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推手三百問 1,原始對太極推手是怎樣稱呼的? 答:稱揭手,也有的稱打手。 2,什么時間把揭手,打手改稱為推手的? 答:揚式太極拳逐步在江南盛行,并把揭手,打手,改稱為推手,也被廣泛應用,并一直流傳之今,且得到各門派的認可。 3,什么是推手? 答:推手就是兩人搭手,相互纏繞。 4推手根據什么特點,利用什么原則? 答:是利用太極螺旋纏繞勁的特點,根據沾,粘,連,隨,不丟,不頂,不匾,不抗的原則。 5,推手利用特點和原則以求做到什么? 答:以求做到無過無不及,隨曲就伸,用太極八勁來訓練自己的全身觸覺。 6,利用全身的觸覺來探測對方的什么? 答:探測對方的勁別,及勁的大小,是剛還是柔,是虛還是實,和它的長,短,方向。 7,探測到對方的勁別,虛實,自己應當怎樣辦? 答:來選擇自己用什么辦法來對付對方,是引,還是進,是攻還是退,隨機而定,隨時而定,隨勁而變。 8,方法確定以后,自己應當怎樣做? 答:運用平時自己訓練得來的功夫,和彈簧勁,即,掤勁來牽引化解,或趁虛進攻。 9,太極推手和太極拳是什么關系? 答:太極推手是太極拳的技擊,競賽,搏擊的實用的功夫。 10,太極功夫和太極推手有什么關系? 答:所謂的太極功夫無非有二條,1,是健身,2,是克敵。而太極推手就是克敵的主要練習手段。 11,太極推手總的要求是什么? 答:能化,能發(fā)。 12,能化能發(fā)的基本內容是什么? 答:能化,就是能把對方的勁引化的徹底干凈,能發(fā)就是能把自己的勁干凈,利索的發(fā)出。 13,太極推手的基本戰(zhàn)術是什么? 答;發(fā)揮引進落空,乘勢追隨,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的戰(zhàn)略方法,牽動對方的重心。 14,牽動對方的重心的目的是什么? 答:其目的就是在時間,力點最為恰當的時機,以重擊輕,以實破虛地把對方發(fā)出。 15,現代推手為了避免事故的發(fā)生,限制了什么動作? 答:限制了抓,拿,摔。對四偶手也有特別的規(guī)定。 16,限制的目地是什么? 答:把對抗性,競爭性推手變化為娛樂性,表演性,觀賞性推手,把它變?yōu)槟信仙偃巳硕伎梢跃毩暤奈湫g活動。 17,太極拳套路的練習和太極推手有什么關系? 答:練習太極拳套路本身就是和太極推手相輔相成的,套路的純熟,功夫的純厚,才可以更好的發(fā)揮推手的技巧。 18,發(fā)勁時應當注意什么? 答:要沉著,松凈,專注一方,由弧形的引化轉入筆直的,對著目標,穩(wěn),準,狠,脆的把勁發(fā)放出去。 19,練套路的同時練推手好不好? 答:非常好。同時練習則能將練架時得來的勁別,認真的運用到對抗練習推手中,又能檢驗練習架子時動作的正確程度,便于充實和修改姿式和動作,能糾正某些曲解太極拳理論和練法,也能糾正對推手的片面理解,從而使太極拳技術和理論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fā)展。 20,陳式推手和揚式推手主要區(qū)別在那里? 答:陳式:甲如出左腿成左弓步,乙則出右腿為右弓步或馬步。揚式:甲如出左步成左弓步,乙也出左步成左弓步。陳式:甲每進一步,除“套”,“封”,外,每一步都會踏在對方的內側,下肢且有粘化之意。揚式:甲每進一步,都會踏在對方的襠下,偶手除外,下肢也不必粘化。 21,推手的基本步法是什么? 答:可為定步的不動步,也可為一進一退的活步或連續(xù)進步和退步的散步。 22,推手的基本手法是什么? 答:四正手,每四手為一圈。 23,什么是四正手? 答:掤,捋,擠,按。 24,在四正手一圈中,步法應當怎樣應? 答:可定步,可活步。活步俗稱散花。 25,四正手一圈的練習中,主動進攻和被迫防守,在手法上有什么區(qū)別? 答:主動進攻者用按擠,退守引化者用掤捋。 26,四正手練習純熟后,是否可以進入四偶手的訓練“ 答:四正手要經過長期的,反復的訓練,待四正手純熟以后,再摻入四偶手的訓練,但一定要謹慎進入四偶手的練習。 27,什么是四偶手? 答:采,挒,肘,靠。也有人稱大捋大靠。 28,練習推手在步法上來說,是否一開始就進入活步推手的練習? 答:應在定步推手純熟的基礎上,再摻入活步推手的練習?;畈酵剖钟腥朔Q是散步和亂采花。 29,推手兩人的中間距離是多少? 答:兩人立正,舉臂握拳,相對的距離開始,用弓步搭手,進攻方用按,步型為弓步,引化方用掤化,步型由原來的弓步逐步變?yōu)樘摬?,雙方開始進入四正手的練習。 30,推手時的身法是否重要? 答:要保持立身中正,不管是進還是引,都要始終保持中正。身法的中正是推手中尤為重要的規(guī)距。 31,在推手時如需進步,身法是否還要保持中正? 答:如需進步或退步,身體都要直豎著運動,頭頂百會穴與襠下會陰穴始終保持一線串,嚴格避免身體的前伏和后仰。 