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田藝苗:貝多芬,一位偉大的普通人

 sswang525 2017-03-27

本文為田藝苗央視《文化視點·文化公開課》演講全文



我們?yōu)槭裁粗镭惗喾遥?/section>


為什么我們都知道貝多芬呢?因為文豪羅曼·羅蘭寫過貝多芬的故事。另一個原因是他很早就被翻譯介紹入中國,1906年弘一法師李叔同編寫了一本《樂圣比獨芬傳》,那時候譯名也不統(tǒng)一,有比獨芬,貝多文,還有白提火粉。也就是說,我們中國人還沒聽過貝多芬的音樂時候,已經(jīng)聽過他的故事了,他的哪些故事呢?登登登登,命運的敲門聲,還有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咽喉,耳聾之后與命運抗爭的故事。那么今天我們就在他的故事中,一起來聽貝多芬最經(jīng)典的作品。

 





貝多芬的年代與故鄉(xiāng)


先來看看貝多芬生活的年代。他出生于1770年,那時候,歌德還在讀博士,只寫過幾篇抒情詩和戲??;美國發(fā)生了波士頓慘案,五年之后爆發(fā)獨立戰(zhàn)爭;在中國,乾隆皇帝剛剛過了60大壽,還不知道馬上來進貢的大英帝國祝壽團是為了“通商貿(mào)易”;俄圖戰(zhàn)爭在繼續(xù),俄國第三次打敗了土耳其;庫克船長帶著他的奮進號首次抵達澳大利亞;14歲的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來到法國皇宮,嫁給了路易十六。

 

這是歷史坐標,我們再來看地理坐標。

 

貝多芬出生在德國波恩,一座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安靜古樸的小城。波恩地處萊茵河上游山地和下游平原之間,北部是平原,南部多丘陵,地形錯落,視野開闊。城中有波恩大學,有古堡和溫帶植物,滿眼看去都是綠地,一派田園風光。萊茵河浩浩蕩蕩地流經(jīng)這座美麗的城市。貝多芬小時候喜歡在萊茵河邊玩耍,常常獨自沿著萊茵河跑得很遠。后來終其一生,他都保留著野外散步的好習慣。特別是在他耳聾之后,才真正領會大自然對他的意義。他說“我愛一棵樹,勝過愛一個人”。也許是見人越多越覺得草木有情。



 

如今去波恩,有兩個景點必須一游:一個是明斯特廣場上的貝多芬紀念碑,另一個是萊茵河邊的貝多芬頭像。萊茵河邊的貝多芬頭像是一座現(xiàn)代派雕塑,座落在貝多芬音樂廳的草坪上。叫人想起前幾年有一張熱銷的唱片,《搖滾貝多芬》。從正面看,是貝多芬咬牙切齒狀的標志型表情,從反面看,又是一個沉思中孤獨的貝多芬。走到雕塑跟前,卻發(fā)現(xiàn)這是一堆胡亂堆起來的水泥瓦。22歲離開波恩之后,貝多芬再也沒有返回故鄉(xiāng)。如今他長年屹立在萊茵河畔,眺望從童年開始熟悉的江景。



 

人們說,三代出一個貴族;音樂家也一樣。巴赫家積累了四代的音樂細胞,終于出了一位塞巴斯蒂安;路德維希家做了三代宮廷樂師,終于為世界貢獻了貝多芬。幾代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背景、品位的積淀,才能出大才。貝多芬的爺爺路德維?!し病へ惗喾?,曾是波恩的宮廷樂長,父親是宮廷男高音約翰·范·貝多芬,到了貝多芬,13歲小學畢業(yè)之后就當上了養(yǎng)家糊口的宮廷小演奏家。這在遺傳學上一直沒法解釋。可是對于一位被稱為“樂圣”的音樂家,遺傳只占部分比例,還有深不可測的機緣與性格、命運與時代的交會。

 

1787年,17歲的貝多芬被波恩宮廷送去維也納,到莫扎特那兒深造。關于這次會面,留下了不同版本的傳說。有一說,是貝多芬到莫扎特家中彈琴給他聽,一開始他彈奏鳴曲,莫扎特覺得挺一般,后來他彈起了即興曲,莫扎特終于踱到了鋼琴邊,說出他那流芳百世的預言——“注意這位年輕人,他會震驚世界的!”后來的莫扎特學者經(jīng)過周詳考證,認為貝多芬去維也納的時間與莫扎特的檔期有沖突,該故事純屬虛構。


后來貝多芬再次聽說莫扎特,就是莫扎特去世的消息了。




海頓去倫敦時途徑波恩,此時少年貝多芬已是波恩冉冉升起的音樂明星。宮廷安排他陪大師吃飯。他順便給大師看他寫的幾首歌曲,讓海頓刮目相看。不久法國大革命爆發(fā)了,波恩城里到處是逃亡的法國人,時局動蕩,貝多芬工作的宮廷也快撐不下去了。貝多芬于是下定決心,動身前往維也納投奔海頓爸爸。他坐了8天馬車,穿越戰(zhàn)火,一路顛簸到維也納。

 

那個時候海頓正值個人聲譽的巔峰,旅行演出、應酬,各種事務繁忙,沒有多少時間給貝多芬上課。如今貝多芬的作業(yè)本都被翻出來用放大鏡批改,學者們一致覺得海頓老師教課不認真,一些對位法的錯誤都沒糾正過來。但海頓授他以漁,主要給建設性的意見。






