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這個古老的城鎮(zhèn),大多街巷形成于明清年代,許多現(xiàn)在仍保留,個別已經(jīng)因城市發(fā)展等緣故而更名或改道或消失。此處將形成于民國之前的古街巷匯集,從中,可看到周村這個古鎮(zhèn)的過去的一個方面。周村“周村”、“永安”、“人和”三鎮(zhèn)略圖在下面可看到“圍子”或“圍子墻”字樣,系因周村雖古,但一直沒有修建正式的城墻,僅修建了一圈土圍子,形似城墻,其上也建有若干門,墻外有護城河,過去也同樣起到保護作用。這道圍墻是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起開始修建的,歷時三年筑成,墻高7米,墻底厚5米,墻頂3米,全部由三合土構(gòu)成,全長8275米。此圍墻分為三段:一段由永貞門向南經(jīng)觀海門、鐘靈門、小鎮(zhèn)門、太乙門,轉(zhuǎn)西過泉子崖向北沿濯河經(jīng)星月門、鳳凰門至義衢門,沿淦河北伸經(jīng)望云門、武圣門、長庚門北去200余米,東拐至朔易門。另一段為由泉子崖向西經(jīng)南門,轉(zhuǎn)向西北至西門,東去至揚州橋,沿淦河至義衢門。再一段為由揚州橋處向西至傅家莊前街西首南西門,北去經(jīng)傅家莊后街北西門,轉(zhuǎn)東至拱辰門,東去至通濟街。大街:形成于明永樂年間,南起絲市街西段,北至順河街口。明永樂年間,作坊店鋪逐年增多,逐漸形成為周村最大的商業(yè)街道。絲市街:形成于明代,東起東門,西至南下河街。(此街原分為四段:西段自大街南首往西至興隆門,叫做興隆街;由大街南首向東至保安街路口段稱作絲市街;由保安街路口向東至長行街路口段叫做平安街;由長行街路口向東至東門段叫做馬路街。)明代因工商業(yè)興隆稱為興隆街,至清中葉,此地開有八大家絲店,外省絲貨與周圍農(nóng)村絲源不斷云集于此,銷路頗盛,故名。綢市街:最早為於陵至千乘(今高青)古道,南至油坊街,后因河道改道阻隔,南首東轉(zhuǎn)向大街。形成于宋元。此時東起大街,西至梯子崖(此段叫做水胡同),北至武圣門里(今新建中路西首),為一L狀街道。清代此地為綢緞集市,故名。保安街:形成于清末,南起棉花市街,北至原油店街(現(xiàn)新建中路)原南段(絲市街路口以南)稱為保安街,北段(絲市街路口以北至油店街)石家胡同南稱為福鶴街,石家胡同北稱為下溝。此地區(qū)開設(shè)有幾家銀號等,有保安人員守衛(wèi),管理正規(guī)安全保證,故名。長行街:形成于清初。清初,此街為周村南北最長之街道,故名。分為三段,分別叫做南長行街、中長行街、北長行街。南長行街南起老濟(南)青(島)公路,北至絲市街路口。中長行街南起絲市街路口,北至油店街(今新建中路)路口。北長行街南起油店街,北至水膠場街。萬順街:形成于明朝,曲尺形胡同,西北起大街,東南至新街。取萬事順祥吉祥如意之意命名。銀子市:形成于明末清初。南起棉花市街,北至絲市街。因此地原有銀莊而得名。平等街:形成于明末清初。南起銀子市西首,北至絲市街西頭興隆街崖頭。原名后街,為銀子市銀莊后門而名,民國初年取平等之意而更名。新街:形成于清康熙年間。東起保安街,西至大街。清河北總兵武狀元王應(yīng)統(tǒng)繼周村故居狀元街北部開建新街,故名。狀元街:形成于清初,南接絲市街,北連新街。