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姓王名詡(或利),又名王禪,道號玄微子,春秋末戰(zhàn)國初時人,祖籍河南鶴壁市淇縣云夢山山下王莊村。他是中國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xué)問,因常入山采藥修道,隱居清溪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他通天徹地,人不能及。一曰數(shù)學(xué),日星象緯,在其掌中,占往察來,言無不驗;二曰兵學(xué),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行兵,鬼神不測;三曰言學(xué),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詞吐辯,萬口莫當;四曰出世,修真養(yǎng)性,祛病延年,服食導(dǎo)引,平地飛升。二千多年來,兵法家尊他為圣人,縱橫家尊他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為祖師爺,謀略家尊他為謀圣,道教尊其為王禪老祖。傳世奇書——《鬼谷子》。 中國縱橫家傳世奇書《鬼谷子》
摩①者,揣之術(shù)也。內(nèi)符②者,揣之主③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隱④。微摩之以其所欲,測而探之⑤,內(nèi)符必應(yīng)。其應(yīng)也,必有為之⑥。故微而去之,是謂塞窌⑦、匿端⑧、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摩之在此,符之⑨在彼。從而應(yīng)之,事無不可。 古之善摩者,如操釣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10日成而人不知,主兵11日勝而人不畏也?!笔ト酥\之于陰12,故曰“神”;成之于陽13,故曰“明”。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24;積善也,而民道15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爸鞅談佟闭撸?zhàn)于不爭、不費16,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17。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靜也;正者,直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fā)18也;行者,成19也;廉者,潔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20。故圣人所獨用21者,眾人皆有之,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故謀莫難于周密,說莫難于悉聽,事莫難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 故謀必欲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故曰:“或結(jié)而無隙22也?!狈蚴鲁杀睾嫌跀?shù),故曰:“道數(shù)23與時相偶者24也?!闭f者聽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必聽”。故物歸類25,抱薪趨火26,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yīng)27,于勢譬猶是也。此言內(nèi)符之應(yīng)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yīng)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曰“獨行28之道”。夫幾者29不晚30,成而不抱31,久而化成32。 【注釋】 ①摩:揉擦,切磋?!吨芤住は缔o》:“是故剛?cè)嵯嗄Α?。這里指通過刺激、試探,以求引起對方反映,從而了解內(nèi)情。 ②內(nèi)符:情欲活動在內(nèi),符驗就表現(xiàn)在外。 ③揣之主:揣的主要對象,指內(nèi)符。 ④隱:隱密。 ⑤測而探之:觀測、研究,以探求其真實的欲求。 ⑥有為之:有作用。 ⑦窌(jiào):地窖。 ⑧匿端:匿,隱藏;端:端緒、開始、前兆。隱匿其端緒。 ⑨符之:與之呼應(yīng)。 ⑩主事:所主持的事情。 11主兵:指揮軍隊。 12謀之于陰:悄悄地謀劃、策劃,不讓人知道。 13成之于陽:公開實現(xiàn)目的。 14其所以利:之所以有利。 15道:當作應(yīng)走的路來順從。 16不爭、不費:不使用武力,不消耗戰(zhàn)費。 17比之神明:當作神奇和圣明。 18發(fā):擴大名聲,這里指有聲譽。 19成:使其成功。 20卑者,諂也:所以要謙卑,是為了諂媚。 21獨用:單獨使用。 22無隙:緊密無間。 23道數(shù):道與術(shù),指規(guī)律與方法。 24道數(shù)與時相偶:規(guī)律、方法與天時三者和諧。 25物歸類:事物各有自己歸屬的類別。 26抱薪趨火:抱著柴薪,走近火堆。 27物類相應(yīng):物以類聚,相同的事物,便會有相應(yīng)的反映。 28獨行:節(jié)操高尚、獨立而行。 29幾者:通曉機微。 30不晚:不失時機。 31成而不抱:把事情作成也不保守不前。 32久而化成:天長日久,就能化育萬物。 【譯文】 所謂“摩意”是一種與“揣情”相類似的方法?!皟?nèi)符”是“揣”的對象。進行“揣情”時需要掌握“揣”的規(guī)律,而這些規(guī)律都是隱而不現(xiàn)的。這就要適當?shù)厝ァ澳Α?,投其所好進行測探,其內(nèi)情就會通過外符反映出來。內(nèi)心的感情要表現(xiàn)于外,就必然要做出一些行動。這就是“摩意”的作用。 在達到了這個目的之后,要在適當?shù)臅r候離開對方,把動機隱藏起來,消除痕跡,偽裝外表,回避實情,使人無法知道是誰辦成的這件事。因此,達到了目的,辦成了事,卻不留禍患?!澳Α睂Ψ绞窃谶@個時候,而對方表現(xiàn)自己是在那個時候。只要我們有辦法讓對方順應(yīng)我們的安排行事,就沒有什么事情不可辦成的。 古代善于“摩意”的人,就像拿著釣鉤到水潭邊上去釣魚一樣。只要把帶著餌食的鉤投入水中,不必聲張,悄悄等待,就可以釣到魚。所以說:主辦的事情一天天成功,卻沒有察覺;主持的軍隊日益壓倒敵軍,卻沒人感到恐懼,只有做到這樣才是高明的。那些有很高修養(yǎng)和智慧的人謀劃什么行動總是在暗中進行的,所以被稱為“神”,而這些行動的成功都顯現(xiàn)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被稱為“明”。