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天天康熙秘史,有點煩膩,干脆學(xué)習(xí)一下唐代最好的時光。我不知道何潔有沒有性經(jīng)歷,但是我可以肯定,武則天有的。 武則天,即“則天大圣皇帝”武曌。 武曌(zhào)(624—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中宗李顯、睿宗李旦之母,高宗去世后,武則天相繼廢掉兩個兒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690—705年在位。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女皇帝。武則天統(tǒng)治的前期,重用酷吏,嚴(yán)厲打擊反對他的元老重臣、勛貴舊族,就此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壟斷高官的局面。移都洛陽,稱神都。自創(chuàng)曌字以自名。性巧慧,多權(quán)術(shù)。唐朝開國功勛武士彟(huò)次女,生母楊氏是武士彟的續(xù)妻,隴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寧公楊達(dá)之女。 武周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暐等迎太子李顯,殺張昌宗、張易之等,逼迫武曌讓位于李顯。二十三日,武曌命太子李顯監(jiān)國。二十四日,武曌下詔傳位于太子李顯。二十五日,太子李顯即帝位。二十六日,武曌移居上陽宮。二十七日,李顯率百官謁上陽官,上尊號曰“則天大圣皇帝”。后世即因此稱武曌為則天皇帝、武則天。則,法則也,以為法則也。則天,即以天為法則,向上天學(xué)習(xí),遵循上天的規(guī)律和要求的意思。 二月初四,恢復(fù)國號為唐,沿用神龍年號不改(見辭海附錄注引),李旦即為唐中宗。至此,15年的武周皇朝告終。同日,中宗復(fù)改神都為東都,北都為并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曌病逝于上陽宮仙居殿,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歸乾陵合葬。神龍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曌于乾陵,謚(shì)號“則天大圣皇后”,故無廟號;睿宗(李旦)景云元年(710年),改稱“天后”,后又改稱“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年),改稱“則天后”;玄宗(李隆基)天寶八年(749年),追尊為“則天順圣皇后”。 她被迫退位,尚受皇帝尊號,可見眾臣仍然畏服于她,確實了不起! 武則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太宗稱其為“媚娘”。她在協(xié)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親登帝位,自稱圣神皇帝,廢唐祚于一旦,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后的唯一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后執(zhí)政近半個世紀(jì),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稱“貞觀遺風(fēng)”歷史功績,昭昭于世。誠如宋慶齡對她的誠懇評價:武則天是“封建時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則天出生在唐初新貴顯宦之家,顯赫的權(quán)勢,豪奢的生活,滋養(yǎng)了她無限量的權(quán)力欲。然而,初唐極重士族的門閥之風(fēng)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門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飽受流俗的輕視,而不甘埋沒。這一特殊的境遇與遭際,強烈地刺激著青年時代的武則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權(quán)力,以達(dá)唯我是從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擇手段地去報復(fù)一切的心理。這一點在她以后從政乃至于“南面稱孤”的一系列政治斗爭中,表現(xiàn)的尤為突出,成為她一生功過參差的修養(yǎng)。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武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dá),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礎(chǔ),而且長于書法,字態(tài)卓犖(zhuóluò卓越,突出)不群。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氏以長相俊美,入選宮中,受封“才人”。入宮之后,武氏行事干練,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嬌艷,頗得太宗歡心,遂賜號“媚娘”。但相同時期徐賢妃聰慧過人,武氏失寵,一直在最低才人檔次徘徊,后結(jié)識李治。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則天與所有嬪妃,發(fā)送長安感業(yè)寺削發(fā)為尼。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后,因早先與則天暗通款曲,對她極有興趣,遂經(jīng)常往來于感業(yè)寺,并于兩三年后重召則天入官,晉封為“昭儀”。