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針家精要丨進針依主次先后 出針分升降虛實

 幻圓 2017-03-23
本文摘自《全國高級針灸進修班》教材

作者:高玉椿  編輯:韋娟


>>>>

進針依主次先后     出針分升降虛實



作者簡介

高玉椿,女,北京市人,1930年生于中醫(yī)世家。1946年起隨父親學河中醫(yī)內科及針灸。1953年在天津考取為中醫(yī)師,即從事針灸臨床工作。1958年?1960年初,選送到北京中醫(yī)學院中醫(yī)教學研究班學習。1969年調河北中醫(yī)學院工作。高氏主要著作有《子午流注講義》(治療部分)?!吨嗅t(yī)問答》下冊(針灸治療部分),及論文十余篇。曾任河北中醫(yī)學院針灸系主任,副主任醫(yī)師,兼附屬醫(yī)院針灸科主任,中國針灸學會理事,河北省針灸學會副會長。


一、學術特點和醫(yī)療專長


1.重視押手法


押手之名,系指左手而言,故左手稱為押手,右手名為刺手。押手法有多種,均是根據(jù)所取俞穴部位、針刺方向而定。左右兩手需要配合,即針刺之時,左手循按經(jīng)脈,掐壓穴位,右手持針輕快刺入,然后再徐徐進針。使用押手可使針刺準確,固定被針刺之肢體防止突然移動。由于押手之按壓,使局部皮膚肌肉暫時麻木,針刺時可減輕疼痛。在使用長針之時,押手能起到保持針身挺直的作用。髙氏根據(jù)不同部位及病癥,使用不同之押手方法。例如針眼區(qū)之睛明穴時,以指甲掐于內眥角,押手可起保護眼球之作用,針尖自指甲前垂直刺進皮下,如此既安全又不痛,其他如刺人迎、太淵、解溪等穴均用此法。用長針刺環(huán)跳、承扶等穴時,押手可使針身不彎。


2.善用補瀉手法


(1)補法:高氏體會,以捻轉結合提插作補法效果比較明顯。即是針刺得氣后,拇指輕輕向前捻轉,食指后退至不能捻動時,隨勢向下插針0.5?1分,少作留針;并應在出針之時,再作一次補法,即可出針。

(2)瀉法:針刺治病,瀉多補少,但遇大實之癥,有些瀉法又感瀉邪力量不足。髙氏體會,不同病癥應使用不同瀉法效果方佳。如一般氣滯血疲,癥見乳房脹痛或胸脅脹滿,瀉邪時使用迎隨補瀉法,針刺膻中用迎法針尖向下斜刺(任脈從下向上行)即能有效。若遇劇烈疼痛,或是狂躁不安等實邪較重之癥,則需使用呼吸補瀉法始能有效。在使用呼吸補瀉法之“瀉法”時,首要調好呼吸,呼吸代表氣之升降:呼則氣升,吸則氣降,術者操作時只要手法與患者呼吸配合恰當,即能生效。操作時針入有得氣之感后,以深而長之呼吸,從地置氣(從深部開始),呼氣時退針,拇指向前搓針,吸氣肘進針,拇指向后退捻,反復進退 5?7次,停針10?15分鐘,再操作如前3?5度。若患者不能配合作深呼吸,效果則差。


3.針刺俞穴分主次先后


針灸治病,應先立法,而后處方。進行針刺時,先針主穴,后刺配穴。例如肝陽上亢之眩暈,以鎮(zhèn)肝熄火,降逆止眩為治則,應先針主穴肝經(jīng)俞穴太沖,瀉肝;再針配穴百會、風池,瀉法,平肝熄風;外關,清瀉上焦之熱。以上各穴針畢,再從百會開始,從上而下,依次行針,達到引邪下達目的,再行留針。又如:胃脘疼痛,由于飲食不節(jié),留滯中宮所致者,治宜通腑降獨,和胃止痛。主穴取胃經(jīng)合穴足王里,降逆止痛。配穴:中脘,胃經(jīng)募穴,穴腑之會,針用瀉法;天樞,大腸經(jīng)募穴,胃經(jīng)之俞穴,二穴具有斡旋中焦,和胃通腸之作用。先針主穴,后針配穴,然后再從上而下(中脘、天樞、足三里)順序運針,引邪下行。若使用按時開穴者,先針時間之開穴,再配病穴。例如治癲癇病,證屬肝陽上亢,木火相煽,治則以疏肝利膽,清心安神之法,如正當開八法穴之臨泣、外關,先開臨泣主穴,次配外關為客,再配病穴風池,膽經(jīng)與陽維之會穴,清心利膽;膻中,心包之募穴,氣之會穴,清心安神。各穴用瀉法。針后再從上向下順序運針,然后留針。此乃高氏常用之法。