天才時期:征服維也納


到維也納不久,貝多芬毫無懸念地成名了,而且名揚中歐。他有種快感,覺得自己為莫扎特報了仇。我們知道,莫扎特在維也納混得很糟糕,找不到宮廷音樂家這樣的鐵飯碗,歌劇首演也常被做手腳,因為他從小就是著名神童,太有名了。因此他一到維也納,那里的音樂家馬上聯(lián)手起來打壓他。但貝多芬可沒那么好欺負,他腰桿挺直,說話擲地有聲,最后貴族都以做他的朋友為榮。

 

我們先來分析分析,為什么貝多芬能在維也納迅速走紅。


首先他拉來贊助,為他出版作品OP.1《三首鋼琴三重奏》。就像現(xiàn)在我們找贊助商來為音樂會的票子埋單,早在200年前,貝多芬就已經(jīng)想出了這樣的主意,讓他的貴族朋友們以高價買走他的450份譜子,且將他們的名單列在樂譜的鋼琴聲部上。這讓他大賺一筆。但這種投機作法他也不好意思再重復。緊接著他以正規(guī)方式一鼓作氣出版了大量樂譜,從OP.2到OP.21。待時機成熟,他舉辦面向大眾的公開音樂會,這給他帶來廣泛的社會知名度。



貝多芬的第一次公演與第一次出版同樣引人注目。1795年,音樂家協(xié)會的雙年度音樂會上,他作為唯一的鋼琴家登場,演奏自己的《降B大調(diào)協(xié)奏曲》,三天之后又在莫扎特遺孀舉辦的募捐音樂會上現(xiàn)身。年末時,他再次以獨奏家身份公開露面,首演了自己的《C大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同時上演他的三首交響曲。這樣他的鋼琴家兼作曲家身份就在維也納站穩(wěn)了腳跟。緊接著,他開始策劃下一步的旅歐巡演了。本來準備出門6個星期,后來巡演延長至5個月,可以想見這一趟遠行有多么成功,不但推廣了自己,更讓他發(fā)了財,他開始考慮試著做一個職業(yè)鋼琴家。1797這一豐收年,貝多芬在《維也納和布拉格的音樂藝術年鑒》上占據(jù)了大篇幅的個人條目。


三年之后(1800)的第二場大音樂會,貝多芬正式確立了維也納音樂領袖的地位。人們把維也納皇家劇院騰出來給他操辦音樂會,演出曲目僅限三位音樂家: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體現(xiàn)了三位古典大師的傳承。貝多芬以這種方式獲得與他們比肩,人稱維也納三杰。



Op.13,著名的《悲愴奏鳴曲》就是這一段人生的總結,這是貝多芬青年時代的代表作之一。你聽見它的時候會想起什么?鋼琴八級考試?還是第一次彈下來的成就感?我記得小時候第一次聽見它的時候,就立志要將它彈下來。它是如此不可抗拒地動人。第一樂章,在熾烈與柔情對峙,熱烈的節(jié)奏走向深邃。第二樂章是一段如詩如歌的慢板,曲調(diào)不曲折,但十分清晰迷人。這是最知名的慢板樂章之一,深入影響了日后的流行音樂、輕音樂和電影音樂。在第三樂章,貝多芬重回自然,漫步林間,聽清泉歡唱。他第一次集中展示了他的不可阻擋的音樂魅力,青春的激情消滅了古典音樂的某些格式,熾熱的情感在悲劇之火中淬煉出了燦爛的樂曲。


像貝多芬這樣寫先鋒音樂的小眾藝術家,性格倔強脾氣暴躁,竟然在維也納混得如魚得水左右逢源。說明維也納到底是認識天才的。當然成功不僅是運氣好,從上文的分析中可發(fā)現(xiàn),貝多芬勤勉、專注,雷厲風行,意志強大,有規(guī)劃,有商業(yè)意識,處心積慮地發(fā)展事業(yè)。他是個界限分明、目的明確的人,情商很高,甚至有評論說他是個“清醒的機會主義者”。這大約與他15歲開始在宮廷工作養(yǎng)家的經(jīng)歷有關。他借助鋼琴家的角色開辟自己的作曲家事業(yè)。他一邊寫著舞曲和詠嘆調(diào)改編曲數(shù)著錢,一邊與他的奏鳴曲手稿頑強地搏斗,他說這是“我的藝術”。金錢地位不過都是為了贏得創(chuàng)作“我的藝術”的自由。藝術才是他的信仰。




大師也是普通人,且比普通人更聰明精分,為了發(fā)展事業(yè)做過的背信棄義的事情也有不少。貝多芬與出版商的糾紛后來就留下了話柄。到1800年左右,貝多芬已是維也納公認的音樂領袖,同時有6、7個出版商爭搶他的樂稿。不僅有維也納本地的5家,還有萊比錫的布萊特考伯夫與海爾特爾(Breitkopf & Hartel),如今我們也常常見到這幾個熟悉的字母,現(xiàn)在是歐洲領先的音樂出版集團。當時給貝多芬的條件十分優(yōu)渥。能夠將自己的音樂帶去名城萊比錫,貝多芬當然很樂意。但他早已將曲子給了維也納的阿爾塔利亞公司。阿爾塔利亞曾一路扶持他走上職業(yè)作曲家的道路。貝多芬只好故意把一篇五重奏的樂譜抄錯,并怪罪阿爾塔利亞公司“錯誤連篇,不準確,對演奏者無用”,宣布布萊特考伯夫與海爾特爾先生才是樂譜的合法擁有人。憤怒的阿爾塔利亞公司對貝多芬提起訴訟,后來法庭宣布貝多芬敗訴,貝多芬后來竟不理這茬事。