所謂“主事日成”的人是暗中積累德行,老百姓安居樂業(yè),卻不知道為什么會享受到這些利益,他們還在暗中積累善行,老百姓生活在善政中卻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局面。普天下的人們都把這樣的“謀之于陰、成之于陽”的政治策略稱為“神明”。那些主持軍隊而日益壓倒敵人的統(tǒng)帥,堅持不懈地與敵軍對抗,卻不去爭城奪地,不消耗人力物力,因此老百姓不知道為何邦國臣服,不知道什么是恐懼。為此,普天之下都稱這種“謀之于陰、成之于陽”的軍事策略為:“神明”。 在實施“摩意”時,有用和平進攻的,有用正義責(zé)難的,有用娛樂討好的,有用憤怒激勵的,有用名望威嚇的,有用行為逼迫的,有用廉潔感化的,有用信譽說服的,有用利益誘惑的,有用謙卑奪取的。和平就是安靜,正義就是剛直,娛樂就是喜悅,憤怒就是激動,名望就是聲譽,行為就是實施,廉潔就是清明,利益就是需求,謙卑就是委曲。所以,圣人所獨用的“摩意”之術(shù),平常人也都可以具有。然而沒有能運用成功的,那是因為他們用錯了。因此,謀劃策略,最困難的就是周到慎密;進行游說,最困難的就是讓對方全部聽從自己的說辭;主辦事情,最困難的就是一定成功。這三個方面只有成為圣人才勝任。 所以說謀劃必須周到慎密;游說要首先選擇與自己可以相通的對象。所以說:“辦事情要固若金湯,無懈可擊”。要想使所主持之事取得預(yù)期的成功,必須有適當?shù)姆椒?。所以說:“客觀規(guī)律、行動方法以及天時都是互相依附的”。進行游說的人要讓對方聽信,必須使自己的說辭合于情理,所以說:“合情理才有人聽”。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各自的屬性。好比抱著柴草向烈火走去,干燥的柴草就首先著火燃燒;往平地倒水,低的地方就要先進水。這些現(xiàn)象都是與各類事物的性質(zhì)相適應(yīng)的。以此類推,其他事物也是這樣的。這也反映“內(nèi)符”與“外摩”的道理。所以說:按著事物的不同特性來實施“摩意”之術(shù),哪有不反應(yīng)的呢?根據(jù)被游說者的喜好而施行“摩意”之術(shù),哪有一個不聽從游說的呢?要想能獨往獨來,就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把握好時機,有成績也不停止,天長日久就一定能化育天下,取得最后成功。 中國縱橫家鼻祖鬼谷子
說之者,說之也①;說之者,資②之也。 飾言③者,假之④也;假之者,益損⑤也。應(yīng) 對⑥者,利辭⑦也;利辭者,輕論⑧也。成義⑨者,明之⑩也;明之者,符驗11也。難言12者, 卻論⑩也;卻論者,釣幾14也。佞言15者,諂而干忠16;諛言17者,博而干智18;平言19者,決而干勇20;戚言21者,權(quán)而干信22;靜言23者, 反而干勝24。先意承欲者,諂也;繁稱文辭者,博也;策選進謀者,權(quán)也;縱舍不疑者,決也25;先分不足26而窒27非者,反也。 【注釋】 ①說之者,說之也:前一“之”為衍文。陶弘景注云:“說 者,說之于彼人也。”本句意為:所謂說,就是勸說別人。 ②資:資助。陶弘景釋此句云:“說之者,有資于彼人 也,資取也。,’ ③飾言:修飾言辭。 ④假之:假借以說服人。 ⑤益損:增減。 ⑥應(yīng)對:應(yīng)承對答。 ⑦利辭:巧辯之辭或敷衍之辭。 ⑧輕論:輕視論說。 ⑨成義:具有義理的言論。 ⑩明之:闡明真?zhèn)巍?/p> 11符驗:符合應(yīng)驗。 12難言:指責(zé)之辭。 13卻論:反對論調(diào)。 14釣幾:誘導(dǎo)對方隱藏的細微之事。陶弘景對這一段注釋云:“言或不合,反復(fù)相難,所以卻論前事也。 卻論者,必理精而事明,幾微可得而盡矣,故日卻論 者,釣幾也,求其深微日釣也?!?/p> 15佞言:奸巧諂諛、花言巧語。 16諂而干忠:以諂言求取忠名。 17諛言:諂媚,以不實之辭奉承人。 18博而干智:以貌似廣博的虛浮之辭求取智慧之名。 19平言:平實的言語。 20決而干勇:果決不疑而求取勇的名聲。 21戚言:憂愁的話。 22權(quán)而干信:運用計策求得信任。陶弘景注云:“權(quán) 者,策選進謀以求信名,故日權(quán)而干信?!?/p> 23靜言:巧飾之言。陶弘景注釋云:“靜言者,謂象清 凈而陳言。”即認為靜言是心平氣和時所言。 24反而干勝:自己有不足卻指責(zé)他人從而求取勝利。 25縱舍不疑者,決也:陶弘景注中有云:“決者縱舍不 疑以求勇名?!?/p> 26先分不足:自己不足。 27窒:堵塞、阻礙。 【譯文】 游說,就是勸說別人;勸說人,就是資助人。修飾言辭,就是假借以說服人;假借,就是有所增減。應(yīng)辯對答,是巧辯之辭;巧辯之辭,是輕視論說。具有義理的言論,是闡明真?zhèn)?;闡明真?zhèn)危菫榱朔蠎?yīng)驗。指責(zé)之辭,是反對的言論;反對的言論,是誘導(dǎo)對方隱藏的細微之處?;ㄑ郧烧Z,是以諂言求取忠名;以不實之辭奉承人,是以貌似廣博的虛浮之辭求取智慧之名;平實的言語,果決不疑而求取勇的名聲;憂愁之言,運用計策求得信任;巧飾之言,自己不足而指責(zé)他人求取勝利。曲意巴結(jié)奉承,就是諂媚;繁復(fù)虛浮之辭,就是博;籌劃運用謀略,就是權(quán)變;果決不猶豫,就是決;自己不足而責(zé)備他人,就是反。 【原文】 故口者,幾關(guān)①也,所以關(guān)閉情意也②。耳目者,心之佐助③也,所以窺間見奸邪④。故日參調(diào)而應(yīng)⑤,利道⑥而動。故繁言⑦而不亂,翱翔⑧而不迷⑨,變易⑩而不危者,睹要得理。故無目者11,不可示12以五色13;無耳者14,不可告15以五音16。故不可以往17者,無所開18之也;不可以來19者,無所受20之也。物有不通21者,故不事22也。古人有言日: “口可以食,不可以言23。”言者有諱忌也24;“眾口鑠金25”,言有曲26故也。 【注釋】 1幾關(guān):即機關(guān)。機所以發(fā),關(guān)所以閉,設(shè)有機件能制 動的機械,稱為機關(guān)。El是發(fā)出言語之處,故云“口 者,機關(guān)也”。 ' 2所以關(guān)閉情意也:是用來宣布或閉鎖情意的。陶弘景 注云:“情意宜否,在于機關(guān),故日所以關(guān)閉情意也?!?/p> 3心之佐助:思維的輔助。心,指思想摁維。 4窺間奸邪:察知發(fā)現(xiàn)奸詐邪惡。 5參調(diào)而應(yīng):三者調(diào)和呼應(yīng)。參,同“三”,指口、目、耳 三種器官。 6利道:有利的途徑。 7繁言:繁復(fù)的言辭。 8翱翔:鳥在高空飛舞。此處指言辭縱橫自如。 9迷:迷亂。 10變易:變化、改變。指言辭形式或內(nèi)容的改變。 11無目者:眼睛看不見的人,盲目。泛指對色彩感覺 不敏銳者。 12示:展示,給…一·看。 13五色: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泛指各種色彩。 14無耳者:耳朵聽不見的人,泛指對聲音感覺不敏銳者。⑩告:告訴、談?wù)摗?