32,推手時身法還有什么要注意的? 答:要沉肩墜肘,虛領頂勁,尾閭中正,襠勁滿足,脊背骨節(jié),節(jié)節(jié)放松,腰部要左右圓活。但要保持平準。 33推手最忌的身法是什么? 答:最忌前俯后仰,以失重心。 34,推手的動力來源是從那里來? 答:腰部為中軸平衡全身,由虛實的重心變換得到動力的來源,但不管是發(fā)力還是放勁或是引化,都要靠腰脊的轉動來配合完成。 35,在身法的帶領下,要做好規(guī)定還有那些內容? 答:在身法的帶領下,做好沾,粘,連,隨,不丟,不頂,不匾,不抗,分清勁別,長期訓練,循規(guī)蹈矩,打好圓滿,柔順的穩(wěn)固的基礎。 36,練推手為什么和練拳一樣,都特別講究身法? 答:太極推手認為,身法端正能治人,身法乖離,將受制于人。 37,推手為什么和練拳一樣,都以虛靜為極至? 答:靜則無所不容,靜則無所不應,太極最講究的就是內在的虛靜。 38,初練太極推手時的纏絲圈是否要寬大,圓滿? 答:要寬大,力求圓滿,柔順,不要出現凸凹,缺陷,斷勁,要克服丟,頂,匾,抗的發(fā)生。 39,初練太極推手的速度要慢還是要快? 答:要慢不要快,快則容易滑過,慢才會有體會,慢而圓,慢而粘,特到功夫加深后,逐步把纏絲圈縮小,速度也能快能慢,以后還要逐步適應“急則急應,緩則緩隨”的訓練。 40,訓練推手對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及意念有什么要求? 答:肩關節(jié)要始終保持松柔,圓活且下沉,肘關節(jié)要下墜,用意念貫注,用掤勁掤住,不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要手臂松柔,不能僵硬,更不能使拙力。 41,松和軟的概念是什么? 答:不能把松和軟混為一談,松和軟決不是一個概念,所謂的松,是骨節(jié),筋韌,肉皮放松,松開,伸拔,拉長。不是軟,不是散,不是不用勁的皮軟,皮塌。 42,推手是否和練拳一樣,練時用意不用力? 答:要用意不用力,但要用掤勁。 43,推手如果不用掤勁會有什么后果? 答:如果無掤勁,軟塌無力,在進攻時不會給對方造成有殺傷力的威脅,防守引化也無法化解卸掉對方的勁道。 44,要求在推手中不用拙力,什么是拙力? 答:拙力是努責鼓勁的強發(fā)的憋氣的僵力。 45,推手中用掤勁有什么好處? 答:用掤勁才能靈活無滯,才能使對方不易探察到我勁的動向,使對方感到我似有勁又似無勁。 46,似有勁又似無勁給對方一個什么樣的感覺? 答:說無勁,卻又感到有泰山壓頂之勢,說有勁,又覺的對方的勁無影無蹤,難尋勁道。自己如運勁去攻,又覺勁入泥海。如要退守,又覺對方處處是手,到處會受到攻擊,令人難進又難退。 47,推手對脊拄的要求是什么? 答:脊拄要松沉,骶骨要有力,襠勁要滿足,下貫,身法也會因此而自然靈活。 48,推手的過程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 答:就是進擊和引化,進攻與防守的過程。 49,要想進擊和引化,不被人知的決竅是什么? 答:就在內勁不被人知和意在人先。 50,做好內勁不被人知和意在人先的基體內容是什么? 答:以粘著點為中軸旋轉,逐步求得“先引后進”“半引半進”“即引即進”的技巧。這三個引進是推手的有力武器。 51,什么叫先引后進? 答:先引化后進攻。引化時的化解卸力可能是對方的一個招法,也可能是要化解多個招法,然后再去進攻。 52,什么叫半引半進? 答:半引半進和先引后進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是半個引化對方的招法就進攻,而后者是引化多個或一個招法再進攻。前者是人的上肢在引化,而步法一般不退步,完全是靠腰脊的轉動來配合上肢來完成的卸力和引化。而后者在引化時可能會退一步也可能退多步。 53什么是即引即進? 答:它的引化幅度很小,進擊動作快。剛一搭手,微微一卸力,立即進攻。往往是給對方一個迅雷不及掩耳的反擊招法。體現出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我先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 54,即引即進需要什么來做堅定的基礎? 答:要在功底渾厚的基礎上才能使用。否則,會因引化不徹底,極易發(fā)生頂抗的病象。 55,推手時兩手應做什么? 答:要做到一手擋,一手跟,一手回,一手隨,自己的兩手要管住對方的腕關節(jié)和肘關節(jié)。 56,自己的雙手管住對方的腕關節(jié)和肘關節(jié)其目的是什么? 答:這樣才能使對方兩手不易變活,而我在其中又有擒拿之勢。 57,推手時的剛柔方面應但怎樣做? 答:推手時應粘隨不脫,手中似柔非柔,似剛非剛,外表柔似棉,內里剛如鐵。充分發(fā)揮筋皮肉骨松開而產生的掤勁。 