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從幼兒園走向小學的這個銜接階段,不少家長是焦慮的。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華愛華為家長們厘清了當前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幾個認知誤區(qū)。
目前幼小銜接中存在兩個誤區(qū): 一方面,高考的競爭性學習壓力不斷下移,導致幼兒(尤其是大班孩子)壓力太大,這不利于幼兒的長遠發(fā)展; 另一方面,家長們認為,幼兒入學準備僅僅是知識準備,而忽略了對幼兒興趣的培養(yǎng)和情感經(jīng)驗的積累。 以上兩個認知誤區(qū)是導致學前教育小學化的主要原因?,F(xiàn)在的大班兒童被競爭性學習附上的壓力太大了,對孩子不利。 幼兒園到小學,是人生早期的一種重要轉折,在這個時期里如果平穩(wěn)過渡,它會對幼兒長遠發(fā)展產生積極效應,而讓孩子在這個時期里過早地體驗壓力與焦慮的話,對以后發(fā)展將會是極大傷害。 什么是“學前教育小學化” 所謂“學前教育小學化”,就是提前學習小學的知識,提前用小學的方法來學習?!皩W前教育小學化”應受到批判與否定。 這種方式會讓幼兒提前感到來自中考高考的壓力,而在孩子神經(jīng)與心理尚未發(fā)育完善的情況下,提前感受這種壓力對成長是負面的,是極為不利的。 小學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的學習方式是很不相同的。 前者是預設性學習,是根據(jù)課本知識向孩子傳授預設的學習任務和目標,這種學習方式具有強制性和功利性的特點;后者是生成性學習,指從游戲和生活中獲得的直接的、感性的經(jīng)驗,以達到學習的目的。這種學習方式是滲透性的,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 因此,對幼兒園階段孩子的培養(yǎng),應該堅持從游戲與生活中積累經(jīng)驗和培養(yǎng)興趣,反對過早地對幼兒進行“填鴨式”的知識教育。 “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巨大代價 家長的疑問是,高考是具有競爭性的?,F(xiàn)實是進了好的小學才能上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學,以后才會有好的工作。 家長會認為:我的孩子先學一步,入學之后不久,就可以領先一步,起點高一點,至少可以跟上進度,或者輕松一點。由此,家長會獲得一個結論,學前階段可以也應該緊張一些,這樣到入學就可以輕松一點。 我特別要提醒家長的恰恰是:要知道,越往后(入學以后)越緊張跟越往前(提前到幼兒園階段)越緊張,是不一樣的概念。因為,“學前教育小學化”是有代價的,它讓孩子們付出了以下四方面的巨大代價。 一是時間上的代價,犧牲了孩子們全面發(fā)展的機會。 因為這種超前教育會讓幼兒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非持續(xù)性的機械記憶上面,降低或未能培養(yǎng)出讓孩子能終身受益的品質,比如與同伴合作交往的技巧、個人運動的能力、動手操作的經(jīng)驗等。 二是扼殺孩子自主性學習的興趣與熱情,產生“習得性愚笨”。 所謂“習得性愚笨”,是指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某些原因(過早的知識傳授、過高的學習目標、過多的負面暗示等等),逐漸產生對學習的無能感,對學習失去興趣和動機,并因此而喪失自信心,深信自己學習能力很差的時候,他就會懷疑自己,繼而產生自卑感、產生厭學情緒,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糾正,這種錯覺就會成為孩子最初的自我認知。 給別人的感覺是,這孩子“越學越笨”了。這對孩子以后的長遠、后繼的學習是十分有害的。所以,對幼兒來說認識世界、培養(yǎng)興趣是重中之重。 三是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因為剝奪了游戲,就是剝奪了孩子的“心理維生素”。家長必須保證孩子接受足夠的“心理維生素”,游戲體驗的是一種積極的情緒。 經(jīng)常體驗積極情緒和體驗消極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是大相徑庭的。孩子體驗積極情緒越多,將來就越陽光,人格越健全,而這個是早期看不出來的。 四是超前學習產生的即時效應難以長久維持。 因為幼兒并不能記住這一階段所學的知識內容,相反他們對于游戲的體驗卻能銘刻在腦海深處。超前學習是以犧牲學習的興趣、長遠的發(fā)展為代價的。而學前教育要為孩子的終身的、長遠的發(fā)展奠基,不是只看眼前,急功近利。 重新認識學前教育的任務 提前學習違背幼兒的發(fā)展規(guī)律。因為幼兒的學習特點是:直觀感知、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幼兒的學習是一種基于直接經(jīng)驗的學習。 