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看漢武帝是怎樣一步步和匈奴撕破臉皮的?

 關福 2016-07-06

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前前后后

劉啟明知自己將不久于人世,匆匆忙忙為不滿二十歲的劉徹舉行了加冠禮。

公元前141年,3月,劉啟病危。

劉徹即位為大漢皇帝。

劉徹即位為大漢皇帝后,很想有一番作為,也很想讓天下大治,讓大漢達到上古時代的治世。

既然有了想法,就得找辦法??墒?,漢武帝自己找不到辦法,就詔問群臣。

詔問群臣的結果是:使天下達到古代治世的辦法,法家做不到,道家也做不到,能做到的,只有儒家,或者說,只有儒家是提倡的。

所以,劉徹對儒家,比較喜歡。

其實,喜歡儒家思想的,不僅僅是劉徹,還有田蚡、竇嬰等人。

換句話說:儒家思想,是整個朝廷所希望推行的。

當丞相衛(wèi)綰死后,由誰擔任丞相,是整個漢朝的首要任務,田蚡是皇太后王姪的弟弟、竇嬰則是太皇太后的侄子,都是外戚貴族。

再加上,漢武帝剛即位,對朝廷的影響力很小,基本都在竇太后手里。

所以,竇太后說了算。

于是,田蚡主動說:竇嬰可以擔任為丞相。

竇太后就直接任命竇嬰擔任了丞相,同時,任命田蚡擔任了太尉。

這兩個人喜歡儒家思想,正中漢武帝下懷。

于是,喜歡儒家思想的趙綰被任命為御史大夫、王藏為被任命為郎中令。

可是,竇太后不喜歡儒家思想,她喜歡道家思想。

畢竟,大漢自曹參以來就講究的是清靜無為,作為一個老人,很難一下子接受這樣的思想。

可是,朝廷的上書,必須經(jīng)過竇太后。所以,儒家的很多主張,根本實現(xiàn)不了。

所以,在漢武帝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趙綰向皇帝上書,大臣們奏報事情不要經(jīng)過太皇太后,也就是竇太后,然而呢,御史大夫趙綰被逮捕入獄,由于不堪凌辱,自殺身亡。就連和這件事有點關系的郎中令王藏也被逮捕入獄,含恨自殺。

丞相竇嬰、太尉田蚡,因為他們也喜歡儒家思想,再加上勸諫不力,也被竇太后全部罷官免職。

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田蚡是皇帝的舅舅。

這兩個人的免職,使得劉徹形同虛設。

倒不是說這兩個人是劉徹的盟友,而是,作為朝廷的王公大臣,太后想廢就廢,皇帝往哪里擺?

新任的丞相叫周昌。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漢武帝的儒學革命暫時陷入了低谷,但是有一項卻被傳承了下來。

這就是著名的詔對賢良。

所謂詔對賢良,就是皇帝用詔書的形式問問題,地方人士然后上書,回答問題。

這種制度,源于漢文帝時期,但效果不明顯,或者,孝文帝沒找到人物。

這種制度,是全國尋找人物,所以找上來的人難免魚龍混雜,當時的丞相衛(wèi)綰就對漢武帝說:詔對上來的人,有很多是學習商鞅、申不害、張儀、蘇秦這些人的思想,對于已經(jīng)統(tǒng)一的大漢王朝而言,沒用。所以,丞相衛(wèi)綰勸誡皇帝:千萬不要重用這些人。

漢武帝的努力,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因為,他找到了他想要的東西——如何使得大漢王朝成為上古時代的治世。

這個答案,是董仲舒給的。

董仲舒,廣川人,小時候學習過春秋。這個人,很有學問。

漢武帝的詔書,是這樣問的:我獲得了先帝的最崇高的地位和最美好的德行,所以,希望長久的傳下去。這個任務非常艱巨,所以,我想知道治國的綱要和安民的原則。

漢武帝認為:五帝三王的時候,治理國家的大道是改革制度、制定樂章??墒牵瑬|周以來,這種大道卻廢止了。

為什么三皇五帝的時候,用這樣的大道,國家就能被治理好,到了東周時期,這些大道就治理不好國家了呢?

