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即墨藍氏家族研究 王洪濤
藍氏家族是明清時期即墨地區(qū)起家最早,持續(xù)時間最長的重要世家之一。即墨藍氏主要分為四支,即盟旺山支、瑞浪支、石門支、百里支,本文只要談的是盟旺山支。該族于南宋末年由昌陽舁山遷至即墨黃埠,繼而在盟旺山、即墨城廂等地定居發(fā)展,綿延至今八百余年。其間,藍氏家族持續(xù)發(fā)展,幾度繁盛。本文擬從藍氏家族的世系傳承與發(fā)展脈絡、繁榮原因及家族特征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與分析,以揭示明清時期即墨地區(qū)家族的獨特文化。 一、明清時期藍氏家族世系傳承與發(fā)展脈絡 據《即墨藍氏族譜》記載:“我藍氏故昌陽舁山人,自南宋間徙居即墨。遠祖諱珎,仕元,至武義將軍?!彼{章《先大夫贈侍郎公家傳》曰:“公諱福盛,字世榮,先世故昌陽之舁山人,后徙居即墨之黃埠,后又徙居盟旺山。元初遠祖有諱珍者,仕至武義將軍,總領監(jiān)軍,攻襄陽有大功,子孫官百戶、千戶、鎮(zhèn)撫、防御、察官、教諭、勸課官者二十余人?!庇纱丝梢?,藍氏在南宋時由昌陽舁山遷于即墨東海黃埠(今田橫鎮(zhèn)黃龍莊、房家村一帶),后又遷城東盟旺山,咸淳間又遷即墨城廂間,爾后世居即墨,藍珍是藍氏家族在元代就居于即墨的遠祖。 明洪武六年(1373年),倭奴入侵即墨、萊陽諸城,并進行大屠殺,涂炭人民,藍氏世系多失考。藍氏第三世藍福盛,以其祖父藍文善為一世,父藍景初為二世,遷居即墨城里十字街西路北居住?,F(xiàn)結合史料,作明清時期藍氏家族世系表,如下: 元初,藍氏家族因軍功走上仕途,大小官吏多達20余人,曾一度顯赫。至元末明初,成為一個普通的農耕家庭。明清年間,藍氏家族力田起家,科宦興族,逐步由農業(yè)家族轉型為文學仕宦世家,成為一方巨族,在科舉、仕宦、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綜合來說,藍氏家族的發(fā)展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財富積累階段(一至四世)。這四代人兢兢業(yè)業(yè),以農耕持家,善于經營,經過累世積蓄,逐漸積累起豐厚的財富,成為富甲一方的大戶。據《即墨藍氏家乘》記載,在明永樂年間(1402-1424)的第三世藍福盛時,已經“以貲雄于一邑”,第四世藍銅“自律勤儉,少游江湖,善經營,未嘗不獲厚利”,“筑室不惜資,城郭間第宅巋然相望,莫出其右。廣購膏腴良田,阡陌相連?!?/span> 二是崛起并進入輝煌階段(五至六世)。在雄厚的經濟基礎上,第五世藍章專注學業(yè),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考中進士,他是明清以來即墨考中的第一位進士,藍氏家族開始崛起,藍章成為藍氏家族作為文學仕宦家族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在藍章的影響和教導下,他的三個兒子藍田、藍囦、藍因各有建樹,尤以文學見長,時人成為“藍氏三鳳”。而藍田成就更為突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考中進士,父子進士蟬聯(lián),名動一時。父子為官,剛正不阿,不避權貴,藍章忤逆閹黨,藍田逆鱗進諫。父子均以文學著稱,藍田成就名重齊魯。一時間,藍氏父子四人熠熠生輝,奠定了藍氏家族作為文學世家、科宦世家的基礎,并帶動族人詩書傳家,創(chuàng)造了藍氏家族發(fā)展的第一次輝煌。 三是沉寂階段(七至九世)。這期間,科舉不興,藍氏無一人考中進士、舉人,為官者多是貢生出身。主要原因在于第七世藍柱孫、藍史孫英年早逝,自身才華未能施展,也造成對子弟教育的缺失,從而導致這一時期無論在科舉仕宦,還是在文學及家族自身建設等方面的成就都不高,整個家族進入沉寂時期。直至第九世藍再茂,任南皮知縣,家族情況開始有所好轉。明崇禎八年(1635年)藍再茂歸鄉(xiāng),整修祖塋祠堂,續(xù)修族譜、家乘,修繕書院學堂,教授子弟讀書,重振家族指日可待。 四是再創(chuàng)輝煌階段(十至十二世)。這期間,科舉順利,藍氏家族發(fā)展再創(chuàng)輝煌。明清時期藍氏家族共考有5名進士、12位舉人、56位貢生、上百位監(jiān)生、庠生、武生。這一時期考取了3名進士,4位舉人,83名貢生、監(jiān)生、庠生、武生。