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泰州的大街小巷,你會發(fā)現(xiàn),青磚小瓦的民居建筑群中,散布著許許多多的水井。 泰州水井多。在歌舞巷巷頭,稅務橋橋邊,迎春路路中,積谷倉拐角,隨處都能見到水井。昔日的大家望族,每個大院里總少不了一口水井。普通百姓則幾戶、十幾戶,或者一條巷子人家合用一口公共水井。泰州的井,總有一個優(yōu)雅的名稱,如鳳凰井、鏡香井、天僖井、廉貞井、文曲井、魁罡井、客次井、煉丹井、雙井、八角琉璃井、卓錫泉、玉麗泉等等。若以古代泰州管轄范圍而言,還有姜堰天目山的仙翁井,曲塘南寺河邊的唐王井,東臺丁溪辭郎廟的繅絲井等等。 每口井,總有一個迷人的故事。就說卓錫泉吧,唐代北山寺住持王屋禪師思念家鄉(xiāng),欲飲蜀水,就以禪杖卓錫一處,令人就此開鑿水井,名“卓錫泉”。井深5丈,水味甘洌,經年不涸。傳說井水通四川,井內長出六葉浮萍,與四川六葉浮萍相同,而和泰州四葉浮萍相異,頗為奇異。當年西山寺德賢和尚,夜夢大雄寶殿西邊的一口古井中射出一道白光。第二天,他派人從井中竟撈出一尊石佛。石佛被供奉在寺中,夜夜都有一朵白云從石佛頭頂浮向上空在殿宇里飄蕩,于是他就把西山寺改名為“西山白云寺”。最玄乎的是新城永寧寺中的一口水井,據說水母娘娘被置于此井之中,上蓋盤石一塊,井內終年水聲揚沸。若揭開盤石,水母娘娘就會大顯神威,井水泛濫,淹沒泰州城。此說,真乃天方夜譚。不過斗姥宮的兩口水井,一口水是甜的,水甘如醴;一口水是咸的,咸似鹽湯倒有點可信。 有水井,必有井欄。從井欄的形式看,泰州水井的井欄有圓形的、四方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井欄上有的雕刻云錦,有的雕刻獅子滾球,還有的雕刻花草、龍鳳和文字等,古樸典雅,栩栩如生。井欄的質地也眾彩紛紜,有火山巖的,有麻石的,有青石的,有白礬石的,還有大理石的。如果深究筑井的材料,則有用蝴蝶瓦和青磚之分,井磚有小樓磚,有大城磚,有柳葉形長條磚,還有弧形帶榫卯的彎井磚。這些不同的井欄、井磚,體現(xiàn)著不同的時代特征。鑒定水井的時代,就是靠井欄形式、材料、雕刻、銘文及建井材料等作依據的。一些沒有井欄,已經枯干的水井,則可以從筑井的材料結合井內當年人們在井邊洗滌時,掉到井里的遺留物來鑒定年代。在青年橋原木材公司工地清理一口古井時,人們在井底發(fā)現(xiàn)兩枚唐“開元通寶”銅錢和兩把唐代短鎏青釉執(zhí)壺,于是考古工作者斷定這個井是唐代的。 泰州水井古。上到漢代,下至清代,代代筑井,世世用井。升仙橋北季家院子里有一口明朝萬歷紀年井,肉聯(lián)廠北山寺大殿后有一口唐代的井,青年橋原木材公司那次基建時,就發(fā)現(xiàn)一口宋井、一口六朝井、兩口漢井。這表明,早在漢代,生活在泰州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就已經普遍飲用井水了。泰州人是勤勞智慧的人,我們從人民路東側蘆洲施工工地以及西郊東夏村村邊池塘里發(fā)現(xiàn)的漢井中看到,古泰州人有高超的筑井工藝,他們用粘土摻稻糠做成直徑55厘米,類似現(xiàn)在水泥下水管道式樣的陶井圈,壘接成水井。 水是生命之泉,古代人類總是依山而棲,傍水而住。水井是人們改造自然的象征。有了水井,人類就可以遠離水源居住。泰州地區(qū)地下水位高,一般挖1米左右就滲水,因此井水資源十分豐富。井水沒有自來水停水漏水的麻煩,又比河水衛(wèi)生清潔。冬天暖暖不凍手,夏日冰冰透心涼,淘米洗菜,能飲能用。泰州水井,水質特好,宋周輝《清波雜志》中說,泰州宋代名酒叫“雪醅酒”,是用州治井中蟹黃水釀制而成,當時聲譽江淮。無怪乎,泰州人是那樣地鐘情水井,那樣地喜歡井水。 水井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杰作,泰州城方圓2公里,據新中國成立之初統(tǒng)計就有一百多口水井,至今仍有幾十口。位于北山寺的唐代卓錫泉和歌舞巷中的明代八角琉璃井還被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予以保護。