/p> 15告:告訴、談?wù)?/p> 16五音:古樂五聲音階的五個階名:宮、商、角、徵、羽。 泛指音樂。 17往:前往。意為前去游說。 18開:開啟。陶弘景注釋云:“此不可以往說于彼者, 為彼暗滯無所可開也。” 19來:意為來游說。 20受:接受。陶弘景解釋云:“彼所不來說于此者,為 此淺局無所可受也。” 21不通:不通達、不可溝通。 22不事:不從事 23口可以食,不可以言:口可以用來吃食物,不能用來 說話。 24言者有諱忌也:言語有所顧忌隱諱。 25眾口鑠金:眾人的言論可以熔化金屬。鑠,熔化金屬 26曲:偏邪,不正 【譯文】 口,是言語發(fā)出之處,是用來宣布或閉鎖情意的。耳朵和眼睛,是思維的輔助,可以察知發(fā)現(xiàn)奸詐邪惡。所以說口、目、耳三者調(diào)和呼應(yīng),向著有利的方向發(fā)展。所以繁復(fù)的言辭不能紊亂,言辭縱橫自如而不迷亂,言辭形式或內(nèi)容的改變而不危險,重要地在于把握事理。所以對色彩感覺不敏銳的人,不能給他欣賞各種色彩;對聽覺不敏銳的人,不能跟他談?wù)撘魳纷兓?。所以不能前去游說他,是因為他暗滯不值得開啟;不能前來游說他,是因為他淺薄沒有接受的能力。事物不通達,故不能成就大事。古人說:“口能吃東西,不能用來說話?!笔且驗檠哉Z有所顧忌隱諱。眾人的言論可以熔化金屬,是形容言語容易偏邪不正。 【原文】 人之情,出言則欲聽①,舉事②則欲成。 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 用其所拙③,而用愚人之所工④;故不困 也⑤。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 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蟲⑥之捍也⑦,必以 堅厚⑧。螫蟲之動也⑨,必以毒螫。故禽獸 知用其長,而談?wù)咭嘀闷溆芒庖瞣 【注釋】 ①欲聽:希望聽從。 ②舉事:辦事、行事。 ③拙:笨,與“巧”相對。 ④工:擅長、善于。 ⑤故不困也:所以不困難。陶弘景釋云:“智者之短不勝 愚人之長,故用愚人之長也;智者之拙不勝愚人之工, 故用愚人之工也。常能棄拙短而用工長,故不困也?!?/p> ⑥介蟲:介,通“甲”。指有甲殼的蟲類。 ⑦捍:抵御。 ⑧堅厚:指堅固厚實的甲殼。 ⑨螫蟲:有毒刺的蟲類。 ⑩知用其用:知道使用他該用的游說術(shù)。 【譯文】 人之常情,進行游說希望能被采納,辦事就希望能成功。不能用智慧之人的短處,而可以用愚笨之人的長處;不能用智慧之人很不熟練之處,而要運用愚笨之人很精巧之處。游說其有利的地方,是發(fā)揮他的長處;陳述其不利的地方,是回避其不足。所以甲蟲保護自己,充分利用堅硬的甲殼。有毒刺的蟲采取行動,一定要用它的毒刺。禽獸都知道用其所長,人在言談時也應(yīng)該使用他該用的游說術(shù)。 【原文】 故日:辭言①有五,日病、日怨、曰憂、 日怒、日喜。故日:病者,感衰氣②而不 神③也;怨者,腸絕④而無主⑤也;憂者,閉 塞⑥而不泄⑦也;怒者,妄動⑧而不治⑨也; 喜者,宣散⑩而無要⑾也。此五者,精⑿則 用@之,利⒀則行⒁之。故與智者言,依于 博;與拙者言,依于辯⒂;與辯者言,依子 要⒃;與貴⒄者言,依于勢⒅;與富者言,依 于高⒆;與貧者言,依于利⒇;與賤者言, 依于謙21;與勇者言,依于敢22;與過23者 言,依于銳24。此其術(shù)也,而人常反之@。 是故與智者言,將以此明之25;與不智者。 【注釋】 ①辭言:言辭,與人談話。②衰氣:衰竭之氣。 ③不神:不精神。陶弘景注云:“病者恍惚,故氣衰而 不神也?!?' ④腸絕:意為怨之極,腸欲斷。 ⑤無主:沒有主意。陶弘景注云:“怨者內(nèi)動,故腸絕 而無主也。” ⑥閉塞:關(guān)閉阻塞。 ⑦不泄:不能發(fā)泄。陶弘景釋云:“憂者快悒,故閉塞而言不泄也?!?/p> ⑧妄動:草率行動。 ⑨不治:語言沒有條理。陶弘景釋云:“怒者郁勃,故妄動而言不治也?!?/p> ⑩宣散:松散。 ⑾無要:抓不住要領(lǐng)。陶弘景云:“喜者搖蕩,故宣散 而言無要?!?/p> ⑿精:精通。 '⑩用:使用。 ⒀利:有利。 ⒁行:實行、使用。 ⒂依于博:依靠淵博。博,廣博、寬廣。⑩辯:善辯、巧辯。 ⒃要:要領(lǐng),概括。⑩貴:顯貴、高貴。④勢:勢力、權(quán)力。⑨高:指精神性的高度。 ⒄利:利益、好處。③賤:地位低下。④謙:謙遜。 ⒅敢:果敢的氣勢。 、 ⒆過:責(zé)備。 。◎銳:急切、堅決。 ⒇此其術(shù)也,而人常反之:這是言談方法,而人們卻常 常違背它。陶弘景釋云:“此量宜發(fā)言之術(shù)也,不達 者反之則逆理,而不免于害也。” 【原文】 言,將以此教①之,而甚難為②也。故言多類,事多變③。故終日言,不失其類,故事 不亂④。終日不變,而不失其主⑤,故智貴 不妄⑥。聽貴聰,智貴明,辭貴奇⑦。 【注釋】 ①教:教導(dǎo)。 , ②甚難為:很難做到。陶弘景釋此句云:“然人迷日因久,教之不易,故難為也。” ③言多類,事多變:言談有多種方法,事物有多種變化。24故事不亂:所以事情不會錯亂。陶弘景釋云:“言者條流舛難,故多類也,事則隨時而化,故多變也。若言不失類,事亦不亂?!?/p> ④主:主旨。 ⑤故智貴不妄:所以智慧的可貴之處在于不紊亂。陶 弘景釋云:“不亂故不變,故其主有常,能令有常而 不變者,智之用也。故其智可貴而不妄。” ⑥聽貴聰,智貴明,辭貴奇:聽力要好,智慧要高明,言 辭要巧妙,這樣才能處處成功。聰,聽力好;明,明 白、高明;奇,出人意料、巧妙。陶弘景釋云:“聽聰 則真?zhèn)尾粊y,知明則可否自分,辭奇則是非有證。 三者能行則功成事立,故須貴之?!?“ 【譯文】 所以說,言辭有五種,即病言、怨言、憂言、怒言、喜言。病言,就是指有衰竭之氣而精神不足的言辭;怨言,就是哀怨斷腸而沒有主意的言辭;憂言,就是關(guān)閉阻塞不能宣泄的言辭;怒言,就是草率行動而沒有條理的語言;喜言,就是松散抓不住要領(lǐng)的語言。這五種言辭,精通后可以使用,有利就可實行。所以與智慧的人言談,要依靠淵博;與笨拙的人言談,要依靠善辯;與善辯的人言談,要依靠提綱挈領(lǐng);與高貴的人言談,要依靠權(quán)勢;與富貴的人言談,要依據(jù)精神的高度;與貧困者言談,要依據(jù)利益;與低賤者言談,要依據(jù)謙卑、與勇敢者言談,要依據(jù)果敢;與責(zé)備者言談,要依據(jù)堅決。這是言談的方法,而人們卻常常違背它。所以與聰明的人言談,就用這些方法闡明;與不聰明的人言談,就用這些方法教導(dǎo),然而人癡迷太久,做到也是很難的了。所以言談有多種方法,事物有多種變化。所以即使整日言談,也不會失去方法,事情不會錯亂。整日不言談,不變化宗旨,所以智慧的可貴之處在于不紊亂。聽力要好,智慧要高明,言辭要巧妙,這樣才能處處成功。 鬼谷子修道之處