藍涺(1614-),字澄海,藍世茂次子,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辛巳科武進士,后官至南京神武營坐營都司;藍潤(1610-1665),榜名滋,御賜“潤”,字海重,號鳧渚,藍再茂次子,清順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進士,后官至湖廣布政使;藍啟延,字益元,號延陵,藍潤第四子,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科進士,官至陜西西河知縣。藍潤、藍啟延父子再創(chuàng)父子進士蟬聯(lián)輝煌。三位進士的出現(xiàn),重振藍氏家聲,實現(xiàn)了家族的復興。這一時期,藍氏家族在詩文方面成就較高,數人有詩稿或詩作傳世。藍潤著有《臬政紀略》《余澤錄》《聿修堂集》等,其中《聿修堂集》載入《四庫全書·集部·存目》中;藍啟延著有《延陵文集》等。 五是衰落階段(十三至十八世)。自第十三世后,藍氏家族進入衰落階段。這一時期,僅考中4名舉人,為官者多是地方小吏,社會及文化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在地方上的聲音越來越小。 二、明清時期藍氏家族崛起并蓬勃發(fā)展的原因 明清四五百年間,藍氏家族(盟旺山一支)在科舉、仕宦、文學創(chuàng)作等方面成就突出,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家族歷史和豐富的家族文化。 在科舉、仕宦方面成就突出。自第五世藍章中進士起,其后藍氏家族人才輩出,明清兩朝,共出現(xiàn)5位進士(包括一位武進士),12位舉人,56位貢生,廩生、增生、庠生、監(jiān)生、武生等有上百人,共培養(yǎng)大小官吏一百余人。即墨入鄉(xiāng)賢祠者共15人,藍氏占有5 人。清同治《即墨縣志》中共記載明代坊表56 座,其中藍氏一族占有19 座。這證明了藍氏家族在即墨地區(qū)在人民中的威望比較高,有很強的話語權。 藍氏家族進士一覽表
藍氏家族舉人一覽表
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成就也不同凡響。據《藍氏族譜》記載,有作品問世者約50人,著作和文學作品共計130余卷,其中以藍章、藍田、藍囦、藍因、藍啟蕊、藍潤、藍湄、藍啟華、藍啟肅等為代表。明清時期,即墨共有6部著述被收入清乾隆年間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或其《存目》中,藍氏就占有3部,即藍章的《八陣合變圖說》、藍田的《北泉集》和藍潤的《聿修堂集》。由此可見藍氏一族在明清時期的即墨地域文化史上乃至整個中國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藍氏家族順利崛起并蓬勃發(fā)展是有深刻原因的。 一是即墨經濟的恢復與發(fā)展。藍氏家族的崛起與即墨地域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密不可分。宋元以前,由于戰(zhàn)亂、自然災害,導致即墨人口稀少,經濟落后。金元時期,即墨發(fā)生過多次農民起義軍同官軍的戰(zhàn)爭和自然災害,金宣宗興定三年(1219),李全率領紅襖軍攻占即墨。元順帝至正十七年(1357),紅巾軍毛貴部攻占即墨。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至元順帝至元六年(1340年)期間,即墨地區(qū)接連發(fā)生2次雹災、1次蝗災、1次地震。連年不斷的戰(zhàn)爭和自然災害對即墨經濟發(fā)展產生了較大的不利影響。1368年,明朝建立,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這個大環(huán)境為即墨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特別是隨著明初沿海地區(qū)衛(wèi)所的設置和全國移民大潮的到來,即墨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設置鰲山衛(wèi),并相繼設置了雄崖所、浮山所,使即墨成了海防重鎮(zhèn)。一大批軍戶和民戶相繼移居即墨和海運港口的開通,使即墨地區(qū)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fā)展,即墨的經濟逐漸走上了繁榮。