永徽六年(655年),極受高宗寵幸的武則天,在內(nèi)宮的斗爭中穩(wěn)操勝券,并日促高宗立己為后。然而,在封建社會中,皇后的廢立乃國之大事,須與重臣們商定。當(dāng)高宗把廢皇后王氏,立則天為皇后的打算向諸遂良、長孫無忌等忠貞重臣說明后,立即遭到強烈的反對。他們認(rèn)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為后,且太宗崩時,曾言“佳兒佳婦”,不應(yīng)廢王皇后。但是,高宗的主張也得到武則天的同謀許敬忠、李義府等一些朝中奸佞的支持。后武則天親自殺死自己的女兒,嫁禍王皇后,迫使高宗終于在這年的十月斷然頒詔,廢皇后王氏,正式冊立則天為皇后,冊立皇后后,武則天歹毒至極,將王皇后,蕭淑妃手腳砍斷,醉骨(指唐武則天妒殺高宗后妃事。事見《舊唐書.后妃傳上.高宗廢后王氏》:'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蕭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甕中曰:'令此二嫗骨醉!'')。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漢朝的呂后發(fā)明了“人彘”、唐代的武后發(fā)明了“醉骨”,她們對人類文明的這一貢獻(xiàn)高下無兩。 則天登上皇后寶座后,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quán)謀”的長處,得到長足的發(fā)揮和發(fā)展,使高宗對她寵愛之余,別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對己的寵愛,積極參與朝政, “百司奏事,時時令后決之”。從永徽六年(655年)到顯慶四年(659年)的五年時間里,她廣弄冤案,天下森森,大量清除政敵,貶尚書右仆射諸遂良,使其郁悶而死;黜同中書門下長孫無忌,逼其自縊;罷免朝中諸遂良、長孫元忌的支持者,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和權(quán)力,掃除了她參政道路上的障礙,貞觀遺風(fēng)之稱的永徽之治結(jié)束。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鳳眩,目不能視,遂下詔委托武后協(xié)理政事。自此,則天從參政步人執(zhí)政,“黜陟生殺,決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雖在幕后,卻遙控了朝廷實權(quán)。后來,高宗后悔,圖謀收回大權(quán),并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后。豈知事機不密, “謀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為強,立將上官儀處死。高宗之舉,功虧一簣,反使武后更為警覺。 武則天為了掃清自己最后障礙,先殺長子,后謀殺次子,廢三子,軟禁四子。 高宗雖厭其獨行獨斷,許多國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這樣,就使武后逐漸從幕后走向前臺,竟與高宗同臨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號天皇,皇后號天后,天下人謂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虛設(shè),唐朝權(quán)柄,盡在武后則天掌握之中。 從上元元年(674年)起,則天以“天后”之尊執(zhí)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稱帝的16年中,武氏為當(dāng)皇帝做了大量的長時間的準(zhǔn)備,采取了多種有力有效的措施。 首先,在王位的繼承上,高宗想禪位于長子李弘。武后則不念母子之情,將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賢為太子。李賢被高宗委以監(jiān)國之任,處理政務(wù)頗為精干,武后則廢李賢為庶人,立三子李顯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顯剛剛繼位,武后則以皇太后名義臨朝稱制。一年后便廢掉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睿宗。李顯、李旦都是昏庸無能之輩,在帝位上也是傀儡,處處受制于武后。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為《姓氏錄》,原來連《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錄》中,卻定為姓氏的第一等,這并沒有改變門閥觀念,只是武則天為了提高武的地位的一個表現(xiàn)。 再次,是變更官名,改東都洛陽為神都,為自己登位稱帝,建立新秩序,邁出重要的一步。向舉國表示自己大位一統(tǒng)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武后的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許多士族官僚的反對。柳州刺史、唐初元勛徐世績之后徐敬業(yè),召十?dāng)?shù)萬兵馬率先于揚州發(fā)難,名著一時的《討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瑯玡王李沖在博州,越王李貞在豫州也相繼反武,舉兵討伐。武后對此毫不手軟,堅決鎮(zhèn)壓,在她的直接指揮下,這些叛亂很快平息,徐敬業(yè)、李沖、李貞等主要發(fā)難者,或死于戰(zhàn)場,或被捕殺,無一幸免。而寫下《討武曌檄》、武后以未能舉其才責(zé)“宰相安得失此人?”的駱賓王則一直下落不明。因此后世人想象駱賓王下落,作《鏡花緣》故事。 恐怖的斬殺,廣泛的株連,充分地暴露出武后的冷酷果斷。 