這個問題很深奧,就相當于兩個人用同樣的一根筆,為什么寫不出一樣的字。

答案是什么,誰也不知道原因,包括今天,也只能歸結為人和人的差別。

董仲舒卻上書說:我謹慎的按照《春秋》的記載,考察以前做過的事,來研究人和天的關系。得到的結果是:國家將要發(fā)生違背道德的敗壞事情,上天就會警示,如果,還不知道醒悟,上天就會出現(xiàn)一些怪異的事情來恐嚇,如果還不改,那滅亡就會降臨。

道是什么,就是通過這個道得到國家大治的目標,為了方便理解,我們暫時把“道”翻譯成治理國家的手段。

也就是說,用什么樣的手段才能使國家得到大治。

董仲舒認為:仁、義、禮、樂都是治理國家的重要工具。之所以圣明的君主死后,國家還安寧,就是因為禮教的結果。比如說周朝,周朝治理國家的“道”在周厲王、周幽王的時候衰落了,不是“道”滅亡了,而是,周厲王和周幽王不遵守。周宣王再次把周朝的“道”發(fā)揚光大了起來。

所以,世道衰亂,皆在人為,不在上天。

這就是天人三策的第一策。

董仲舒提出了一個觀點,就是,天和人是一體的,上天警示你,你就得改,否則就要遭殃。但是,決定權還在你手里。

漢武帝覺得,董仲舒的對策很不平凡,就繼續(xù)追問:舜治理天下,什么也不干,周文王治理天下,連飯都顧不上吃。但是,卻都是太平盛世。玄機在哪?

董仲舒再次上書到:

堯在位的時候,努力尋找圣賢的人,放逐了擾亂國家的人,得到了很多賢士,比如:舜、后稷等人。天下賢臣紛紛歸附,人民安居樂業(yè),舜即位之后,繼承了堯的事業(yè),繼續(xù)任用堯時期的那些賢臣,所以才垂拱而治。

周文王的時候,商紂王還活著,要想解救天下人,只好每日奔波。

所以,當?shù)弁醯臈l理系統(tǒng)是一樣的,勤勞和安逸,只不過是時代不一樣罷了。

那么,當?shù)弁醯臈l理系統(tǒng)是什么呢?

董仲舒說了幾點:

第一點:區(qū)別尊卑貴賤,勸勉人們擁有德行。有德行的人,就可以當官,沒德行的人,就不能當官。

第二點:人才培養(yǎng)?;实塾H自耕作,卻思念古代的治世,卻沒有得到賢人的輔助,是因為:平時缺少鼓勵勸勉。

平時不培養(yǎng)人才卻想要得到賢人,就好像沒有雕刻玉,就像讓玉上有了自己喜歡的圖案。

所以,要培養(yǎng)人才,就必須設立太學,這也是找到賢士的關鍵所在。

第三點:官員。管理國家的官吏,不應該通過年歲的多少來決定升遷是否,古代就是看中能力。所以,能力小的人,干的時間長,也是小官。如果,朝廷能以地方舉薦的賢士是否合格而作為考察標準之一。那么,遍得天下的賢人,三王的盛世時代,也就不遠了。

天人三策第二策,神神鬼鬼。

漢武帝看的上癮,卻沒看懂。

追問董仲舒:你往上表揚堯舜、往下責備桀紂,就是不談現(xiàn)在的時事。既然你已經(jīng)找到了治理國家的辦法,為啥不告訴我呢?

董仲舒上書,主要講了四點;

第一;制度問題,做君王的,就要順從天命,做臣子的,就要教化百姓,從而建立上下尊卑的次序。

比如說,春天是天用來生育萬物的,仁是人君用來愛護百姓的,夏天是天用來滋長萬物的,德為人君用來養(yǎng)育萬民的,秋天是天用來誅殺萬物的,刑法是人君用來懲罰人民的。

不能違背了這個制度。

第二;累積問題,堯從諸侯升為天下,舜從百姓成為天子,都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的,是逐漸形成的。夏桀、商紂雖然無道,單也在位十幾年。這就是慢慢的衰微導致了滅亡。

第三;教化問題,夏商周的教化,是不一樣的。夏講的是忠、商講的是敬、周講的是文。

殷商繼承了夏朝的禮制,有所增減,周朝繼承了商朝的禮制,有所增減,但夏朝沿襲了堯舜的禮制,卻沒有增減。那是因為,繼承治世的,他們治理國家的辦法是一樣的,繼承亂世的,他們的治理管理辦法不一樣了。要不然,也不需要更換。

