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用語與法的語言中的「求生」] 在此我想要引用一個最好的例子──「求生」(sambhavesi),來說明法的語言和日常用語之間的差別。當(dāng)我們在回向儀式中灑法水時,將會念一段回向經(jīng)文:「唯愿所有眾生,已生或求生的眾生,皆在快樂之中?!?/u>這意思是有兩種眾生:一為已投生的眾生,稱為「已生」(bhuta);二為正在尋找投生處的眾生,稱為「求生」【譯注一】,在泰國或其他國家,一般都人云亦云地如此解釋。所謂的「已生」即是出生后仍一直活著,像坐在這里的你、我;至于「求生」,則只有神識,沒有軀殼,而在空中到處飄浮找尋投生之處,這稱為「求生」。 這完全是日常用語的解釋,且是外道而非佛教的說法。因為佛教不主張有個主體的識到處飄浮尋找投生之處,這只存在于有常見觀念的人,在佛教中是沒有的。所謂的識必須是緣生法,隨著當(dāng)下現(xiàn)起的因緣而生滅,沒有隨處飄浮的神識,因此日常用語中的「求生」,并非佛教中的「求生」。這是我個人的看法,佛教中的「求生」是法的語言,絕不同于日常用語的「求生」,佛教法的語言中所說的「求生」(未投生),指的是一般凡夫還沒有煩惱心──沒有愛、取,或執(zhí)著自我。 接下來如果沒有詳細地聽,將不能明白,請注意聽吧!我們?nèi)粘I钪信紶柎嬗袗?、取,并?zhí)著「我」、「我所有」,這是相當(dāng)平常的事,但是大部分時間都在靜默之中。例如現(xiàn)在坐在這里的你們,是沒有「我」的,因為沒有貪愛或執(zhí)取任何東西,這時你沒有「我」的錯覺,你只是自自然然地坐著聽講,心處于平常和空的狀態(tài)。但有時強烈的愛、取生起,則會產(chǎn)生焦灼的痛苦。因此,一般人都存有兩種狀態(tài):在生起愛、取,是個憂心如焚的自我時,這就是「已生」──出生了,然而在平時是「求生」──正等待并準(zhǔn)備著投生。這兩種眾生就是灑法水所回向的對象──已出生的(已生)很愚癡,而尚未出生的(求生)卻什么都不知道。 如果暫時以阿毗達磨的語義來說,就是心不在有分(bhavanga)【譯注二】的狀態(tài)下,心脫離有分而轉(zhuǎn)向(avajjana)【譯注三】,這時還沒有到達「我」、「我所有」的狀況,還未進入緣起的流轉(zhuǎn),心境處于一種自然平常的空的狀態(tài)下,這就是「求生」。這是說當(dāng)人們的思考感覺正常展開時,并沒有去貪愛或執(zhí)取「我」、「我所有」,這就是「求生」的狀態(tài)。任何人都是「求生」,即是正在等待著「我」、「我所有」的出生,這是非常可憐的「求生」,因為他無論何時都準(zhǔn)備著要出生為「我」、「我所有」。 剛好在失去正念,被無明蒙蔽時,接觸外境就產(chǎn)生「我」、「我所有」,這便是更可憐的「已生」,是最值得憐憫的,應(yīng)該灑法水回向給「已生」和「求生」。但這個生出「我」、「我所有」的「已生」,它將會在瞬間失去力量,也就是一旦有貪、瞋,這種「已生」就出現(xiàn)了,但不到一小時,貪、瞋的力量消失,「已生」就死去了,再次回到「求生」。然后「求生」又正準(zhǔn)備著去投生,一會兒又由于愛、瞋、恨、恐懼等而再次產(chǎn)生「我」、「我所有」,而變成「已生」,使得緣起再次流轉(zhuǎn)。緣起的一次流轉(zhuǎn)就是「已生」的一次出生,當(dāng)「已生」的因緣散滅,便死亡了,而再次成為「求生」。 這種解釋下的「求生」,是可以用來修行、掌握和有所受用的,不同于別人所解釋的「求生」──人死后入棺,神識就會離開身體而隨處飄泊找尋投生之處。我不認為「求生」是這樣解釋的,更進一步來說,這種說法與緣起無關(guān),因為無法讓我們受用,不僅看不到,也無法理解,而只能聽信別人。尤其嚴重的是,這種「求生」還是屬于常見。 我這種打破傳統(tǒng)的思想可以在原始巴利經(jīng)文找到印證,即是在《相應(yīng)部》因緣篇食品第一所記載的四食:段食(kabalinkarahara)、觸食(phassahara)、思食(mano-sancetanahara)、識食(vinnanahara)。佛陀說四食讓投生了的「已生」生存下去,也滋養(yǎng)「求生」。【譯注四】 佛陀在解釋四食時,也以比喻說明四食是每個活生生的人每天發(fā)生的事,任何一天,我們都是「已生」和「求生」的眾生。四食的功能在于維持滋養(yǎng)「求生」,但其特別的作用即是在維持支助「已生」(已經(jīng)出生的眾生)。 引用這個例子為的是使大家明白:甚至所謂的「已生」和「求生」,依日常用語和法的語言也存有二種意義。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各位認識,那一種意義對我們修習(xí)佛法有直接的助益,且是在我們的掌控之下,只有以法的語言來解釋才可以達到以上的功能。看來叫人驚奇的是,每個人在平常沒有煩惱時便是「求生」,當(dāng)有煩惱而產(chǎn)生愛、取就轉(zhuǎn)變成「已生」,所以還沒有究竟了脫生死的人,在同一個人身上,一會兒是「求生」,一會兒是「已生」;一會兒又是「求生」,一會兒又是「已生」。 我們要止息所有的「已生」和「求生」。這就得依緣起正確地修行,不要有自我,別讓自我具體地生起,也別讓那正在等待著投生的「求生」生起,不要成為「求生」或「已生」,就得完全止息四食。別讓四食具有意義及造作的功能,懂得這種緣起才能受用。以上就是以日常用語及法的語言解釋「求生」和「已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