為人凡謀①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②。審得其情,乃立三儀③。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④。奇不知其所擁,始于古之所從⑤。故鄭人之取玉也,必載司南之車⑥,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⑦。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shù)行也⑧;此所以察同異之分,其類⑨一也。故墻壞于其隙,木毀于其節(jié),斯蓋其分也。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10、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shù)11也。 夫仁人輕貨12,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jù)危;智者達于數(shù)、明于理,不可欺以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13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14。故為強者,積于弱也;為直者,積于曲;有余者,積于不足也;此其道術(shù)行也。 故外親而內(nèi)疏者說內(nèi),內(nèi)親而外疏者說外。故因其疑以變之15,因其見以然16,因其說以要之17,因其勢以成之,因其惡以權(quán)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18之,高而動之,微19而證之,符20而應(yīng)之,擁21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計謀之用,公不如私22,私不如結(jié)23;結(jié)而無隙者也。正不如奇24,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說人主25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26者,必與之言私。其身內(nèi)、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27。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于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學(xué)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28也。故去之者從之,從之者乘之29。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30??芍?1,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貴制人,而不貴見制于人?!敝迫苏呶諜?quán)也,見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32。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33,然而無為而貴智矣;智用于眾人之所不能知,用于眾人之所不能見。既用見可,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34曰:“天地之化,在高與深;圣人之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道理達于此35義者,則可與語。由能得此,則可與遠近之義。 【注釋】 ①謀:謀劃?!兑捉?jīng)·訟》“君子以作事謀始”?!墩f文》“慮難曰謀”。這里主要指謀劃說服人的策略。 ②得其所因,以求其情:了解事物的因果關(guān)系,以此來弄清事情的事情。因,依靠,憑借;情,實情,情形。 ③三儀:指天、地、人,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借用天、地、人三儀,指上智、中才,下愚。陶弘景釋之為“上智、中才、下愚” ④參以立焉,以生奇:假如參考三儀來評定人物,就可謀劃出卓越的策略。 ⑤始于古之所從:奇謀自古以來就當做道,是人人遵從的事情,并非現(xiàn)在才開 ⑥司南之車:中國古代發(fā)明的一種裝有磁石的車。常指南方,以此為基準作行軍時的向?qū)А?/p> ⑦同惡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假如二人同時遭君王憎恨,而關(guān)系疏遠,只能是單方受害。 ⑧故相益則親,……其數(shù)行也:相益,互相有利;相損,互相損害;數(shù),法則,道理。 ⑨以察同異之分,其類:根據(jù)這個來判斷異同的原因。 10進生退:進取產(chǎn)生于退卻。 11一數(shù):一定的數(shù)。 12夫仁人輕貨:有德行的人不看財貨。 13三才:指仁人、勇士、智者三種人才。 14因事而裁之:根據(jù)具體情況作出判斷和進行巧妙的裁奪。 15因其疑以變之:對于抱有疑惑的人根據(jù)對方的疑問來改變。 16因其見以然之:根據(jù)對方的表現(xiàn)來判斷其游說活動是否得法。 17因其說以要之:根據(jù)對方的言辭來歸納其游說要點。 18恐:受威脅的感受。 19微:削弱。 20符:驗證,應(yīng)驗的意思。 21擁:“擁”通“壅”,就是用土堵,阻塞。 22公不如私:公,公開;私,私下,暗地里。公開運用計謀,不如在暗地里運用。 23私不如結(jié):結(jié),結(jié)交。暗地里謀劃又不如二人結(jié)為死黨在一起商議。 24正不如奇:正攻法雖然是合理的,但是卻不如乘對方之不備使用奇攻法。 25人主:人君,帝王。 26人臣:臣下,大臣。 27危:危險 28陰道而陽取之:悄悄進行謀劃,公開取得。 29去之者從之,從之者乘之:去,除掉、去掉;縱,放縱,恣肆;乘,利用,趁機會。 30貌者不美,……情托焉:不論對任何事物都不立刻把毀譽形于色的人,都是屬于冷靜而不偏激的人,這種人可以完全信賴他。 31可知者:可以了解透的人。 32圣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圣人謀劃的事情,隱而不露;愚笨的人謀劃事情,張揚外露。 33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指救亡圖存和轉(zhuǎn)危為安都是很難的事。 34言有之:古語有這種說法。 35道理達于此:能認清此種道理。 【譯文】 對于一個人來說,但凡是為人籌劃計謀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則,一定要弄清原由,以便探索出實情。假如能詳細審查實情,來確定“三儀”?!叭齼x”就是上、中、下。三者相輔相成,才能謀劃出奇計,而奇計是所向無敵的,從古到今都是如此。所以鄭國人入山采玉時,都要帶上指南針,是為了不迷失方向。忖度才干、估量能力、揣度情理,也類似作事時使用指南針一樣。