第四,利理問題,董仲舒認為,享受俸祿的人,就不應該和老百姓爭利,再去做產(chǎn)業(yè)。還舉了一個例子,公儀子在魯國做丞相的時候,看見了妻子在織布,就罵她妻子:我已經(jīng)有了俸祿,你干嘛還要和布農(nóng)爭奪利益?。?/p>

最后,總結道:《春秋》這本書,是重視統(tǒng)一的,如今,人民的道理、思想、研究方法都不一樣。作為人君,如果不能掌握統(tǒng)一的標準,朝令夕改,下面的人很難理解。所以,應該吧不屬于六藝范圍之內(nèi)的,一律禁止。這樣,人民就知道服從的對象了!

這次對策以后,董仲舒被任命為江都國的丞相,后來又被公孫弘設計擔任膠西國的丞相,終其一生,雖然漢武帝看中,除了這次對策之外,對大漢王朝的影響卻非常有限。

這次對策,對中華民族而言,影響深遠。設立太學,開創(chuàng)了官府辦學的先例,延續(xù)至今。罷黜六藝,雖然漢武帝選擇了獨尊儒家思想,對中國、東亞乃至世界的影響也極為深遠。

漢武帝初試牛刀

建元三年,帝國得到了兩個情報,一個是閩越國進攻東甌國,一個是大月氏被匈奴擊敗,都想找?guī)褪謭蟪稹?/p>

第一個問題,是因為東甌曾經(jīng)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劉濞逃到東甌的時候,鑒于漢朝已經(jīng)取得平定叛亂的勝利,東甌就殺了劉濞,送給了漢朝。

所以,劉濞的兒子就跑到閩越,希望閩越攻打東甌。

東甌只好向皇帝告急。

皇帝問自己的舅舅田蚡怎么辦,田蚡說:越人內(nèi)斗,不用管。

可嚴助卻說:小國求救而不去救,天子憑什么以萬國為臣子呢?

有了嚴助的支持,漢武帝決定:援助東甌國。

鑒于竇太后掌管著軍隊,漢武帝沒辦法,只好讓嚴助動用地方武裝——會稽郡的軍隊前往援助,軍隊還沒到,閩越就退兵了。

東甌國害怕,就申請遷移,漢武帝讓他們遷移到江淮地區(qū)。

第二個情報就不好處理了。

對于漢朝而言,匈奴是個強大的國家,這一點毋庸置疑,自從漢朝建立以來,就是時刻刻遭受著匈奴的威脅,漢高祖被圍平城、冒頓調(diào)戲呂雉、漢文帝和漢景帝委曲求全都是明證。而大月氏呢,是個什么國家,漢朝一無所知。

對于漢武帝而言,知道不知道,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大漢的潛在盟友。

漢武帝決定,要去尋找這個國家,但是,要想找到這個國家,就必須從匈奴走。

這是一個沒有把握的事情,因為,漢人到了匈奴,一眼就能被認出來,你還要大搖大擺的去找月氏,這不是自尋死路嗎?

確實。

所以,沒人干。

漢武帝,重金求人。

一個叫張騫的郎官愿意承擔重任,去尋找月氏國。

建元四年,張騫出使西域,尋找這個潛在的盟友。

可是,在經(jīng)過匈奴的路上,被匈奴人給發(fā)現(xiàn)了,不僅發(fā)現(xiàn),還逮捕了。

所有的文書都證明:這是一個想要去勾結月氏的人。

于是,單于就問張騫:月氏在我們的北面,漢朝使者為什么要去尋找月氏呢?如果我要穿過大漢去尋找南越國,漢朝會答應我的使者嗎?

于是,張騫被匈奴扣押,這一扣留就是十幾年。甚至還娶了媳婦,生了孩子。

我們回到大漢。

漢武帝左盼右盼,出使月氏的使者老是不回來。

沒辦法,和親或許是唯一的選擇。

之所以是或許,是因為,可以不和親。但代價是很大的。因為,需要戰(zhàn)爭。

主戰(zhàn),向來都是武將的唯一選擇,作為一個武將,在關鍵的時刻,如果露出膽怯的面孔,別說別人,估計就連自己也看不起自己。

可是,作為文臣就不一樣了,既可以慷慨淋漓的講述大義,堅持主戰(zhàn),也可以分析時事,引經(jīng)據(jù)典,然后主張和親。

畢竟,和親是大漢建國六十多年來唯一的道路。

相反,主戰(zhàn)的人,卻必將背上誤國誤民的罵名。就連高祖皇帝都打不贏,誰還敢提攻打匈奴?

