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是名 ——懷著一顆真禪愛之心 以感恩生命去體驗感悟生活—— 中國的青銅器發(fā)端于黃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和齊家文化階段,即出現(xiàn)了紅銅或黃銅鍛打而成的刀、錐、鑿、鏟等工具和青銅鑄造的銅鏡。到夏、商、周時代,青銅冶煉成為最重要的手工業(yè)生產(chǎn)部門,因此這一階段有青銅時代之稱。 青銅是紅銅加錫的合金。青銅較之紅銅,有熔點低和硬度大等優(yōu)點。春秋以后,除了模鑄法之外,還逐漸發(fā)展了失蠟法、焊接法、冷鍛法和熱鍛法等,并應(yīng)用了金銀錯、蚌泡鑲嵌、髹漆彩繪等新型裝飾工藝。春秋以后,除了模鑄法之外,還逐漸發(fā)展了失蠟法、焊接法、冷鍛法和熱鍛法等,并應(yīng)用了金銀錯、蚌泡鑲嵌、髹漆彩繪等新型裝飾工藝。 因為青銅材料的稀有和青銅鑄造工藝的先進性,其固有的美學價值和財富價值使它有別于陶瓷、木器和石器等日常器物,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fā)展道路,承擔了“禮治”的功能,因此獲得長足發(fā)展。青銅鼎、簋(gui)、尊、盤、爵等作為食具、酒具、盛水器等從它的實用功能引申,成為貴族宗室內(nèi)部族長和作為天下“共主”的天子主持祭祀必備的禮器。各級貴族在使用禮器上,種類和數(shù)量的多寡直接代表了貴族等級的高低。使用青銅禮器的嚴格禮制,旨在使貴賤有等,上下有別,這就是所謂的“藏禮于器”。青銅器的制作和贈與也與商、周時代貴族見的婚媾(gou)、宴享、朝拜、會盟和銘功頌德等禮制活動緊密相關(guān)。作為古代禮治、社會政治、經(jīng)濟權(quán)力的象征,王、侯所制造的鼎、簋(gui)也被視為國家權(quán)力合法性的來源。青銅便是政治和權(quán)力。置立于王室或宗廟內(nèi)青銅禮器的轉(zhuǎn)移,實質(zhì)上是權(quán)力與財富的再分配所帶來的政權(quán)轉(zhuǎn)移,“九鼎”成為中央政權(quán)的象征,誰占有了“九鼎”,誰就有握有全國最高的政治權(quán)力。中國青銅器的設(shè)計因與該特殊的禮制文化緊密相關(guān),形成1象物、2紋樣猙獰、3繁縟富麗、系統(tǒng)嚴謹三個主要特點。沒有古代青銅器,就不可能有商、周以來文質(zhì)彬彬的貴族等級體制和先秦時代特色獨具的權(quán)力表達系統(tǒng)。反過來,沒有商、周的禮治,就沒不可能有我國青銅器設(shè)計的獨特面貌和巨大成就。 商代晚期已形成了較完備的青銅器種類,分禮器(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工具及車馬器等四大類。 禮器之中的炊煮器:鼎、鬲、甗,是統(tǒng)治階級用以區(qū)別尊卑等級的器物。 鼎(dǐng),用來煮肉、盛肉的炊煮器,也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青銅禮器。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食具演變而來的,即是由釜、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xiàn)后,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 四十二年逨鼎 通高 57.8,口徑 48.6,腹深 24.4 厘米,重46 公斤 西周晚期宣王四十二年(前 8 世紀初) 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鬲(lì),我國古代特有的炊器。鬲一般分為兩個部分,上部為口徑方形或圓形的容器(有的上有兩個耳),下部為三個中空的足。鬲最早出現(xiàn)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那時的鬲是陶器,是人們的主要生活用具。當我國進入青銅時代以后,鬲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種生活用具,而且演變成為禮器和神器,成為重要的文化載體。鬲在歷史的長河中存在了二三千年的時間,在它消亡以后,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還是巨大而深遠的。鬲被稱為中國遠古文明的活化石,是傳承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載體。 竊曲紋鬲
