⑶:降香150g,藏紫草120g,紫草茸、茜草、洪連、寬筋藤、藏木香、巴夏嘎各100g,懸鉤木200g,山柰60g。十味共研成粗粉,過篩混勻。能清血熱、降壓;用于高血壓引起的口干、音啞、頭痛、眼花、背痛、頭昏、全身麻木。一次2~2.5g,一日2~3次,煎服。
南蛇藤
南蛇藤又名果山藤、窮攪藤,為衛(wèi)矛科植物南蛇藤的藤莖,性溫味辛,具有散血通經、祛除風濕、強筋壯骨、消炎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療風濕關節(jié)痛、四肢麻木、頭痛牙痛、疝氣、痛經閉經、小兒驚風、跌打扭傷、痢疾、痧癥、帶狀皰疹、瘡瘍癤腫、濕疹、跌打損傷、蛇蟲咬傷等癥?!冻S弥胁菟帯酚涊d:南蛇藤“散血通經,祛風濕,強筋骨,消炎解毒。治風濕筋骨疼,腰腿痛,骶骨損傷,多發(fā)性膿腫,毒蛇咬傷?!薄度荼静荨份d其:“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神經衰弱,失眠,心悸,哮喘?!?/p>
現代藥理研究發(fā)現,南蛇藤含有南蛇藤醇、山柰酚-7-鼠李糖苷、槲皮素等成分,從南蛇藤根皮中提取出的一種紅色結晶,能有效抑制枯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普通變形桿菌、大腸桿菌。臨床還發(fā)現,將南蛇藤制成1:1蒸溜液代替75%酒精用作注射時的皮膚消毒劑,5萬余人使用無1例發(fā)生感染。
臨床常用驗方如下。(1)治風濕骨痛:南蛇藤根、凌霄藤各150克,石南藤75克,八角楓根45克,千年健30克,上藥浸入2500毫升燒酒中,兩周后過濾去渣,每次飲20毫升,每日2次;(2)治腰痛、背癰、多發(fā)性膿腫:南蛇藤、鴨兒芹各20克,水煎分3次服;(3)治經閉:南蛇藤15克,當歸30克,佩蘭9克,金櫻子15克,水煎分兩次服;(4)治附骨疽:南蛇藤30克,水煎服,另取根皮研末用老陳醋調勻敷于患處。注意:孕婦忌服。
劉良教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用藥經驗
1.重用藤類藥通經活絡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主要病變部位在關節(jié),而藤類藥善走經絡,選用相應的藤類藥通絡引經,可使藥物直達病所,以增強藥效,又無蟲類藥毒性大及易致過敏之虞。如祛風通絡用青風藤、海風藤、絡石藤;清熱通絡用忍冬藤;補虛和血通絡用石楠藤、雞血藤;祛濕通絡用天仙藤等。劉良教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時,往往同時并用多種藤類藥,且大劑量使用,以加大通經活絡之功,經絡一通則風、寒、濕、熱、痰濁、瘀血諸邪皆有去路。一般用青風藤、海風藤、海桐皮、忍冬藤為基本藥對,溫通并舉,通經活絡,潤而不燥,可用于治療各種證型的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2.善用青風藤抗炎,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
青風藤又名清風藤,尋風藤。性溫,味苦,辛,平。歸經于肝,脾。功能祛風濕,通經絡,利小便。其主要有效成份為青藤堿,具有抗炎鎮(zhèn)痛,抗風濕,免疫抑制等作用。近年來眾多研究表明,青風藤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方面顯示了一定的潛力和獨特的優(yōu)勢。劉良教授取其抗炎,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之功,在辨證論治基礎上加用治療各種證型和各期的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往往比常規(guī)用藥收到更快速有效的效果。
3.重視脾胃
劉良教授認為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主要內因是正氣不足,而濡養(yǎng)經脈和防禦外邪的營衛(wèi)之氣皆出于中焦,故補益脾氣以資營衛(wèi)之氣是治本大法之一,其次,感邪日久必將損傷脾胃,致運化失常,痰濕內生,因而補氣健脾之法需貫穿治療始終。劉良教授常用太子參、五爪龍補氣健脾,取其補氣而不燥,適宜長期給藥,而氣虛甚者則加用黃蓍,氣虛有熱者加用花旗參。另外由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需長期服藥,故應注意保護胃氣,常在復方中加入麥芽、雞內金、枳殼、海螵蛸等護胃之品。
4.注意配合引經藥,上肢用羌活、姜黃,下肢用獨活、川牛膝,肩部用葛根,腰部用杜仲、川續(xù)斷,全身多處關節(jié)受累者可用秦艽。
5.對癥用藥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表現較為復雜,且有時一些癥狀比較痛苦或需迫切解決,因此,有時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入一些對癥的專藥,可收事半功倍之功。如下肢紅腫加毛冬青、魚腥草;寒痹痛甚用制附子散寒止痛;血瘀痛甚用玄胡索活血化瘀止痛;熱甚用知母、黃柏、白茅根、魚腥草、牡丹皮清熱涼血;濕甚用土茯苓、生薏苡仁祛濕消腫;骨侵蝕嚴重者用補骨脂、骨碎補、懷牛膝補腎壯骨等。
