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當下,中醫(yī)藥正日益受到人們的歡迎,那么該如何煎中藥,如何服用呢?康來簡要介紹一下。 一、煎藥工具的選擇。一般情況下,中藥不能用金屬器皿來煮,因為金屬器皿中所含的各種金屬成份會與某些中藥的成份產(chǎn)生化學反應。煎中醫(yī)首選砂鍋,用砂鍋煮藥時,一開始不要使用大火,否則砂鍋易出現(xiàn)裂鍋現(xiàn)象,要先用小火,等砂鍋整個熱起來了,再適當加大點火力。如果藥品多,砂鍋盛不下,或者緊急情況下找不到砂鍋,可以退而求其次,用不銹鋼鍋,鋁制鍋具禁用。 另外,煎藥最好用火加熱,火加熱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藥應有的氣和味。 二、煎藥的流程 1.藥要先泡。熬藥之前,先把藥物在水中泡半個小時左右,這樣熬出的有效成份更多,藥效當然也更好。煎藥用水量一般要浸過藥面2~3厘米。 2.要分大小火煎。煮藥的時候,要遵循大火開鍋,小火煎藥的原則,不能一直用大火熬,煮沸后就需要調小火,既防止藥溢出,又能更好地析出有效成份。 3.要煎二次。一般情況下,中藥需要煎兩遍。第一遍15分鐘,第二遍加水后再煎20分鐘。熬好后把兩次藥合在一起再服用。這里所說的時間都是指煮沸后的時間。當然,這個時間只是一般的原則,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熬藥的時間長短還和病位有關系。如果病位在下焦,那么就需要多熬一些時間,而且火力要小,使藥味厚重下沉;如果病位在上焦,如感冒或肺部疾病,則需要少熬些時間,而且火力可以開大點,更好地利用藥的氣性。 4.有的藥要沖或單獨煎。阿膠等藥,要用煎好的藥汁沖,攪拌溶解。-人參等名貴藥材要單獨煎,煎好后把藥湯與其它藥湯合在一起,同時可以吃掉人參,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藥材價值。 5.要識別先煎與后煎。如果有藥先煎,一般要先煎半小時以上再放入其它藥同煎。如生龍骨、生牡蠣、龜板、鱉甲、磁石、海螵蛸、生石膏等藥物質地堅硬,有效成份難以煎出,所以要先煎。還有一些有毒藥物也必須先煎,比如附子,這個藥有一定的毒性,主要的有毒成分是烏頭堿,所以附子一定要先熬四十分鐘以上,然后下入其他已煮沸的藥物,再繼續(xù)煎煮。 如果有后下的藥,一般是在第一遍煎藥時下藥,于藥快要熬好的時候,放入后下的藥,稍微煎煮五分鐘就可以了。一般情況下,輕清解表藥和芳香類藥需要后下,如薄荷、藿香、佩蘭、白寇仁、砂仁等,因為它們的揮發(fā)物質很容易散掉,所以需要后煎,更好地保留藥氣。 6.有的藥要包煎。顆粒小的藥物如車前子要用布包好后煎,枇杷葉等藥如果表面的細毛未刷掉,煎后服用易引起胃不適,也建議包煎。 7.煎藥時要防止藥沸后溢出。煎之將滾時,須提前將藥罐的蓋子敞開,用筷子攪攪,等沸后調小火再蓋上蓋子煎。另外,煎干之藥不可用,如果誤將藥煎干,再添水重煎的藥已失去藥的本性,如果服用的話,會加重病情,所以煎干的藥一定要舍棄。 三、藥物的服用 藥熬好以后,喝藥也是很有學問的。 一般情況下,喝中藥講究的是一天喝三次,早中晚各一次。如果是上焦的病宜飯后半小時服。如果下焦的病,宜“藥后飯”,即先吃藥再吃飯,讓藥力運行的更遠,直達下焦。當然,如果服藥后胃有不適,建議飯后半小時服用。另外,服藥的時間還要根據(jù)患者自己的體會來調整,如果方中有烈性藥,病人服后不適,可以調整服藥頻次,多吃幾次,減少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如果病情緊急,那么就需要頻服,救急如救水火,必須頻服多服才行。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不要服冷藥,一定要把藥溫一下再服用。當然,中醫(yī)在碰到真寒假熱等病情時,需要“熱藥冷服”,但 這種情況一般較少。 四、服藥的禁忌 1.服用中藥以后飲食要清淡。切忌膏梁厚味,大魚大肉,因為太過粘膩的東西會影響脾胃運化,影響藥物的吸收,而常喝一些小米粥、大米粥則可以幫助人體的胃氣迅速恢復。 2.中藥不要與西藥同時服用。安全起見,西藥不要與中藥同時服用,因為中西藥合用會影響療效,有的甚至產(chǎn)生有害物質。若非要服用,中西藥最好是間隔一個小時以上服用。 3.治外感的中藥一般不要加糖,加糖后會導致藥力運行變慢,中藥散邪作用會減緩,因為甘能緩。當然,兒童服中藥時,為了增加口感,不得已時只能加糖。 這又另當別論。 對于如何煎煮中藥、服中藥,大家有什么疑惑或心得,可以討論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