因有河北總兵武狀元王應(yīng)統(tǒng)故居而得名。小石橋街:形成于清,南端接絲市街,北端彎曲至保安街尚家胡同口。因此地東首洼地原建有一座小石橋而名。馬家胡同:形成于清代。東起中長行街,西至保安街。因馬姓居此最早而名。尚家胡同:形成于清中葉。東起中長行街,西至保安街。因尚姓行醫(yī)戶自七里莊遷此定居最早而得名。勞家胡同:形成于清代。東起中長行街,西至保安街。勞姓遷此定居最早而得名。姬家胡同:形成于明末。東起中長行街,西至絲市街小石橋。由姬姓自山西遷此定居而得名。電話胡同:下溝街路西北數(shù)第二條胡同,與馬家胡同斜對,因過去電話局開設(shè)于此得名。石家胡同:下溝街路西北數(shù)第四條胡同,東首與尚家胡同相對,因石姓居此最早得名。棉花市街:形成于清朝中葉,東起現(xiàn)東門路,西至油坊街北。此地原有彈棉花的作坊,清中葉為棉花市場,故名。芙蓉街:形成于清初,東南起棉花市街,西北至絲市街下。原名小米、鐵器市、棺材市,后以一棵芙蓉樹命名。魚店街、油店街(今新建中路):形成于明清。西段原稱魚店街,東段稱油店街。建國后多次擴建延長,形成新建路,分為新建西路、新建中路和新建東路。吳家胡同:形成于明中葉。北起油店街(新建中路)南至趙家花園北。原籍山西人吳姓自長山馬道遷居周村此處最早而得名。張家胡同:形成于清代。南起絲市街,北至新建中路。因苑城張姓徙此地定居最早而得名。張家胡同(東市場段):形成于民初。系原周村東部的商品市場。老龍窩:形成于清代。南起今新建中路,北至東順河街。此地原有一處天旱不干的水灣,清代人們遇旱常到此祈雨,稱水灣系臥龍之處,故得名。尹家灣街:形成于清代。東起東順河街東首,北至現(xiàn)城北路。由尹姓居此建宅曾挖土為灣而得名。德新街:形成于民國。南起東順河街,北至水膠場街。此地原為民豐面粉廠至小新莊路段,1932年改名為德新街。東順河街:形成于清代。東起老龍窩偏西,西至大車館。原有一條河溝,清代填平,位于順河街東邊,故名。學禮街:形成于清代。東起老龍窩,西至北長行街。因有王姓兄弟八人曾居此講學“禮義道德”,故名。北門街:形成于明永樂年間,南起大街順河街口,北至北門外。因該街直通周村舊城北門而名。義學胡同:形成于明,位于北門里,因清代此地曾有義學而得名。明家胡同:形成于明,位于北門里,因明姓最早定居而名。房家胡同:形成于明,位于北門里,因房姓最早定居而名。肖家胡同:形成于明,位于北門里,因肖姓最早定居而名。關(guān)家胡同:形成于明初。東起北門街,西至順河街。明洪武年間關(guān)姓于冀州棗強縣遷此定居。北邊家胡同:形成于明代。東起北門街,西至順河街。位于周村北部,邊姓居此最早而得名。北王家胡同:形成于明代,南起油店街,北至東順河街。因王姓自山西遷此居住最早,位居新建路北而得名。關(guān)邊窯街:形成于清代。東起北門街,西至順河街。此地曾有磚窯,因南臨關(guān)邊二巷,故名。順河街:形成于明代。是一Y形街道,東起大街北首,西至通濟街,北至關(guān)邊窯街。因此地沿泔溝河東岸故名。北旗桿胡同:形成于明代。東起北門街,西至順河街。明代李姓進士居此,曾立有旗桿,故名。朝陽街:形成于清代。南起新建中路,北至水膠場街。位于向南朝陽走向而得名,北段解放前原名太平街,形成于太平天國時期。大車館:形成于民初。南起新建中路(油店街)北至水膠場街。此地原有大車店,故名。水膠場街:形成于民初。東起尹家灣,西至北門街。此街原為一大場地,居民多從事水膠業(yè),在此晾曬水膠而得名。