大師也是人,也有普通人的癖好,犯普通人的錯。比如貝多芬的癖好是不停地搬家,他找各種理由在維也納足足搬了25趟家。他逃避糾紛和責任、性情多疑,說謊,難以共事,他的女仆、親友、甚至最后連他忠心耿耿的崇拜者兼秘書辛德勒也受不了他。

 

可是在貴族圈子里,貝多芬的聲譽來自他的自尊感。他從來不是藝術裝飾品,不是隨叫隨到的仆從,在沙龍里演奏若有人喧嘩他便停下走人。我們都聽說過貝多芬和歌德一起散步的故事。歌德見到貴族的馬車駛過來,立刻謙恭地退讓到路邊,脫帽彎腰行禮畢恭畢敬直至貴族們走遠,回頭只見貝多芬正站在馬路中央大聲笑話他。貝多芬永遠光明正大、腰板挺直、思想深刻,擲地有聲。貴族們倒都以成為他的朋友為榮。



 

在維也納嬉笑怒罵了很多年,最后他征服維也納甚至全歐洲的,竟然是因為一首如今名不見經(jīng)傳的樂曲,叫《戰(zhàn)爭交響曲》。這首交響曲如今排不上大師作品目錄,當年卻讓他從小眾藝術家變成家喻戶曉的大人物。

《戰(zhàn)爭交響曲》作于1813年,又名《惠靈頓的勝利》,描繪英國名將惠靈頓擊敗拿破侖的故事。1812年,拿破侖在莫斯科戰(zhàn)敗之后,歐洲各國聯(lián)合起來,由惠靈頓率軍在西班牙的維多利亞把拿破侖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捷報傳到維也納,全城上下都沸騰了。業(yè)余作曲家梅策爾(節(jié)拍器的發(fā)明者)想乘機寫一首交響曲來慶祝勝利,但憑他的水平寫不好,于是他來找貝多芬,提出由他擔任策劃和構思,由貝多芬來編排和指揮,一起搞一首《戰(zhàn)爭交響曲》。事情進展得十分順利。貝多芬這位平時頑強堅守“我的藝術”的作曲家,竟也“又快又好”得寫完了這首應景之曲?!稇?zhàn)爭交響曲》的首演,陣容豪華,動用最大規(guī)模的管弦樂隊,樂隊兩側站著英國和法國的軍樂隊,大炮、軍號全都用上了,維也納一流的演奏家們都來參加演出,這首樂曲贏得了市民、鄉(xiāng)紳、貴族各階層的全部關注與喝彩。


真正讓青年貝多芬進入大師行列的,是他的《第三交響曲》,作于1804年的“英雄”。



大家可能聽說過《英雄交響曲》的故事,最初,這個作品是獻給拿破侖·波拿巴的,他十分崇拜實現(xiàn)了法國革命的理想的拿破侖,當他聽說1804年5月拿破侖稱帝的時候,非常憤怒,把剛完成的交響曲的封面撕掉,把標題改為《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英雄人物》。這部交響曲首演的時候毀譽參半,有一部分人認為這是杰作,華麗、偉岸、優(yōu)美;也有一部分人覺得它荒謬,混亂,評論家覺得它晦澀難懂,演奏家們則表示非常享受。

 

為什么會有這樣兩極化的評論呢?因為這部英雄也是一部革命的作品,貝多芬在其中創(chuàng)造了不少新寫法。比如像第一樂章,充滿活力的快板,他把主題的展開部分加長。我們知道大部分音樂的結構,無論巴赫、貝多芬,奏鳴曲還是賦格曲,都有一種三明治的結構:呈示、展開、再現(xiàn)。貝多芬將展開部加長,并且在再現(xiàn)主題之前,加了一段假再現(xiàn),預先再現(xiàn)主題,這樣寫不合常規(guī),當時排練的時候,由圓號吹奏,貝多芬的學生一聽急了,大罵圓號手“你會不會數(shù)拍子啊”,貝多芬差點就給那學生一拳??梢姰敃r,人們作曲是非常程式化的。按照程式來寫,只要亦步亦趨就行了,寫起來就比較方便,所以早期的作曲家巴赫泰勒曼,作品都是上千首,而貝多芬只有9部交響曲,作品編號也只有op.127,可見,他的作曲,更多的是創(chuàng)造,從他開始,作曲變得更藝術了。


第二樂章:葬禮進行曲,一首非常慢的柔板,貝多芬后來補充說,這是為拿破侖的葬禮而作。莊嚴、哀傷而富有情感張力,是貝多芬流傳最廣的樂章之一。

這部作品現(xiàn)在被認為是貝多芬最偉大的杰作之一,也是音樂史上的里程碑,與莫札特的《費加羅的婚禮》、瓦格納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甚至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并列,開創(chuàng)了劃時代的音樂理念。





失聰:來自上帝的磨練


但是命運很快來敲門了。


從1792年到1800年,8年奮斗,30歲的貝多芬已經(jīng)成了維也納公認的首屈一指的音樂大師??墒菢窐O生悲。第二年,他發(fā)現(xiàn)他的耳朵出了毛病,一開始是嗡嗡作響,聽力日漸衰退。終于有一天,他和學生李斯一起在林中散步,李斯說,你聽鳥兒唱得多好聽啊,可是貝多芬什么也聽不見。失聰對音樂家來說,簡直是恥辱。