所以凡是觀念相同而又互相親密的人,大家都可成功;凡是欲望相同而關(guān)系疏遠的,事后只能有部分人得利;凡是同被人君憎惡而關(guān)系又密切的,必然一同受害;凡是同被人君憎惡而關(guān)系疏遠的,一定是部分人先受到損害。所以,如果能互相帶來利益,就要密切關(guān)系,如果相互牽連地造成損害,就要疏遠關(guān)系。這都是有定數(shù)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異同的原因,凡是這類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墻壁通常因為有裂縫才倒塌,樹木通常因為有節(jié)疤而折毀,這都是理所當然的。因此,事情的突變都由于事物自身的漸變引起的,而事物又生于謀略,謀略生于計劃,計劃生于議論,議論生于游說,游說生于進取,進取生于退卻,退卻生于控制,事物由此得以控制??梢姼鞣N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不論反復(fù)多少次也都是有法則的。 那些仁人君子必然輕視財貨,所以不能用金錢來誘惑他們,反而可以讓他們捐出資財;勇敢的壯士自然會輕視危難,所以不能用禍患來恐嚇他們,反而可以讓他們鎮(zhèn)守危地;一個有智慧的人,通達禮教,明于事理,不可假裝誠信去欺騙他們,反而可以給他們講清事理,讓他們建功立業(yè)。這就是所謂仁人、勇士、智者的“三才”。因此說,愚蠢的人容易被蒙蔽,一個不肖之徒容易被恐嚇,貪圖便宜的人容易被引誘,所有這些都要根據(jù)具體情況作出判斷。所以強大是由微弱積累而成;直壯是由彎曲積累而成;有余是由于不足積累而成。這就是因為“道數(shù)”得到了實行。 所以,對那些外表親善而內(nèi)心疏遠的要從內(nèi)心入手進行游說;對那些內(nèi)心親善而外表疏遠的要從表面入手進行游說。因此,要根據(jù)對方的疑問所在來改變自己游說的內(nèi)容;要根據(jù)對方的表現(xiàn)來判斷游說是否得法;要根據(jù)對方的言辭來歸納出游說的要點;要根據(jù)情勢的變化適時征服對方;要根據(jù)對方可能造成的危害來權(quán)衡利弊;要根據(jù)對方可能造成的禍患來設(shè)法防范。揣摩之后加以威脅;抬高之后加以策動;削弱之后加以扶正;符驗之后加以響應(yīng);擁堵之后加以阻塞;攪亂之后加以迷惑。這就叫做“計謀”。至于計謀的運用,公開不如保密,保密不如結(jié)黨,結(jié)成的黨內(nèi)是沒有裂痕的。正規(guī)策略不如奇策,奇策實行起來可以無往不勝。所以向人君進行游說時,必須與他談?wù)撈娌摺M瑯拥览?,向人臣進行游說時,必須與他談?wù)撍角椤?/p> 雖然是自己人,卻說有利于外人的話,就要被疏遠。如果是外人,卻知道內(nèi)情太多,就要有危險。不要拿別人不想要的東西,來強迫人家接受,不要拿別人不了解的事去說教別人。如果對方有某種嗜好,就要仿效以迎合他的興趣;如果對方厭惡什么,就要加以避諱,以免引起反感。所以,要進行隱密的謀劃和公開的奪取。想要除掉的人,就放縱他,任其胡為,待其留下把柄時就乘機一舉除掉他。無論遇到什么事情既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是感情深沉的人,可以托之以機密大事。對于了解透徹的人,可以重用;對那些還沒了解透徹的人,有智慧的人是不會重用他們的。所以說,從事政治活動最重要的是掌握人,絕對不要被人家控制??刂迫说娜耸钦莆沾髾?quán)的統(tǒng)治者;被人家控制的人,是唯命是從的被統(tǒng)治者。所以圣人運用謀略的原則是隱而不露,而愚人運用謀略的原則是大肆張揚。有智慧的人成事容易,沒有智慧的人成事困難。由此看來,一旦國家滅亡了就很難復(fù)興;一旦國家騷亂了,就很難安定,所以無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智慧是用在眾人所不知道的地方,用在眾人所看不見的地方。在施展智謀和才干之后,如果證明是可行的,就要選擇相應(yīng)的時機來實行,這是為自己;如果發(fā)現(xiàn)是不可行的,也要選擇相應(yīng)的時機來實行,這是為別人。所以古代的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是屬于“陰”的,古語說:“天地的造化在于高與深,圣人的治道在于隱與匿,并不是單純講求仁慈、義理、忠誠、信守,不過是在維護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比绻軓氐渍J清這種道理的真義,就可以與人交談,假如雙方談得很投機,就可以發(fā)展長遠的和目前的關(guān)系。
為②人凡③決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惡其有患④,善至于誘也,終無惑⑤。偏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⑥,奇⑦之所托⑧。若有利于善者,隱托于惡,則不受矣,致疏遠⑨。故其有使失利、有使離10害者,此事之失。 圣人11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12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13之者。陽勵于一言,陰勵于二言,平素樞機14以用四者15,微而施之。于是,度以往事,驗之來事16,參17之平素,可則決之;公王大人之事也,危18而美名者,可則決之;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決之;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已而為之者,可則決之;去患者,可則決之;從福者,可則決之。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機19,以正治亂20、決成敗,難為者。故先王乃用蓍龜21者,以自決也。 【注釋】 ①決:決策,決斷?!蹲髠鳌せ腹荒辍罚骸安芬詻Q疑”?!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罚骸俺蓴≡谟跊Q斷”。這里指決情定疑,果斷決策。 ②為:給,替。 ③凡:大凡,凡是,表示概括。 ④善其用福,惡其有患:喜歡有利而厭惡災(zāi)禍。 ⑤惑:迷惑。 ⑥去其利則不受也:去,除去;去其利,將其利除去,即沒有利。受,接受。沒有利則不接受。 ⑦奇:奇計。 ⑧托:憑借。 ⑨致疏遠:致,導(dǎo)致,招致;疏遠。 10離:古通“罹”。這里指遭受。 11圣人:賢明聰慧之人。成,成功。這句是說圣人都能作成功的事情。 12以陰賊之:用陰道來對待之。 13平素:即平時。 14樞機:樞紐、機要。 15四者:指一言、二言、平素、樞機。 16驗之來事:對將來的事情進行驗證。 17參:核對,對照、參照。 18危:崇高的意思。 19萬事之機:萬事的關(guān)鍵。 20治亂:肅清動亂。 