常見證型的治法方藥
1.行痹
證候:肢體關節(jié)疼痛,游走不定,變化無常,不拘上、下、左、右肢體,日輕夜重,急性期亦紅亦腫,觸之熱感。
治法:宣痹通絡,佐以疏風清熱
方藥:宣痹達經湯加減,蜂房、烏梢蛇、威靈仙、防風、羌活、豨薟草、青風藤、桑枝、海風藤、海桐皮等。
2.痛痹
證候:肢體關節(jié)疼痛嚴重,固定不移, 遇寒則痛甚,得熱則痛減,或天氣變化則
發(fā)作,關節(jié)屈伸不利,皮色不紅,關節(jié)不腫,觸之不熱,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沉弦而緊,或沉遲而弦。
治法:溫經散寒,佐以活血化瘀
方藥:烏頭湯加減,制附子、生麻黃、生黃芪、白芍、蒼術、白術、羌活、獨活、姜黃、當歸、川芎、豨薟草等。
3.著痹
證候:肢體關節(jié)沉重酸脹,疼痛,重則關節(jié)腫脹,重著不移,關節(jié)活動不靈,面色蒼黃,舌質紅苔白厚膩,脈濡緩。
治法:滲濕通經活絡,佐以健脾
方藥:薏苡仁湯加減,薏苡仁、蒼術、羌活、獨活、防風、制附子、麻黃、桂枝、當歸、海風藤、黑老虎等。
4.熱痹
證候:肢體關節(jié)疼痛,痛處焮紅灼熱,腫脹疼痛劇烈,得冷則舒,筋脈拘急,日輕夜重;兼見發(fā)熱,口渴,心煩,喜冷惡熱,舌質紅,苔黃燥,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通絡,佐以疏風
方藥:白虎加桂枝湯加減,生石膏、知母、桂枝、銀花藤、連翹、黃柏、海桐皮、姜黃、秦艽、蒼術、丹皮、白芍等。
5.尪痹
證候:肢體關節(jié)疼痛,屈伸不利,關節(jié)腫大、僵硬、變形,甚則骨肉痿縮,筋脈拘緊,肘膝不得伸,或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而成廢人,舌質暗紅,脈細澀。
治法:補腎袪寒,佐以活血通絡
方藥:尪痹湯加減,川續(xù)斷、補骨脂、制附子、熟地、骨碎補、淫羊藿、桂枝、獨活、威靈仙、姜黃、桑寄生等。
6.虛痹
證候:痹證日久,身體羸弱,四肢乏力,肢體痿軟,關節(jié)酸重,綿綿而痛,麻木尤甚,心悸,納呆,面色淡白無華,舌質淡紅,苔薄,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yǎng)血通絡,佐以舒筋
方藥:氣血并補榮筋湯加減,生苡仁、茯苓、生白術、首烏、當歸、砂仁、熟地、黃精、蜂房、烏梢蛇、黃蓍、五爪龍等[1]。
用藥注意事項
1.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病情反復發(fā)作,變化多端,故應堅持治療,一般來講,常需在中藥治療數周后開始生效;而且一般發(fā)作期癥狀受到控制后,還需繼續(xù)服藥控制至少六個月以上,切不可急于停藥,否則易令病情反覆,遷延不愈;
2.病者求診于中醫(yī),常為經西醫(yī)治療效果不佳者,故應向病者解釋中藥治療之特點,令病者樹立信心,配合治療;對已服用之西藥不宜立即停用,宜在中藥起效后考慮建議病者求診西醫(yī),逐步減少西藥用量;
3.慎用毒性或烈性藥材,如川烏、草烏、馬錢子、雷公藤等。此類藥物雖然止痛作用快且強,但應注意其毒性,嚴格掌握用量,以防中毒;
4.病程日久入絡而難治,有時非用蟲類藥物難以奏效,如白花蛇、烏梢蛇、土鱉蟲等,但此類藥材藥性較峻,且易致過敏,不宜久服常服,應當中病即止;
5.由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需長期服藥,故應注意固護正氣,尤其是胃氣,以利病者能夠耐受長程用藥,常以飯后半小時至1小時飲用中藥較好,或在復方中加入麥芽、雞內金、枳殼、海螵蛸等護胃之品,若患者本身有胃病的話,可加用海螵蛸或左金丸;
6.病者日久,正氣虧虛,加之常為應用中西藥物日久傷正,故對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后期病者或緩解期病者,應以固本培元、補腎健骨為主,而慎用攻伐之品,可加入五爪龍、雞血藤、花旗參等補益氣血;另外,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后期須加用一些補腎中藥,通過改善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的微循環(huán)而達到在一定程度防止骨侵襲和關節(jié)變形的作用。辨證論治與專方專藥相結合,以辨證用藥為主導,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藥理學研究結果,配伍針對性較強的專用藥物,如活動期加用青風藤、海桐皮等專藥,則可明顯增強療效,減輕副作用,充分發(fā)揮中醫(yī)藥的優(yōu)勢;
7.服用中、西藥物,勿同時服用,而相隔兩小時以上分別服用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