1802年,他32歲,事業(yè)正登臨巔頂。他怎么也料不到,上帝給他的磨練,竟然是耳聾,是對音樂家來說比死更慘的耳聾。他聽了醫(yī)生的話,搬到維也納郊區(qū)的海利根斯塔特休養(yǎng)。在那里,他放下工作,思考、洗溫泉浴,在葡萄園中散步。夏天很快過去了,清閑的幽居,讓他漸漸心生恐懼,之后是可怕的精神消沉。




現(xiàn)在看來,“海利根斯塔特遺囑”并不算遺囑。它是貝多芬向死而生的曲折的內(nèi)心紀錄。這份遺囑如今出現(xiàn)在德國的中小學課本中,鼓勵年輕人。


“啊,你們這些人說我充滿敵意、喜怒無常、憤世嫉俗。你們怎樣冤枉我啊……我的心和靈魂充滿了善意的柔情……”他是一個心懷大愛的人,但他不否認他只是個普通人,在意他人的目光——“一種灼熱的焦慮就抓住了我,因為我害怕我的病情被別人注意”。而且他還愛說教——“只有德行,而不是金錢,才能帶來幸?!?。


耳聾讓他死了一次。在痛苦的焚燒之后重生,他寫下這樣的句子——“只有我的藝術阻止了我。啊,我覺得,在把我內(nèi)心感受到的一切表達出來之前,我是不可能離開這個世界的。因此,我就饒了這可憐的一命”


海利根斯塔特遺書


沒有考驗如何成就天才。讓音樂家失去聽覺,這也太蹊蹺了。大概上帝決定要將他鞭策成偉人,變成神。對于這樣一個暴躁的人,上帝給他的磨練是隱忍,是“28歲就被迫成為一個哲學家”。命運的輝煌、荒謬與不測,戲劇化的對峙出現(xiàn)在真實的人生。痛苦摧毀了他,侵蝕他溫柔的慢板,導致他晚年的頹廢。它激起的反彈力量也是劇烈的,痛苦的,他奮力扼住咽喉與命運戰(zhàn)斗的時候,從未想過與耳聾和解,與命運講和。他沒有原諒過。


寫完海利根斯塔特遺囑后不久,這段人生中最痛苦的日子,激發(fā)了貝多芬的一段創(chuàng)作高潮。他連續(xù)寫了第三交響曲“英雄”和第五交響曲“命運”?!睹\》是如今全世界被演奏最多的交響曲,是交響曲中的no.1。如果沒有聽過命運,沒有聽過如此壯麗的作品,你的人生是不完整的。第一個樂章,出現(xiàn)了等等等等,命運的敲門聲,這個主題在樂曲中勇往直前、百折不撓。

兩百年之后,一切都無比清晰了。命運玩弄他,也成就了他。沒有隱忍與抗爭,貝多芬哪來這樣千錘百煉的樂曲與粉碎傳統(tǒng)的力量?藝術真是殘酷,它要求一個完美的靈魂。


貝多芬耳聾后佩戴的耳具


對于聽覺訓練有素的作曲家來說,耳聾其實并不是災難。就像貝多芬在信中流露的,他在意的不是自己耳聾,而是擔心別人發(fā)現(xiàn)他是個聾子,以為他在音樂上沒前途了。其實,作曲家的音樂來自他的想像力而非外在的音響,他們依靠“內(nèi)心聽覺”工作,良好的內(nèi)心聽覺擁有精確的多聲部聽力。莫扎特作曲的時候看似靈感噴涌一揮而就,其實他的腦子里一直有一個交響樂隊,玩彈子球的時候,開玩笑的時候,一直在演奏,坐在書桌前只是將他聽見的記譜下來就好了。同樣,貝多芬散步的時間總是比工作的時間長,他的大部分樂曲都是在郊外散步時寫完的,和泉水、樹林,小鳥和風聲一起工作。失去了聽覺,他照樣以內(nèi)心聽覺作曲。只是有點寂寞了。


世界安靜了,才能聽見自己。


耳聾讓他徹底退回了自己的世界,回到純凈的貝多芬音樂中。有時候人太聰明才華太多,需要命運幫你做出選擇。




如今在海里根斯塔特的山林中,有一條“貝多芬小路”。貝多芬生前常常在那里散步、思考。1808年,貝多芬再次回到海利根斯塔特定居,并在那里寫了《第六交響曲》“田園”。貝多芬交響曲可以分成奇數(shù)號和偶數(shù)號,奇數(shù)號交響曲,像第3,第5第7第9,都是陽光的,革命的,節(jié)奏激烈的,而偶數(shù)號則是溫暖而開朗的。第六交響曲“田園”以交響曲描繪大自然。

《田園交響曲》共有5個樂章。第一樂章,表現(xiàn)初到鄉(xiāng)村時的愉快感受;第二樂章溪邊景色;第三樂章是歡樂的鄉(xiāng)村聚會;第四樂章,暴風雨及第五樂章暴風雨之后田園風格的牧人之歌。五個樂章里的鄉(xiāng)村一日,又好像一副抽象的鄉(xiāng)村印象?,F(xiàn)在聽來,這是200年前無污染的質樸喜樂,F(xiàn)大調(diào)的健康快活。貝多芬曾說:“就在這兒,我寫下了溪邊的景色,而在那邊,黃鸝、鵪鶉、夜鶯、杜鵑則在樹梢上和我一起寫作”,與鳥兒一起演奏,這說得真好,在自然中他變成了詩人。這些關于自然的樂曲并未變成標題化,它們始終是有關心靈的陶醉。