58,推手時如需放勁應注意什么? 答:要運用引進落空的方法,注意放勁的訓練,用小圈轉關,直射時要干脆,發(fā)勁要“如電光猛”,要奇快無比。 59,在推手中如果是講究用腦,用意,會產生什么好結果? 答:能做到意在人先,頭腦敏捷,則不易犯丟,頂,匾,抗之病手,不會做硬頂,硬撞,死拖,活拽之病象。 60,在推手過程中要注意什么問題? 答:不要持血氣之勇,也不要只要輕靈而不要內勁的充沛,要細密靈巧,隨機應變的訓練。 61,用腦,用意的訓練,要在柔化剛發(fā)上注意什么? 答:要訓練挨到何處何處動,處處又能曲線柔化,處處又能直線剛發(fā),曲中求直,蓄而后發(fā),才能練成蓄發(fā)從心所欲的地境。 62,在推手中對步法有什么要求? 答:步法和練拳一樣,要輕靈沉穩(wěn),分清虛實及虛實的相互轉換。 63,兩腿的虛實轉換主要靠什么靈換來轉換? 答:兩腿的虛實轉換主要靠腰胯的靈換。步法要隨身體的重心改變而改變,欲向左邁步,先充實右腰,欲向右邁步,左腰先充實。 64,步法和腰胯相配合,和手法要不要配合? 答:要和手法相配合,上于兩搏相系,下于兩腿相隨。 65,步法中還有那些要配合? 答:手與足,肩與胯,肘與膝所謂的外三合要切實配合好,推手時必須完整一氣,上下完整不亂。 66,在推手中套插怎樣運用? 答:套插要運用適當,能封則封,不能封則插。 67,什么是套封? 答:進步時,把前足放在對方退步后腳的外側,,企圖封住對方的退路,給對方在退步時設下障礙,使對方向后仰倒在地。 68,什么是插逼? 答:進步時,把前足踏入對方的襠中,逼使對方退步。 69,在推手中,比較保險的推法是什么? 答:是進手不進身。 70,如果一定要進身怎么辦? 答:進身必須進步,以保身體的中正。 71,在推手中兩腿應怎樣配合? 答:兩腿上步要沉穩(wěn),即曲腿,坐胯,落胯。 72,兩腿怎樣才能做到即沉穩(wěn)又輕靈? 答:關健在于松腰,曲腿,坐胯,落胯,實腿勁纏繞下沉如植地下。 73,在推手中,因被對方所逼,是否就可以不注意身法? 答:被對方所逼,也不能破壞身法,要始終保持身法的中正一線,寧可退步化解,不可身法偏移,偏倚。 74,在還擊中要注意什么問題? 答:要粘化還擊,樁步穩(wěn)定,腰部下沉,且手足相互配合,相互一致,勁要由腰脊發(fā)出。 75,推手中的意和形怎樣處理? 答:在內意要連,在外形要連,意連,形連,神才可連。 76,推手時,如思想不集中,會出現什么問題? 答:思想不集中,漫不經心,意會斷,甚至無意可言。 77,推手時意斷或無意可言,在形上面會出現什么問題? 答:意斷就會犯丟頂匾抗病手,就會出現凸凹,斷續(xù),缺陷等病象,就會造成機械性推手,做不好沾粘連隨。 78,推手時如要放勁,腿部應該怎樣配合? 答:步法上要有暗勁,身法和步法必須上下相隨,隨時警提進步不進身之病,進身必進步這是最基本的概念。 79,進步不進身會有什么后果? 答:必然會前俯,失去重心,很容易被人牽動,使自己身步不穩(wěn),如想放勁也是浮而不沉,更不能做到連環(huán)放勁。 80,推手放勁時有一個說法叫“四尖一神”是怎么回事? 答:手尖,足尖,鼻尖,膝尖,眼神都對一個方向。 81,推手進招時的眼神應當怎樣做? 答:先以眼神攝服對方,鎮(zhèn)住對方,使對方沒戰(zhàn)就寒,身,手,步之動隨目光而轉換,目光和勁的方向不可偏差,放勁后,目光仍向前,且意不斷,神氣不割斷。 82,眼神對全身應怎樣照顧? 答:眼神要照顧全身上下,眼神雖有專注,但不可呆滯,眼神要象撲鼠之貓威攝逼人。 83,有些人是怎樣誤解聽勁的? 答:偏頭傍視,表示自己在聽勁。 84,什么是聽勁? 答:并非是用耳朵來聽,而是靠我們的觸覺,觸覺和視覺有機的配合在一起,憑觸覺來感受對方的來勁或勁道。 85,意,氣,力的概念是怎樣分析眼神的? 答:頭腦是發(fā)布命令,為意。由神經傳給肌肉,神就是眼神,經則是經絡,為氣。肌肉運動產生力。 86,在推手中要想做到周身一家,應怎樣表現? 答:要想周身一家就要在兩人相互纏繞相互沾粘連隨的過程中,不僅雙手要沾粘連隨,身法,步法,也要有沾粘連隨之意,不先,不后,不搶,不滯,相互配合,協同動作,形要連,意要連,勁不偏,身不倚,思想要集中,注意力不渙散,動作上做到上動下隨,這就是周身一家的表現。 87,什么是懂勁的功夫? 答:在推手中做到不丟,不頂,不匾,不抗,聽懂對方的勁道,就是懂勁. 88,懂勁是怎樣訓練出來的? 答:懂勁要從舍己從人的鍛練中訓練出來。 89,什么叫舍己從人? 答:就是舍掉自己的主觀愿望,順從客觀的事實變化。 90,舍己從人應當怎樣做? 答:推手時處處適應并順從變化的規(guī)律,不強為。 91,舍己從人,是否是不講原則的從人? 答:不是。從人不是受制于人。從人的目地是想制約對方,而不是被制約。不受制于人就是從人的原則。 92,在推手中,主動權應當怎樣處理? 答:想方設法把主動權控制在自己手中。 93.假如一不小心丟掉主動權怎么辦? 