清真寺胡同:南起順河街,北至周村北圍子墻。因胡同北首建有清真寺而名。明德街:形成于民初。南起進德會,北至絲市街。民初原廣場設(shè)有“進德會”,宣講“道德”教育,后此地以明(義)(道)德取名。進德街:形成于民初。東起進德會廣場,西至南長行街。民初原廣場設(shè)有“進德會”,宣講“道德”教育,后此街以“進德”為名。祠堂街:形成于明末清初。東起武圣街,西至祠堂街口。清刑部尚書李化熙在此地建有祠堂而得名。祠堂西街:形成于明末清初。東起祠堂街口,西至楊樹行子。因位于祠堂街西部稱之。祠堂南街:形成于明末清初。東南起南下河街,北至祠堂街口。因位于祠堂街南部稱之。祠堂北街:形成于明末清初。南起祠堂街口,北至鄭家莊。因位于祠堂街北部稱之。唐家胡同:形成于清初。南起祠堂街,北至大通街。清康熙年間,唐姓從淄川縣西北鄉(xiāng)呂家莊遷此定居故名。更道胡同:形成于明末清初。南起傅前街,北至傅后街。為清刑部尚書李化熙故居更夫大更的道路而得名。匯龍街:形成于清代。南起南下河街,北至武圣街。位于化龍街、盤龍街的匯合處,北臨蟠龍橋、匯龍橋、此地有舒龍橋,故名。南下河街:形成于清代。東起絲市街,西至傅前街。因位于北下河南邊河灘,而名。北下河街:形成于清代。南起武圣街,北至通濟街。因位于南下河北邊河灘,而名。傅前街:形成于明代。東起南下河街,西至現(xiàn)六中橋。俗稱南前北后,因位于傅家莊南邊主要街道而名。傅后街:形成于明代。東起楊樹行子,西至現(xiàn)化工廠門西。因位于傅家莊北邊主要街道而名。姜家胡同:形成于清初。南起傅后街,北至今前進新村。因姜姓自鄒平姜家莊遷此定居而得名。潘家胡同:形成于清初。南起傅后街,北至今前進新村。因潘姓自鄒平甘家埠遷此定居而得名。武圣街:形成于清初。東起綢市街北口,西至祠堂街。此街東首原有武圣廟、武圣門,而名。東文昌閣胡同:形成于清初。南起南下河街,北至祠堂街。清康熙十八年,此地建文昌閣,后形成東西兩巷,此巷位于東邊而名。西文昌閣胡同:形成于清初。南起南下河街,北至祠堂街。清康熙十八年,此地建文昌閣,后形成東西兩巷,此巷位于西邊而名。西市場:形成于民初。南至新建西路,北至大通街。明末至清初此地為亂葬墓地,民初整平,立為市場,位于周村偏西,故名。大通街:形成于民初。東起北下河街,西至祠堂北街。因其位于通濟街南邊原西崗子旁較大的通道,故名。通濟街:形成于民初。東起順河街,西至永盛街野外。自清初形成為長山經(jīng)周村通濟南的要道,民初形成街巷后,故名。周家胡同:形成于明初。南起傅后街,北至野外。因明洪武年間周姓由河北冀州棗強欣遷此定居而得名。大伙巷:形成于明末清初。南起傅后街,北至野外。因清初刑部尚書李化熙家中去西北坡種田,在此留有伙巷,鄉(xiāng)民多經(jīng)此巷,故名。太乙門里街:形成于清末。東起現(xiàn)東門路,西至南長行街。因位于太乙門里而取名。王家胡同:形成于明代,南起王家場,北至棉花市街。因王姓最早定居而得名。旗桿胡同:形成于清康熙年間。東起油坊街,西南至崩星地。此巷原有關(guān)帝廟,門前立有旗桿,故名。邊家胡同:形成于清代。東起北河底北段,西至油坊街。邊姓自長山后栗園遷此定居最早而得名。辛街子:形成于清代。南起現(xiàn)辛街子學校,北至棉花市街。此街南首曾有周村圍子墻南門,又稱對風樓蝎子門,謠傳若開城門,城內(nèi)易起火,故取庚辛金之“辛”字以克南方丙丁火,故名。東河底:形成于清代。南起泉子崖,北至棉花市。因位處原油坊街東邊濯河而得名。