更何況,大漢建國以來,和匈奴的戰(zhàn)爭,沒占必敗。

正在考慮是否對匈奴動手時,南方的閩越國卻不又安生了。

建元六年,南方的閩越國再次出兵南越國。

閩越國,真是一個惹事的主。

南越國的君王,趙胡剛剛即位,形勢不穩(wěn),所以就奏明漢武帝。說道:閩越和南越,都是大漢的藩屬國,不應該互相攻打,然而,閩越卻無辜進攻南越,我不敢擅自發(fā)兵,請?zhí)熳酉略t指示。

漢武帝的決定是:出兵。大行令王恢授命出兵攻打閩越。

王恢的兵馬還沒到,閩越人就內(nèi)亂了——兄弟殘殺。

閩越王的弟弟——馀善聯(lián)合閩越的宗族認為閩越打不過漢朝,就殺死了自己的哥哥,便投降了漢朝。鑒于馀善的貢獻,漢朝封馀善為東越王。從此,閩越被一分為二,一個依然叫閩越,另一個叫東越。

漢朝出兵的目的達到了,自然就撤兵了。

撤軍的時候,王恢讓當?shù)氐墓賳T告訴了南越王這件事,南越王很高興的用枸醬酒來款待。

漢武帝也派了使者——嚴助前往,趙胡感激漢朝,愿意派兒子入朝為質。

枸醬酒,這樣的酒,當?shù)毓賳T隱隱約約記得出自大漢朝的蜀郡,怎么會到了南越的手中呢?

回去核實了之后,這個叫唐蒙的當?shù)毓賳T向皇帝說明:南越雖然臣服,但實際上卻割據(jù)一方,聽說夜郎是個大國,而且臨近南越,如果沿江而戰(zhàn),不失為制服南越的一條妙計。

皇帝委命唐蒙去招降夜郎。

夜郎的受降,對于漢王朝而言,影響很遠,從此打開了前往西南的門戶。

影響雖然深遠,但作用卻微乎其微,因為,道路不通。

漢朝修了好幾年,都沒修好。

既然道路修不通,那就暫時不修。

因為,匈奴人來了,來和親的。

建元六年,還有一個重要的事,那就是竇太后死了。

竇太后死了的作用是:漢武帝掌握了朝政。

竇太后死了之后,漢武帝馬上就把丞相和御史大夫罷免,任命田蚡為丞相,韓安國為御史大夫。

元光元年,當匈奴人提出和親的主張時,漢武帝不得不召集滿朝文武商議。

漢武帝說:我漢朝以非常漂亮的女子嫁給匈奴,并且有黃金等東西贈送。可是,匈奴對我朝卻極為怠慢,搶劫的事情,時常發(fā)生。所以,我想出兵攻打匈奴。

一個地方官:了解匈奴的燕人——王恢上書到:反對和親。理由是,和親,最多不過幾年,匈奴又來掠奪。還不如直接攻打。

但是,韓安國代表滿朝文武上書到:軍隊遠征,不會有好的戰(zhàn)果,就算打敗匈奴,也不能管理那些地方。更重要的是,匈奴以逸待勞,我們很危險。

滿朝文武附議。皇帝很無奈。只好同意和親。

作為妥協(xié)條件,漢武帝不得不把遠在邊疆的李廣、程不識兩位將軍罷官。

可是,和親之后的匈奴,照樣對漢邊境進行騷擾。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

皇帝收到了一個十分有趣的奏章,王恢建議對匈奴用兵。而且還提出了計劃,既然剛剛和親,那么匈奴的防備心比較小,這時候引誘他們前來,我們埋伏重兵,一定可以取得勝利。

皇帝再次召開御前會議,談論匈奴問題。

內(nèi)容完全一樣,不一樣的是王恢首先發(fā)言:即使皇帝不說,做臣子也應該這樣做。戰(zhàn)國時期,雖然胡人強大,但是燕、趙、秦三國誰經(jīng)常受到胡人的侵略?如今,大漢一統(tǒng),卻被匈奴侵略。原因只有一個:匈奴對大漢沒有敬畏心理,所以,必須打。