答:此時不要急躁,不要不顧時機立即去搶奪主動權,以免發(fā)生病手。應在后面的推手中,設機,設勢地創(chuàng)造機會再把主動權拿回來。 94,沾是指什么? 答:沾在推手中一般是指按,擠方面。手象沾著水的那樣,即輕又沉,柔中有剛。 95,在按擠時要注意什么? 答:不要按擠過了距離,也不要按擠不到位。。拳術上稱這是無過無不及。也叫無過能及。 96,無過能及怎樣解釋? 答:無過則是動作不要做超出范圍,能及則是做到位。 97,頂病怎樣解釋? 答:頂病表現有二種:一是進攻時,如擠,擠過了距離,或過了應到的位置則為頂。二是在防守時,對方按擠過來,我不進行引化,即頂住不卸勁,不引化則為頂病。 98,為什么說對方按擠過來我不引不化不卸就為頂??? 答:頂住不引化,是犯了推手中的大忌,不是以柔克剛這個太極拳的精華所在,是在和對方比力氣,不是太極拳所為。 99,抗病在推手中是怎樣解釋 答:抗病有二種表現:一是進攻時容易犯的。比如,對方向我按擠過來,我雖然進行了引化,但沒能把對方的勁引化的徹底,在對方還有余勁的時候就進行反擊進攻,與對方的余勁發(fā)生了對撞,這就是抗病。二是防守時,對方按擠,我掤住不引,反用力抗擊或進攻,這也是抗病。 100,粘是怎樣解釋? 答:就是象膠水一樣粘住對方。推手中表現在按擠時,為防止對方意圖脫開我的控制,所以在按擠的同時要象膠水一樣粘住對方。 101,什么是丟??? 答:丟病有二種表現。一是在我按擠對方時,如果沒有象膠水一樣粘住對方,為丟。給對方以逃脫的機會。二是在我接對方的按擠時,不能夠連貼對方,而是自顧自的,機械化的離開對方手臂,探測不到對方的來勁,此為丟病。 102,連是怎樣解釋? 答:對方按擠過來,我要緊連貼對方的手臂。此為連。通過連貼才能探測到對方的勁道。 103,隨是怎樣解釋的? 答:在連貼對方的同時,要隨著對方的勁道來引化。對方高來我高引,對方低來我低引,決不發(fā)生頂抗之病。這是推手中箸名的“引進落空”的招法。 104,匾病怎樣解釋? 答:在進攻或防守都沒有掤勁,疲軟,散漫都為匾病。 105,沾粘連隨和丟頂匾抗這八個字在推手中處于什么位置? 答:這八個字包刮了推手的全過程。是每個推手者都要扎扎扎實實搞清楚的。是推手中極其重要的內容,練習者一定要弄清搞明,不能一知半解,不能含含含糊糊。 106,要想引化徹底,隨好對方的來勁,腰應當怎樣做? 答:首先要腰脊轉的好,圓活無滯。此項工作做的好,對方再大的勁都會被徹底引化的無影無蹤,其次是手,腳,胯的配合。 107,要想知道對方的勁道,從何探來? 答:從手上的粘著點,預知探來對方的虛實和勁道,這也是手的粘著點的目的。 108,推手中有“讓中不讓”的說法,是怎樣解釋? 答:如果對方用的是實手,我立既加以引化,決不硬頂硬撞的反擊,以免發(fā)生頂抗的病手。這就是讓。如果對方用的是虛手,準備后撤,我應該立即進行跟隨,決不讓對方有脫開的機會,造成丟的病手。這就是不讓。簡當的來說,就是讓實不讓虛。 109,讓中不讓在戰(zhàn)術上來講是一個什么內容? 答:敵進我退,敵退我進。 110,什么叫失勢,失機? 答:失去機會就是失機,優(yōu)勢變劣勢,這就是失勢。 111,失機,失勢是怎樣造成的? 答:在推手中得到了機會,要得機不饒人,盡快的抓住機會與時間去進攻對方。因為只有在得機,得勢的情況下,才能更有效的打擊對方。如果得到機會,犯猶豫之病,就會失去機會,失機就有可能造成失勢。失機失勢就是抓不住機會而造成的。 112,推手中如要放勁,在距離上有沒有規(guī)定? 答:在放勁時,手掌不要太超過自己的腳尖。且勁由脊背滲透到手臂,勁不要中斷,要有連環(huán)放勁之意。 113,在推手的過程中,對方的手能否觸及我身? 答:不能。不但不能使對方的手觸及我身,還要想方設法控制對方的重心,和設法牽動對方的重心而隨勁攻之。 114,推手時不能給對方觸及我身,但能否給對方貼進我身呢? 答:要有敢于給對方貼進我身的膽量。推手一搭手,就要有攻擊對方的辦法,在對方貼進我身時,也要有攻擊對方的辦法。 115,“即引即進”和“先引后進”,將對方引近我身旁,這種方法應當注意什么? 答:搭手稍微一引立即進攻,去打擊對方,這是一法。搭手后,將對方引之我身旁,受我控制,然后摧毀他,這又是一法。這種方法要盡可能的控制住對方雙手或一手,使對方的手因受我的控制而失去作用。 116,控制對方的雙手會取到什么作用? 答:使對方的雙手失去作用,而我的雙手卻能靈活多變。做好控制對方的身手后,就能遠不怕他,近也不怕他。能遠能近,我也能蓄能發(fā),能柔能剛,則推手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117,推手懂勁后,在運勁時要怎樣表現? 答:在運勁時要忽隱忽顯,要似有似無。就是看起來有勁,實際上沒勁??雌饋頍o勁,實際上有勁。要給對方摸不著勁道。 118,在推手中,掤勁是否能忽有忽無?給對方是什么感覺? 答:推手中掤勁要始終不丟。