21蓍(shi)龜:蓍,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龜是龜甲,都是占卜工具。 【譯文】 大凡為他人決斷事物,都是受托于有疑難的人。一般說來,人們都希望遇到有利的事,不希望碰上禍患和被騙誘,希望最終能排除疑惑。在為人作決斷時,如果只對一方有利,那么沒有利的一方就不會接受,這是因為奇計所憑借的基礎(chǔ)不平衡。任何決斷本來都應(yīng)有利于決斷者的,但是如果在其中隱含著不利的因素,那么決斷者就不會接受,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也會疏遠,這樣對為人決斷的人就不利了,甚至還會遭到災(zāi)難,這樣決斷是失誤的。 圣人所以能完成大業(yè),主要有五個途徑:有用陽道來感化的;有用陰道來懲治的;有用信義來教化的;有用愛心來庇護的;有用廉潔來凈化的。行陽道則努力守常如一,行陰道則努力掌握事物對立的兩面。要在平時和關(guān)鍵時刻巧妙地運用這四方面,小心謹慎行事。推測以往的事,驗證未來的事,再參考日常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王公大臣的事,崇高而享有美名的,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不用費力輕易可獲成功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費力氣又辛苦,但不得不做的,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能消除憂患的,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能實現(xiàn)幸福的,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因此說,解決事情,確定疑難,是萬事的關(guān)鍵。澄清動亂,預(yù)知成敗,這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所以古代先王就用筮草和龜甲來決定一些大事。
安、徐②、正、靜,其柔節(jié)③先定。善予而不爭,虛心平意④,以待傾⑤。右主位⑥。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慮者,則無不知。輻輳(cou)并進,則明不可塞。右主明⑦。 聽之術(shù)曰:“勿望而許之,勿堅而拒之⑧?!痹S之則防守⑨,拒之則閉塞10。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位術(shù),正靜其莫之極歟11!右主聽12。 用賞貴信,用刑貴必。刑賞信必,驗13于耳目之所見聞。其所不見聞?wù)?,莫不暗化矣。誠暢于天下神明,而況奸者干君?右主賞14。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熒惑15之處安在?右主問16。 心為九竅17之治,君為五官18之長。為善者君與之賞,為非者君與之罰。君因其所以來,因而與之,則不勞。圣人用之,故能掌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長。右主因19。 人主不可不周20;人主不周,則群臣生亂。寂乎21其無常也,內(nèi)外不通,安知所開?開閉不善,不見原也22。右主周23。 一曰長目24,二曰飛耳25,三曰樹明26。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是謂“洞”。天下奸,莫不暗變更。右主參27。 循名而為28,按實而定,名實相生,反相為情。名實當則治,不當則亂。實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生于當。右主名29。 【注釋】 ①符言:符是符契、符節(jié)。我國早在漢代就把有節(jié)的竹片加以中分,由兩人各持一片,日后各拿這一片竹的人,只要能把兩片竹完全合在一起,連竹節(jié)都能像原來那樣吻合,那就證明是他本人或其代理人。到后來,改竹片而用木片或紙片等,并在上面加蓋印記,而且是從印的中間切斷使用,這種印就叫“騎縫印”。這里指言詞與事實像符契一樣吻合。還有人認為“符言”乃是“陰符之言”的簡稱。 ②徐:徐,從容的意思。 ③節(jié):節(jié)度,法度。 ④虛心平意:使內(nèi)心很謙虛,使意念很開朗。 ⑤以待傾:以備傾覆。 ⑥主位:主要講善守其位。 ⑦主明:主要講察人之明。 ⑧勿堅而拒之:遠遠看見了就拒絕。 ⑨許之則防守:聽信他人之言,眾人就會歸服而保衛(wèi)君主,也就是能轉(zhuǎn)危為安。 10拒之則閉塞:拒絕采納進言,就使自己受到封閉。 11高山仰之可極,……正靜其莫之極歟:山的高度和淵的深度固然能測量,但是神明的位術(shù)卻是正靜的,絕對無法像測山河一般來測量。 12主聽:主要講虛心納諫。 13驗:和證據(jù)互相對照,以便明了真相。 14主賞:主要講罰賞必信。 15熒(ying)惑:即火星,不清楚。 16主問:多方咨詢。 17九竅:竅是出入空氣的小穴。人體上共有九個小穴,就是口、兩耳、兩眼,兩鼻孔、二便孔等,但是通常都除掉二便孔而稱為“七竅”。 18五官:古代五種重要官職。即司徒、司馬、司空、司土、司寇。 19主因:主要講遵規(guī)循理。 20不可不周:君主必須廣泛知道世間一切道理。周,周密、細密。 21寂乎:形容沒有人聲,很安靜。 22不見原也:不知道為善的源頭。 23主周:主要講遍通事理。 24長目:能看到很遠的事物,猶如千里眼。 25飛耳:能聽到很遙遠的聲音,猶如順風(fēng)耳。 26樹明:明察一切事物的能力。 27主參:主要講洞察奸邪。 28循名而為:采取符合名分的行動。 29主名:名實相符。 【譯文】 如假一個人能做到安祥、從容、正直、沉靜,那么受其節(jié)制的組織則無不收益,愿意給予并與世無爭,這樣就可以心平氣和地面對天下紛爭。以上講善守其位。 對眼睛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對耳朵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靈敏;對心靈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智慧。人君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觀看,就不會有什么看不見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聽,就不會有什么聽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會有什么不知道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能像車輻條集輳于轂上一樣,齊心協(xié)力,就可明察一切,無可阻塞。以上講察人之明。 