御史大夫說:不能打。高祖皇帝、呂后、文帝、景帝誰不想攻打匈奴,結果呢?高祖被圍平城,呂后強忍屈辱、文帝、景帝也不得不忍辱負重。甚至,打敗了,就不說了,打勝了呢,你能守住匈奴的土地嗎?不能。

所以,不能打,那就和親。

雙方圍繞這個問題,爭論了很久。

鑒于這個謀略的風險性比較低,漢武帝拍板:非打不可。

漢武帝根據(jù)王恢的建議,派聶壹為間,讓他到匈奴獻計:我可以殺掉馬邑的縣令,然后,就把馬邑縣城獻給你。

當然了,做反面人物的,唯一可以使用的,便是自己的仇恨。作為馬邑的富商,也許縣令確實阻斷了聶壹的財路。

單于相信了聶壹的話,統(tǒng)帥十萬大軍,前往馬邑。

漢朝這邊呢?聶壹和朝廷找了一個死囚的頭顱,掛在了城墻上,并且說明,這就是馬邑縣令。

同時,漢朝軍隊,也按照王恢的策略,部署完畢。

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統(tǒng)帥全軍;衛(wèi)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仆公孫賀為輕車將車、大行王恢為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

五路大軍都在馬邑附近設伏,共計三十余萬。

可是,當匈奴的單于走到武州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漫山遍野的牛羊沒人放牧,于是就進攻附近的一個哨所看看情況。

這一幕,被巡邏的人看見了,就去救,問題是,哨所沒救出來,自己反倒被搭進去了。

更重要的是,這個人知道漢軍的部署。一經(jīng)審問,真相大白。匈奴人連忙撤走。

自此,漢匈關系,徹底撕破。

馬邑之謀,對于漢武帝而言,可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最重要的是:邊境再無寧日。

所以,如此興師動眾,卻一無所獲??偟谜胰素撠煛]辦法,王恢作為意見的提供者,只好被法辦。原因是:王恢沒有出擊攻打匈奴。

當然,這個理由可有可無。重要的是,皇帝的臉面需要保存,失敗了,你就得負責。

這件事情之后,漢匈關系,降到了一個冰點。

但是,這層關系沒有捅破。

漢朝,照樣開放邊境的關市做貿(mào)易。

匈奴,時不時來搶一回。

漢武帝很頭疼,張騫又不回來。

元光五年,郁悶的漢武帝再次詔對賢良,這次得到了又得到了一個人——公孫弘。

元光五年,漢武帝下詔,詔問儒生:聽說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十分完善,對罪犯只是在衣服上做出標記,讓他們穿特殊的衣服,然而呢,人們都卻不犯法。更重要的是,那個時代,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

如何才能把國家治理到那個程度呢?

公孫弘上書,主要講了三點:

第一點:親身親為,任用賢臣,少用刑法。

堯舜時代,之所以人民不犯法,就是因為堯舜本人行為端正,對待百姓有信義。

第二點:君臣一心。

只有君臣一心,天下才能大治。只有君王實行德政,正面的百姓便同心同德,從而得到志向一致、行動一致的目的。

第三點:治理手段。

興利處害、講的是不論親疏而愛天下之人,這就是仁。明辨是非、這就是義。尊卑有序,這就是禮。獨攬生殺大權,權衡輕重緩急、使周圍以及遠方的真實、偽詐的事,全部暴露出來,這有權術。

這樣的對策,太常處并不喜歡。然而,皇帝看了,卻非常的喜歡,不僅把成績提到了第一名,還單獨找見他,讓他在金馬門待命。

然而,公孫弘?yún)s再次主動上書,對皇帝說:皇帝占據(jù)了先圣的位置、也有了先圣的名聲,卻沒有先圣的官吏,所以,治理結果才會如此糟糕。原因就是現(xiàn)在的官吏用令人憎恨的法令去官吏百姓。

周公治理天下的時候,一年就發(fā)生了變化,三年百姓就受到了教化、五年天下就太平了。這也是皇帝所追求的。

漢武帝就問:你覺得你和周公,誰的才能更高?