掤勁在整個推手中,只有大小之分,強弱之分別,決不能是忽有忽無的區(qū)別。給對方的感覺是處處有勁,且又不是拙勁,而是彈簧勁。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內勁”。還有人稱它為“涵勁”和“含勁”等等說法。 119,如果說在推手過程中,內勁做的好,純厚,是否能達到“人不知我,我能知人”的境地? 答:推手內勁足,就會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境地。 120,內勁的隱和顯是怎樣表現的? 答:所謂的隱,就是內勁給人的感覺就是似有似無。而顯,就是給人的感覺能發(fā)勁。能發(fā)就是顯。 121,達到懂勁的階段,能算達到什么標志? 答:一隱一顯,一柔一剛,給對方摸不著頭腦,此時就達到沾粘連隨的懂勁功夫。 122,達到懂勁后,再往后達到什么階段? 答:推手一般分為四個階段,再往后就是神明階段。 123,推手達到神明階段,給人又是什么感覺? 答:觸到何處都感到是圓,即是柔。但柔會立即變?yōu)閯側ス魧Ψ?。猶如練拳中的虛靈階段一樣,似有似無,似虛似實,似有心似無心,似有招似無招,無招又會變有招,柔中有剛,剛中有柔,令人難進又難退,難守又難攻。自己卻時時一片靈機,處處與對手密貼,粘走相出,卻意在人先。此時的推手功夫可以說大功告成了。 124,拳論把人體分為五弓,基體是怎樣分的? 答:上肢為兩張弓,下肢為兩張弓,身軀為一張弓。 125,整體勁是怎樣來的? 答:五弓合一才會有整體勁。拳論上說:“五弓合一整體勁,一動全動上下隨,能蓄能發(fā)剛柔濟,動如江河靜如岳”。 126,何為五弓合一? 答:五弓相互配合,協調一致,成為一家,成為一個整體,這就是五弓合一。 127,有了整體勁是一個什么樣的表現? 答:有了整體勁才能做到靜如山岳動如江河,才能一動全動,滔滔不絕的一氣呵成,才能“能蓄能發(fā),剛柔相濟”。 128,每張弓都有弓把,弓梢之分,作用是什么? 答:弓把是最吃力的地方,也是力的交合點,弓梢卻要兩節(jié)照應。 129,身軀這張弓,弓把和弓梢是怎樣分的? 答:弓把是命門穴之處,弓梢一是頸椎第一骨,另一處是尾閭骨。 130,上肢這張弓,弓把和弓梢是怎樣分的? 答:弓把是肘。弓梢一處是手腕,另一處是鎖骨處。 131,下肢這張弓,弓把和弓梢是怎樣分的? 答:弓把是膝,弓梢一是胯骨,另一處是足跟。 132,身軀的弓把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答:要用意念去貫注,要中正不偏,不倚,不搖擺。放勁時,勁由命門出到脊背而發(fā)于手臂。 133,身軀的弓梢要注意什么問題? 答:兩弓梢要上下左右對稱,不要上弓梢向左倚而下弓梢向右偏,要使上下兩弓梢保持一線,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中正,氣力才不會偏。 134,“氣貼背”是怎樣解釋? 答:放勁,發(fā)勁的蓄力,都是從命門處有上提之意,通過脊背傳至肩到手臂至手。這就是氣貼著背傳之的意思。 135,蓄勁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答:要防止突臀之病,也要防止哈腰駝背現象,勁由脊背而上,則襠合住勁,并中正不偏,這也是身弓的所為 136,手弓的弓把應該注意什么? 答:把意念貫注肘節(jié)之中,使之沉著,松靜。 137,手弓的弓梢應該注意什么? 答:在運動時,要前后對稱,相對相照。如:腕節(jié)梢向右轉,鎖節(jié)梢也跟著向右轉,避免手動身不動的乖離現象。 138,乖離現象的發(fā)生,在推手中會產生什么后果? 答:會因身手的分離,協調不能一致,不轉腰的卸力對方的來勁,導至卸不了,卸不掉對方的來勁。 139,手在松柔靈活中對腕的要求是什么? 答:要坐腕。因為只有坐腕才是手腕放長的唯一手段和方法,也是手腕產生掤勁的唯一方法和手段。 140,腿弓備好會有什么效果? 答:則膝部關節(jié)有力。膝部要前挺,前挺膝部才能沉髖,坐胯,而不突臀,才會沉穩(wěn),下墜,有力,合住勁。 141,在練拳和推手中,挺膝是否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答:前挺膝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往往會被人所忽視,但要注意挺膝不要挺過。 142,怎樣的標準為挺膝不過? 答:做弓步等步型時,膝部和腳尖大體垂直一線為正好,如果膝部超出腳尖為過。 143.如果不挺膝,不曲腿,做步型會有什么問題? 答:如做虛步,襠部就會不圓,會合不住勁,易放突臀之病,導至立身不正,中心偏依,如果要做弓步,不但要挺膝,還要沉髖,否則,身體會前俯,中心會前移,這是練拳和推手都特別忌諱的。 144,腿弓做好有什么好處? 