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慰理論 1.寬慰論 心理學家一直試圖尋找人類笑的本質原因,這個問題困擾心理學界很久。在上世紀初著名精神分析專家西格蒙德提出了新的觀點,他認為笑和無意識狀態(tài)有關,首先笑點可以獲取被壓抑的能量,而人類在無意識下的情緒宣泄和能量釋放只能通過笑來表達,于是笑成為了能量釋放的唯一安全節(jié)能形式。這個觀點被其稱為寬慰論在那一年發(fā)表,引起學界持續(xù)數年的爭論。有心理學家指出,但很多時候,笑并不是為了釋放壓力,而是應付緊張感、俗不可耐的暗示,或者是帶攻擊性的挑逗,這些情況下笑都不可能是最節(jié)能的釋放方式,甚至帶有危險性,顯然不是一個聰明的決定。今天,學界幾乎否認了“寬慰論”,因為他們無法證明寬慰論的一系列前提假設。 雙性別理論 2.雙性別 有一句經典名言,偉大的靈魂都是沒有性別的,最初這是一種哲學理論。哲學觀點認為,性別是對完美人性的局限,唯有結合男人的專注和女人的柔美才是完美,所以很多神話人物都是無性別的,體現古人的大智,有的只是后來強加上的,體現了今天人類的無知。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有心理學家提出雙性別理論,其實每一個人都是部分男性化和部分女性化的,人性是對二者的結合,這里的性別是一種廣義的指代。因為人格具有主動和被動,當你的男性化部分占據主動,你的性格表現為“男性”,當你的女性化部分占據主動,應該將你定義為“女性”,或許我們以生殖器官區(qū)分性別并不合理,通過人格傾向區(qū)分性別是最準確的,直到今天仍然有部分心理學同意該理論,每個人都是雙性別。 死亡意愿 3.死亡意愿 西德哲學家亞塞(Arthur)曾提出,人類的悲觀情緒很容易誘導產生一些傷害自己的行為。簡單的說就是你的心理默認了自己可悲,你的行為將會證明你的可悲。瑞典心理學研究者萊恩癡迷于該理論并進行完善,提出“死亡意愿理論”,他認為,有死亡意愿的人會有傷害自己或者別人的行為習慣,這些習慣可能導致死亡。有心理學家質疑,為什么很多人主動尋求死亡刺激,但是他們并不悲觀,好比一些通過恐怖電影尋求恐懼感和刺激感的人群,還有那些經歷各種死亡夢境的人,現實生活中可能是普通人,所以所謂死亡意愿只是一種大眾情結,其實每個人都有。 編織理論 4.編織理論 不可否認過去很多心理學研究結果對女性都是負面的,或許是社會傾向的原因。其中“編制理論”最為臭名昭著,更可怕的是,如次荒唐的理論一度受到認可。該理論認為,女性的生殖缺陷導致了女性的自卑和羞恥感,而她們渴望受到相同的關注,只有通過編織(織布)行為彌補缺陷。通過編織隱藏隱秘部位的性別缺陷,結果更可悲。由于該理論對女性的人格侮辱,終于受到了唾棄,最終女性的社會成就開始受到重視,該理論被認為是最臭名昭著的心理學理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