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單色釉;極簡;純美) 有一種美麗 純凈到極致 渾然天成 素雅淡凈 與其相比 青花的藍白相映 彩瓷的繁復繽紛 都黯然失色
單色釉,是單一的色釉,也稱“一色釉”“純色釉”或“一道釉”。單色釉瓷器胎體優(yōu)雅、流暢,釉色純正、明快,部分單色釉瓷,釉下的暗刻刻花,似有似無,既不失單色釉的素雅,又有圖案可供養(yǎng)眼品賞,可謂雅上加雅,光照下更是剔透玲瓏,精美無比。
中國瓷器的釉彩始于單色釉。但是在唐代以前,單色釉的燒制工藝一般。宋代,單色釉進入了蓬勃發(fā)展的時期,尤盛于康雍乾三朝。
由于瓷釉內含不同化學成分,瓷器燒成后就呈現(xiàn)出不同的單一色澤,如青釉、紅釉、黃釉、黑釉、綠釉、藍釉和白釉等。 白釉 白如梨花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釉內含鐵少。白釉還可以分為甜白、象牙白、豬油白、卵白、月白、青白、魚肚白等。
在所有的釉色中,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可謂“單色釉中的單色釉”。其中,“永樂甜白”十分有名,這與永樂皇帝有很大關系。永樂皇帝對白色情有獨鐘,當朝的陶瓷工匠們或許是為了迎合他,一直在努力做減法——選擇含鐵量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提純,使含鐵量降低到最少程度度。這樣在潔白的瓷胎上施以純凈的透明釉,就能燒制白度很高的白釉瓷。
永樂朝創(chuàng)燒的這種白瓷,有“汁水瑩厚如堆脂,光潔如美玉”之感。到了明朝末年,白砂糖進入中國后,國人見之嘗之,其甜美之感讓人恍然想起永樂白瓷,遂以“甜白”命名。在明永樂甜白釉瓷中,僧帽壺是別具時代特色的一種器型。
歷史演變 北朝:白釉出現(xiàn)于北朝。
宋代:白瓷是宋代陶瓷的精粹,北有定窯,南有景德鎮(zhèn)青白瓷。
元代:元代景德鎮(zhèn)異軍突起,燒制成卵白釉,也稱樞府釉,為甜白釉的前身。
明代:白釉燒制更成功,如永樂甜白釉。
清代:清代白釉燒制進一步發(fā)展,且為粉彩瓷等提供了上好的白胎瓷器。
藍釉 藍比深海 以氧化鈷為主要呈色劑,包括霧藍、灑藍、天藍、翠藍、寶石藍、抹藍、祭藍。 明代 灑藍釉缽藍釉的燒造技術和色彩種類隨著歷史發(fā)展不停進步。唐代的低溫藍釉,只有綺麗之感,缺乏沉著色調。至明代,霽藍與霽紅、甜白并列,被推為宣德單色釉瓷的三大“上品”。清代的灑藍、天藍等新品種更是藍釉之最。 清雍正霽藍釉菊瓣形花壺
歷史演變 唐代:低溫藍釉已經運用在唐三彩上。
元代:高溫藍釉為元代景德鎮(zhèn)窯所創(chuàng)燒,后人稱其為“祭藍”。
明代:明代特別在宣德時期,藍釉器物多而質美。
清代:清代康熙、雍正時期藍釉燒造技術有所提高,釉色光澤勻潤。
紅釉 紅似朝霞 以氧化銅為主要呈色劑,包括祭紅、豇豆紅、寶石紅、郎窯紅、抹紅、珊瑚紅、胭脂紅、粉紅、海棠紅、磯紅、肉紅、鮮紅、朱紅、大紅、柿紅、蓋血紅等。
紅釉的燒制工藝難度很高。古代官窯一直重視紅釉的燒制,但是費工費料仍然難以燒造完美。不管晴天雨天,陶瓷工匠們精心勞作,無奈燒出的紅色卻總是深淺不一,難臻完美。有詩為證: 官古窯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霜天晴晝精心合,一樣搏燒百不同。
歷史演變 元代:紅釉始燒于元代。
明代:明永樂、宣德年間,紅釉燒制至臻成熟。
清康熙時期:創(chuàng)燒新品種如豇豆紅、霽紅等。
清雍正時期:開始發(fā)揚胭脂紅釉。
黃釉 黃承天德 以適量的氧化鐵為呈色劑,也稱鐵黃,分高溫和低溫兩種燒制方法。黃釉包括蛋黃、嬌黃、雞油黃、姜汁黃、鵝黃、魚子黃、蜜蠟黃、鱔魚黃等。