在耳聾之后,貝多芬真正領會了大自然對他的意義。他住在山坡上,每天圍著葡萄園散步思考。天才生而孤獨,而他一直是享受孤獨的,只是沒了寫作音樂的動力,找不到活下去的意義。一個人走啊走,心境逐漸明朗,往事浮現(xiàn)眼前。童年時,波恩的下午,一人在萊茵河岸上走得很遠,身邊柳枝輕撫水面,抬頭望見遠處烈日下的七峰山和山上破敗的古堡。他相信自己有一天會走得很遠。后來在維也納,每個下午出門散步,刮風下雨他的興致更高,摘掉帽子,呼吸雨中蒸騰的泥土氣息,兜里揣著筆記本或一本書,在口袋邊上露出一大截,興致勃勃地走著,一路哼哼唱唱,一邊手舞足蹈打拍子。他一次一次地在自然中痊愈,如干涸的土地再次灌飽清泉。自然也教人成長,學會放手,讓一切順其自然。


貝多芬散步小徑

 

200年前的人們對自然的感情,不是今天我們這些宅男宅女們能夠想像吧。那時候沒有手機、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和KTV,人們除了看戲、聚會、聽音樂、讀書、寫信,就是在自然中漫步。那時的人們對自然無比信任,看看歌德寫給自然的文字——“大自然呀!我們大家都活在你的懷抱里,我們無力步出你的范圍,也無法超越你的深度。你自動地接納我們,我們隨著你的旋轉的舞步前進,直至我們疲倦而從你的手臂中滑落為止?!彼麑Υ笞匀坏某绨菸弩w投地甚至無能為力,領悟了自然萬物有一種靜默而永恒的撫慰,他也在其中看淡了生命的死生輪回。


大家都知道,貝多芬耳聾了,但為什么會耳聾呢?后來有一位貝多芬的樂迷,也是一位醫(yī)生,很隱晦地指出來,耳聾只是癥狀,但病因是什么他并未說明。后來有不少猜測和臆想。


貝多芬寫下《海利根斯塔特遺書》的小屋




對天才的誤讀

 

流傳下來不少貝多芬的故事。


記得我們小學四年級的課本上寫道: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xù)續(xù)傳來的鋼琴聲,他尋聲前去,在一幢舊樓里發(fā)現(xiàn)一位盲姑娘正在彈奏他的曲子。姑娘說她很喜歡聽貝多芬,但買不起音樂會門票。貝多芬于是推門進屋為姑娘彈奏。此時,風吹滅蠟燭,合著月色如水,貝多芬即興彈出了“月光曲”。彈完之后,他忘了告別,起身飛奔回酒店,連夜將《月光曲》的樂譜記錄下來。


這個故事是假的?!霸鹿馇保褪恰渡鼵小調(diào)鋼琴奏鳴曲》并不是為月光而作。一位德國樂評家聽完之后說,這首樂曲讓他想起“瑞士琉森湖上水波蕩漾的月光”。出版商于是順便加上標題“月光”,好推銷樂譜。這倒是一篇愛情樂章。寫這曲的時候,他正談戀愛,愛上了16歲的女學生朱麗葉塔。據(jù)說這是他最長的一段戀情,后來照例因門第懸殊而告吹,留下這首經(jīng)典名曲作紀念。

但這是貝多芬的革命之作。一般奏鳴曲的第一樂章都采用中速的奏鳴曲結構。這里竟是一首溫柔的慢板。一開始,鋼琴奏出三連音帶來了幻想氣息,把主旋律交給右手小拇指。一個安靜的有點憂郁的曲調(diào)。這個簡潔的曲調(diào)卻帶來了無邊的想象力,它給了演奏家不少挑戰(zhàn)的空間。我喜歡的一個演奏版本,來自德國女鋼琴家埃利·奈伊Elly Ney 1882-1968,這是一位獨樹一幟的鋼琴家,很多鋼琴家都以她為榜樣,像著名的貝多芬專家肯普夫稱贊她是一位偉大的鋼琴家,她能夠從人類靈魂最深處最深不可測的根源里汲取她的力量。據(jù)說她也是最懂得貝多芬的女人,在德國,人們叫她“貝多芬的遺孀”。


Elly Ney

 

看似溫存的慢板,也沒有復雜的音調(diào),卻給鋼琴家不少挑戰(zhàn)的空間,它可以憂傷,可以冥想,可以懷舊,可以暗涌,還可以有不詳?shù)念A感……但沒有人像奈伊這樣,鐵石心腸的,來勢洶洶的,又這樣不羈孤獨,好像她彈的是月光下深不可測的黑夜大海。


聽貝多芬寫的溫柔的曲子,尤其感動,因為這是一頭獅子的溫柔,最兇猛的人最溫柔,這樣的溫柔是無限的、完全陶醉的、毫無防備的。這樣的溫柔也是最有力量的,把你整個人席卷入他的夢鄉(xiāng)。

 

貝多芬流傳最廣的樂曲,要數(shù)《獻給愛麗絲》,大部分會彈點鋼琴的人幾乎都會彈,我記得童年時第一次上臺彈琴,就是彈這首《獻給愛麗絲》,它那么好聽,讓我覺得登臺表演也沒那么可怕了。背景播放《獻給愛麗絲》關于這首樂曲,一直有爭議,很多人說這不是貝多芬寫的,只是被安到老貝頭上。因為這首小曲子沒有作品編號。但大部分人覺得,這首樂曲沒有編號,是因為太短小,貝多芬心血來潮,寫完也就忘了,而且其實并不是獻給愛麗絲,而是獻給他的學生特蕾莎的,后來被誤傳成了愛麗絲。




