都由英雄來創(chuàng)造,以英雄自許的卻往往以此為己任。在他們看來,成就大業(yè)原本前緣命定,奪取天下則不過囊中取物。因此英雄們大多豪氣干云,充滿自信,不憚于把自己的本色甚至野心展露出來,此之謂“英雄氣”?! ∶繀s多半只有派頭。因為名士并不能創(chuàng)造歷史,只能書寫或點評,還未必能夠由著他們來。于是名士的驕傲和自信,就只能表現為個人風采和人生態(tài)度。比方說,風流倜儻,超凡脫俗,恃才傲物,卓爾不群。 也許這就是區(qū)別:英雄氣,名士派;英雄本色,名士風流。當然,英雄也好,名士也罷,都得是真的?! ∥ù笥⑿勰鼙旧?,是真名士自風流?! ★L流不是尋花問柳,盡管未必不尋不問。它更多的是指一種風度和標格,因此一定要表現為派頭。東晉的王恭就說,做名士并不難,只要無所事事,痛飲酒,熟讀《離騷》就可以了。這其實就是風流?! ⊙鎏扉L嘯,則是派頭之一種?! 『翢o疑問,風流既然是風度,那就一定是風尚,也就一定會變化。大體上說,漢末重氣節(jié),魏時喜放蕩,東晉尚超脫。魏晉之際的名士,不但要嘯,要飲酒,有的還要服藥。這種藥叫五石散,吃了以后皮膚發(fā)熱容易擦傷,所以只能穿寬松的舊衣服,身上也會長虱子。 于是,一邊抓著虱子,一邊高談闊論,就成為名士的一種派頭,叫“捫虱而談”。而這樣一種滿不在乎,表現出來的則正是狂傲的態(tài)度,以及不羈的人格。 不過東晉以后,名士的狂傲便漸漸收斂了,他們更崇尚的是玄遠的清談。王導、桓溫、謝安和簡文帝,也都是個中高手,名士開始與統(tǒng)治者打成一片?! 『螞r清談之所重,是高深的義理、敏捷的才思、優(yōu)雅的姿態(tài)、動聽的談吐,講究的是喜怒不形于色,而且絕不涉及時政,也不會觸犯權貴。在這種場合,大約是聽不到嘯聲,也不會有人發(fā)酒瘋的?! |晉與漢魏,豈非頗為不同? 這當然有原因。 事實上,相對英雄,名士只能算作弱勢群體。他們沒有公權力,也沒有槍桿子,只有滿腹經綸再加上一肚子的牢騷,以及自命不凡的唇槍舌劍??上械奈淦鲾巢贿^武器的批判,帝國也并不希望它的臣民具有獨立的人格和主張。 堅持狂傲和不羈,付出的將是生命的代價?! ★稻褪?。 嵇康之死 廣陵散絕響 嵇康被殺那年,四十歲。 已經無法確知這是哪一天的事情,只知道當時出了太陽。嵇康看了看地上的影子,知道離行刑的時間還早,便讓人取來琴,演奏了一曲《廣陵散》。他說,過去有人要跟我學這支曲子,我沒答應他,現在成為絕響了。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廣陵散 項斯華 - 樂府名家 說完,從容就戮?! ★邓篮?,普天之下的士人無不為之痛惜,據說就連司馬昭也感到后悔?! ∧敲矗禐槭裁磿粴?? 直接的原因是得罪了鐘會。 鐘會的陰謀 鐘會出身高級士族,父親鐘繇(讀如姚)是曹魏的開國元勛,官居太傅,位列三公,而且是小楷的創(chuàng)始人,書法藝術的鼻祖之一。 在這樣一個家庭成長的鐘會,天資機敏聰慧,更兼才藝超群,年紀輕輕就聲名鵲起。 然而鐘會對嵇康卻似乎心存敬畏。他撰寫了一篇學術論文,想拿給嵇康看,卻又不敢面交。在戶外猶豫徘徊多時以后,鐘會將論文扔入嵇康院中,掉頭就跑。后來,當他自以為有底氣時,就再次來見嵇康。 想來鐘會為這次見面做足了準備。他甚至邀請了當時各界的社會名流,穿著名貴的衣服,駕著豪華的馬車,賓從如云前呼后擁浩浩蕩蕩地一同前往。 嵇康卻在打鐵。 現在看來,嵇康的打鐵,就像諸葛亮耕田,劉備編織工藝品,未必是為了謀生,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情趣或政治態(tài)度。他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樹,嵇康便在樹下打鐵。拉風箱的,則是為《莊子》作注的著名哲學家向秀?! ∠蛐愫惋担疾焕聿晴姇! 『軟]意思地等了一陣子后,鐘會悻悻而去。嵇康這才開口?! ?/p> 嵇康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嵇康繼續(xù)打鐵。可惜他這種日子過不了太久,因為鐘會已經下定決心要他的性命。 正好這時發(fā)生了一樁冤案。嵇康朋友呂安的妻子被哥哥呂巽(讀如迅)設計奸污,呂巽卻惡人先告狀,倒打一耙誣陷呂安不孝。