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如何從佛法角度看待寒山拾得的對話。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p> 這個回答,也不錯,但還有點小毛病。毛病出在最后那句,“再待幾年你且看他?!?——還看他干什么呢?再待幾年,早就該把他忘了。別人看不起你一下,你記在肚里好幾年。愣是想憋一個大招,給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瞧瞧,這是病啊。 這段對話,之所以流傳廣泛,并不是因為他講的對,講的好。他講的是有毛病的。假如不是有末尾那句,“再待幾年你且看他”,毛病就小多了。但是,缺了這個毛病,這句話很可能就不流行了。 很多時候,一個東西流行,恰恰不是因為它的好處,而是因為它的毛病。它的毛病就是眾人的毛病。有多少人想出一口惡氣又出不出來,怎么辦?想想拾得這句話,“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心里好受多了。 別人看不起你怎么辦? 別人看不起你,跟你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忘掉就好了。難道要擼起袖子干一番事業(yè),就是為了證明別人錯了?何必浪費精力去跟看不起自己的人較勁呢。 唐朝有個刺史,叫李翱,曾經(jīng)是韓愈的學生。他去拜訪藥山禪師,問如何是戒定慧。藥山說,老夫這里沒有那些閑家具。 如果一個人做的事都是奔著讓別人看得起去,屋里得添多少閑家具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