永恒的戀人


說到貝多芬的女人,不得不提這首《致遠方的戀人》。這是德國第一部聲樂套曲,


套曲的歌詞來自詩人阿洛伊斯和耶特萊斯的6首詩,詩句憂郁而深情——“那翱翔高空的飛鳥,潺潺流淌的溪流,倘若看見我的愛人,代我一千次問候?!薄罢埬闶障?,我親愛的,收下我的真情歌唱,愿你晚上伴著琴聲把它們再次歌唱!當那紅霞出現(xiàn)西邊,返照藍藍湖面上,它的最后一線光芒,在那群山后消亡。”

貝多芬公開發(fā)言總是一本正經(jīng)的,說他不需要婚姻生活——“如果我把我的時間花在這樣的生活上,那么我哪還有精力為有價值的、高尚的事業(yè)來工作呢?”藝術家不需要婚姻,但藝術與生命卻都需要愛情來點燃。據(jù)他的學生反映,貝多芬一輩子都忙著談戀愛,最長的戀情也不超過7個月。鑒于貝多芬的超大工作量,猜測他的大部分戀情只是停留在調(diào)情階段而已。盡管每段戀情都短暫,而他不是輕浮之輩,每段都是真心可鑒日月。



如今留下的貝多芬的書信里,有一位署名叫“不朽的戀人”的女友,貝多芬與她感情很深,給她寫的情書都很動情,“我有滿腔的話要向你訴說?! 页3S龅竭@種時刻:要表達自己時,語言不管用了?!?nbsp;“我流著淚對你何等渴念?!边€有“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我?!?/span>

 

這位戴著面紗的戀人已是音樂史上的著名懸案之一。他愛的這個女人是誰?后來在傳記里,這位嫌疑戀人的肖像排滿了整整兩頁。大部分都是他的女學生,一些名字,像朱莉塔·吉采爾蒂、苔萊澤看著十分眼熟,貝多芬的一些奏鳴曲就是題獻給她們的。后來,羅曼·羅蘭為了維護樂圣形象,去掉了兩位已婚女人,咱們偉大的樂圣引誘有夫之婦這說起來有傷風化。有一部電影《致永遠的戀人》,以排除法經(jīng)過一大圈篩選,以激情而迷亂的鏡頭告訴我們,這位永遠的戀人,之所以無法公開,是因為她就是貝多芬的弟媳,也就是他的寶貝侄子卡爾的生母。這當然是杜撰的,大概是因貝多芬不顧體面爭取卡爾的撫養(yǎng)權而被胡亂八卦出來。另一位重點嫌疑女人,也是一位有夫之婦,她叫約瑟·芬妮,也是貝多芬的鋼琴學生,她在喪夫之后到改嫁這段時間,曾與貝多芬有過一段戀情。據(jù)說她的小女兒個性強烈且很有音樂天分,眉眼看起來簡直就是貝多芬的私生女。當然還有別的猜測。貝多芬總是將奏鳴曲獻給這位太太那位小姐,心意端顯,調(diào)查起來應該困難不大,這位女子之所以不可公開,很可能是已婚的貴婦。




就像《不朽的戀人》,唱著小溪、飛鳥、樹林、群山。人在愛情中,他眼中的世界,萬物有靈,草木深情。在音樂中,他永遠是超越的,精神性的。愛過很多女子,到后來,才明白愛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只是去愛,去體驗,去豐富,去發(fā)現(xiàn)自己和身邊這個世界的精彩與美好。于是他自己成了“不朽的戀人”。

藝術的道路終究是孤獨的。到了1806年寫的《熱情奏鳴曲》,貝多芬終于登峰造極,走自己的荊棘路,走到了無限風光的險峰。200多年來,《熱情》一直是音樂會上演奏頻率最高的鋼琴曲之一?!稛崆椤繁取独杳鳌返慕Y構更龐雜,比《暴風雨》更像人生的“暴風雨”。貝多芬曾說,如果要聽懂《熱情》,就去看看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盁崆椤边@個標題并非他本意,但未必不確切。這首樂曲實現(xiàn)了英雄夢想,以完美的格式刻畫人的深刻、激烈、復雜而宏偉的情感。據(jù)說這個作品完全占據(jù)了1804年的貝多芬。有一次他出門散步,一直走到天黑才回家,一路又哼又吼,唱著他的“熱情”的終樂章?;氐郊伊⒖虒W生打發(fā)走,坐下來一邊記譜,一邊在鋼琴上彈個不停,興奮若狂。第一樂章,兩個主題體現(xiàn)了奏鳴曲的本質——沖突與和解,像光明與黑暗,歡樂與痛苦,肉身與靈魂。命運感在沖突中出現(xiàn)了。在它們的掙扎與搏斗中,音樂寬廣而層次細膩。第二樂章是一首變奏曲。這是英雄的另一種情感,歷經(jīng)苦難之后的內(nèi)心陶醉。眾贊歌式的鐵漢柔情,節(jié)奏莊重淡定,在苦難中始終秉持信念。變奏為這個主題注入活力。之前集聚的力量終于在第三樂章中沸騰。一個音型的反復,帶來活力、暴風雨、戰(zhàn)斗的歡樂與哀傷。像所有英雄故事的最后一戰(zhàn),挫敗與漫長尋覓在此盡情宣泄,音樂中的情感沖刷出了結構。最后在悲劇性地終止之后,又來了一段節(jié)日舞曲,仿佛慶祝戰(zhàn)斗的激情不改,慶祝經(jīng)歷戰(zhàn)斗因而更真實飽滿的人生。