這是即墨藍氏家族崛起的外部條件。 二是家族的財富積累。家族經濟的發(fā)展興旺一般早于其家族政治實力的發(fā)展擴張,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實力的基礎,家族才能日益發(fā)展壯大。雄厚的經濟基礎是藍氏家族興家起業(yè)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其興起的重要條件。明初即墨地區(qū)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快速發(fā)展的經濟,為藍氏家族的發(fā)跡提供了沃土。藍氏家族經過一世、二世的積累,至三世、四世時迅速發(fā)跡。王鴻儒稱藍福盛:“率子弟力田治生,以貲雄于一邑。斥其贏余周貧恤孤,負者不計也。后兄弟求異居,公以先業(yè)讓之。……徒居城中,起高樓寢處其上,瞻云對山,綽有高趣?!?[1] 周經稱他:“獨能力田致富。” [2] 劉健稱他:“以力穡致富為大家。” [3] 可見,在藍福盛的經營下,藍氏家族已經過上了相當富裕的生活,并且有能力周濟他人。至四世藍銅不僅從事農耕,并開始經營商業(yè),由于運作有方而獲利豐厚,在城里建起了高樓美宅,并購買了大量良田,家境比其父祖時更加富足。劉健為他撰寫墓志銘稱:“(藍銅)娶同邑于氏,又得賢內助,由是家日益裕。間攜貨走江湖,屢獲厚利,歸以其資營居第,完美右一邑。又益市近膏腴田為裕后計,視其父祖時加數倍焉。性喜朋友,仗義疏財。邑東三里許置別墅,環(huán)置花草而元爽殊甚。凡邑之名山秀水,歷歷在目。” [4] 官賢在為藍銅撰寫的行狀中對藍銅經商致富給予細致描述:“(藍銅)既長配于氏,閨門有淑行,相公克盡婦道,以是家日殷。公性峻直,自律勤儉,少游江湖,善經營,未嘗不獲厚利,素善,筑室不惜資,城郭間第宅巋然相望,莫出其右。廣購膏腴良田,阡陌相連為裕后計,于郭之東三里許拓一別墅,園林蓊郁,花草參差,而秀山明水,襟帶左右?!?[5] 可見,經過四世藍銅的經營和拓展,藍氏家族已經發(fā)展成富甲一方的大族,后代不再為經濟所煩惱,從此可以專心應試科舉。家族財富的積累為開展家族教育,組織子弟參加科舉提供了雄厚的資本。 三是注重家族教育,并有意識的開展科舉教育。科舉是仕宦的基礎,是家族崛起興盛的基礎,也是家族保持繁盛的關鍵。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盛行,官員選拔多由進士出身,尤其是高級官員的選拔更是非進士莫屬。這種情況決定了人們要建功立業(yè),須走科舉入仕之途。于是讀書科舉入仕成為士子改變命運的階梯,也促使家族開始重視家族文化的傳承和對后代的教育。因此,在家境富足后,家族要出人頭地,要保持繁盛,都開始重視家族教育。 藍氏家族很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并很快付諸行動。四世藍銅在東崖農舍的基礎上興建東崖書院,為后代創(chuàng)造他力所能及的最好的讀書條件,讓后代在其中專心讀書,并盡最大所能教育其子藍章。藍啟肅在《明少司寇兼御史中丞大勞山翁藍公年譜》中記載:“(藍章)八歲失恃,(藍銅)朝夕教以讀書,恒論究古人忠孝,闡發(fā)其聰明?!?[6] 在親自教導的同時,藍銅還延請當地名儒對藍章進行施教。藍啟肅在《明少司寇兼御史中丞大勞山翁藍公年譜》中記載:“弱冠命學易于鄉(xiāng)先生紹先盧公,祁寒盛暑必篝燈?!?[7] 在系統(tǒng)而又嚴格的培養(yǎng)下,藍章不負所望, 先后考取舉人、進士,并踏上了仕途,成為藍氏家族的第一位進士,也邁出了藍氏家族走向輝煌的第一步。 五世藍章更是注重家族教育,在婺源時,曾延聘吳江陳中丞元吉教導兒子藍田。后藍田入太學讀書,藍章又將藍田囑托給好友楊廷和、楊一清等悉心教導。歸里后專司對后代的培養(yǎng)教育。因東崖書院離城太近,不利于子弟靜心夜讀,藍章斥巨資在華樓山前之華陽山下,購山地數畝,興建華陽書院,后建紫云閣于華陽書院,并聘請資深儒師,并親自教授子弟。當時學院藏書十分豐富,列即墨各書院之冠,蜚聲鄉(xiāng)里,遠近許多學子慕名前來求學。華陽書院是即墨創(chuàng)建規(guī)模之大、持續(xù)時間之久、藏書之豐富、列即墨各書院之冠,正如黃肇顎所說“最著者,無如藍氏之華陽書院?!?[8] 在這種環(huán)境下,華陽書院歷年不乏進“鄉(xiāng)闈”、入“禮闈”的俊彥。藍章之后有“藍氏三鳳”揚名即墨,后有藍潤、藍啟延父子雙雙科場折桂之佳話。