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轉(zhuǎn)自曉泓婕伊《品讀名家(一)》 (網(wǎng)址見文末)
(近讀《陶淵明傳》,有感而發(fā)!)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自有他的一席之位,被稱為“田園詩鼻祖”。才疏學(xué)淺的我不敢妄加評論他的詩歌藝術(shù),但對他一生的為人,我卻不敢恭維。
先看他在晚年為自己寫的《挽歌》:
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另一首: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這是一個絲毫不珍惜生命,不憐惜親人,一生頹廢虛無的男人。唯酒是他一世的知已。41歲的他在親友們的幫助下,做了彭澤縣令,這是他最后一任官職。上任后的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改善貧弱的妻兒的生活狀況,而是要把俸田全部種上造酒用的黏稻,并說:“我能夠常常醉就知足了?!逼拮訄詻Q要求種稻米,他才讓步說:“行,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稻?!焙蔚茸运?、無責(zé)任心的男人啊!
江州刺吏顏延之給晚年的陶淵明以陽光般溫暖的友誼,后來延之被貶始郡太守,臨行,送陶二萬錢,以改善他貧困的生活狀況。他沒有推讓,卻把這些錢一分不留的送到酒店里去,當(dāng)作預(yù)支的酒錢。
我無法想像的是,陶淵明常去酒店酣飲,那么,在酒精的麻醉里,他能品味出怎樣的人生?
再看看他的家世和為官史:
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祖父和父親也都?xì)v任官職。曾幾何時,陶淵明常常自詡祖宗的榮耀,27歲得長子儼時寫過《命子》詩,詩中把古代唐堯、歷代名臣如陶叔、陶舍、陶青等拿來做祖先,接著又把曾祖、祖父、父親三世的功名地位一口氣頌揚(yáng)出來,對兒子進(jìn)行教育,激勵他繼承傳統(tǒng),有所作為。這些與后來陶淵明一生的做法何其矛盾。
394年,29歲的他第一次出仕,做的是江州祭酒,這是一個很低微的職位,要仰人鼻息,看人臉色。他不甘忍受,不久辭官。
398年,晉朝內(nèi)亂,陶淵明又出仕,在大將軍桓溫的小兒子桓玄幕府中做一名下級官僚,盡心竭力,完成使命。后因母喪辭官。
元興三年二月,劉裕作為鎮(zhèn)軍將軍與桓玄戰(zhàn)于湓口,大勝之。不久,陶淵明做了劉裕的參軍(軍府幕僚),準(zhǔn)備為晉室的復(fù)興盡力。
這年五月,桓玄余黨被滅,陶淵明心有余悸,準(zhǔn)備辭官,但為了生計,在親友的勸說下,41歲的他做了離家最近的彭澤令,歷職80多天,解印辭官。從此不再出仕。
看來他歷任的都是些低微的職位,他是否像后人所說厭棄官場,我不敢肯定,但他棄官歸田后,熱愛勞動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奔依镆回毴缦矗赘桌镎也怀霭肓C?,第一個妻子為他生下第三胎也是雙胞胎的兒子后,因生活貧困,營養(yǎng)不良而病死?,F(xiàn)在他要養(yǎng)活自己賢淑的妻子翟氏和五個貧弱的兒子,哪來的閑情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一定是醉酒后的飄飄然吧。
如果要用“君子固窮”的操守來為自己推脫,那么,當(dāng)作為社會主角、家庭主角的男人上不能供奉父母,下不能扶養(yǎng)妻兒,一家人常處于忍饑挨凍的生活狀態(tài)之下時,那所謂的操守是何等的虛偽而不堪一擊!它只不過是掩飾自己無德、無能、無才、無識的矯情的外衣,是裹住一顆自卑而脆弱的靈魂的肥皂泡而已。
公元427年蕭瑟的秋天,63歲的陶淵明走完了他矛盾而坎坷的一生。他在世和死后的幾百年里,他的詩并沒有得到世人的認(rèn)可,他應(yīng)該感謝的是北宋大文豪蘇軾。屢遭磨難的蘇軾在陶詩寧靜的田園意境里找到了靈魂的憩息所,從此,陶淵明才名聲鵲起,詩價倍增,最終“托體同山阿”,與山不朽。
但是,無論從哪個角度,陶怎能與坡翁相提并論?!
(五柳先生,失敬了,請恕罪。)
【網(wǎng)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513fd70102e9kp.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