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封建王朝長期占據著統(tǒng)治地位,在歷朝歷代的封建王朝中,封建官職一直有不同的建制,今天,本文來說說從秦始皇開始確立的中央官制中級別最高的“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是秦朝時確立的中央官制,三公是古代輔助國君的三個最高官員,九卿則是中央政府的九個高級官員。周代曾經出現(xiàn)過“三公六卿”,分別是以輔佐天子的太師、太保、太傅為三公,以冢宰(總管軍政)、司馬(負責軍務)、司寇(分管刑罰)、司空(負責工程)、司徒(負責民政)、宗伯(負責禮儀)為六卿。 秦始皇滅六國,統(tǒng)一全國后,聽從李斯建議,建立了以皇帝為尊,以三公九卿為中央官制的中央集權制。三公分別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主管全國行政;太尉負責總攬全國軍政;御史大夫則負責皇帝與群臣的溝通并負責監(jiān)督群臣。 九卿分別是:奉常(掌管宗廟禮儀,為九卿之首)、朗中令(領導宮廷侍衛(wèi))、衛(wèi)尉(掌管宮門警衛(wèi))、太仆(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廷尉(負責司法)、典客(負責少數(shù)民族與外交事務)、宗正(分管皇族事務)、治粟內史(掌管賦稅徭役)、少府(負責宮廷財政與皇室手工業(yè)制造)。 至漢代,三公九卿的基本構架被沿用,只是具體名稱有所變化。丞相改為“大司徒”,太尉改為“大司馬”,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九卿中的奉常變成了“太常”,廷尉變成了“大理”,典客變成了“大鴻臚”,治粟內史變成“大司農”等,其基本的職責變換不大。 漢武帝劉徹為了加強集權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權力。昭帝時,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的職位輔政。成帝綏和元年(前8),采納何武的建議,將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又把大司馬、大司空的律祿提高到與丞相相等,確立起大司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漢光武帝劉秀推行更極端的帝王集權,不使權歸大臣,名義上仍設顯貴的三公官,但實權漸歸尚書臺。東漢后期又設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東漢末年,董卓為相國,居三公之上。公元208年,曹操罷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為丞相。 三公九卿制的建立首次明確了我國的中央集權制。另外,很明確的可以看出九卿中的部分官職原來都只是負責皇帝家務的奴仆,可是卻紛紛擔任起了處理國家最高要務的職責,這也暴露出了皇帝制度建立之初,皇帝家事、國事不分的粗糙之處。 自秦起始至兩晉,各個封建王朝都是以三公九卿制作為基本的中央官制構架,直至隋文帝創(chuàng)立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才宣告結束。但事實上,三省六部制仍收到三公九卿制的影響。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廢掉中書省、尚書省及門下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國古代歷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級制度才算壽終正寢。 史家之韻——借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韻味! |
|
來自: 瀟瀟雨ekg9m5f4 > 《中囯史一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