今天,自來水已流進尋常百姓家,然而春夏秋冬,那些古井井欄上深深的溝槽,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它的滄桑。它飽覽了人世間變遷的歷史,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泰州人。別忘了,那些星羅棋布于古城的水井,曾給人們帶來過無盡的恩惠。 八角琉璃井潤澤巷陌 穿越城市的腹部,在巷陌深深之中,還偶爾可見那清波不搖的老井。 一個陽光充沛的下午,歌舞巷。這是一條呈“Z”字形的小巷,街民閑散,路人緩緩,老井就佇立在那“Z”字中間筆畫的部位。 老井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八角琉璃井。老泰州八角井很多,名“琉璃井”者,獨此一口。其實老井并非真的由琉璃所制,而是因為它的石頭井欄色彩很美,街民才賦予它美名。 老井緊靠著路南的房子,周圍的地面已被居民用水泥砌得光光溜溜。井欄不高,約40厘米,也不平整,凹陷的部分都已長上了淺淺的青苔。井口不寬,直徑不到50厘米。望里看,則是清冽冽的井水,距離地面不過1米多,拉根繩子很容易就打桶水上來。在井對面的老屋墻上,掛了一塊寫著“八角琉璃井”的文物保護牌。 人之稱老,憑的是年齡與皺紋;井之稱老,憑的是歲月與滄桑。據《泰州志》記載,八角琉璃井乃宋代古井。宋代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說到,時泰州有“七星井”,狀如北斗七星一般排列組合。八角琉璃井就是其中的一顆。 不一會兒,就有人過來打水。一位已過來打了幾趟水的大娘說,現(xiàn)在的井已不是那完整意義上的八角琉璃井了。去年春天,不知哪個害人的把井欄盜走了,令人痛心。鄰居們考慮著沒有井欄太危險,就又合計著重做了一口石頭井欄。不過,與那飽負美名的老井欄相比,遜色了許多。 住在老井對面的,是韓大媽家。午覺過后,她提了一桶水,就在井邊洗了把臉。韓大媽說,下午來打水的還不算多,每天天一亮,鄰居們都提著桶來打水,洗衣的洗衣,洗菜的洗菜,聊天的聊天,老井周圍煞是熱鬧,小巷人的生活就這樣揭開了歡快的晨曲。 在韓大媽的記憶里,盡管老泰州人早就用上干凈的自來水了,盡管許多老井在城市發(fā)展中漸漸被閑棄甚至廢棄了,但是八角琉璃井從沒寂寞過。自來水再好,不如這老井水清澈甘醇。冬日,女人們用剛汲上來的溫和井水,漂洗那似乎永遠洗不完的衣服。夏夜,男人們用涼涼的井水沖洗著一天的疲倦和悶熱。一年四季,老人們則圍坐井欄,閑聊著那似乎永不厭倦的話題。在那些蒼白的日子里,老井給鄰居們恬淡的生活平添了不少快樂。 逝在水里的歲月,滲透在井壁的滄桑。歌舞巷周圍的拆遷聲,早已轟轟隆隆。八角琉璃井仍安靜祥和地堅守在那里,潤澤著小巷那些或豐腴或貧瘠的日子。 陳家橋西街古井往事悠悠 市區(qū)陳家橋西街是條老街,泰州歷史上有名的宮家、陳家、凌家等都曾在這兒居住過。井隨市盛,又隨著城市自來水的發(fā)展而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據老住戶回憶,解放前,這條街上還保存有十幾口古井,現(xiàn)在只剩下了三四口。 今年80多歲的高中厚老人住在街的東邊,他家的房屋是清康熙年間翰林院編修陳厚耀的故居。在院子北邊幾間瓦房旁邊,有一口廢棄的古井,井欄已經風化成了三塊大石和一些碎石塊,井口也用亂石封住了。從殘留的亂石上可以看出,這是一口八角形井,直徑約六七十厘米。 高中厚說,當初陳厚耀是建房還是買房,是先建房還是先開井,都沒法知道,但從老一輩的人口中得知,這口井至少也有兩三百年了。文革期間,附近的一些住戶在井欄邊淘米洗菜,宰魚剁骨等,臟水、污物從井欄邊下滲到井內,影響了水質,后來因長期沒人使用就用石頭堵死了。 有意思的是,早先,這口井北邊幾米遠還有兩口井,三口井呈“品”字形分布。老人說,東邊的老井他也沒有見過,修建院子里大路時填掉的,上世紀50年代,西邊的老井周邊土地下陷,也自然埋沒了。 “井里的水都是江泉水,不咸,附近的許多人家都到這邊挑水吃?!崩先烁嬖V記者,古時候的人開井很有講究,要根據地下水的走勢、深淺,選擇泉眼,從而保證井水的量和質。 從高家往西不遠,街邊還有一口古井。這井雖然沒有名字,但頗有聲勢:琥珀色的圓鼓形井欄,直徑約有一米,四周飾以云錦、動物、花卉等,內口被井繩勒出了一道道槽印,井水距離地面2米多,清澈生光。 