公元69O年,武則天認(rèn)為親臨帝位的條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廣造輿論:“武后為彌勒佛轉(zhuǎn)生,當(dāng)代唐為天子?!苯又忠皇謱?dǎo)演了,以唐睿宗為首的六萬臣民上表勸進(jìn),請改國號的壯舉。至此,水到渠成,武后在“上尊天示”、“順從眾議”的“萬歲”聲中,登臨大寶,實現(xiàn)了夢寐以求的夙愿,改國號“唐”為“周”,自號“圣神皇帝”。這年,她已是67歲的高齡。 如果說,武則天在稱帝前三十余年參政執(zhí)政的政治生涯中,已顯示出驚人的政治謀略和手段。那么,在稱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則更充分地顯示了她在用人、處事、治國等各個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氣魄。 則天稱帝后,更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她認(rèn)為“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國”、“定邊疆”的人才,她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為了廣攬人才,她發(fā)展和完善了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放手招賢,允許自舉為官、試官,并設(shè)立員外官。此外,她還首創(chuàng)了殿試和武舉制度,為更多更廣地發(fā)現(xiàn)人才,搜羅人才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比如,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自武舉異等出”。這樣,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終有一批“文似仁杰”,“武類休武(查可能指北朝東魏的名將堯雄)”的能臣干將為其效命,有力地維護(hù)著武周的政權(quán)。 對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則天也非常重視。她說:“建國之本,必在務(wù)農(nóng)”,“務(wù)農(nóng)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她規(guī)定,能使“田疇墾辟,家有余糧”的地方官升任;“為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這樣,在她執(zhí)政的年代里,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都得到較大的發(fā)展。人口不斷增加。據(jù)當(dāng)時統(tǒng)計,永徽時全國戶數(shù)為38O萬戶,到則天臨終的神龍元年,漸增為615萬戶,幾乎增長一倍。僅此一點即可看出這一時期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情況。 在抗擊外來入侵,保護(hù)邊境安寧,改善相鄰各國的關(guān)系方面,則天皇帝施政時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對吐蕃貴族的入侵和騷擾,則天皇帝給予了堅決的抵御和反擊。長壽二年(692年)她派大將王孝杰擊敗吐蕃,收復(fù)安西四鎮(zhèn),復(fù)置安西都護(hù)府于龜茲。之后,又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設(shè)置北庭都護(hù)府,鞏固西北邊防,打通了一度中斷的通向中亞地區(qū)的“絲綢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堅持邊軍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間,婁師德檢校豐州都督“屯田積谷數(shù)百萬,兵以饒給”。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涼州都督,堅持屯田五年,“軍糧可支數(shù)十年”。武皇帝的這種大范圍的長期屯田。對邊區(qū)開發(fā)、減輕人民轉(zhuǎn)輸之勞,以及鞏固邊防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當(dāng)然,在武曌掌權(quán)近半個世紀(jì)的較長時期內(nèi),也有很多錯誤和過失。她重用酷吏,獎勵告密,使不少污吏橫行一時。他們刑訊逼供,濫殺無辜,誣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將蒙受不白之冤。雖然這對武周政權(quán)的鞏固起過一些作用,但是,弄得統(tǒng)治集團(tuán)內(nèi)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的影響了國家的治理和生產(chǎn)的發(fā)展。她放手選官,使官僚集團(tuán)急劇增大。官僚機構(gòu)膨脹,必然加重人民的負(fù)擔(dān)。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費大量財資和勞力。這都不同程度影響和延緩了社會的發(fā)展。不過,這些錯誤和過失,總的來說可能仍然是武則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與她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夠排除各種困難,在她長達(dá)半個世紀(jì)的統(tǒng)治時期,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quán),社會安定,經(jīng)濟發(fā)展,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革除時弊,發(fā)展生產(chǎn),完善科舉,破除門閥觀念,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順應(yīng)歷史潮流,大刀闊斧改革的歷史功績相比,功過參半。她的歷史功過,恰如她給自己立下的那塊“無字碑”一樣,只能由歷史去作出評論和判斷。 李白把武則天列為唐朝“七圣”之一(《樂府·上云樂》“中國有七圣,半路頹洪荒”)。唐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顯、睿宗李旦、則天大圣皇帝武曌、玄宗李隆基正好七人。