答:腰腿之勁自然相順相隨,就能做好欲上先下,欲左先右相反相成,對立勻稱,勁也能自然由足跟起,主宰于腰,通過脊背,達到手指。 145,五弓誰為主,輔? 答:以身弓為主,手弓,腳弓為輔。 146身弓以什么為中軸? 答:以腰為中軸,上于兩膊相系,下于兩腿相隨,上下緊密相聯,中間自然相隨。 147,上于兩膊相系是什么意思? 答:以腰為中軸,做左右轉動,自如平準,兩手相隨擺動,象有一根牛筋栓在兩手中間一樣,掙也掙不開,想合時,中間又象有一個彈環(huán)一樣,合也合不攏,這也是內勁的表現。 148,練拳和推手是否每做一式都要五弓齊備? 答:都要五弓齊備。這樣才能形成八面支撐的蓄勁,源動于腰,周身勁才會整。 149,推手中,弧形引化,直線攻擊時的勁應注意什么問題? 答:周身勁要整而不斷,不要傳出斷斷續(xù)續(xù)的勁來。 150,如果傳勁時單求勁由足根一節(jié)一節(jié)傳之膝,到腰脊至肩手,并做出傳勁的模樣和形態(tài)對不對? 答:勁的確是由足根傳之到肩手,但如果把傳勁做出一節(jié)一節(jié)往上傳的形態(tài),還認為這是節(jié)節(jié)貫串,這是對節(jié)節(jié)貫串的錯誤的理解,是不對的。 151,正確的節(jié)節(jié)貫串應但怎樣做? 答:節(jié)節(jié)貫串一定要一氣呵成,相系不斷來使用否則必會斷勁。 152,一氣呵成相續(xù)不斷來做節(jié)節(jié)貫串,關健靠什么來操作? 答:關健靠腰的轉動而產生的離心力來達到一氣呵成,相續(xù)不斷。 153,節(jié)節(jié)貫串是否不配于一氣呵成來做? 答:不行。要嚴格遵守拳論上的“腰脊帶頭,內外相合的節(jié)節(jié)貫串”,并配合于一氣呵成相續(xù)不斷。在傳勁上,兩者不允許有片刻的分離。 154,拳論上是怎樣基體要求節(jié)節(jié)貫串的? 答:腰脊帶頭做節(jié)節(jié)貫串。腰脊帶頭意思為,腰要先動,帶頭動。不是和腿手一塊動,同時動,更不是腿手先動腰后動?;竞诵木褪菑娬{腰脊先動而手腿后動。只有這樣,才能產生離心力。才能做到一氣呵成,勁才會整,勁才不會斷。 155,區(qū)別腰脊帶頭是先動還是后動的標準是什么? 答:是看腰先轉動后出腿手,還是先出腿手后轉腰,或是腿手腰脊一同動,這三者,第一者為腰脊帶頭的正確標準。 156,腰和腿手在同一個時間同時動或腿手先動腰脊后動,都是在轉腰,為什不能稱為是正確的? 答:關鍵是腰脊沒有先動,沒有帶頭。 157,如果腰脊不帶頭的轉動,會出現什么問題? 答:會出現斷勁,會產生立身不正,中氣偏移,神態(tài)和神氣都會呆滯。 158,五弓合一在勁上面有什么要求規(guī)定? 答:是內外整體勁的基體規(guī)定。 159,練拳和推手是否都要遵守五弓合一的規(guī)定? 答:都應當遵守。五弓合一,靜時如山岳,穩(wěn)穩(wěn)當當,不偏不移的八面支撐之勢,一動則如江河濤濤不絕,相續(xù)不斷一勢高過一勢。 160,推手中,發(fā)勁的訓練要搞懂什么問題? 答:要搞懂“提與放”,“合與開”,“蓄與發(fā)”的毛盾統(tǒng)一關系。 161,練習推手是先練四正手還是先練四偶手? 答:應當先練四正手。只有認真的練好四正手,才是推手訓練的正確道路。 162,四偶手什么時間才可以訓練? 答:不要欲速,欲速則不達,不要連四正手的基本手法都沒有訓練好,就匆匆的,好奇的進入地偶手的正式訓練,要把四正手的功夫練純熟以后再進入四偶手的訓練。 163,如果匆忙進入四偶手的訓練會有什么樣的后果? 答:會因不懂勁別,把采,挒搞成拖,拽,頂抗,把肘靠搞成硬碰硬撞,四正手也因此而產生病手。談不上沾粘連隨和手眼身法步的運用,導致把推手演變成掰手腕,摔跤,相捕等一些比力氣的運動,給今后的推手進程發(fā)展設下了障礙。 164,柔順是怎樣解釋? 答:是柔韌,和順的意思。順達,不別別扭扭,不凸凸凹凹,不斷斷續(xù)續(xù)。且周身有彈性。 165,練習推手是先練柔化還是先練習發(fā)勁?? 答:先練柔化,后練發(fā)勁。 166,在推手中如遇機會需要發(fā)勁,應力求什么? 答:立求使對方雙腳離地,向后,向左,向右,向上,騰空 、摔出為最好,但這需要我自身有很堅實的基礎才能做到。 167,堅實的基礎是怎樣來? 答:是經過長期的練習發(fā)勁,研究和掌握提放,結合呼吸的方法,使氣力蓄的足,以勁蓄的足,呼氣發(fā)勁發(fā)的透,真切體會吸的足以見其巧,發(fā)的透以見其妙。蓄的巧才能發(fā)的妙。 168,“提”是怎樣解釋? 答:吸為提,就是吸氣時應提氣蓄勁。如:在吸氣時,意氣由后丹田提至肩,同時蓄勁。 169,“呼”是怎樣解釋? 答:呼為放,就是呼氣時把蓄的勁發(fā)放出去,以助拳威。如:呼氣時,把提至肩的意氣和蓄的勁發(fā)放至手。 170,什么是單練? 答:就是抽幾個式子,正面的,反面的,反復的,專練一蓄一發(fā)。 