井欄邊,一名老大媽在洗衣服,兩三個居民在閑談,還有一個居民哼唱著京劇。向他們詢問,沒有人清楚井的歷史,只知道祖祖輩輩就在使用。曾有一個姓孫的住家想把這口井圈到院內,遭到大家反對后作罷。 稅西街古井默默守望 稅西街街道北側有井欄各異的古井三口,其中圓形井欄的那口井水仍為附近的居民所用,呈八角形和四方形的則被污泥垃圾所填埋,井欄上也加蓋了石板。 百米長的稅西街,街道兩邊大小排檔和店鋪林立,街上行人車輛穿梭。延用至今的那口明代古井,如一位老者在路旁默默守望。走近細觀,但見井欄由整塊大石鑿成,狀如一只大圓鼓,直徑約1米。井欄外側呈對稱雕刻有云錦花紋,內側邊緣歷經提水桶繩數(shù)百年打磨,留下了幾十道深深的繩槽。由井口向里探看,靜靜的水面如一面大圓鏡,清晰地倒映出天上的流云和人影。潮濕的井圈壁上,長滿厚厚一層墨綠色的青苔。 問及古井名字及與井相關的歷史,緊靠著古井的店鋪的老板搖頭說不知。只是告訴記者,這口老井的井水清澈透明,水質相當好,冬暖夏涼。雖然現(xiàn)今家家都通有自來水,但每天的清晨和傍晚,仍有不少的附近居民和排檔員工到這里提水洗衣、洗菜。 在附近幾經查訪,記者找到古井目前的主家張桂明。50歲的張桂明也不能具體說出井的歷史年代,也沒有聽說過老井的名字。記憶中,井傳到他這一代人已是第四代,所以至少也有一二百年歷史。張桂明的祖父是雙胞胎兄弟,所以老泰州人一提這對雙胞胎兄弟和老井,便都知曉了。 張桂明回憶,沒有自來水的那些歲月,古井給人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快樂內容,附近街坊四鄰都來提井水洗衣、洗菜和飲用。張桂明清楚地記得,飲用井水的那些街坊四鄰吃水不忘掘井人,每到逢年過節(jié),都會提著糕點登門,向他的祖母表示謝意。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泰州有了潔凈的自來水,到古井汲水的人越來越少,井的功能與地位也在逐步衰退。年復一年,古井周而復始地迎來日出送走日落,只留下歷史的回憶。 卓錫泉芳華不再 市區(qū)青年北路與通揚路的丁字路口東側,少許留意,就會看到一座大殿。昔日的北山寺大雄寶殿內堆放著雜物,佛像、殿門早已不知所蹤,唯有墻體上斑駁的佛教特有的黃色和殘留的飛檐,讓人依稀可想其曾有的莊嚴雄偉。我們此次尋訪的“卓錫泉”就在殿后。 “卓錫泉”的由來是一個思鄉(xiāng)的故事。唐代北山寺住持病中,非常思念家鄉(xiāng)四川,想喝家鄉(xiāng)水,就用自己拄的錫杖在地上扎了一個窟窿,令弟子于此開鑿水井,名“卓錫泉”。一日,弟子打水時發(fā)現(xiàn),撈起的浮萍是六片葉子,與本地的四葉浮萍不同,而與四川一樣,故傳井水通四川。 陽光還熱烈的傍晚時分,筆者到此,一連問了好幾個路人,提到卓錫泉,都說那井通到四川呢,再問現(xiàn)在何處,都搖著頭說不知道。跨過通揚路,筆者來到一條以北山寺命名的巷子,遇到幾位坐在家門口閑聊的老人。 一直住在這兒的曹大爺今年84歲,他還記得當年北山寺香火盛時,住有100多個僧人。寺里共有三口井,“卓錫泉”最深,10多米,對著井口說話,能聽到井中嗡嗡地回響?!白垮a泉”直通寺里的廚房,有柵欄圍著,北山寺周圍的居民一般很少來取水。“卓錫泉”水質清冽異常,終年不涸。那時候,附近一家做藥酒的酒坊專到“卓錫泉”取水釀酒。 70歲的周桂三是泰州市肉聯(lián)廠退休職工,上世紀60年代,“卓錫泉”劃給肉聯(lián)廠使用時,他曾下去淘井,淘除井中的淤泥雜物?!白垮a泉”的井壁是用蝴蝶瓦一片片疊起來的。井口是在一整塊的圓形麻石上鑿出的圓口,井欄也是用石頭鑿出的,上面比下面稍小些,像個挖空的大秤砣。 “現(xiàn)在,北山寺后面搞了個歌舞廳,‘卓錫泉’被砌到樓梯里,有沒有被填掉就不清楚了?!备鶕芄鹑闹更c,筆者站到了鋪著深色地毯的那段樓梯前。樓梯西側是以“卓錫泉”命名的浴室,洗澡的人來來往往,北山寺旁的幼兒園里不時傳出孩子們的歡笑聲,無人聽到“卓錫泉”井底偶爾一聲幽幽的涌響,嘆息一般。 |
|
來自: 雙五小叟 > 《家鄉(xiāng)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