公孫弘說:我怎么敢和周公比。但是,如何使國家達到先圣的治理境界,我還是知道的。比如,虎、豹、馬、牛等動物,人們可以馴化他們,使用它們。金石,數(shù)月就化了,木頭,幾天就被烘彎了,所以,我覺得,用一年的時間讓國家發(fā)生變化,太慢了。

其實,公孫弘在元光元年的詔對中,就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但是,被朝廷派去辦事,沒辦好,就回家了。這次對策之后,漢武帝開始重用公孫弘,拜為內(nèi)史。

朝廷需要人才,但解決匈奴問題的人才卻遲遲不來。

既然陰謀不行,那就只能來硬的。

公元前129年,元光六年,漢武帝再次派遣四路大軍進攻匈奴。

說實話,漢武帝并不看好這次行動,但卻不得不報復匈奴。

因為,漢匈關系已經(jīng)緊張,沒辦法化解,面對匈奴時常的騷擾,只好出擊。

四路大軍,四個人,兩個人是參加過馬邑之謀的,一個是輕車將軍公孫賀,一個是驍騎將軍李廣。

另外兩個人是新人,一個是衛(wèi)子夫的弟弟,衛(wèi)青,一個是衛(wèi)青的好哥們,公孫敖。

這四個人,或許,漢武帝只能看中李廣。因為名望數(shù)他最高。

但漢武帝也不指望李廣。

命令是這樣下的:公孫賀出云中郡、公孫敖出代郡、李廣出雁門郡、衛(wèi)青出兵上谷郡。

四路大軍,每路一萬人,互不統(tǒng)屬,從四個地方進攻匈奴,也算是全面開花。

就算匈奴有防備,也不至于四路都能取勝吧。用一句話說:總會有收獲。

可結果呢,公孫敖損失精銳七千余人,李廣全軍覆滅還被匈奴人活捉,雖然后來逃回來了,但卻顏面無存,公孫賀毫無戰(zhàn)功,只有衛(wèi)青,直搗龍城,殺掉匈奴七百多人。

這樣的戰(zhàn)績,不能說是勝利,是二十比一的慘敗。

但是,這樣的戰(zhàn)績,卻讓漢武帝看到了希望,也許,衛(wèi)青,就是擊敗匈奴的唯一人選。

衛(wèi)青,是衛(wèi)子夫的弟弟。而衛(wèi)子夫,是漢武帝于建元二年在平陽公主家遇見的美女。

要說遇見也就算了,問題是皇帝還喜歡上了。

這樣,就引起了皇后的注意。

皇后,就是陳皇后,著名的金屋藏嬌典故就來源于這個女人。

陳皇后認為,衛(wèi)子夫奪走了自己的丈夫,所以就懷恨在心,于是,找人把衛(wèi)子夫的弟弟——衛(wèi)青給綁了。

好在衛(wèi)青的鐵哥們公孫敖等人不怕死,他們一伙人自己動手把衛(wèi)青從皇后那里搶了過來。

這件事發(fā)生之后,皇帝對陳皇后非常的不滿,開始冷落她,并決定正式培訓起用衛(wèi)青。

這一次出擊匈奴,衛(wèi)青不僅參與了,而且沒有給漢武帝丟人。

鑒于漢朝的行動,匈奴人非常氣憤。

簡直是目中無人。

元光六年,匈奴接連出兵,攻打漢朝的邊境,其中,漁陽受害最深。鑒于韓安國不愿意對匈奴動武,皇帝就派韓安國去鎮(zhèn)守漁陽。

元朔元年,再次出兵攻打遼西、漁陽,遼西太守被殺,韓安國被圍,恰巧燕國人來救,韓安國才解圍。

面對匈奴的進攻,漢武帝決定全力反擊。但漢朝的官員認為希望不大,所以,很多人勸皇帝不要戰(zhàn),比如:主父偃、嚴安、徐樂等人。

主父偃,是齊國人,就是衛(wèi)綰說的那種人。到了晚年,開始學習《春秋》、《易》等儒家的書,所以,這樣的人在儒家里很不吃香。但是,這種人對于軍人而言,是非常吃香的,公元前134年,他就去找大將軍衛(wèi)青去了。

衛(wèi)青舉薦,皇帝不見。沒辦法,主父偃只好上書。

主父偃認為,不應該遠征匈奴。

論據(jù)是:匈奴之地,打下來卻不能守。結果是,白白浪費糧草、軍隊。秦國就因為一直和匈奴為戰(zhàn),才使得趙佗和章邯擅自做主。

所以,天下安危,在于君王。

當時,不僅僅主父偃反對,徐樂也反對。

徐樂認為,天下的禍患在于土崩、而不是瓦解。

土崩,就是天下失心。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并不是什么王公貴族,也不是巨商,只是一介貧民百姓,然而,卻可以斷送大秦帝國。