嵇康為了證明呂安的清白,挺身而出仗義執(zhí)言,結果和呂安一起被捕入獄。 鐘會報復的機會來了。他趁機向司馬昭大進讒言,聲稱像嵇康這樣的“臥龍”絕不能再留在民間。最后嵇康和呂安都被殺害,罪名是散布錯誤言論?! ★抵?,對士林的震撼相當之大。當年拉風箱的向秀,就在嵇康死后投靠了司馬昭。司馬昭問:先生不是要學堯舜時期的那些隱士嗎?怎么會在這里? 向秀卻回答:他們哪里值得羨慕! 司馬昭大為滿意?! ∵@不難理解。畢竟,多數人還是怕死的,包括阮籍。 阮籍之醉 酗酒的阮籍 阮籍幾乎是泡在酒壇子里度過一生的,這并不奇怪,因為飲酒是魏晉名士的標志之一。 阮籍的酗酒則恐怕另有原因。一個可供參考的史實是:司馬昭想跟阮籍聯(lián)姻,阮籍卻連續(xù)大醉兩個月,此事只好作罷?! ∮谑?,到司馬昭加九錫,需要有人寫勸進表時,阮籍便故伎重演??上н@回大家都不放過他,阮籍被叫醒后也馬上就一氣呵成,寫了一篇文詞清壯的錦繡文章。眾人看過以后,都說是神來之筆。 如此神筆,恐怕是早有準備的吧?也許,阮籍的打算是能躲就躲。實在躲不過去,酒也就醒了。他可不想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真把腦袋變成酒壺?;橐鍪撬绞?,司馬昭也不好意思硬來。加九錫是公務,阮籍豈敢搪塞? 這樣看,他其實從來就沒真醉過?!?/p> 率性的阮籍 一個有著赤子之心的人可能活得很快樂,也可能會很痛苦。因為成年人不可能真是小孩子,所謂“像孩子”不過是率性和率真。阮籍就是這樣。據說他會青白眼,遇到欣賞的人用青眼看,不喜歡的就給他白眼。嵇康和哥哥嵇喜在阮籍那里,享受到的就是這兩種不同的待遇。 然而毫不掩飾自己好惡的阮籍,卻終其一生“口不臧否人物”,也就是不對任何人發(fā)表評論。這一點讓司馬昭極為贊賞,他甚至認為天底下最謹慎的人就是阮籍?!?/p> 這就是阮籍了:率真而又自律,率性而又謹慎。這樣的人,心里面是會郁結成疙瘩的。因此有人認為,阮籍酩酊大醉,就是為了用酒來澆那心中塊壘。他的哭,也如此。 愛哭的阮籍 阮籍一生,應該哭過多次。某個非親非故素不相識的女孩子死了,他也前往痛哭一場。原因,據說僅僅因為那姑娘才貌雙全,卻未嫁而亡。這確實是很不幸的人生。以阮籍之詩人氣質和哲人敏感,不能不為之慟哭。 但,他更可能是哭自己。想想阮籍這輩子,跟那女孩在本質上又有什么區(qū)別?他的人生價值當真實現了嗎?他那些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詩,有多少人看得懂呢?他為司馬昭寫的勸進表,會是自己想說的心里話嗎? 阮籍一直處于痛苦的掙扎之中。據說他在觀看劉邦與項羽的楚漢戰(zhàn)場時,曾說過一句名言: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可見他是認為要有英雄的,也希望能為那沒有英雄的時世找到一條出路。他的途窮而哭,則因為發(fā)現上下求索的結果,是仍不知道路在哪里?!?/p> 我們也不知道。 但可以肯定,不會在陶淵明的田園里。 陶淵明之隱 不為五斗米折腰 跟劉伶、阮籍一樣,陶淵明也嗜酒如命?!?/p> 陶淵明就是陶潛,淵明是他的字。因為短時間做過彭澤(今屬江西九江)縣令,所以又稱陶彭澤。彭澤縣令依法享有三頃公田,陶淵明竟然吩咐全部種上釀酒用的高粱,聲稱只要能常醉于酒,就心滿意足。后來只是由于太太的強烈抗議,才同意撥出五十畝改種粳稻?!?/p> 可惜陶淵明并沒能等到高粱成熟,因為上級機關派來了督郵。督郵是郡守派遣到各個縣,監(jiān)察縣官和縣吏的巡視員,官不大權不小,架子也足。劉備做安喜縣尉時,就因為受不了督郵的氣焰囂張,才掛冠而去。而且,一怒之下鞭打督郵的也不是張飛,而是劉備本人?!?/p> 這回輪到陶淵明?!?/p> 督郵來到彭澤時,縣里的下屬就提醒長官:大人得穿戴整齊規(guī)規(guī)矩矩恭恭敬敬前去拜見。陶淵明同樣受不了這窩囊氣,當即解下官印和綬帶離職走人。只不過,他沒讓督郵挨一頓鞭子,而是留下了一句名言: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 陶淵明回家了,從此再不做官。 回歸田園 辭官以后的陶淵明,心情似乎特別舒暢。