黃釉,因其諧音“皇”,歷來是皇家的專屬?;蛴糜趯m廷器皿,或用于祭祀地神(黃色接近土地的顏色),是被嚴格控制的色釉,象征權力與尊貴,嚴禁民間使用。 黃釉傳世不多,尤其是宣德署款的黃釉瓷器,當初燒成的數(shù)量本來就不多,流傳至今的更是屈指可數(shù)。臺北故宮典藏宣德御瓷約2000件,其中也只有2件“宣黃”。
歷史演變 唐代:黃釉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
明洪武時期:真正意義上的黃釉創(chuàng)燒于明洪武時期。
明宣德時期:明宣德御窯廠在甜白釉面上施釉,以甜白釉映襯黃釉之妍麗,開啟弘治黃釉之先聲。
明弘治時期:明弘治朝,黃釉燒制采用澆釉方法施釉,故弘治黃釉也被稱為“澆黃”或“嬌黃”。
清代:檸檬黃釉最為名貴。
青釉 青如碧玉 以氧化鐵為主要呈色劑,包括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蝦青、影青、蛋青等。青釉是我國瓷器最早的釉色,商代中期就已出現(xiàn)。
如冰類玉的粉青釉色,曾深得乾隆皇帝的鐘愛。不過他還要標新立異,也許因此促使瓷藝窮工極變。即使物材釉色未變,卻能巧以重新組合,技法更加精湛,創(chuàng)制出當朝風尚。所以乾隆朝的青釉極具特色。
歷史演變 商代:商代中期青釉以青綠色為主。
東周:原始青瓷的釉為青綠、黃綠和灰綠。
三國:青釉釉層均勻,胎釉結合緊密,色澤清澈。
宋金:青釉在宋、金之際達到了歷史高峰,如龍泉窯的粉青、梅子青,耀州窯的月白青。
明清:明清時青釉雖不是主流,但也燒造精美,如明永樂朝的翠青、冬青,清雍正的粉青、豆青等。
黑釉 黑如漆墨 主要色劑為氧化鐵和少量的錳、鈷、銅,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分為一般黑釉與花色黑釉兩大類。油滴、兔毫 、玳瑁、麻醬釉等,即屬花色黑釉。
歷史上,燒造黑釉瓷的窯口眾多且時間長久,綿延千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當屬宋金時期,而該時期出產黑釉瓷最出名的窯口有定窯、建窯、磁州窯和吉州窯。 定窯產黑釉瓷細密堅韌,瓷胎潔白無瑕,釉面均勻細潤,釉色黑亮如漆,玻璃質感較強,光可照人。建窯黑釉瓷釉層肥厚瑩潤,瓷胎較厚,保溫作用很好。磁州窯產黑釉瓷,瓷胎呈淺灰色,釉面細膩程度不及定窯。吉州窯產黑釉瓷,釉層存在細小開片,并有乳濁現(xiàn)象,玻璃質感較強。
歷史演變 東漢:已經掌握了燒制黑釉的技術。 東晉:德清窯較為有名,其釉面光澤,色黑如漆。 唐代:唐代黑釉較為盛行。 宋代:宋代是黑釉的高峰時期。 明清時期:御器廠所燒黑釉器做工精細,多在純凈的黑釉上施以各種低溫色彩,黑釉則成為各種美麗顏色的襯托。
單色釉純凈、素雅,如瓷器中的大家閨秀。但單色釉又僅僅是顏色釉的一種。顏色釉是在釉中摻入不同金屬氧化物和天然礦石為著色劑,施在瓷器的胚胎上,再將胚胎高溫焙燒,燒成后呈現(xiàn)不同顏色的瓷器。由于窯變的不確定性,每件顏色釉瓷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絕品。 除單色釉外,顏色釉又可以分為復色釉(花釉)、裂紋釉、無光釉、結晶釉等。
復色釉,瓷器的一種多彩裝飾釉。作法是:或先于窯中燒成無釉澀胎,然后上釉入窯復燒;或一火即成;或數(shù)火乃成。
裂紋釉是瓷器釉面有小裂紋,有疏有密,有粗有細,有長有短,有曲有直,形似龜裂、蟹爪或冰裂,可以給人一種特別的美感。 無光釉是指呈絲光或玉石狀光澤而無強烈反射光的釉。無光釉在中國古代最經典的范例就是哥窯,有米白、粉青、灰綠、奶酪黃等色。
結晶釉是指釉內出現(xiàn)明顯粗大結晶的釉。它是一種裝飾性很強的藝術釉,其區(qū)別于普通釉的根本特征在于釉中含有一定數(shù)量的可見結晶體。
后記 單色釉以純美取勝。沒有繽紛之色,沒有彩繪加點,單色釉瓷在觀者面前一覽無遺,不但不容有半點瑕疵,更需要直射出內在之美,不浮不囂、不靡不媚。大美至簡,卻并不簡單啊! 責任編輯:南風熏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