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jì)八十年代,我陸續(xù)在刊物發(fā)表小說的時候,每隔一兩年,都會從大興安嶺出發(fā),去山外參加筆會。
說來好笑,我對筆會中結(jié)交文友和討論文學(xué)興趣不大,我在意的是筆會地的風(fēng)景和美食。所以至今留在記憶中的,是興凱湖那海一般翻卷的巨浪和多種吃法的白魚,是青島八大關(guān)的美景和海鮮。
筆會歸來,有些感受難以忘懷,遂以筆記之,成了我最初發(fā)表的散文。
寫散文的人,誰不期待自己的文章,能夠在《文匯報·筆會》發(fā)表呢?這樣的《筆會》,跟我現(xiàn)實參加的筆會,一樣的風(fēng)光旖旎,一樣地能夠給人帶來視覺和味覺的盛宴。
《文匯報》的《筆會》,無疑是上海灘文化的一個不容小覷的碼頭。其登場人物,扮相有別,文筆各一,但都?xì)赓|(zhì)非凡,所以我很早就是《筆會》的讀者。在圖書閱覽室讀《筆會》,是早年我上班午休時,最愜意的時光。
我仰慕《筆會》,寫了散文隨筆,一定先去《筆會》叩門?!豆P會》的編輯總是這類文章的第一讀者,在筆會我發(fā)表了我的《簡樸生活回憶錄》系列,以及其他一些篇什。香港的文友告訴我,有一年我的責(zé)編赴港參加活動,談及旅游文學(xué),演講的主題就是我的散文,令我感動。
多年來我已養(yǎng)成習(xí)慣,有了散文便給《筆會》,所以年年都有筆頭結(jié)出的這朵朵小花,在《筆會》的園子里靜靜地開。前年因為寫作長篇《群山之巔》,一年沒在《筆會》現(xiàn)身,所以那年的收成里,總覺缺了點什么。
這小小的花兒,對盛大的《筆會》來說,并不起眼,但對我來說,它卻是保持寫作生機的活泉。
《筆會》七十歲,可謂高壽了。它就像一條小溪,以其晶瑩的品質(zhì),不懼喧囂的氣度,蒼涼而青春的音色,奔流成海。我希望它健康、自由地活下去,期待它一百歲時,我仍能一筆在握,給它拜壽。 (作者系黑龍江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曾在《筆會》寫作“簡樸生活回憶錄”專欄) 本文刊于2016年6月30日《文匯報·筆會》 ……………………………………………………………………… 2016年7月1日,是筆會創(chuàng)刊70周年的紀(jì)念日。 衷心感謝您這些日子以來的關(guān)注, 也期待未來的歲月里, 我們依然能照見彼此……
這幾天的“文匯APP”(歡迎手機下載,可閱讀筆會七十年紀(jì)念文章)還特意做了一個開機屏——
回復(fù)“201606”,您可收到筆會部分上月好文推送: 周毅:《純真的生命,我見過了》 陳沐: 《城市的端午,何必再噴殺蟲劑》 談瀛洲:《虞美人》 何立偉:《雪峰山》 《筆會》70年 | 群賢至,文星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