據(jù)林語堂先生《武則天正傳》,武則天一生共謀殺了九十三人(不包括其受到株連的親屬)。其中她自己的親人二十三人,唐宗室三十四人,朝廷大臣三十六人(不包括其爪牙)。這里面有多少是該死的,有多少是冤案;有多少確為武則天所害,有多少是別人對武則天的誣陷,這筆賬,只好留給歷史學(xué)家慢慢去算了。 武則天軼事: 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全唐詩》等錄有其詩58首,多為廟堂祭奠之作,然也間有記游抒情詩篇,其《如意娘》詩云: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作為女皇的武則天,是一個鐵腕人物,給人留下女中須眉的印象,然作為女人,也有情意纏綿,柔情若水的一面,于此詩可見。 武則天還有《臘日宣詔幸上苑》詩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fā),莫待曉風(fēng)吹。 這首詩后來流傳為一個故事,說武則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開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齊放,唯牡丹傲骨,獨不奉詔。武后大怒,貶之洛陽,“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為冠首?!保ǜ叱校骸妒挛锛o(jì)原》卷十《牡丹》)。案此詩寫于691年,是武則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詩》于此詩題解云:“天授二年,臘,卿相欲詐稱花發(fā),請幸上苑,有所謀也,許之。尋疑有異圖,乃遣使宣詔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異。后托術(shù)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贝苏f較為可信,所謂令花神催開百花,乃出于政治宣傳的需要,實先有所布置。 據(jù)《新唐書·藝文志》錄有武則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輪集》十務(wù)(疑務(wù)為卷之誤)已佚。令人輯有《武則天集》行于世。
武則天年譜 1歲,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二十三,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父,武士彟,年48歲,任工部尚書,判六曹尚書事。母,楊氏,年46歲。異母兄元慶、元爽稍長,姐一人尚幼。 2歲,武德八年(625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其兄建成、弟元吉。初七,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八月初八,高祖李淵傳位于太子李世民。九日,太子李世民即位,為太宗。封武士彟為豫州都督。 5歲,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十五日,李治(唐高宗)誕生。本年,袁天罡為武相面,在當(dāng)?shù)亓粝铝顺礻P(guān)、望云埔等傳說。 12歲,貞觀九年(635年)五月初六日,高祖死于長安大安宮垂拱殿。武士彟在痛悼高祖中患病身亡,享年59歲。十月二十七日,葬高祖于陜西三原獻(xiàn)陵,廟號高祖,與太穆皇后合葬。之后,與母親楊氏回文水(屬山西呂梁市)葬父。 14歲,貞觀十一年(637年),太宗李世民聽說武士彟之女美麗聰明有才華,召入宮中,立為才人,賜號“武媚娘”。 16歲,貞觀十三年(639年),全國有州府358,縣1551。高麗、新羅、西突厥、吐火羅、康國、安國、波斯、疏勒、于闐、焉耆、高昌、林邑、昆明等酋長相繼遣使朝貢。 20歲,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七,太宗立李治為太子。 23歲,貞觀二十年(646年)三月初九,太宗病重,下詔軍國機務(wù)并委太子李治處理。此后,太子隔日聽政,朝罷,入侍藥膳,武與太子開始接觸,兩人同在太宗身邊侍疾。 25歲,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太宗作《帝范》12篇,賜太子李治。 26歲,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下詔長孫無忌、褚遂良輔佐太子李治。太宗駕崩。按當(dāng)時的法律,皇上死后,沒給皇上生皇子的妃子,要去做尼姑。二十八日,武在感業(yè)寺出家為尼。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即位,為高宗,時年22歲。八月二十八日,葬太宗于昭陵,與長孫皇后合葬。 27歲,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初六,高宗立妃王氏為皇后。五月二十六日,太宗忌日,高宗到感業(yè)寺行香,見到武。武氏哭泣,高宗傷感落淚。王皇后暗示武氏留長發(fā),并勸皇上接其回宮。 28歲,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入宮,為一般宮女,在王皇后身邊。 