4.出針須有法度


針刺治療完畢,則要出針。髙氏主張,出針亦須有其法度。對于不同病癥, 使用不同出針方法與順序,以期增加療效,減少不良反應。力戒在出針時,不分主次,不管是否需要出血,要否揉按。髙氏體會,出針方法不當,一是易于滯針,產生疼痛;二是達不到補虛瀉實而影響療效。高氏常用出針方法有以下幾種:

(1)一般出針法:一般是對病情平穩(wěn),病之虛實不太明顯之患者。出針時,右手持一消毒干棉球,自上而下順序出針。若是臥位,左右兩側均被針時,可先出靠近醫(yī)生之側的針,然后再出外側之針,也即是“從上而下,從內而外”的順序出針。如此可以防止拉針或是碰彎針身。

(2)虛證出針法:患者體質虛弱,疲乏無力,腰膝酸軟或麻木不仁,肌膚弛緩不收等癥,宜用開合補瀉之“合。出針之后用棉球緊按其針眼,揉按數(shù)次為宜。若其感覺遲鈍,又當在出針之前,再度提插捻轉,使其針感增強,即速出針,使之遺留針刺感覺,謂之后勁。此種后勁對于知覺不敏者,活動不靈者有益。出針順序同前。

(3)實證出針法:針灸科患者實證較多,如劇烈頭痛、腿痛、牙痛、咽痛或是腹痛。在用針刺瀉法之后出針時,可用開合補瀉之“開法”。出針之時,將針柄稍一捻動,試其未曾滯針,隨即將針提出,不可大幅度捻轉,防止再度出現(xiàn)針感,若已出現(xiàn)針感,需再留針片刻,在出針之后不要很快揉按針孔,以期使邪氣充分外泄,亦可在出針后捏擠針孔,使其少量出血,療效更佳。

(4)升提出針法:由于臟腑功能失調,而出現(xiàn)的臟器下垂,如針灸科常見的眼瞼下垂、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以及低血壓等病證。用針灸治療的目的,是升提下陷之經(jīng)氣。因之治療完畢,出針順序從下而上,引導經(jīng)氣上行。例如:脫肛,針灸取穴長強、百會,先針長強,后針百會,在出針之前,再次運針,待有針感后,先出長強,后出百會。灸則先灸長強,后灸百會,引導經(jīng)氣上行,助其升提之力。

(5)下降出針法:下降與瀉下的理論相似,引邪下降,引邪外出,均屬于瀉之范圍。如肺氣不降,肝邪上逆,使其下降為順其勢也。臨床所見咳嗽、脅痛、頭暈、血壓升高等病,要注意出針之先后,應嚴格遵守上部先出針,下部后出針,從上而下引氣下行。例如肝陽上亢型之髙血壓患者,頭痛,頭暈較重,先針血海2穴;次取足三里2穴;再取行間2穴均用瀉法,留針后,先出血海,次出足三里,再出行間,要從上部開始,向下順序出針。若是逆行出針,再出針時捻轉不當,往往達不到降逆目的。

(6)特殊出針法特殊出針法:行針完畢應立即出針,由于患者精神過度緊張,或醫(yī)生操作時手法不當,而出現(xiàn)滯針,在提針時牽拉不動,稍用力提則脹痛難忍。此時 可在該穴附近之經(jīng)穴,淺刺1?2針,留針片刻,即能將所滯之針起出。此時若針感仍很強,切不可將針體全部退出,只將針提出2/3左右,待其痛脹感全部消 失,再行出針,就能免去遺留不適感覺。