聽取情況的方法是:不要遠遠看見了就答應(yīng),也不要堅持己見而拒絕對方。如果能聽信人言,就使自己多了一層保護,如果拒絕別人進言就使自己受到了封閉。高山仰望可看到頂,深淵計量可測到底,而神明的心境既正派又深沉,是無法測到底的。以上講虛心納諫。 運用獎賞時,最重要的是守信用。運用刑罰時,貴在堅決。處罰與賞賜的信譽和堅決,應(yīng)驗證于臣民所見所聞的事情,這樣對于那些沒有親眼看到和親耳聽到的人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人主的誠信如果能暢達天下,那么連神明也會來保護,又何懼那些奸邪之徒犯主君呢?以上講賞罰必信。 一叫作天時,二叫作地利,三叫作人和。四面八方,上下、左右、前后不清楚的地方在哪?以上講多方咨詢。 心是九竅的統(tǒng)治者,君是五官的首長。做好事的臣民,君主會給他們賞賜;做壞事的臣民,君主會給他們懲罰,君主根據(jù)臣民的政績來任用,斟酌實際情況給予賞賜,這樣就不會勞民傷財。圣人要重用這些臣民,因此能很好地掌握他們,并且要遵循客觀規(guī)律,所以才能長久。以上講遵規(guī)循理。 作為人主必須廣泛了解外界事物,如不通人情道理,那么就容易發(fā)生騷亂,世間鴉雀無聲是不正常的,內(nèi)外沒有交往,怎么能知道世界的變化。開放和封閉不適當,就無法發(fā)現(xiàn)事物的根源。以上講遍通事理。 一個叫作“長目”,一個叫作“飛耳”,一個叫作“樹明”。在一千里之外的地方,隱隱約約、渺渺茫茫之處就叫作“洞”。天下的奸邪在黑暗中也是不變的。以上講洞察奸邪。 依照名分去考察實際,根據(jù)實際來確定名分。名分與實際互為產(chǎn)生的條件,反過來又互相表現(xiàn)。名分與實際相符就能得以治理,不相符則易產(chǎn)生動亂。名分產(chǎn)生于實際,實際產(chǎn)生于意愿,意愿產(chǎn)生于分析,分析產(chǎn)生于智慧,智慧則產(chǎn)生于適當。以上講名實相符。
說者②,說之也;說之者,資③之也。飾言④者,假⑤之也;假之者,益損⑥也。應(yīng)對⑦者,利辭⑧也;利辭者,輕論⑨也。成義者10,明之也;明之者,符驗也。難言11者,卻論12也;卻論者,釣幾13也。佞言者,諂而于忠;諛言14者,博而于智;平言15者,決而于勇;戚言16者,權(quán)而于言;靜言17者,反而于勝。先意承欲者,諂也;繁稱文辭者,博也;策選進謀者,權(quán)也??v舍18不疑者,決也;先分不足19而窒非20者,反也。 故口者,機關(guān)也21,所以關(guān)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22也,所以窺間奸邪23。故曰:“參24調(diào)而應(yīng),利道25而動。”故繁言而不亂,翱翔26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觀要得理。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無耳者,不可告以五音27。故不可以往者,無所開之也;不可以來者,無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28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有諱忌也;“眾口爍金29”,言有曲故也。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巧,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蟲30之捍也,必以堅厚。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故禽獸知用其所長,而談?wù)咧闷溆靡病?/p> 故曰:“辭言五,曰病、曰恐、曰憂、曰怒、曰喜?!辈≌撸兴舛簧褚?;恐者,腸絕而無主也;憂者,閉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動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無要也。此五者,精則用之,利則行之。故與智者言,依于博31;與博者言;依于辨,與辨32者言,依于要33;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豪34;與貧者言,依于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于敢35;與愚者言,依于銳。此其術(shù)也,而人常反之。是故與智者言,將此以明之;與不智者言,將此以教之;而甚難為也。故言多類,事多變,故終日言,不失其類,故事不亂。終日變,而不失其主,故智貴不妄。聽貴聰,智貴明,辭貴奇36。 【注釋】 ①轉(zhuǎn)丸:靈活、婉轉(zhuǎn)。《文心雕龍·論說》:“轉(zhuǎn)丸騁其巧辭,飛鉗伏其精術(shù)?!薄恫萏迷姽{》:“應(yīng)對如轉(zhuǎn)丸,疏通略文字”。這里指巧言善辯。 ②說者:游說的人。 ③資:供給,資助。 ④飾言:有修飾的語言,也就是很好聽的話。 ⑤假:借,引申為憑借、借助。 ⑥益損:增減的意思。 ⑦應(yīng)對:應(yīng)酬、答對。 ⑧利辭:伶俐的言辭。 ⑨輕論:輕浮、不莊重的言論。 10成義者:建立信義的言辭。 11難言:指責(zé)對方的言辭。 12卻論:反面的議論。 13釣幾:誘導(dǎo)對方心中所隱藏的機微之事。 14諛(yu)言:諂媚,用虛心假意之詞奉承人。 15平言:平庸之言。 16戚言:面帶憂色的言辭。 17靜言:心平氣和時的言辭。 18縱舍:舍棄、放棄。 19先分不足:自己先天有所不足之處。 20窒(zhi)非:責(zé)備他人的過錯。 21口者,機關(guān)也:嘴好像是機器開關(guān)。 22耳目者,心之佐助也:耳目是幫助心匯集情報的助手。 23奸邪:奸,惡,邪,不正。 24參:同三。指心、眼、耳三種器官。 25利道:有利的途徑。 26翱翔:翱是鳥在高空上下飛舞的姿勢,翔是鷂鷹等在高空中展翅劃圓飛舞的姿態(tài)。 27五音:又叫“五聲”。古樂五聲音階的五個階名:宮、商、角、徵、羽。 28不事:不侍奉、不做。 29眾口爍(shuo)金:比喻流言蜚語作用之大。 30介蟲:介,甲或盔甲。介蟲是帶有甲殼的昆蟲。 31博:博學(xué)多聞。 32辨:辨,同“辯”。辯論,雄辯。 33要:扼要。 34豪:立足點高。 35敢:勇猛的氣概。 36聽貴聰……辭貴奇:聰,聽覺靈敏;明,明白,清楚;辭,言辭;奇,出人意料,變幻莫測。 【譯文】 “游說”,就是說服別人;要能說服別人,就要給人以幫助。凡是經(jīng)過修飾的言辭,都是被借以達到某種目的,凡是被借用的東西,都既有好處,也有害處,凡要進行應(yīng)酬和答對,必須掌握伶俐的外交辭令。凡是伶俐的外交辭令,都是不實在的言論。要樹立起信譽,就要光明正大,光明正大就是為了讓人檢驗復(fù)核。凡是難于啟齒的話,都是反面的議論,凡是反面的議論,都是誘導(dǎo)對方秘密的說辭。