171,推手的訓練是否要對自己進行排打的訓練? 答:最好對自己的胸,肩,臀,背及手腳的排打訓練。 172,雙練是怎樣解釋?有什么不同? 答:研究發(fā)勁的正確程度,用兩人過招的方法,一個人給另一人喂招,來體會發(fā)勁的進展情況和純熟,正確,力度情況如何,并通過喂招的方法來提高自己的發(fā)勁能力,兩人對練就是所謂的雙練。 173,發(fā)勁還要知道什么要領? 答:要求勁力集中而猛透,尤其要求快速而沉穩(wěn)。 174,發(fā)勁時的意念怎樣處理? 答:意念要專一,思想要集中。 175.什么叫犯“猶疑之病”? 答:遇到得機得勢就要毫不猶疑發(fā)勁攻擊對方,猶豫不決,就叫犯猶疑之病。 176,什么叫動貴短? 答:一觸就發(fā),令對方來不及引化。 177,什么叫意貴長? 答:即使以經把人發(fā)倒在地,不要立即收式,要緊盯對方,在發(fā)勁時要有把對方放出十萬八千里之意,并準備連續(xù)放勁。 178,推手中的妙手是一個什么樣的境界? 答:即對方不見我動,而他以騰空被摔出。這就是妙手境界的表現。 179,妙手果真是不動就把人摔出去的嗎? 答:不是不動,只是動作極快的微動,動之微微,別人根本就還沒發(fā)現或不易發(fā)現,卻以被驟發(fā),這也是蓄發(fā)相變的功夫。 180,要想在練拳和推手都能達到心曠神怡的境界,呼吸的配合是否重要? 答:虛至虛靈,虛靈虛靜,漂漂然然,心曠神怡是跟呼吸的配合息息相關,緊密配合的。 181,開始初練拳或推手是否要配合呼吸? 答:初練者因套路的不熟悉,且又要求宜慢不宜快,此時可以采起自然呼吸法,不必配合呼吸,但要求呼吸舒暢,切不可憋氣。 182,如果需要呼吸配合,怎樣配合呢? 答:待到功夫純熟,逐步練就剛呼氣,柔吸氣,再往后,配合意念,做到柔行氣,剛落點,做到柔為提,為吸,為松,剛為放,為呼,為緊。 183,推手中什么為柔? 答:粘連為柔,接引轉化為柔,勁的纏繞為柔。為圓。 184,推手中什么為剛? 答:通過順逆纏產生的離心力和向心力的作用,發(fā)放對方為剛,為方。 185,呼吸是否影響剛柔的變換? 答:會影響。所以剛柔也要配合呼吸,極其自然,運用恰當,不要倒置呼吸。 186,妙手在剛柔運用上,達到什么境界? 答;方圓無形可見,剛柔無跡可尋,這就是妙手對剛柔的境界。 187,內勁這個名詞怎樣解釋? 答:內勁是蘊于內的一種勁,是太極拳學派特有的一個名詞,它是在神舒體靜的松柔,以意貫注且全身肢的放長,伸拔,鍛煉出來的掤勁之中。 188,彈性勁和韌勁分別在剛柔中怎樣表現出來? 答:柔中有剛為彈性,剛中有柔為韌性,柔中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彈性表現在柔中,韌性表現在剛中。 189,內勁是從什么的基礎上煅煉出來的? 答:在掤勁的基礎上,以意貫注。 190,內勁是否人天生就有? 答:并非是天生就有的勁。 191,內勁隱和顯的論說是什么? 答:內勁是隱于內的,看起來是柔,實則內在的質量如剛條。 192,內勁是否是有方向的? 答:內勁是和其它的力是不一樣的,內勁是隨人動而不斷改變方向的,其它的力,是有方向的,而且一旦發(fā)出,不達目地,或力的來源不減,它是不會改變方向的。 193,內勁為什么說是有方向的又是無方向的? 答:內勁在柔時是無方向,在剛時是有方向的。 194,弧形引化和直線攻擊在內勁上的方向怎樣區(qū)別? 答:弧形引化為柔,此時內勁無方向。直線攻擊是朝一個方向去的,此時為剛,此時內勁是有方向的。 195,內勁的充沛需要什么來支持? 答:內氣足,內勁就足,內勁的充沛是否,是和內氣是否充足分不開的。 196,內勁在外形上是怎樣表示? 答:它有著極輕靈而又不漂浮,沉著而又不呆滯的表現。 197,內勁主要靠什么練出來? 答:主要靠在練架子中來。 198,練架子怎樣練才能練出內勁來? 答:練拳習架要追求沉著而又輕靈,渾厚而又靈活的掤勁,就是我們鍛煉內勁的全過程。 199,在推手時,我一身以備五弓,沒有內勁行不行? 答:沒有內勁,即使做到了一身備五弓,掌握了蓄發(fā)有機的聯系,仍然是不能將對方“引之使來,不得不來,放之使去不的不去”的。 200,在推手的過程中,會出現只有被動沒有主動,這和內勁有沒有關系? 答:有關系。在推手中觸覺靈敏,當然非常重要,但如果缺乏一種渾厚而又輕靈的極柔軟而又極堅剛的,運勁如百練剛無堅不摧的內勁,就等于只有輕武器沒有重武器,只能防守不能進攻,甚至防守都防不住,想進攻又無力進攻的被動局面。其結果就是只有被動沒有主動。 201,內勁在推手中處于什么位置? 答:和練拳一樣,處于統(tǒng)帥,核心的位置。 202,太極論中所指的“兩儀”是什么? 答:它指太極有著陰柔輕靈的一面,如和風細雨,它又有著陽剛沉著的一面,如雷庭萬鈞之勢,兩者都有,兩者互用,最終的解釋就是陰陽,這就是太極論中所說的兩儀。 203,內勁還包括那些內容? 答:包括柔化剛發(fā)陰陽的全體,纏絲勁的沾粘連隨。 