5.按時開穴與辨證取穴兼顧


子午流注和靈龜八法等,是以時間為條件的一種特殊取穴法,其理論始自 《內經(jīng)》。子午流注包括納甲法、納子法、養(yǎng)子法、靈龜八法和飛騰八法。計算方法各異,所開之穴亦不相同。高氏認為子午流注等之開穴,乃是由于經(jīng)氣旺盛于某一點,此點即是應開之穴位。全身藉經(jīng)脈運行氣血,各條值時經(jīng)脈則均有氣血旺盛之點,即是應開之穴。而全身不可能只旺盛一、二個點,故同時可以有數(shù)條經(jīng)脈可開之穴。古人研究出幾種不同的開穴方法,使所有經(jīng)脈旺盛之點均能達到治療效果。


關于使用子午流注開穴,高氏體會雖一個時辰可開出數(shù)個時穴,但應有選擇,所選擇之穴最好能與所患之病相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若所患之癥與當時開出之俞穴毫無關系,便可以根據(jù)平素善用方法,選擇其中一種“時穴”,用其開閉瀉邪或是通脈補虛。然后可以再配病穴。如治某患者,女性,20歲,學生, 1986820日晚1115分就診。三日來均在晚11點整開始,胃部脹硬,疼痛拒按難忍,平素食欲尚可,若多食則胃脘脹滿,有時口苦、口臭,飲水不多,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脈弦略細,舌質淡紅,舌苔白薄。辨證分析病系胃虛肝亢,木邪克土。從時間分析,(夏令時間晚11點)尚屬亥時,應屬三焦經(jīng)脈,因三日來天天如此,故診為三焦經(jīng)氣不通,中焦阻滯。胃腑以通為順,取時穴治療。當時可開出下列穴:①納甲法,當日為丙申日、已亥時,應開脾經(jīng)合穴陰陵泉。 ②納子法,亥屬三焦經(jīng),虛證可補心包經(jīng)井穴“中沖”,實證瀉三焦經(jīng)合穴天井。③養(yǎng)子法應開隱白。④靈龜八法開照海,配列缺為輔。⑤飛騰八法開列缺配照海。根據(jù)病證,選取脾經(jīng)陰陵泉或三焦經(jīng)天井均可。此為結合病證。亦有完全按時開穴的。例如:一小孩,因高燒后抽風,以后逐漸加重,每日抽風數(shù)次,治療皆按時開八法之穴,主客相應四穴,經(jīng)半年余治療亦獲痊愈。


二、醫(yī)案選


例1: 疳疾

陸XX,女,四個月,1954620日初診。

患兒生后即較弱小,母乳少不能喂飽,出生五十六天即寄放托兒所內,由于患兒愛哭,阿姨總給水喝,水一停喂即啼哭不止。至今雖已四個月仍不見發(fā)育,大便稀薄,一日數(shù)次。尚不會笑,哭時涕淚俱無。診見精神萎靡,面色晄白,肌膚甲錯,毛發(fā)稀焦,腹大肢瘦,青筋顯露,舌質淡,唇不華,指紋不明顯。觸按腹部膨脹而硬。證為疳疾。

處方:四縫穴,點刺之,出少許淡黃色粘液。艾條輕灸中脘、關元、足三里、三陰交。

治療經(jīng)過:次日復診:大便次數(shù)減少,按前法繼續(xù)治療。第三次復診(624日)啼哭減少,腹部脹硬減輕,取中脘、關元、足三里、三陰交輕灸。第四診(626日):精神好,大便每日2?3次。取穴同前,輕灸。共治4次。數(shù)月之后,其體質發(fā)育大為好轉,顔面紅潤,精神活潑,身體肥胖,食欲及大便均正常。


例2:難產

XXX,女,24歲,1971年夏初診。

患者系一農村婦女,體格健壯,為第一胎足月臨產,有產兆后即請當?shù)匦l(wèi)生員接生,由于胎兒較大,產婦初期用力過猛,時延二日,至宮口開全業(yè)已全身無力,宮縮亦弱,經(jīng)用催 產素后,宮縮完全停止,當?shù)蒯t(yī)生束手,送至省城。入院后曾采用各種催產方法,因無宮縮效仍不佳。此時胎兒心跳早停,故欲作手術取胎。辨證為氣虧血虧。