泉子崖:形成于清代。東起東河底,西至油坊街。臨濯河處原有一清泉,汲水者須經(jīng)此處,后形成街巷,以泉邊土崖而名。十字胡同:形成于清代。東至東河底,西至油坊街,南至泉子崖,北臨邊家胡同。因街形同“十”字故名。安家胡同:形成于清代。東起東河底,西至油坊街。以安姓定居最早而得名。蔡家場:形成于明代。東起油坊街,西至今愛國新村。清咸豐元年舉人蔡芳田設(shè)有園場,故名。油坊街:最早為於陵至千乘(今高青)古道,形成于宋元。南起原濟(南)青(島)公路,北至棉花市街西首。明代此地油作坊興隆,清咸豐年間街道擴展,以“油坊”為名。崩星地:形成于清末民初。北起太平街太平東街南首,南至蔡家場。清朝中葉在此處空地曾落一隕石,故名。申家胡同:形成于明末清初。東起油坊街南段,西至今愛國新村。申姓自山西奉臺縣遷此定居而得名。太平東街:形成于清代。南起崩星地,東北至南下河街。因位于清太平莊東部故名。太平南街:形成于清代。東起太平東街,西至王家莊。因位于清太平莊南部故名。太平西街:形成于清代。北起太平南街,南至崩星地,西至王家莊。。因位于清太平莊西部故名。太平北街:形成于清代。東北起南下河街,西至太平南街。因位于清太平莊北部故名。太平小北街:形成于清代。北起南下河街中段,南至太平北街。臨太平太平北街而得名,俗稱穿心店,形如穿心甬道。元寶灣胡同:形成于清代。北起棉花市街彎西至太乙門街。此地原有一水灣形似元寶而得名。鮑家胡同:形成于清末。北起傅后街彎東至更道胡同。因鮑姓自鄒平李家莊遷此定居最早而得名。羊坊胡同:形成于清代。南長行街彎西拐回至南長行街,中部有胡同西通至保安街南段。原巷內(nèi)曾開有羊肉作坊,故名。樊家胡同:形成于明代。北起棉花市街,南至辛街子,是一L狀胡同。樊姓自河北棗強遷至周村今八里溝鄉(xiāng)樊家莊,其中部分遷此定居最早而得名。化龍街:形成于清嘉慶年間。南起南下河街向北拐西至匯龍街。原此街三面環(huán)水,以化龍為名示吉祥及不畏洪水之意,故名。1982年原河道整改為下河菜市場,后歸此街。盤龍街:形成于清道光年間。南起南下河街彎曲西北至匯龍街。是一石板小巷。因彎曲原名彎彎胡同,又因商業(yè)發(fā)達形如盤龍更名盤龍街,展示吉祥。楊樹行子:形成于明清,南起傅前街,北至傅后街。原植有楊樹而得名。小張家胡同:形成于清中葉。南起傅后街,北至今前進村。長山縣亓家莊張姓遷此定居最早,因城內(nèi)已有一同名的更大的胡同,故名為小張家胡同。馬路街:形成于清末,東南起老火車站,西北至現(xiàn)東門路。1903年周村火車站建成后,此地車馬行人繁多,故名。小馬路街:形成于民初,西南起馬路街東,北至今站北路。因臨馬路街而名。東街:形成于清末,南起馬路街,北至現(xiàn)城北路。是周村老城東郊的街道。中和街:形成于清代,東起太和莊,西至東門路口。原名太和街,因東臨太和莊,其名易混淆,故將太和街改名為中和街。小中和街:形成于民國,南起中和街,北至新建東路。臨中和街而名。太乙街:形成于清末。有兩條,一條南起膠濟鐵路邊,北至馬路街,另一條東南起老火車站水塔,西至太乙門。因西依太乙門而得名。黑虎街:形成于民國。南起中和街,彎北至新建東路。此地原有煤炭市、客棧,因夜間無燈,下雨路黑泥濘得名,建國初此地多為工農(nóng)群眾,后更名為勞動胡同。 【本文來自 黃河源 博客。由黃河源整理。特此致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