瓦解,就是有人叛亂,比如吳楚七王叛亂。這些都是具有非常尊貴身份的人,然而,卻沒有取得成功,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天下還沒有失心。

所以,如果土崩了,就算是貧民百姓,也可以亡國,如果沒有土崩,就算是再尊貴的人,也不可能興風作亂。

可是,近些年,頻頻對匈奴進兵,關東地區(qū)的收成還不好,所以,百姓貧困,就不愿意去參戰(zhàn),所以就可能騷動。

這就是土崩的節(jié)奏啊。

希望皇帝注意。

同時,嚴安也上書到:秦帝國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北結怒于匈奴,南結怒于百越。從而使得國內(nèi)人丁凋零,陳勝吳廣一吶喊,天下就響應了。

所以,妄戰(zhàn)必危。

三個人的上書,基本都反對皇帝出兵匈奴。甚至原因都一樣。

三個版本的韓安國。

但漢武帝決心已定,在面對匈奴的挑釁,這一次,他只用了一個人,全部賭注壓上。

元朔元年,漢武帝重用衛(wèi)青,讓他一個人統(tǒng)帥三萬大軍出擊匈奴,斬殺數(shù)千人,牲口無數(shù),匈奴白羊王和樓煩王逃跑。并且占據(jù)了很多地方,關于這些地方怎么管理,朝廷開始爭論。

當衛(wèi)青班師的時候,已經(jīng)是第二年了。

在衛(wèi)青班師的路上,主父偃又上書。

主父偃認為:古代的諸侯國,很小,周朝分封了一百三十多個諸侯國,可現(xiàn)在的諸侯國,卻很大。他們連城數(shù)十座,地方數(shù)千里。平時就覺得力量強大,驕奢淫恥,危險的時候,就聯(lián)合叛亂。如果下令削藩,就會導致向晁錯那樣的事情的發(fā)生?,F(xiàn)在,這些諸侯王的兒子們很多,但卻只有長子才能繼承王位。既然大漢以孝治國,就可以讓諸侯王分割土地讓其他的兒子都成為列侯。每個人都會高興。同樣,皇上分割了諸侯國的力量,他們自然會衰弱下去。

主父偃的推恩令,使得圍繞大漢王朝從呂雉時代到漢武帝時代的內(nèi)亂問題,徹底得到解決。

衛(wèi)青回來后,關于如何管理占領的匈奴土地,展開了激勵的討論。

在面對匈奴的問題上,主父偃雖然反對戰(zhàn)爭,卻強調(diào)積極防御,比如,勸諫皇帝建立朔方郡、興建朔方城。

這個事,公孫弘不同意,他認為:浪費國力。秦朝就是明證。

但是,朱買臣同意。

皇帝就讓朱買臣和公孫弘辯論。

辯論的結果是:朱買臣提出了數(shù)十個問題,公孫弘一個也答不上來。

問題是什么,我們不知道。

但最后理屈詞窮的公孫弘,只好說道:不要修建西南方向的滄??ぃ瑢R恍藿ㄋ贩娇?。就此朔方郡,誕生。

遠征匈奴,雖然痛快,但有一件事,更痛快。

衛(wèi)子夫給皇帝生了一個兒子,皇帝很高興,就立衛(wèi)子夫為皇后。

可匈奴這邊,就不好過了。

或許是丟了臉,幾個月后,也就是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軍臣單于就這樣走了。

走的并不干凈,因為,他的兒子被人欺負了,欺負他兒子的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弟弟——伊稚邪。

匈奴版本的叔侄斗爭。

敗了的匈奴太子,投降了漢朝。可惜,不久就死了。

在匈奴版的這次叔侄內(nèi)斗中,有一個人跑回來了。

這個人就是張騫。

張騫從公元前138年到公元前126年,歷時十三年,在匈奴待了十余年,找到了被匈奴打敗的月氏,可是呢,月氏打敗了西邊的大夏,那里的土地肥沃,而又離匈奴很遠,所以,不想報仇了。

雖然沒有結盟,但對西域國家有了更多的了解。

再說,有了衛(wèi)青,還要月氏干啥?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