處方:合谷、三陰交、催產穴。

治療經(jīng)過:在手術準備之際,試用計灸催產。因其脈、氣均弱,首取合谷二穴,以捻轉提插之法補之,次取三陰交二穴,瀉之。再取催產穴二穴(關元旁開3寸)刺五分深,雙側同時捻針,施以補法。針后立即出現(xiàn)宮縮,約1分鐘后宮縮加強,死胎隨之產下,出血不多,產婦無其他不適。


例3:帶狀皰疹

趙XX,男,24歲,學生,19746月。

患者于三日前突然左肋間及腰部起一小簇水泡,蔓延極快至兩脅及腰部,燒灼疼痛難忍,不能呼吸,胃納減少,睡眠亦受影響,大便干燥,小便黃色。脈弦數(shù)有力,舌質紅絳、黃苔。辨證屬三焦郁熱,肝膽邪盛。治擬清肝瀉膽,通利三焦之法。

處方:支溝、章門、陽陵泉。

治療經(jīng)過:支溝垂直刺6?8分,以呼吸補瀉之海法,取其通瀉三焦之熱,行針3?5 度,留針15分鐘后運針1次,反復操作共留針1小時。配穴章門,垂直針5?7分后用捻轉結合提插之瀉法。留針時間同上。陽陵泉亦以呼吸補瀉之法瀉之,方法同前,留針1小時,瀉肝膽之邪。出針時疼痛基本停止。次日復診,針后未再大痛,睡眠安穩(wěn),皰疹未再新起,舊有之處已見干癟。由于疼痛減輕,胃納大增。脈仍弦數(shù),舌紅、黃薄苔。再以清肝利膽之法,治療、處方及操作手法均同前。又繼續(xù)治療數(shù)次,將呼吸補瀉之法改為提插瀉法而收功。


例4:梅核氣(慢性咽炎)

劉XX,男,50歲,工程師,1982710日初診。

患者平素工作勞累,無暇飲水,又遇急惱,出現(xiàn)咽部疼痛。平素總似有物卡于咽中,吞咽無礙,食道曾多次造影未見異常。一年來每天下午5點之后疼痛加重,口干不喜飲,精神苦悶,睡眠不隹,食量減少,大小便正常,脈弦細數(shù),咽紅不腫,舌淡紅嫌少苔。屬肺腎陰虛,肝氣郁結,金不生水,亦不制木。下午5點時屬酉,為腎經(jīng)值時,酉時咽部痛重,腎陰不足之象,法宜生金益水,選取時穴治之。

處方:列缺、照海、中脘、足三里、三陰交。

治療經(jīng)過:治療時是上午830分,為辰時。選用八法之穴開列缺,針5?7分,隨經(jīng)刺法為主,配以照海,直刺3?5分,均用補法,留針15分鐘。隔日復診,針后咽部輕松。 時穴列缺為主,配以照海,手法同前。三診:咽部紅退,堵塞感消失,辰時繼用時穴,照海為主,配以列缺、中脘、足三里、三陰交健脾和胃,增加食欲,使體質強健。


例5 :癲癇

張X,男,3歲,1979710日初診。

患兒自1歲半時種牛痘后高燒,引起抽搐,燒退后仍不時發(fā)作,近一月加重,一日抽數(shù)十次,不抽時精神呆鈍,智力低于同齡兒童,睡眠不安,食欲尚可,大便稍干,指紋紫紅至氣關,舌質尖邊色紅,白苔。

處方:后溪、申脈。

治療經(jīng)過:采用八法針時開穴法,正當巳時(為戊寅日,丁已時),開后溪為主,配以申脈客穴,用瀉法,不留針。第一次針后抽搐次數(shù)減少。每次計時取穴,治療3個療程,抽搐基本停止。后改每周針刺1次,鞏固療效?,F(xiàn)此患兒已上學,智力發(fā)育正常,學習成績優(yōu)良。

注:(1979年平年,元旦戊辰,710日為戊寅日,9時至11時為丁已時)