在幼兒園階段,兒童的思維發(fā)展是處于動作思維和形象表征思維階段的。幼兒園階段的任務就是為幼兒的后繼學習和終身發(fā)展作奠基,這是一個準備的過程,但并不是一個提前學習的過程! 日常生活和游戲活動是幼兒園教育的基本途徑。 家長會問:“為什么幼兒園的生活和游戲就能為入小學做準備?我們只知道游戲會讓孩子快樂,怎么為小學的語文、數(shù)學倒做了準備呢?我?guī)酵饷鏅C構去學是硬碰硬的語文數(shù)學,你游戲怎么是能做準備的呢?就看孩子在瘋玩半天,學到了什么呀。我看不到他學到了什么。但是,我?guī)脚嘤枡C構,老師教了什么,學了些什么,很清楚。” 這就是家長的疑問。 如何回答家長的這種疑問?我要說生活、游戲對學習發(fā)展有獨特價值,生活和游戲中充滿學習。這種學習的特點具有潛在性和累積性,所以你會看不見摸不著?,F(xiàn)在,我舉例來詮釋,幫助家長能看得見孩子的學習: 上課教數(shù)學,教按數(shù)取物,教用標準化工具測量,教均分,這些都看得見;但是孩子在玩的時候也有用標準化工具測量,也有按數(shù)取物,也有均分,等等。比如,孩子在過家家這樣的角色游戲中,均分行為很多。 比如兩個寶寶吃湯團,拿了六顆珠子當做湯團,就分成一人三顆在兩個小碗里;那如果三個寶寶呢,于是就又拿了個小碗,一人碗里是兩顆珠子。這是不是均分呢?六顆珠子是不是在均分? 比如今天孩子玩拿橡皮泥做一個餅,一切二分成兩份,四個人的話,他一切四,分成四份,他的均分行為本身就在發(fā)展。 再比如,孩子拿了一堆小木塊,他們說這是饅頭,四個孩子坐在那里就在分。那這么一堆怎么分呢? 一個孩子說:“我來分:1、1、1、1……”一一對應地分,分出來也是均分的;另外一個孩子就嫌他慢,說:“來來來,我來分?!蹦萌龎K給他,拿三塊給他……再看看還夠不夠,再拿兩塊……他在均分的過程中,已經(jīng)會用估算了,他也在發(fā)展。 孩子這些行動為小學做了什么準備?他學習的潛在內容是什么?慢慢他會知道,同樣大小,同樣數(shù)量,分的份數(shù)越多,每一份的量越少,這是沒有人教的,是他慢慢地感受到的。 到小學老師教數(shù)學的時候,學除法的時候,老師說被除數(shù)就是被分的總數(shù),除數(shù)是被分的份數(shù),商是分下來的每一份的量。當老師在說這些的時候,有很多感性經(jīng)驗的孩子,他的接受能力就強,老師就會夸他聰明。 有的孩子糊里糊涂的(對于以上除法),所以這些孩子,在回家后,家長就要去教,教的時候就說你怎么這么笨。 那些一聽就明白了的孩子,是豐富的感性經(jīng)驗帶來的結果。相比之下,那些從來不讓玩的孩子就產生差距了。因此,生活游戲中的學習就有潛在性與累積性,是不容易看到的。 孩子經(jīng)常在玩,每天在重復,特別是生活,每天在重復,所以他獲得的經(jīng)驗是長效的,因為這是在實際的運用中,是在真實的問題情景中,通過解決實際的問題中,他獲得的經(jīng)驗是持久深刻的,他獲得的知識是充實的! 一個好的家長,一定會陪伴孩子游戲,讓孩子在游戲中獲得發(fā)展。家長應該支持幼兒園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催促幼兒園教小學的知識。 入學準備,應從知識儲備式的教育轉向學習品質培養(yǎng) 知識儲備式的教育轉向知識品質的培養(yǎng)是當今整個世界教育的轉向。因為知識的總量在不斷地增長,而獲取知識的能力會更重要,學習的品質更重要。 學習品質真的能讓孩子走得更遠,所以,家長們是時候自己來評估一下自己孩子的學習品質了,例如:他是不是充滿好奇和探究?他有沒有時間觀念?按時作息、按時完成任務,有條不紊?(學習的效率都在這里面)他學習時的態(tài)度,他是不是認真和專注? 他是不是對有些問題,能執(zhí)著?是不是一弄就放棄?他會不會很強烈要求讓自己來?他是不是經(jīng)常對一些問題進行假設?如:如果這樣會怎樣,如果那樣會怎樣?他是不是會使用工具來解決問題(包括學習用品)?他會不會與同伴的合作? 家長的側重點應該放在在培養(yǎng)上述學習品質,包括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等多方面的內容。 入學準備,包括家長的心理建設。家長們應做好的心理準備,很重要的一點是理性對待孩子間的差異性。包括幼兒期建立學習常規(guī)的差異性,以及孩子學習起點的差異性。 比如有的孩子平時閱讀多,識字多,沒有喪失學習興趣,沒有壓力,無形中他的起點就會很高,而且這不是急功近利拔高式的起點高。 而起點低的,只要呵護好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內在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陪伴孩子慢慢成長,那他也會上去的,所以不要一開始就攀比,不要把家長的虛榮心施加給孩子,這樣是不值得的。 家長這種虛榮心給孩子帶來的壓力是很大的,孩子也會感受到。 如果你的孩子在高位就保持在高位,如果在低位,不要擔心,陪伴你的孩子,他會慢慢跟上來的。希望家長們都能不急功近利,幫孩子探索一條可持續(xù)性的學習成長成才之路。 |
|
來自: 326wusuowei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