 

《悲愴奏鳴曲》是貝多芬青年時期的代表作,《熱情奏鳴曲》就是他中年成熟期的代表作,也是如今貝多芬獲得最高評價的樂曲。它所包含的情感狂瀾和選材的緊湊都讓人震驚。它以豐富的音樂表情和音樂手法,將因素放置在一個一目了然的形式中,它的音樂形象生動而深刻,它的豐富的樂思、深刻的,雄偉的形式,在當時的同類作品中十分罕見,令人贊嘆,據(jù)說它反映了十九世紀初期歐洲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英雄面貌。但我想更多的是一個藝術家對他所生活時代的復雜體會,音樂最后是光明的、豪邁的,貝多芬展望未來,寄予了無比熱情的希望。




瘋狂時期:貝多芬的晚年

 

晚年的貝多芬越來越瘋狂。后期的每一首奏鳴曲他都寫得很費勁,一首要寫3、4個月,總共才掙了三、四十塊錢。因為作品越寫越藝術,已賣不了錢。日子過得困窘,越來越不修邊幅,舉止越來越暴躁,每天泡在酒館里。有一天傍晚,他在小酒館附近閑逛,竟被警察當成流浪漢帶去了警察局,警察說這個人,穿一件破外套,沒戴帽子,還嚷嚷自己是貝多芬。直到深夜,維也納的音樂總來證明他的身份才把他帶回家。他開始明白了當年父親的絕望。

 

據(jù)說他作曲的時候更像個瘋子。


有一個次,音樂家莫謝萊斯和那位《致遠方的愛人》的詞作者一起到貝多芬家中拜訪,他們走到他家,按了半天門鈴也無應答,于是擅自推門進屋。只見前廳無人,書房里傳來哼哼呵呵的聲音。他倆走到門口,見墻上掛滿了樂譜紙,上面亂糟糟的用各色炭筆涂滿了記號,貝多芬熱得只穿一件汗?jié)竦馁N身襯衣,一邊往墻上寫音符,一邊揮著拍子,一只手還在鋼琴上摸和弦。而那架鋼琴的琴弦早已被他敲斷。他已完全失聰,女仆也被他的牛脾氣趕跑了,家里凌亂地像遭強盜洗劫過。樂譜堆滿了鋼琴、書桌和破沙發(fā),到處是蠟燭油、墨水、蜘蛛網(wǎng)。他們覺得上前打招呼可能會驚擾耳聾的大師。終于見過貝多芬工作的樣子,兩人心滿意足地走了。



 

而此時他寫的音樂就更瘋狂了。比如《第九交響曲》“合唱”。采用自由甚至肆無忌憚的音樂結構,他將自己放逐到古典音樂之外。刷新界限,劈開紅海,率領古典音樂的隊伍浩浩蕩蕩走向浪漫主義的自由王國。他完全沉浸入自我的遐想,音樂的洪流上天入地,響徹宇宙。特別是最后的樂章十足出奇制勝,他將合唱、獨唱加入交響樂,類似古老的康塔塔,曾遭到不少保守人士質疑。秘書辛德勒說,此處貝多芬當年寫得十分掙扎,有一天像忽然開了竅,高呼“我找到了,我剛剛找到了”。如何將席勒的《歡樂頌》穿插入交響樂,令他大費腦筋。前三個樂章的主題輪流出現(xiàn),它們不停被弦樂隊打斷,之后終于出現(xiàn)了“歡樂頌”,先是弱奏,接著如星星之火。一曲“歡樂頌”出現(xiàn),音樂仿佛找到了家園一般,喜樂從心涌出。緊接著是“歡樂頌”的各種演化與升華。最后的大合唱,對位編織的聲部線如奇峰峻嶺,氣象萬千,歌聲傳得很遠,穿越了時空,仿佛山河共唱歡樂頌,宇宙遙遙回應。掌聲與淚光中,人們相信此時的貝多芬依舊信奉英雄主義,赤子之心矢志不渝。

 

我在做這個講座的選題的時候,一直坐立不安,幾度不想講了。因為貝多芬實在是太著名了。俾斯麥曾把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帶到德國戰(zhàn)場;希特勒在貝九的音樂聲中自殺;伯恩斯坦曾指揮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慶祝柏林墻被推倒,兩德重歸統(tǒng)一;1977年美國宇航局將貝多芬的交響曲裝入“旅行者”號宇宙飛船,向太空播放。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貝多芬,還需要講嗎?我又要怎樣去描述他呢?



