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有廟號,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比如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那么封祖還是封宗?這到底是根據(jù)什么來的,我們一起來看看。 根據(jù)《孔子家語·廟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p> 所以概括一句話就是:祖有功而宗有德” 魏晉南北朝之前,去世的皇帝能否追尊廟號有非常嚴格的規(guī)定,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西漢十四帝,歷經(jīng)211年,僅有四位皇帝擁有廟號,即太祖高皇帝劉邦、太宗孝文帝劉恒、世宗孝武帝劉徹、中宗孝宣帝劉詢。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泛濫(“降及曹氏,祖名多濫”)。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唐朝以后,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并不參照謚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yè),世祖、太宗、圣祖發(fā)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有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 神宗、英宗功業(yè)不足,德宗、寧宗過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文弱不堪,武宗偏好武力,穆宗、光宗在位時間短且作為少,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則應用于較為悲情的亡國之君。 |
|
來自: 昵稱VChmUhmv > 《大明說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