例6 :心悸(房顫〕

盧XX,男,50歲,干部,19849月。

患者素體健壯,一年前突然心悸不安,經(jīng)XX醫(yī)院診斷為心房纖顫而收住院,三月后前證略有好轉即出院。到我科治療時仍心悸、胸悶,全身乏力,面色晄白,精神不振,行動緩 慢,語聲低微,胃納欠佳,食后腹脹,大便溏薄,小便略少,脈細而促(140/分),舌色黯紅,口唇紫黯。屬心陽虧損,脾陽不足,心脾氣虛,無力運行氣血,則氣滯血疲。治擬強 心健脾,益氣活血之法,

處方:內關、膻中、三陰交。

治療經(jīng)過:內關垂直針2?4分,施以提插結合捻轉之補法。膻中,隨經(jīng)向上斜刺5? 7分。三陰交,施以調法、垂直針5?7分。上穴針后留針5分鐘。隔日復診,針后胸悶減輕,其他癥狀無變化,脈舌同前。處方針刺手法同前,觀察一療程(10次)。第13次復診,心悸胸悶均減輕,精神佳,自覺有力,唯胃納仍少。腹脹便溏,脈略數(shù)促,1分鐘3?4次間歇,心率96次/分,口唇舌紫黯已轉紅。處方同上加中脘,直刺1~1,5寸,補法。天樞直刺1.5?2寸。足三里直刺1寸左右,補法,上穴共留針10分鐘。囑隔日治療1次,再觀察一療程。第24診:患者可以騎自行車行20余里路,上半天工作,胸悶,心悸均輕,胃納亦佳,大便略溏,一日2次。脈略細,1分鐘間歇3?4次,心率90次/分。用穴變更如下,俯臥, 首取心俞、次取膈俞,垂直針刺5?7分,捻轉補法不留針。仰臥針取內關(方法同前)、 膻中(方法同前)。陰陵泉,直刺1?1.5寸,補法,共留針10分鐘,停針中間運針1次,并用艾條輕灸陰陵泉5分鐘。用此法隔日治療1次,共治十個療程,心電圖已基本正常,停止治療將近一年,每日能騎車上下班。


例7:自汗

靖XX,女,68歲,師院干部家屬,19866

患者自春天開始,日夜汗出不止,并感胸悶,猶如置身蒸籠之中。每洗澡后,汗揩不凈,并感體疲乏力,睡眠易醒,胃納欠佳,口中潰爛,影響食欲,大小便正常,脈數(shù)略細,舌質略紅,舌苔白薄,舌系帶旁及下唇粘膜上有2個2 X 2 mm潰瘍面。辨證為心火有余,腎陰虧損,治擬清心火,滋腎陰之法。

處方:陰郄、復溜。

治療經(jīng)過:陰郄直刺3~5分,瀉法。復浦:直刺5?7分,以提插結合捻轉之補法,留針,5分鐘時運計1次,共留10分鐘。間隔三日復診,患者云:針后胸悶已覺減輕,汗出亦見減少,洗澡時已能揩干水液,夜睡亦安,口瘡無大變化,脈數(shù)略減,口中潰瘍面如前。 效不更方,處方及手法同前。三診(間隔二日)由于天熱,汗出又多,但已無憋悶之感,口中潰瘍仍無變化,患者精神較為緊張,怕潰瘍產生癌變,脈舌同前,遂增加地倉穴,向外斜刺 3?4分,調局部之經(jīng)脈,瀉法。陰郄易合谷穴,以清氣分之熱,復溜治法同前,共留針15 分鐘。四診:三日來口瘡疼痛明顯好轉,汗亦不多,精神倍增,身體已無疲乏之感。脈沉細,舌淡紅,舌系帶旁潰瘍面已不明顯,下唇內粘膜潰瘍面變淺,處方針刺方法同前。五診:(隔二日復診)近日來雖略有出汗已無痛苦,口中潰瘍已愈,但略有舌板之感,胃納正常,囑再針1次,以鞏固療效。


讀而思

duersi

業(yè)醫(yī)者,活人之心不可無,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劉昉《幼幼新書·自序》)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