說奸佞話的人,由于會諂媚,反而變成“忠厚”;說阿諛話的人,由于會吹噓,反而變成“智慧”;說平庸話的人,由于果決,反而變成了“勇敢”;說憂傷話的人,由于善權(quán)衡,反而變成“守信”;說平靜話的人,由于習(xí)慣逆向思維,反而變成“勝利”。為實現(xiàn)自己的意圖而應(yīng)和他人欲望的,就是諂媚;用很多美麗的詞語去奉承他人,就是吹噓;根據(jù)他人喜好而進獻計謀的人,就是玩權(quán)術(shù);即使有所犧牲也不動搖的,就是有決心;能揭示缺陷,敢于責(zé)難過失的就是敢反抗。 人的嘴是關(guān)鍵,是用來打開和關(guān)閉感情和心意的。耳朵和眼睛是心靈的輔佐和助手,是用來偵察奸邪的器官。只要心、眼、耳三者協(xié)調(diào)呼應(yīng),就能沿著有利的軌道運動。使用一些煩瑣的語言也不會發(fā)生混亂;自由馳騁地議論也不會迷失方向;改變議論主題也不會發(fā)生失利的危險。這就是因為看清了事物的要領(lǐng)。把握了事物的規(guī)律。 沒有視力的人,沒有辦法向他展示五彩顏色;沒有聽力的人,沒有辦法跟他講音樂上的感受。不該去的地方,是那里沒有可以開導(dǎo)的對象;不該來的地方,是因為這里沒有能接受你游說的人。有些事情是行不通的,所以不要做這種事。古人有這樣的說法:“口可以用來吃飯,但不能用它講話”。因為說話容易犯忌。“眾人的口可以熔化金屬”,這是說凡是言論都有復(fù)雜的背景和原因。 一般人的常情是,說出話就希望別人聽從,做事情就希望成功。所以聰明的人不用自己的短處,而寧可用愚人的長處;不用自己笨拙,而寧可用愚人的技巧,因此才不至陷于困境。說到別人有利的地方,就要順從其所長,說到別人的短處,就要避其所短。甲蟲自衛(wèi)時,一定是依靠堅硬和厚實的甲殼;螫蟲的攻擊,一定會用它的毒針去螫對手。所以說,連禽獸都知道用其所長,游說者也應(yīng)該知道運用其所該運用的一切手段。 因此,游說辭令有五種,即病、怨、憂、怒、喜。病,是指底氣不足,沒有精神;怨,是指極度傷心,沒有主意;憂,是指閉塞壓抑,無法渲泄;怒,是指狂燥妄動,不能自制;喜,是指任意發(fā)揮,沒有重點。以上五種游說辭令,精通之后就可以運用,對自己有利時就可以實行。因此與聰明的人談話,就要依靠廣博的知識;與知識廣博的人談話,就要依靠善于雄辯;與善辯的人談話要依靠簡明扼要;與地位顯赫的人談話,就要依靠宏大的氣勢;與富有的人談話,就要依靠高屋建瓴;與貧窮的人談話,就要以利益相誘惑;與卑賤的人談話,要依靠謙敬;與勇猛的人談話,要依靠果敢;與愚昧的人談話,要依靠敏銳。所有這些都是游說的方法,而人們的作為經(jīng)常與此相反。與聰明的人談話就要讓他明白這些方法,與不聰明的人談話,就要把這些方法教給他,而這樣做是很困難的。游說辭令有許多類,所說之事又隨時變化。如果整天游說,能不脫離原則,事情就不出亂子。如果一天從早到晚不變更方向,就不會違背宗旨。所以最重要的是不妄加評論。對于聽覺來說,最寶貴的是清楚,對于思維來說,最寶貴的是是非分明;對于言辭來說,最寶貴的是出奇制勝。
將為胠篋①探囊②發(fā)匱③之盜,為之守備,則必攝緘滕④,固扃鐍⑤,此世俗之所謂智也。然而巨盜至,則負⑥匱揭⑦篋,擔(dān)囊而趨⑧,唯恐緘滕、扃鐍之不固也。然則向之所謂智者,不乃為大盜積⑨者也。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其所謂圣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耶?昔者10,齊國鄰邑相望11,雞狗之音相聞,網(wǎng)罟12之所布,耒耨13之所刺14,方15二千余里。闔16四境之內(nèi),所以立宗廟17社稷18,治邑屋州閭鄉(xiāng)里19者,曷常20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21一朝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耶?并與其圣智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22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代而有齊國23。則是不乃竊齊國,并與其圣智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注釋】 ①胠(qu)篋(qie):從旁邊打開。篋,竹子做的箱子。這里是指把箱子打開。 ②探囊:掏摸囊袋。 ③發(fā)匱(kuai):匱,同柜,是一種木制的匣子。 ④攝緘(jian)滕(teng):攝,系結(jié),纏繞。緘滕,繩索。這里是指捆緊繩索。 ⑤扃(jiong)鐍(jue):扃,門窗、箱柜上的開關(guān)。鐍,箱子上加鎖的鉸紐。這里統(tǒng)指箱子鉸鈕。 ⑥負:背著。 ⑦揭:高舉。 ⑧趨:小跑。 ⑨積:收拾清理好物資。 10昔者:從前。 11鄰邑相望:指人口稠密,生活安定。 12網(wǎng)罟(gu):網(wǎng),原指捕獸工具。罟,原指捕魚工具。 13耒(lei)耨(nou):古代的犁。耨,古代的鋤。 14刺:插入,這里指耕耘。 15方:古代表述面積的用語。方二千里就是指長2000里,寬2000里的面積。 16闔(he):同合,總共的意思。 17宗廟:同宗祭祖的地方。 18社稷(ji):社,祭祀土神。稷,祭祀谷神。這里指國家政權(quán)。 19邑屋州閭鄉(xiāng)里:《司馬法》有“開四為邑”,“五比為閭,五州為鄉(xiāng)”。邑屋、州閭、鄉(xiāng)里都是指區(qū)域名稱。 20曷常:何嘗。 21田成子:春秋末,齊國大夫田恒。 22堯舜:古代賢明首領(lǐng)。 23十二代而有齊國:從敬仲至莊公共九代知齊政;自太公至威王三世為齊侯。共十二世。莊子為齊宣王時人故不算宣王。 【譯文】 要想防備撬箱子、掏口袋、開柜子的強盜,就要把箱子、口袋用繩子捆緊,用鎖鎖牢。這就是歷來人們所說的聰明辦法。但是大的強盜來了,則背起柜子、舉起匣子,挑著口袋迅速逃走,還唯恐繩子捆得不結(jié)實。這樣看來,以前所謂的聰明人,不都是在為大盜收拾財物嗎。因此曾經(jīng)試論這個道理:世俗所說的聰明人,有哪個不是在為大的強盜積累財物呢?那些所謂圣人,有哪個不是在為大的強盜看守財物的呢? 怎么能知道是這樣呢?從前齊國城邑密布,雞犬之聲相聞,打獵、捕魚和耕種的地域縱橫二千里。在整個國土范圍內(nèi),賴以建立的宗法制度,管理各級區(qū)域的體系,沒有不是遵循圣人的準則的??墒翘锍勺釉谝惶煸缟蠚⒌袅她R國國君,而竊得了國家政權(quán)。其所竊得的豈止齊國的政權(quán),連同齊國遵循的圣人的智慧和禮法一同竊取了。所以田成子雖然有竊國的名聲,然而其統(tǒng)治地位卻像堯舜一樣安穩(wěn),小國不敢非議,大國不敢誅伐,已經(jīng)控制齊國十二代了。這不恰好說明,田成子在竊取齊國政權(quán)時,連同齊國遵循的圣人智慧和法度一同竊去了,并以此來保護其本來屬于強盜的自身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