甗(yǎn),當時的飪食器和禮器。流行于商至漢代,造型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稱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過;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間可燒火加熱。商代甗多為圓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狀腹,腹下設(shè)錐足或柱形足,器體厚重。商早期花紋簡單,晚期多用獸面紋裝飾。西周除沿襲商代形式外,還出現(xiàn)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開,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時還出現(xiàn)了長方形甗。春秋戰(zhàn)國時,器身變薄,袋足消失,許多器物不再用花紋裝飾。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鬲合體的,春秋早期以后則多為甑鬲式。商代的甗一般甑部較深,比例上略大于鬲部,多為立耳。西周的甗則甑部與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較多。西周中期開始出現(xiàn)方甗。春秋以后,甗的甑部多為大口斜腹的式樣,即甑的底徑要大大地小于口徑。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三聯(lián)甗,卻是在一個長方形鬲部上置3個甗,這僅是極個別的特例。除實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還是禮器,與鼎、簋、豆、壺、盤等組成成套隨葬品。 食器有:簋、盂、豆等品種。 簋(guǐ)
簠(fǔ),中國古代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具,《周禮·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為長方形器,蓋和器身形狀相同,大小一樣,上下對稱,合則一體,分則為兩個器皿。簠出現(xiàn)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戰(zhàn)國晚期以后消失。 豆(dòu),古代指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狀像高腳盤。 酒器有:觚、爵、觶、斝、罍、尊、卣、壺、觥、瓿、方彝等品種. 觚(gū),是中國古代一種用于飲酒的容器,也用作禮器。圈足,敞口,長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現(xiàn)為喇叭狀。觚初現(xiàn)于二里崗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見。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爵(jué),杯的一種式樣。酒具。仿青銅器造型,口沿外撇,圓腹略深,前尖后翹,下承三高足,因此又稱三爵杯,口沿兩側(cè)有對稱的立柱,一旁有〓。明、清兩代均有燒造,有青花、白釉、藍釉及粉彩等品種。 觶(zhì),漢族古代飲酒用的器皿。青銅制。形似尊而小,或有蓋 [drinking vessel] 。盛行于中國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青銅器中習稱的觶有兩類,一類是扁體的,一類是圓體的,此兩類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后者且沿用至東周。 斝(jiǎ),古代中國先民用于溫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禮器,通常用青銅鑄造,三足,一鋬(耳),兩柱,圓口呈喇叭形。 罍(léi),中國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體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xiàn)于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從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漸由瘦高轉(zhuǎn)為矮粗,繁縟的圖案漸少,變得素雅。 尊(zūn),今作樽,是商周時代中國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青銅器,尊的形制圈足,圓腹或方腹,長頸,敞口,口徑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時期,春秋后期已經(jīng)少見。 四羊方尊 亞酗方尊 卣(yǒu),是一種器皿,屬于中國古代酒器。具體出現(xiàn)時間是未知,盛行使用時期為商代跟西周時期。當時用來裝酒用。所以外觀上大部分是圓形,橢圓形,底部有腳,周圍雕刻精美的工藝圖案。 壺(hú),陶瓷或金屬制成的一種有把有嘴的器具,通常用來盛茶、酒等液體。 ?。╣ōng),中國古代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橢圓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帶蓋,蓋做成有角的獸頭或長鼻上卷的象頭狀。有的觥全器做成動物狀,頭、背為蓋,身為腹,四腿做足。且觥的裝飾紋樣同犧尊、鳥獸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將其誤以為獸形尊。然觥與獸形尊不同,觥蓋做成獸首連接獸背脊的形狀,觥的流部為獸形的頸部,可用作傾酒。 瓿(bù),中國古代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醬。流行于商代中后期,當罍流行于西周后,此器消失。器型似尊,但較尊矮小。圓體,斂口,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帶耳與不帶耳兩種,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裝飾饕餮、乳釘、云雷等紋飾,兩耳多做成獸頭狀。