29歲,永徽三年(652年)七月初二,立李忠(即陳王忠)為太子。十二日,戶部奏:全國有戶380萬。本年冬,武生長子李弘。 31歲,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封武為昭儀。三月十四日,唐高宗應(yīng)武之請求,加贈武德功臣屈突通、武士彟等13人官。六月,王皇后的舅父看出皇后寵衰的現(xiàn)實,自請罷官,改封為吏部尚書。十二月十七日,高宗離京師謁昭陵,武從行,生次子李賢于途中。 32歲,永徽六年(655年)三月,武著《內(nèi)訓(xùn)》一篇。六月,王皇后與其母柳氏為“厭勝”事發(fā),高宗大怒,令柳氏不得入宮,后舅罷知政事。此時,在皇后廢立問題上朝臣分為兩派:長孫無忌、褚遂良、朝瑗、來濟等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后;許敬宗、李義府、崔義玄、袁公瑜等擁護(hù)立武則天為后。十月十三日,王皇后、蕭淑妃廢為庶人。十九日,高宗下詔立武昭儀為皇后。十一月初一,舉行隆重的冊立皇后儀式,文武百官及蕃夷酋長朝皇后于肅儀門。初七,追贈武后父武士彟為司空。本月,武后處死王皇后、蕭淑妃。 33歲,顯慶元年(656)正月初六,降太子李忠為梁王、梁州刺史,立武后子李弘為太子。二月十七日,追贈武后父武士彟為司徒,賜爵周國公。三月十七日,武后祀先蠶于北郊。四月十四日,高宗與武后在安福門樓觀玄奘迎御制慈恩寺碑文。自魏晉以來,佛事活動從無如此之盛大。九月十二日,武后制《外戚誡》獻(xiàn)于朝。十一月初五,武后生第三子李顯于長安。 34歲,顯慶二年(657年)二月十二日,封李顯為周王。 36歲,顯慶四年(659年)六月二十二日,高宗下詔改《氏族志》為《姓氏錄》,以皇族與后族為第一等,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刊入士流。七月,殺長孫無忌及柳奭。九月,高宗下詔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駒半等國置州縣府127個,全國疆域進(jìn)一步擴大。 37歲,顯慶五年(660年)正月,高宗與武后及太子在東都洛陽過春節(jié)。二十三日,離洛陽到并州。二月初十、至并州。十五日,會見隨從官員、諸親及并州官屬父老等。三月初五,武后宴請親戚故舊鄰里于朝堂,宴婦人于內(nèi)殿。初八,高宗講武于并州城西,引群臣閱兵。四月初八,高宗、武后一行離并回東都。十月九日,改封武后母代國夫人楊氏為榮國夫人,品第一。本月,高宗初患風(fēng)眩病,委武后處理部分政務(wù),從此,武后參與朝政,處事都符合高宗旨意。 38歲,龍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后請禁止天下婦女為俳優(yōu)之戲(古代指演滑稽戲的藝人),高宗采納并下詔。四月,高宗欲親率大軍進(jìn)攻高麗,武后抗表進(jìn)諫以為不可,被采納。 39歲,龍朔二年(662年)六月初一,武后生第四子李旦于蓬萊宮含涼殿,于殿內(nèi)作佛事,供玉像。七月初一,以皇子李旦滿月,大赦天下,賜宴三日。 41歲,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西臺侍郎上官儀謀廢皇后失敗下獄。十三日,殺上官儀等,賜廢太子忠死。此后,高宗視朝,武后垂簾于后,中外稱之為“二圣”。約于本年,武后生太平公主。 42歲,麟德二年(665年)十月二十八日,高宗、武后與太子去泰山封禪,從駕文武儀仗數(shù)百里不絕,東自高麗,西盡波斯,各國朝會者隨從。本年,又獲豐收。 43歲,乾封元年(666年)正月初一,高宗祀昊天上帝于泰山之南。初二,封于泰山之上。初三,禪于社首山,武后為亞獻(xiàn)。初五,禮畢,高宗御朝覲壇受朝賀,赦天下,改元乾封。六日,宴群臣。十九日,離泰山。二十四日,至曲阜,贈孔子為太師。二月二十二日,還至亳州,高宗等祭老君廟,尊之為太上玄元皇帝。三月十一日,高宗、武后回東都洛陽。令刻《登封記號文》,立于泰山。 44歲,乾封二年(667年)九月初三,高宗久病不愈,令太子弘監(jiān)國,改封殷王李旦為相王。 45歲,總章元年(668年)閏二月,高宗欲建明堂。二十五日,分長安、萬年二縣置乾封、明堂二縣,以明志。九月十二日,李績攻克平壤,擒高麗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健等,完全征服高麗。 46歲,總章二年(669年)正月,封諸王嫡子皆為郡王。十二月初三,李績病死。 47歲,咸亨元年(670年)正月初七,劉仁軌因年老辭官。三月十九日,許敬宗退休養(yǎng)老。八月初二,武后母楊氏病死于九成宮,享年92歲。 48歲,咸亨二年(671年)正月初七,高宗與武后離京師長安到東都,留太子李弘監(jiān)國,令戴至德、李敬玄等輔政。 49歲,咸亨三年(672年)正月,以梁積壽為帥,發(fā)兵討叛“蠻”。昆明蠻14姓3萬戶歸順,設(shè)殷、敦、總?cè)荨?br> 50歲,咸亨四年(673年)八月,高宗患瘧疾,病重,令太子李弘于延福殿受諸司奏事。十一月,高宗監(jiān)制樂章,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fēng)》、《九官》、《十洲》、《得一》、《慶云》等曲。 51歲,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十五日,高宗追尊其祖先,以高祖為神堯皇帝,太宗為文武圣皇帝,高宗自稱天皇,武后稱天后,改元上元,大赦天下。九月初七,高宗下詔復(fù)長孫無忌官爵,陪葬昭陵,其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公。十月二十七日,武后上意見十二條,高宗贊同,令施行。 52歲,上元二年(675年)三月十三日,武后祀先蠶于邙山之南。本月,高宗風(fēng)眩病加重,不能聽政,政事皆由武后處理。高宗欲遜位于武后,宰相郝處俊諫止。武后引文學(xué)之士于宮中著書,參決表奏,被人們稱為“北門學(xué)士”。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被殺。