他這樣描述自己的回歸:小船一搖一擺緩緩行駛在江上,江風吹拂著身上的衣裳。遇到岸邊的行人,便詢問前面的路程還有多遠,只覺得晨曦出現得太晚太晚。 歸心似箭?。 ?/p> 到家以后更是欣喜。仆人和孩子在門前迎候,自己則看見家門便一路狂奔。庭院里的小路已經荒蕪,所幸松樹和菊花還在,更讓人高興的是窖中有酒盈樽。那就坐在南窗下自斟自飲吧!你看那山谷中飄出的云可有心機?那紛紛回巢的鳥兒也不過是累了而已?!?/p> 一切都那么自然,回家的感覺真好! 決心永不做官的陶淵明開始了自己的田園生活。實際上他在擔任彭澤縣令之前就已經參加農業(yè)勞動,此番不過重操舊業(yè)。然而陶彭澤的技術水平似乎不敢恭維,因為“種豆南山下”的結果,竟然是“草盛豆苗稀”?!?/p> 好在陶淵明的躬耕不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謀心。一個有著僮仆的家庭,大約也不會指望男主人在農業(yè)生產方面的貢獻。所以他可以在自家院子里閑庭漫步,他筆下的田園生活則雖然艱苦,卻充滿詩意: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清晨,雞鳴狗吠之中,遠處的人家若隱若現,自己的村落炊煙裊裊,這是農村最尋常不過的景象,在陶淵明的眼里卻是那樣的清新、恬靜、怡然自得。 當然,他眼中的田野也十分迷人: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疇(讀如籌)就是田地。平曠的田野上吹著遠來的清風,茁壯成長的禾苗欣欣向榮,這是怎樣地讓人陶醉! 如此詩句當然是不朽的,陶淵明也因此而獲得了“田園詩人”的桂冠,甚至被視為真隱士的典型。因為他不像某些號稱隱士的人,隱居的目的是抬高身價。陶淵明可是再也不曾出山的,交往的對象也只有農夫: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好一個“但道桑麻長”!他關心的竟只有收成?!?/p> 這就連農夫都看不下去。據說某天早上,有位農民拎著一壺酒來看望陶淵明。這位好心腸的農夫誠懇地對那田園詩人說:我們這種地方不該是先生您屈就的?,F在舉世都在同流合污,先生又為什么不可以隨波逐流呢? 陶淵明謝絕了農夫的好意。他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們還是一起喝了這杯酒吧!我不會改變主意的?! ?/p> 后來,陶淵明把這件事寫進了詩中: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ぁぁぁぁぁ?/p> 詩是好詩,事可存疑,也不必較真。但,一大早聽見有人敲門,連衣服都來不及穿好就去迎接,這種心情和心理是真實的。顯然,陶淵明渴望與人交往。他也許躲避官場躲避政治,卻并不躲避社會。 陶淵明為什么不愿做官? 那么,他又為什么不做晉官? 官位太小?!?/p> 田園詩人真隱士,會嫌官小? 會的,因為陶家祖上極為顯赫。曾祖父陶侃,官居大將軍,位進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兼任兩州刺史(其中一州還是荊州),被時人評價為英明神武似曹操,忠誠勤勞如孔明?! ?/p> 這是何等豪雄的風云人物! 沒錯,他彎不下那高貴的腰。 可惜到了淵明這一代,陶家已經敗落,變成了破落貴族或破落士族。但,血性、精神和性格,卻似乎是可以隔代遺傳的。因此陶淵明的內心深處,有著一般人不易覺察的高傲和高貴。只不過,這種內在力量在陶侃那里表現為英雄氣,在淵明這里則看起來像是平常心。 然而最不平常的,恰恰就在看似平常之中。辭去彭澤縣令職務的第二年重陽節(jié),已無酒喝的陶淵明坐在宅邊菊花叢中,滿手把菊,寫下了這一千古名句: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也許,這就是陶淵明的真實形象。在這里,“見”是不能錯為“望”的。望,就刻意了,也不悠然。只有不經意間看見了南山,平淡之中才蘊含著絢爛至極。 也只有如此,才是魏晉風度。 「本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