盤(pán),皿、碟或盤是淺而小的食用器具,用來盛載食物或其他飲食器具,一般是圓形的,大型碟皿較常稱作盤。但在粵語等部分漢語方言,這類器皿則通稱作“碟”。 匜(yí),是中國先秦時代禮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禮,為客人洗手所用。周朝沃盥之禮所用水器由盤、盉組合變?yōu)楸P、匜組合。 鑒(jiàn),大型盛水器。鑒初為陶質(zhì),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現(xiàn)青銅鑒,春秋晚期和戰(zhàn)國時期最為流行,西漢時仍有鑄造。 樂器有鈴、鐃、鼓、鐘、镈(音博,古代樂器,即大鐘)等。 銅鈴,古代樂器。古屬八音之一金類。鈴的形狀也象鐘,但比鐘小得多?,F(xiàn)在最典型的有N鈴,高4.8厘米、寬4.3厘米。據(jù)說系安陽出土,大約是商代的。還有成周鈴,高10厘米、寬6.6厘米,是西周時代的。它們的形狀都是平口,上有橋形紐。由其大小推測它的用途:小鈴大約是旗子上的點綴品,大的是樂器?!?a target="_blank">周禮·春官》上說:“大祭祀鳴鈴以應(yīng)雞人?!惫糯擞盟鳂菲魍猓嚿?、旗上、犬馬上都系鈴,不過現(xiàn)在已難于區(qū)別了。 鐃又稱鉦,執(zhí)鐘。古代漢族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為軍中傳播號令之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 銅鼓是我國古代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一種具有特殊社會意義的銅器,它原是一種打擊樂器,以后又渲化為權(quán)力和財富的象征。它為民族首領(lǐng)貴族所獨占,被視之為一種珍貴的 重器 或禮器,因此也成為被祭祀的對象。 鐘,古代祭祀或宴饗時用的樂器。古屬八音之一金類。由王孫鐘上的銘文:“用享以孝,于我顯祖文考?!醚缫韵?,用樂嘉賓父兄,及我朋友”,可以證明鐘是宗廟及宴會時的樂器。最初的鐘大約是由商代的鐃發(fā)展而來的?,F(xiàn)在所見最古的鐘是西周時代的。在歷代所鑄的鐘里,期間或有鐵鑄的,但絕大多數(shù)還是銅鑄的鐘。 镈(bó),(音博,古代樂器,即大鐘)一種形制接近于鐘的漢族樂器。盛行于東周時代。不像鐘口呈弧狀,為平口。器身橫截面為橢圓形。 兵器有:鉞、戈、戟、矛、刀、胄、鏃等。 鉞(yuè),一種古代的兵器,雖具備殺傷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儀衛(wèi)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在西方權(quán)力象征物是權(quán)杖,中國是鉞。 戈(gē),古代的一種曲頭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制成,裝有長柄。 矛(máo),兵器名,是古代用來刺殺敵人的進攻性武器,是戰(zhàn)爭中常用兵器。長柄,有刃,用以刺敵。始于周代,或周代以前,來歷亦甚悠久,惟當時戰(zhàn)術(shù)未精,各種兵刃使用之法,亦極簡單,非若后之武術(shù),以繁取勝,以多矜奇也。 戟(jǐ),漢字基本字義是指我國獨有的古代兵器。實際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體,它既有直刃又有橫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鉤、啄、刺、割等多種用途,其殺傷能力勝過戈和矛。 刀 鏃(zú),戰(zhàn)國后期,通長5.3cm。 鏃之橫截面作三角形,狹刃,十分鋒利。 馬車器和雜器有:轄、馬銜、鑾鈴、爐、燈、帶鉤等。 轄(xiá),插在軸端孔內(nèi)的車鍵,使輪不脫落。 馬銜通長21.3厘米;為長棒形,二棒間有小環(huán)相套,另一端為大環(huán),環(huán)均為橢圓形。馬鑣通長17.5厘米,孔徑1.8厘米;呈長條形,微弧,兩端較細,中部有兩個圓孔。 如果你有需要推廣、想跟廣大藝術(shù)愛好者一起分享的作品或想法,歡迎聯(lián)系是名瓷魂微信平臺。 上海是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原創(chuàng)出品:是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