藍氏科考較為著名的有:藍田(明嘉靖癸未進士,官授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藍史孫(明嘉靖年間貢士)、藍再茂(明崇禎二年選貢,任南皮知縣)、藍涺(明崇禎十四年進士)、藍潤(清順治三年進士)、藍深(清順治八年恩貢,任臨淮知縣)、藍啟肅(清康熙二十三年舉人,授內閣中書)、藍啟延(清康熙三十九年進士,任任甘肅西和知縣)等。華陽書院塾師馮文炌評價道,藍氏子弟“世紹弓冶,無論其登賢書、捷南宮、入翰苑,列仕籍者綿綿翼翼,迄今不絕?!?[9] 三、明清時期藍氏家族的特征 一是兼具文學世家和仕宦世家兩大特征。家族根據其特色,一般來說,可以分為仕宦世家、文學世家、軍功世家三大類。仕宦世家的基本特征就是部分家族成員出仕為官,并達到了一定的官場成就。文學世家的基本特征就是部分家族成員大量撰寫詩集文稿,在文學界影響較大。軍功世家顧名思義以軍功起家,族人士紳多為武將。由此可見,藍氏家族既具有仕宦世家的特征,又具有文學世家的特征,二者相互糅合。 縱觀整個明清時期,藍氏家族共出現(xiàn)5位進士、12位舉人、56位貢生、百余位廩生、增生、庠生、監(jiān)生、武生等。明清時期即墨周黃藍楊郭五大家族,藍氏家族取得科舉成功在數量上占據首位,其中藍章是明清時期即墨考中的第一位進士,是即墨歷史上考中的第5位進士。 作為科舉出身的官員,他們長年讀書,以文章應試,一般具有深厚的文學功底。他們熟知儒學經典,從內心深處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重視地方文化建設。為官任上,他們所到之處往往通過游歷、考察將自己為官經歷、各地風土人情、山川地理、人物和事件用筆記、文集、詩歌等形式反映出來,并加以保存。歸隱鄉(xiāng)野后,他們積極協(xié)助地方官編寫地方志,修繕族譜、家譜,撰寫碑記,寫讀書札記等工作,從事文化建設。這些文化建樹,時至今日仍有很高的價值。自第五世藍章開始,至清代末年乃至近現(xiàn)代十八世藍志藎、藍志茀、藍志蕡、藍楨之等止,在這四百多年里藍氏共涌現(xiàn)出百余位詩人,撰寫了大量詩文,有作品存世者就達50人,涌現(xiàn)出藍章、藍田、藍淼、藍因、藍潤、藍啟肅、藍啟蕊、藍啟華、藍中高、藍中珪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文人,可謂人才輩出,為即墨文壇作出了重要貢獻。清同治《即墨縣志》收錄藍氏的詩文就有22篇,著作27部、23人存有傳記??梢姡{氏家族在即墨歷史文化的大潮中占據很重要的一席之地。藍章視文學為等閑之事,但文學成就斐然,著有《西征題稿》十卷、《西巡錄》十卷、《八陣合變圖說》一卷、《武略總要》一卷、《行稿》數卷。其中,《八陣合變圖說》被收入《四庫全書》。藍田以詩文卓著名重齊魯,楊宏道有詩贊他曰:“學貫群經稱八斗,文成倚馬擅三長?!逼洹侗比繁皇杖搿端膸烊珪?。藍潤文學成就突出,其《聿修堂集》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收錄。 二是以科舉傳家,注重教育。家族要保持持續(xù)繁榮昌盛的重要基礎是族中子弟不斷通過科舉進入仕途,形成從中央到地方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官宦群體,從而擴大家族文化的影響力。張杰曾說過:“縱觀明清時期的望族家史,只有那些不斷有人取得科舉功名的家族,才能長期保持望族的家聲。” [10] 因而,家族十分注重族人的應試文章,大力發(fā)展家族教育,努力提高家族后輩子孫科舉能力。藍氏家族以農耕起家,由一般農民致富成為地主,其成員再經過科舉獲取功名,從而成就家族的顯赫地位。因此,尤其重視對家族后代的培養(yǎng)教育,重視科舉、重視功名。為保證族中子弟的讀書應考水平,藍氏家族想方設法為族中子弟創(chuàng)造最好的學習條件,如在家族內部創(chuàng)建書院,如東崖書院、華陽書院;延請名師碩儒為族中子弟講學,如盧繼宗、宋璉、陳元吉;為了敦促后輩子孫刻苦讀書以攻舉業(yè),將勸學的內容寫進族譜家規(guī),成為家族世代遵守的信條。 三是熱心地方公務。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士紳階層對基層的控制和管理上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藍氏家族作為明清時期即墨士紳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履行領導地方事務的職能,發(fā)揮士紳階層的作用,以提升家族威望。 