五月初五,追謚太子李弘為孝敬皇帝。六月初五,立雍王李賢為太子,大赦天下。八月十九日,葬太子李弘于河偃師恭陵,高宗親撰《孝敬皇帝睿德紀(jì)》。 53歲,儀風(fēng)元年(676年)二月初七,武后勸高宗封禪中岳嵩山。十五日,高宗下詔今冬有事于嵩山。閏三月,吐善攻鄯、廓、河、芳四州,高宗下詔停封禪,遣相王李旦等率軍抵御吐蕃。 55歲,儀風(fēng)三年(678年)正月初四,百官及四夷酋長朝武后于光順門。 56歲,調(diào)露元年(679年)五月初七,高宗令太子李賢監(jiān)國。 57歲,永隆元年(680年)正月十九日,武后登洛陽城門樓,宴請諸王諸司三品以上及諸州都督刺史,太常奏新編《六合還淳》舞。八月二十二日,廢太子李賢為庶人。二十三日,立英王李顯為太子,改元永隆,大赦天下。 58歲,開耀元年(681年)正月初十,以太子初立,宴請百官及命婦于大明官。二十九日,高宗下詔免雍、岐、華、同四州兩年地稅。河南、河北遭水災(zāi)處免稅一年。二月,武后表請赦杞王上金、鄱陽王素節(jié)之罪,乃以上金為沔州刺史,素節(jié)為岳州刺史,仍不許朝集。七月二十二日,太平公主下嫁薛紹。閏七月二十四日,高宗病,令太子李顯監(jiān)國。十一月初八,令廢太子賢遷巴州。 59歲,永淳元年(682年)二月十九日,皇孫重照滿月,改元永淳,大赦天下。三月二十五日,立皇孫重照為皇太孫。 60歲,弘道元年(683年)正月初五,武后隨高宗至少林寺,見其母舊營之所未償完功,倍感凄涼,作詩并序,令武三思資金絹等物續(xù)成功德。七月,高宗下詔今年十一月有事于嵩山,不久因高宗病重改為來年正月。十一月初三,高宗病情加重,下詔罷來年封嵩山。十二月初四,改元弘道,大赦天下,高宗欲登則天門樓宣詔,氣逆不能上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詔。當(dāng)夜,高宗崩于洛陽宮貞觀殿,終年56歲。遺詔皇太子柩前即位,裴炎等輔政,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武后進(jìn)止。十一日,太子李顯即位,為中宗。尊武后為皇太后。 61歲,光宅元年(684年)正月初一,改元嗣圣,大赦天下,中宗立韋氏為皇后。武太后撰寫《高宗天皇大帝溢議》及《述圣記》。二月六日,武太后與裴炎等廢中宗為廬陵王,幽于別所。七日,立相王李旦為皇帝,為睿宗,改元文明,政事由武太后處理。八日,廢皇太孫重照為庶人,流韋玄貞于欽州。九日,令丘神績往巴州監(jiān)視廢太子李賢,以備外虞。以韋待價為山陵修作使,率兵民營造乾陵。三月初五,廢太子李賢在巴州自殺。四月二十二日,遷廬陵王李顯于房州,二十六日遷均州。五月十五日,高宗靈柩運往長安,武太后作《高宗天皇大帝哀冊文》,留鎮(zhèn)洛陽。八月十一日,葬高宗于乾陵,廟號高宗,刻述圣記碑立于陵前。九月初六,武太后改元光宅,改東都為神都。二十一日,武太后追王其祖:五代祖克己為魯靖公,高祖居常為太尉、北平恭肅王,曾祖儉為太尉、金城義康王,祖華為太原安成王,父士彟為魏忠孝王。立五代祠堂于文水。二十九日,徐敬業(yè)以匡復(fù)為名在揚州起兵。十月初六,武太后令李孝逸等率兵30萬討伐徐敬業(yè)。十八日,斬裴炎于都亭。十一月初四,武太后令左鷹揚衛(wèi)大將軍黑齒常之為江南道行軍大總管討伐徐敬業(yè)。十八日,徐敬業(yè)敗逃,部將王那相殺徐敬業(yè)后投降。李孝逸令追捕余黨,平定揚州。 62歲,垂拱元年(685年)正月初一,因平息徐敬業(yè)反叛,改元垂拱,大赦天下。二月初七,武太后下詔:“朝堂所置肺石及登聞鼓不預(yù)防守。有上朝堂訴冤者,御史受狀以聞?!比露蝗眨龠w廬陵王李顯于房州。四月,下《求賢制》,制令自舉。十一月,武太后作《方廣大莊嚴(yán)經(jīng)序》,撰《臣規(guī)》兩卷,普賜臣僚,以教為臣之道。 63歲,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太后欲復(fù)政于睿宗李旦,李旦固讓,請武太后繼續(xù)理政。武太后開始起用酷吏。三月初八,武太后令鑄銅匭,這是一個功能齊全的意見箱。十二月,免并州百姓庸、調(diào)二稅,終其身。 64歲,垂拱三年(687年)正月初二,武太后封皇孫成美為恒王,隆基為楚王,隆業(yè)為趙王。 65歲,垂拱四年(688年)正月初五,武太后在神都洛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廟,令四時享祀如京師太廟之儀。十一日,令毀乾元殿,就地建造明堂,由薛懷義督辦。四月,武承嗣造瑞石,讓唐同泰獻(xiàn)上,其文曰:“圣母臨人,永昌帝業(yè)。”武太后命名為“寶圖”。五月十八日,武太后加尊號稱“圣母神皇”。七月初一,武太后更名“寶圖”為“天授圣圖”,改洛水為永昌洛水,“寶圖”所出為“圣圖泉”,設(shè)永昌縣于泉側(cè)。封洛水神為“顯圣侯”,嵩山為“神岳天中王”。又以先于汜水得瑞石,改汜水為廣武。八月十七日,瑯邪王李沖起兵反對武太后。武太后令丘神績討伐,未至,李沖已為地方軍所敗。二十三日李沖被其舊部殺掉。二十五日,越王李貞起兵于豫州,攻陷上蔡。九月初一,武太后令左豹韜衛(wèi)大將軍崇裕為中軍大總管,岑長倩為后軍大總管,討伐李貞,削李貞屬籍,改姓虺氏。十一日,兵臨城下,李貞自殺,平豫州。十三日,殺韓王、魯王等參與叛亂者。十二月二十七日,明堂建成,號“萬象神宮”,富麗堂皇,準(zhǔn)許民眾入內(nèi)參觀。武太后又令于明堂之北起天堂,以貯夾像。頒《親享明堂制》。 66歲,載初元年(689年)正月初一,武太后服皇帝袞冕,大饗萬象神官,登則天門,改元永昌,大赦天下。初三,在明堂接受朝賀。初四,布政于明堂,頒九條以訓(xùn)百官。初五,在明堂饗群臣,吐蕃等遣使來賀。二月十四日,武太后尊其父魏忠孝王為周忠孝太皇,其母為周忠孝太后,文水陵為章德陵,咸陽陵為明義陵。置祟先府官。十五日,武太后再追王其祖:魯靖公(克己)為太原靖王,北平王(居常)為趙肅恭王,金城王(儉)為魏義康王,太原王(華)為周安成王。十一月初一,武太后大享萬象神官,改元載初,并始用周正(周歷),即以十一月為正月,十二月為臘月,正月為一月。 67歲,天授元年(690年)正月初二,武太后布政于明堂。