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孔、孟都是在反對愚忠——《孟子》譚 “……王色定,然后請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復(fù)之而不聽,則去。”宣王臉色正常了,然后又問非王族的異姓卿大夫。孟子說:君王有過錯,他們便加以勸阻;反復(fù)勸阻了還不聽從,他們便辭職而去。這是因為,對于異姓卿大夫來說,他們既沒有王室宗族卿大夫那么大的利害關(guān)系和權(quán)力,也沒有那么大的職責(zé)。所以,能勸諫就勸諫,不能勸諫就辭職而去,各走一方罷了??住⒚隙继岢熬钩家远Y,臣事君以忠”的思想,而反對愚忠。 242、孟子奠定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人性善的思想——《孟子》譚 ……“孟子曰: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回答告子說:水的確無所謂向東流向西流,但是,也無所謂向上流向下流嗎?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孟子的“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奠定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人性善的思想。人性善如同水向下流一樣,是自然選擇——天命也! 243、這是孟子在駁斥性惡論,很有道理?。?!——《孟子》譚 “今天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孟子接著說:當(dāng)下看水,水受撞擊而飛濺起來,可高過額頭;水沖擊的一段激流,可涌上山崗,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那只是自然形勢迫使其如此的。人受到迫使同樣可以做出壞事,但是,其本性依然是善的。這是孟子在駁斥性惡論,人之惡是欲望所迫,如同水的飛濺與激流,并不是水的本性,反而更說明了水的本性是向下流;如同人的本性是善的道理一樣。很有道理!??! 244、“四心說”為性善論提供了人性的論據(jù)——《孟子》譚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泵献踊卮鸸甲诱f:從天生的性情來說,都可以為善的,這就是我說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說有些人不善,那不是天生性情的罪過。惻隱之心人人都有;羞惡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惻隱之心表現(xiàn)為仁;羞惡之心表現(xiàn)為于義;恭敬之心表現(xiàn)為于禮;是非之心表現(xiàn)為于智。孟子著名的“四心說”為人性本善提供了人性的論據(jù)。這“四心”就是人類進(jìn)化過程中,逐漸產(chǎn)生的區(qū)別于動物的本質(zhì)特性——人本性善。 245、人性善對現(xiàn)實的人來講是天生具有的——《孟子》譚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蛳啾遁鵁o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孟子接著說:這仁義禮智都不是由外在的什么授予我們的,而是我們本身固有的,只不過平時沒有去想它因而不覺得罷了。所以說:探求就可以得到,放棄便會失去。因此,人與人之間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無數(shù)倍的,這就是由于沒有充分發(fā)揮他們天生的性情的緣故。孟子進(jìn)一步的說明:人性善的主要內(nèi)容仁義禮智,對于每一個現(xiàn)實的人來講,正是《中庸》開篇“天命之謂性”,是天生具有的。那么,人之間的差別就在于人性善對人的欲望的制約的程度不同而已。 246、山光禿禿是人為的采伐非山的本性——《孟子》譚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此豈山之性也哉?”孟子說:牛山的樹木曾經(jīng)是很茂盛的,但是由于它在大都市的郊外,經(jīng)常遭到人們用斧子去砍伐,還有夠保持茂盛嗎?當(dāng)然,山上的樹木日日夜夜都在生長,雨水露珠也在滋潤著,并非沒有清枝嫩芽長出來,但隨即又有人趕著牛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這樣光禿禿的了。人們看見它光禿禿的,便以為牛山從來也不曾有過高大的樹木,這難道是這山的本性嗎?山光禿禿,是人為的采伐所致,非山的本性。暗喻人性善引出下文。 247、人性善需要后天的修養(yǎng)才有所表現(xiàn)——《孟子》譚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 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故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 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人無時,莫知其鄉(xiāng)。’惟心之謂與?”孟子接著說:即使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如此,難道沒仁義之心嗎?他們放任良心失去,也像用斧頭砍伐樹木一樣,天天砍伐,還可以保持茂盛嗎?樹木日夜生息,在天剛亮?xí)r的清明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的也就那么一點點,可到了第二天采伐的所作所為, 又把它們窒息而消亡了。反復(fù)窒息的結(jié)果,便使他們夜晚的息養(yǎng)之氣不足以存在了,夜晚的息養(yǎng)之氣不足以存在,人也就失去了人性和禽獸差不多了。人們見到這些人的所作所為和禽獸差不多,還以為他們從來就沒有過天生的人性。這難道是人的本性如此嗎?所以,假如得到滋養(yǎng),沒有什么東西不生長;假如失去滋養(yǎng),沒有什么東西不消亡??鬃诱f過:把握住就存在,放棄就失去;進(jìn)出沒有一定的時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孟子在此處是反復(fù)論證:人天生具有本性善,但如果不加以修養(yǎng)而放任其失去,就如同用斧頭天天去采伐樹木一樣,即便是再茂盛的森林也會被砍成光禿禿的。而一旦人失去本性善對行為的把持,就會以為人本性善根本就不存在那。人天生具有本性善還需要后天的修養(yǎng),才能在人的言行中表現(xiàn)出來。 248、人性善還是需要后天環(huán)境滋養(yǎng)的——《孟子》譚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孟子說:大王不明智,沒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種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那也是不能生長的。我和大王相見的時候也太少了。我一離開大王,那些‘凍’大王的奸邪之人就去了,其即使有一點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們凍殺了,我有什么辦法呢?一暴十寒成語的出處。還是在說明:人性善還是需要后天環(huán)境滋養(yǎng)的。 “今夫奔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奔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奔秋誨二人奔,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奔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xué),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孟子接著說:比如下棋作為一種技藝,只是一種小技藝; 但如果不專心致志地學(xué)習(xí),也是學(xué)不會的。奔秋是全國聞名的下棋能手,叫奔秋同時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話;另一個雖然也在聽,但心里面卻老是覺得有天鵝要飛來,一心想著如何張弓搭箭去射擊它。這個人雖然與專心致志的那個人一起學(xué)習(xí),卻比不上那個人。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那個人嗎?回答很明確:當(dāng)然不是。成語專心致志的出處。還是在說明:人性善是需要后天專心致志的修身。 250、“舍生取義”志士仁人的終生信條——《孟子》譚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泵献诱f:魚是我喜歡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歡吃的;如果不能兩樣都吃,我就舍棄魚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擁有的,道義也是我想擁有的;如果不能兩樣都擁有,我就舍棄生命而堅持道義。這就是經(jīng)典“舍生取義”成語的出處。孟子在這里把堅守道義看做比生命還重要。這是多少中華民族的志士仁人的終生信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