 

我找出來的參考文獻汗牛充棟,相信每個音樂圖書館關于貝多芬的資料都可以排滿整個書架。這個年代,貝多芬好像被過度解讀了。南非作家戈迪默寫了一本書叫做《貝多芬是1/16黑人》,之前只聽說過貝多芬祖上是荷蘭人,有條頓人的血統(tǒng),倒沒聽說過有黑人血統(tǒng)。此外還有美國女學者susan maclary,她提出來在古典音樂的結構中,比如調(diào)式布局和和聲體系中存在著“男性強權意識”,特別例舉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她說“貝九樂章,呈現(xiàn)出一強暴犯屢屢闖關意圖,次次被拒絕之后,才惱羞成怒施暴。此曲就是強奸犯無法達到目的之轟然宣泄……”,也就是說,貝九是一幕強奸未遂的記錄。這個音樂與性的關系一直是被當成玩笑開的,因為音樂是一種原始情緒的寫照或模擬,比如說像“高潮”在音樂中就是一個曲式結構的術語。在音樂學院里,我們聽音樂會常常會開黃色笑話,說什么這首樂曲前戲太長,那首沒到高潮就泄氣了。也許貝多芬的音樂,曲調(diào)過于強勢,始終充滿矛盾沖突,讓聽者產(chǎn)生“強奸”這樣的幻想,而且不止蘇珊,電影導演庫貝力克也無意中呼應了蘇珊的這種說法,比如在他的電影《發(fā)條橙》里面,出現(xiàn)大量貝多芬樂曲做配樂。

 

200年來,在音樂舞臺上,貝多芬的樂曲一直是主角,每個年代的演奏家都以貝多芬開拓自己、豐富自己,甚至出現(xiàn)了不少貝多芬專家,出現(xiàn)了各種演奏版本,光是鋼琴奏鳴曲,就是施納貝爾的穩(wěn)健版、有肯普夫的典雅版,有布倫德爾的精確版,有索科洛夫的鮮靈版,還有本真版、創(chuàng)意版、詩意版、學究版、大師晚年版、左翼浪漫主義版,那么到底哪一種才是最像貝多芬的呢?根據(jù)貝多芬的學生們反映,大師從來不按照自己標記的速度彈奏,可見,遵守貝多芬就是不遵守規(guī)則。樂譜是死的,而音樂是活的。



 

貝多芬是幸運的人,初到維也納即廣受歡迎,之后被時代選中,成了法國大革命的旗手,追求自由的精神偶像。去世之后又被羅曼·羅蘭選中,被塑造成英雄、完人,一個神。我想,在20世紀、21世紀,人們說上帝死了,不再有英雄,我們覺得高大全的形象其實并不真實,也許熱愛貝多芬的最好的方式,是為大師“去魅”,在音樂中我們聽見的是一個“偉大的普通人”。他有缺點、他也會犯糊涂,他的音樂也不是神來之筆一揮而就的,他的手稿上,密密麻麻的,都是修改的痕跡,有暴躁的,有羞愧的,毫不留情的,他的音樂是反復修改反復定奪,千錘百煉的。就像他的熱情奏鳴曲的終樂章,在戰(zhàn)斗結束之后,再來一段振奮人心的舞曲。這種戰(zhàn)斗的歡樂,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體驗。

 

這個年代是否還需要貝多芬呢?當代思潮、社會變革、時代運動狹裹了個體的命運,以各種方式進入藝術作品。但藝術僅反映時代卻遠遠不夠,貝多芬的千錘百煉的樂思,無一不是在與不朽宣戰(zhàn)。擁抱時代,豐富時代,之后穿透時代。他在音樂中重組時間,讓它向所有的時代言說。

 

我坐立不安,但還是要坐下來將文章寫完。寫一篇貝多芬的文章,就好像是給自己幾十年的音樂生涯一個交代。我翻了很多傳記,聽了不少唱片,依然無從入手,甚至越來越迷惑。那樣酷烈的音樂與人生,與我的生活相距多遠?在課堂上,我為學生逐音逐句分析他的和聲與曲式,說起來也是頭頭是道。只是我越來越迷惑,我是否真的理解他,是否真的能夠靠近他?如今我一遍一遍重聽他的交響曲和奏鳴曲,竟好像從未聽見過他一樣。



 

浪漫的年代真的過去了。這個浮躁的世界里,日新月異,走馬觀花,朝不保夕,堅固的事物都面臨煙消云散。我們習慣沉默、悶騷,低調(diào),酷,失語,旁觀,不再試圖表達自己,奉獻自己。面對貝多芬的直抒胸臆咆哮吶喊熱淚盈眶,幾乎有些不知所措;他的激情和理想主義,是不是已經(jīng)高大到可笑?這個年代人們真的能夠理解貝多芬么?貝多芬被搖滾,被解構,被惡搞,被安上強奸未遂的罪。據(jù)說如今法國人也不怎么讀大部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了。我們從小被教育得安分得體,如今正準備“優(yōu)雅地變老”。

 

但我們依舊被他的音樂深深打動。在浮華年代,在這個沒有真相的城市里,聽見貝多芬的慢板,時常會叫人熱淚盈眶。我相信在每一個年代,總會有為了貝多芬而安靜下來的時分。這里沒有泛泛而談,沒有虛假的笑容,沒有不痛不癢的裝飾;他扔掉假發(fā)、敞開胸膛沖進古典圣殿;他以漫長的展開段深入情感之核,因而擁有鉆石般的璀璨之光,直射你我的靈魂。任五音亂耳,新聲舊曲,都遮掩不了他的光芒。形式與風格,都會隨時間湮滅,但人性和自由的精神不會。他教我們不相信命運,卻再次相信情感的力量、冒險的意義和創(chuàng)造的價值。彈奏貝多芬,聆聽貝多芬,因而成為一種人生的歷練。就像羅曼·羅蘭說的,在人生的戰(zhàn)場上,他總會給予我們支持和幫助。




田藝苗:十分鐘讀懂名曲密碼


現(xiàn)已開放微信服務號訂閱

 田老師的節(jié)目,在微信就可以直接聽哦 ?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