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原 原文 恒先之初,迥同太虛。虛同為一,恒一而止。濕濕夢夢,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靜不熙(光亮,興盛)。古未有以。萬物莫以。古無有刑(形),太迥無名。天弗能復(覆),地弗能載。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內(nèi),又包其外。在陰不腐,在陽不焦。 譯文 宇宙最初的時候,悠遠無盡只是一片極致的空虛。這空虛與道等同,只存有最基本的道而再無其他。迷迷茫茫,沒有光明與晦暗之分。道的神質(zhì)細微若無而又四處充盈,精華內(nèi)斂安靜而不興起。它最初就存在而沒有因始,沒有什么東西能掌控它。它從來沒有形,極盡悠遠也沒有名。天不能覆蓋它,地不能容載它。它說小就小,說大就大。它充盈于四海之內(nèi),而又包覆其外。它在陰暗之處不會霉爛,在明陽之處也不會枯焦。 一度不變,能適規(guī)僥。鳥得而蜚(飛),魚得而流(游),獸得而走。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見其刑(形)。一者其號也。虛其舍也,無為其素也,和其用也。 道本身是一成不變的,但它卻適于導出各種各樣的運動變化。鳥類得道而可以飛翔,魚類得道而可以遨游,獸類得道而可以奔跑。萬物都是因為得道才能生存,任何事情都是因為符合于道才能成功。人們時刻都依仗于道,卻不知它的名;人們都在運用著道,卻又看不見它的形?!耙弧笔撬姆Q號,空虛是它的居舍,無為是它的本質(zhì),平衡和諧是它的作用。 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則(測)也。顯明弗能為名,廣大弗能為刑(形),獨立不偶,萬物莫之能令。天地陰陽,(四)時日月,星辰云氣,規(guī)行僥重(動)。戴根之徒,皆取生,道弗為益少;皆反焉,道弗為益多。 所以大道是高不可察,深不可測的。它顯明卻沒有名,廣大而沒有具體的形,它巋然獨立而無物可與之并列,任何事物都無法支配它。天地陰陽、四季日月、星辰云氣,各種運動變化(都是遵循于道)。凡是生物,都是從道這里獲取生命,道并不會因此而減損;就算萬物都將生命返還于道,道也不會因此而增多。
堅強而不撌(鞼),柔弱而不可化。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極之所不能過。故唯圣人能察無刑(形),能聽無(聲)。知虛之實,后能大虛,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無間,周襲而不盈。服此道者,是胃(謂)能精。 道堅強而不肆意妄為,柔弱卻本性不可移。探究再精微也難以窮盡它,稽查再深遠也不能逾越它。所以只有圣人才能察覺無形之道、傾聽無言之道。知道了虛靜之道的實質(zhì),然后才能達到至虛的境界,通曉天地之精要,與道通融為一而無有間隙,全面承襲而又不過度。掌握此道的人,可以說是達到了極致的境界。 明者固能察極,知人之所不能知,人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胃(謂)察稽知□極。圣王用此,天下服。無好無亞(惡)。上用□□而民不麋(迷)惑。上虛下靜而道得其正。信(君)能無欲,可為民命。信(君)無事,則萬物周遍。分之以其分,而萬民不爭。授之以其名,而萬物自定。 明哲之人就能探察到極致,他能知道別人所不知道的事情,掌握別人所不能得到的東西,可以說是考察探知到了極致之道。圣王如運用此道,天下就會順服他。他不去偏好什么也不厭惡什么,對大家一視同仁,君王如此治國,百姓就不會迷惑。君王虛心而百姓清靜,這就走上了正道。君王如能沒有貪欲,就可以使百姓得以安身立命。君王不亂搞事,則萬物都能得以周全。公平分配讓其各得其所,那么百姓就不會互相爭斗。給事物以恰當?shù)拿?,則萬物就各安其位。 不為治勸,不為亂解。廣大弗務,及也。深微弗索,得也。□(道)為一而不化。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政(正)畸(奇)。前知大古,后□精明。抱道執(zhí)度,天下可一也。觀之大古,周其所以。索之未無,得之所以。 不要勉力游說以求天下得治,也不要想方設(shè)法企圖消解動亂。廣遠博大的目標不要刻意去追求,該來的自然會來。精深細微的東西不要刻意去探索,該得到的自然能得到。道就是一,它是不變的。掌握道的根本,就能夠以少知多。掌握事物的關(guān)鍵要點,就能以正治奇。向前看可以通曉遠古歷史,向后看可以心明眼亮不迷惑。只要我們秉持大道、執(zhí)守規(guī)度,那么天下就能一以貫之了。以道來考察遠古,可以盡知其始末由來;以道來探索未來,就會知道它將會如何演化發(fā)展了。 |
|
來自: 自然學派 > 《黃帝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