藍氏家族是地方公益事業(yè)的積極倡導者,他們雖然多在外地做官,但心系故里,熱心公益事業(yè)。遇到大災之年,廣散家財,協(xié)助地方官救災,賑濟災民。如明末清初,即墨地區(qū)災荒綿連。據《即墨縣志》及《藍氏族譜》記載: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短短四十年間,即墨地區(qū)就發(fā)生了三次嚴重的旱災,造成即墨大饑,一度出現(xiàn)人相食的慘劇。當時不少囤積谷物的人家高價出售,一夜暴富。而以藍再茂為首的藍氏家族,則開倉賑災,救人無數。對于死后無以下葬幫助安葬死者,辦理喪事。藍深、藍潤在《封太史公行述》中記載:“庚辰大祲,粟米如珠,餓殍載道,府君捐粟粥場賑饑民,掘萬人坑瘞枯骨,宗族鄉(xiāng)黨暨四方流離,有聞必賑,全活者不可數計,里中積谷之家,悉成巨富,府君施予一空。庚寅再饑,乙未又饑,賑之皆如初事?!薄盎葑妩h貧士。而痊骨舍棺皆被其澤?!?[11] 明萬歷《即墨縣志》藍田傳記中這樣寫道:“嘉靖戊戌瘟疫大作,貧死甚多,捐棺林賻之,又捐城南地十畝葬埋,有《義冢碑記》?!?[12] 戰(zhàn)亂之際,他們能團聚鄉(xiāng)鄰,武裝自保,以維護家族和四鄰財產免受外來侵犯。如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三月,唐賽兒起義軍攻克即墨縣城,藍福盛作為即墨義官急忙奔走鰲山衛(wèi),向指揮使王真求援,并糾集鄉(xiāng)紳追義軍到泊石橋。平定起義軍后,藍福盛辭官受賞。王鴻儒在《大明贈通議大夫南京刑部右侍郎藍公神道碑銘》中稱贊其:“夫有恤民之義,有殄寇之烈,推而不居,雖介推納祿,于從君之后,田疇辭封于破虜之余,以公方之,其心一也?!?[13] 藍氏家族重視地方文化建設。如參與《即墨志稿》編修,在地方志編修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藍章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出資購買生員王績和居民楊和土地若干尺,于圣廟南辟為神路。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藍田于廟前修筑石舫,題為“圣門”。 藍氏家族積極參與公益事務有其深層次原因。一是因為家族組織龐大,家族內部大量的佃戶和貧寒族人在災荒之年衣食無靠,在這種情勢下,藍氏家族要采取各種措施以保證家族內所有成員不致被餓死、凍死、流離失所,也要保證家族雇傭的佃戶不致逃離土地而引起暴動騷亂。二是家產雄厚,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可以救助同鄉(xiāng)窮困百姓,維護一方安定。三是從事賑災濟貧的公益事務,既可以增強家族的凝聚力,又可以提升家族在鄉(xiāng)里的形象。 [1]【明】王鴻儒:《大明贈通議大夫南京刑部右侍郎藍公神道碑銘》,藍氏鈔本。 [2]【明】周經:《明贈文林郎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藍君墓表》,藍氏家藏鈔本。 [3]【明】劉?。骸睹鞴柿x官藍君墓志銘》。 [4]【明】劉?。?/span>《明故義官藍君墓志銘》,藍氏鈔本。 [5] 【明】官賢:《明故義授七品散官累贈通議大夫南京刑部右侍郎藍公行狀》,藍氏家藏鈔本。 [6] 【清】藍啟肅:《明少司寇兼御史中丞大勞山翁藍公年譜》,《大嶗山人集》,藍氏家印本,1996年,第26頁。 [7] 【清】藍啟肅:《明少司寇兼御史中丞大勞山翁藍公年譜》,《大嶗山人集》,藍氏家印本,1996年,第26頁。 [8] 【清】黃肇顎:《嶗山續(xù)志》,濟南: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08年,第161頁。 [9] 【清】黃肇顎.嶗山續(xù)志[M].濟南: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08,第162頁。 [10] 張杰:《清代科舉家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頁。 [11] 《縣親友敘先封太史公歷履》。 [12] 【明】萬歷《即墨縣志》,第99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