八日,下詔推行新造的字,其中新造字“曌(或作瞾)”為己名。改詔書為制書。二月十四日,武太后策試貢生于洛城殿,數(shù)日方休。貢生殿試自此開始。四月十一日,范履冰下獄死。告密之風(fēng)起。七月,置制獄于麗景門,專理謀反案以掃除政敵。九月,遠(yuǎn)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6萬余人上表,請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氏。睿宗皇帝也上表自請賜姓武氏。九日,武太后隆重登基稱帝,大赦天下,降睿宗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十二日,群臣上尊號曰“圣神皇帝”。十月十四日,改文水縣為武興縣,縣令品秩同赤縣(京師長安),百姓世代免除賦稅。 68歲,天授二年(691年)一月二十三日,殺丘神績。二十八日,殺史務(wù)滋。二月,開始懲治酷吏,殺周興、索元禮。九月二十五日,傅游藝下獄死。魏王武承嗣授意,鳳閣舍人張嘉福使王慶之率數(shù)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皇帝不許,王慶之即以死泣請,皇帝只得賜其印紙一張為出入憑信,才使他離去。后王慶之多次求見專言此事,皇帝怒,命鳳閣侍郎李昭德賜杖。李昭德引王慶之出光順門,立即杖殺,余黨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勸武則天立親子為太子,無人再敢為武承嗣等求乞。 69歲,長壽元年(692年)一月初一,皇帝召見存撫使所推薦的人。全部試用,高者試鳳閣舍人、給事中,次者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試官自此開始。二月初三,吐蕃、黨項部落萬余人歸順,分設(shè)十州。三月,五天竺國遣使朝貢。五月,吐蕃酋長曷蘇率部請歸降。六月,別部酋長咎捶率羌蠻8000余人歸降。八月,女皇帝令嚴(yán)善思按問舊獄,平反冤案850余人,羅織之風(fēng)開始平息。十月,狄仁杰請放棄安西四鎮(zhèn),皇帝不納。二十五日,武威軍總管王孝杰大破吐蕃,收復(fù)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zhèn)。置安西都護(hù)府于龜茲,發(fā)兵戍守。 70歲,長壽二年(693年)一月二十四日,前尚方監(jiān)裴匪躬、內(nèi)常侍范云仙私自拜見皇嗣李旦,被腰斬于市。又有人告李旦欲謀反?;实勖鼇砜〕紝弳柶潆S從人員,太常工人安金藏自剖其胸以證明李旦不反?;实塾H臨探視,嘆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即令停止審查此事。這是圣神皇帝第一次在人前承認(rèn)錯誤。九月初九,武承嗣等5000人上表請加尊號曰“金輪圣神皇帝”?;实墼谌f象神宮舉行慶典接受尊號。 71歲,延載元年(694年)一月初十,帝令婁師德為河源、積石、懷遠(yuǎn)等軍營田大使,令做好邊境營田。二月,王孝杰擊敗吐蕃、突厥各3萬余人。韓思忠擊敗泥熟俟斤等萬余人。十六日,帝命薛懷義為伐逆道行軍大總管,率18位將軍討伐默啜。八月十七日,蕃胡慕義,捐錢百萬億,請立天樞,以頌女皇帝功業(yè)。帝令于端門外鑄天樞。 72歲,天冊萬歲元年(695年)正月初一,女皇加號“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改元證圣,大赦天下。十六日夜,明堂起火,照城中如晝。二月初四,殺薛懷義。十六日,皇帝去除“慈氏越古”之號。四月初一,天樞鑄成。天樞由工匠毛婆羅造模,武三思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長名,女皇親自書寫樞名:“大周萬國頌德天樞”,群臣賦詩稱贊。七月,吐蕃犯臨洮,皇帝令肅邊道大總管王孝杰討伐。九月初九,皇帝合祭天地于南郊,加號為“天冊金輪大圣皇帝”,賜宴九日,改元天冊萬歲,大赦天下。 73歲,天冊萬歲元年(695年)臘月初一(這時已進(jìn)入696年),皇帝前往嵩山封禪。十一日,封嵩山為“神岳”,改元萬歲登封,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成縣為告成縣。免天下百姓當(dāng)年租稅。三月十六日,新明堂建成,規(guī)模小于舊者,名曰通天宮。四月初一,皇帝行親享之禮,改元萬歲通天(辭海等附錄作三月改元),大赦天下。五月十二日,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反叛,攻陷營州。李盡忠自稱可汗,以孫萬榮為先鋒,兵至數(shù)萬。二十五日,武則天令左鷹揚衛(wèi)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張玄遇、左衛(wèi)大將軍李多祚、麻仁節(jié)等二十八將率軍征討。七月,皇帝令武三思為榆關(guān)道安撫大使,防備契丹。八月二十八日戰(zhàn)于峽石谷,唐軍大敗。繼而叛軍又設(shè)計伏擊,唐軍全軍覆滅。武則天再次發(fā)兵征討。九月二十一日,默啜率部討伐契丹,皇帝封其為遷善可汗。十月,默啜破松漠,虜李盡忠妻、子?;实奂臃饽轭R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在唐軍與突厥的共同打擊下,不久李盡忠兵敗身亡。李盡忠死,孫萬榮代領(lǐng)收拾其眾,軍勢復(fù)振,數(shù)侵?jǐn)_州縣,攻陷冀州,河北震動。 74歲,神功元年(697年)四月初三,九州鼎鑄成。十八日,武則天令武懿宗、何迦密率軍征討。五月初八,又令婁師德、沙吒忠義率軍二十萬征討。六月初三,皇帝下《暴(曝)來俊臣罪狀制》,殺來俊臣。三十日,斬殺孫萬榮,討平契丹,余部降于突厥。 75歲,圣歷元年(698年)正月初一,皇帝祭通天宮,改元圣歷。本月,皇帝下《條流佛道二教制》,禁止佛、道教徒相互毀謗。三月初九,托病,令徐彥伯召回廬陵王李顯。二十八日,廬陵王至神都洛陽。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作太子不得憂憤而死。十三日,皇帝令武重規(guī)、張仁稟、李多祚等率兵30萬討突厥。九月十五日,李旦固請讓位于李顯,皇帝準(zhǔn),立李顯為太子。十七日,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以討突厥。二十一日,以狄仁杰為河北道副元帥,知元帥事,帝親自送行。 76歲,圣歷二年(699年)臘月二十五日,賜太子姓武氏。大赦天下。二月,登嵩山,過緱山,謁升仙太子廟,親書升仙太子碑文,立碑于緱山升仙太子廟。四月,吐蕃贊婆等來降。十八日,皇帝為防止身后太子與武姓不相容,令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武攸暨等作誓文,告天地于通天宮,銘之鐵券,藏入史館。七月,吐谷渾1400帳歸順。本年,改昊陵為攀龍臺,順陵為望鳳臺。 77歲,圣歷三年(700年,電影《天地英雄》的背景時代,可里邊的皇帝是個男的:)正月,以西突厥竭忠事主可汗斛瑟羅為平西大總管,鎮(zhèn)守碎葉。三月初六,令東至高麗國,南至真臘國、西至波斯、吐蕃及堅昆都督府,北至契丹、突厥,并為入蕃,以外為絕域。四月二十九日,在三陽宮避暑,作成《宴石淙詩及序》。五月初五,服長生藥(?!)病愈,改元久視,大赦天下,去“天冊金輪大圣”之號。六月,令契丹降將李楷固擊契丹余黨,全部平定。七月,吐蕃將領(lǐng)麴莽布支侵犯涼州,圍昌松,被唐休璟打敗。十月初十,下詔復(fù)以正月為十一月,臘月為十二月,一月為正月。 78歲,大足元年(701年)正月初三,成州言佛跡現(xiàn),故改元大足。八月,蘇安恒上表請圣神皇帝還政,抑武興唐。十月,皇帝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等從洛陽回到長安,改元長安,大赦天下。十一月,武則天以郭元振為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大使。郭元振到任后,以南境硤口設(shè)和仁城,北境磧口設(shè)白亭軍,控其要沖,拓寬州境一千五百里,突厥不敢侵?jǐn)_。郭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漢通開置屯田,五年中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遍野,路不拾遺,積軍糧可支數(shù)十年。十二月,武則天為其父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稱攀龍臺碑)于文水吳陵。碑高5丈,寬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嶠撰寫,記載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經(jīng)歷,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獻(xiàn)。 79歲,長安二年(702年)正月十七日,首設(shè)武舉選將才。六月,為其母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陽順陵,也是一塊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則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寫,記載了其母楊氏的一生經(jīng)歷。十一月一日,封相王李旦為司徒。命蘇(特殊字) 審查酷吏舊獄,昭雪者眾多。十二月,設(shè)北庭都護(hù)府于庭州,使安定北境。 80歲,長安三年(703年)正月初一,令武三思、李嶠、朱敬則等修《唐史》。四月初九,吐蕃遣使獻(xiàn)馬千匹、金二千兩求婚。六月初一,突厥默啜又遣使請以女嫁太子之子。 81歲,長安四年(704年)八月,病臥長生殿。十月二十二日,封秋官侍郎張柬之為同平章事。十一月初五,封天官侍郎韋承慶為行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封張柬之為守鳳閣侍郎。 82歲,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初一,改元神龍。病重。下詔:“自文明以來得罪者非揚、豫、博三州及諸反逆魁首,皆赦免?!倍?,張柬之、崔玄暐等迎太子李顯,殺張宗昌、張易之,進(jìn)至皇帝寢宮,逼迫讓位。二十三日,皇帝令太子李顯監(jiān)國。二十四日,傳位于太子李顯。二十五日,太子李顯即帝位,是為中宗。封相王李旦為太尉,同三品。太平公主加號鎮(zhèn)國。令免今歲稅賦,放宮女3000人?;首逯械牧鞣耪吆图疀]者,子孫皆復(fù)屬籍,量敘官爵。二十六日,圣神帝移居上陽宮。二十七日,中宗李顯率百官謁帝,上尊號“則天大圣皇帝”。二十九日,中宗李顯封崔玄暐為守內(nèi)史,敬暉、桓彥范為納言,張柬之為天官尚書,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并同三品。二月初一,中宗率百官詣上陽官問則天大圣皇帝起居,此后每十日一往。初四,中宗復(fù)國號為唐,郊廟、社稷、陵寢、百官、旗幟、服色、文字均恢復(fù)永淳前原狀。復(fù)改神都為東都,北都為并州。五月初四,中宗遷周七廟神主于西京崇尊廟。下詔:“武氏三代諱,奏事者皆不得犯?!绷⑻铺珡R社稷于東都,封張柬之等五人為王,降武氏諸王為公。十一月二十六日,則天大圣皇帝崩于上陽宮仙居殿,遺詔去帝號,與高宗合陵。 神龍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則天大圣皇帝于乾陵。謚曰:“則天大圣皇后”。 景云元年(710年)七月七日,改稱“天后”。 景云元年(710年)十月十八日,改稱“大圣天后”。 延和元年(712年)六月十七日,改稱“則天后”。 天寶八年(749年)六月十五日,追尊為“則天順圣皇后”。
編者注:本文系令狐襄陽 以百度百科武則天條內(nèi)容為基礎(chǔ),進(jìn)行了若干整理、校改后的結(jié)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