204,沒有內勁是否能引好對方的招法? 答:不但不能引化對方的招法,還容易被對方壓匾,而自己身法也會因被壓而遭到破壞,使自己處于失機失勢的被動局面而受制于人。 205,推手運動統(tǒng)帥是內勁,靈魂是什么? 答;所謂拳無功一場空,剛柔不具備,內勁不充實是經不起推手比賽考驗的,推手時的內勁是統(tǒng)帥,纏絲的沾粘連隨就是靈魂。 206,推手的原則是什么? 答:隨曲就伸,不犯丟頂匾抗之病這就是推手的原則。 207,內勁的內函是什么? 答:它是剛柔相濟而又渾于無跡,靈活善變的,用時身法要對頭,要兼?zhèn)鋭側崽搶?,互變,互為其根?/p> 208,推手過程能否軟化? 答:決不可。要做到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也無力,但掤勁不丟。意仍在人先。 209,推手過程要求不可有力,也不可無力,擇在其中,基體怎樣操作? 答:在實際操作中就是掤勁不丟。 210,什么是掤勁? 答:是由于全身肢的放長而產生的一種彈簧勁,猶如弓弦,這種彈性勁在太極拳中被稱為掤勁。 211,掤勁和掤手是否一回事? 答:不是一回事。掤手是防御對方進攻我的一種方法,掤勁是指放長以后,身肢產生的一種勁。掤手時一定要有掤勁,而掤勁不僅是用在掤手一種手法上的。掤勁是貫串于全部太極拳之中。 212,掤手的用法是什么樣? 答:在對方按來時,我掤架住對方,并隨著腰脊的轉動,采用纏絲勁的弧形引化。 213,什么是捋勁? 答:捋勁也是在身肢放長的條件下產生的。但它的運動方向是向內而不是象掤手那樣向外,捋是向自己的左,或右。 214,捋勁和掤手的勁方向是否一樣? 答:捋勁和掤手的手法恰恰相反,捋是向自己的身左或身右捋化,而掤手是向對方的方向掤住,并準備做捋化運動。 215,捋勁的用法是怎樣??? 答:當對方按來經我掤化,此時對方會感到不得力,他會變擠來對我繼續(xù)進攻,此時我經掤改為捋化,漸漸化弧形的捋化,將對方引至我身左或身右,方能把對方的勁化掉。 216,引進落空怎樣解釋? 答:把對方的勁引之我身旁并給于引化掉,使其勁落空,這就是引進落空。 217,在做捋化時應注意什么問題? 答:作捋的目的,就是要把對方引到自己的身旁,是誘敵深入,這時的手必須掤住勁,要注意在捋回時,不能使對方的手和我的手觸及我身,肘不許貼肋,肘尖不能移至身后,以免被逼,捋回時要坐實后腿,轉腰,落胯,襠步下塌并外碾,確實作好旋腰轉脊來引化對方的來勁。 218,擠勁怎樣解釋? 答:在推手中,我用按去攻擊對手,經對方掤化,我會感到不得力,不得勢,此時把前手為屈,后手貼于前手手節(jié)下,后手掌心向外,以助前手向前擠出,此勁為擠勁。 219,擠勁在平圓和立圓中手法有什么不同? 答:平圓時,手與肘平前擠,立圓時手在下肘在上前擠。 220,擠勁的后手為什通常是斜朝上的? 答:一是助前手的進攻,二是預防對方的攻擊,三是便于對方接手。 221,擠勁的腿法是什么? 答:此時應前坐,前腿為實,為弓步。 222,擠勁在防止匾病上取什么作用? 答:擠勁有時因自己的掤勁不夠,為避免發(fā)生匾病,采用雙手交叉來合力,目地就是加強掤勁,這樣既可以左右縫源又可以虛實互變的發(fā)勁. 223,按勁怎樣解釋? 答:用掌按在對方的手腕之上的手臂上,并以掌心為軸心,用掌的四周旋轉壓迫對方,尋找空虛. 224,按在推手中,雙手應按在對方的什么地方? 答:是以我的雙掌按住對方的一臂,在纏繞轉換的虛實中,一手要控制對方的腕關節(jié),另一只手要控制對方的肘關節(jié),使對方不易變活和還擊. 225,按時對自己的手臂有什么要求? 答:按勁時要求沉肩墜肘,虛虛籠住,不使拙力,長勁向前,向對方輕輕按去。 226,按時對自己的手掌有什么要求? 答:手中輕沉兼?zhèn)?,不但兩手要互換虛實 忽隱忽顯,單掌的周圍也要互換虛實,掌心要旋轉在對方的手臂之上,尋找對方的虛實,以便按出,迫使對方立身不穩(wěn)。 227,四正勁中,誰是主勁,誰是輔勁? 答:太極推手認為,掤,捋二勁是主勁,按擠二勁是輔勁。 228,四正勁中誰是引化勁,應注易什么? 答:掤捋二勁是引化勁,引化時襠勁要下沉,襠勁下塌,外碾,座實后腿,在腰胯變換重心時,同樣要注意,要使肩胯垂直一線,不要使身體前俯,后仰和偏移,保持立身中正。手臂輕柔,但不失掤勁。 229,手臂輕柔,但不失掤勁,怎樣理解? 答:柔不是軟,不是散,不是無勁,輕不是浮,不是漂,不是無根,太極所要求的輕柔不是疲軟,而是筋皮肉骨的放松,松開,伸拔,拉長以后產生的彈簧勁即掤勁來主宰整個太極運動。 230,在推手中是否也要含胸拔背? 答:完全需要。含胸拔背肘就不易觸及己身,腋下會留有拳頭大的空隙距離,此時就有旋轉的余地,否則,就沒有引的余地,掤勁也會大為減弱。 231,采勁怎樣解釋? 答:采勁從方向來講和擠勁相比,它們的方向恰恰是相反的,從手法上來講,采是雙分,擠是雙合,采猶如一只手把主樹枝,另一只手去采果實一樣,采勁的實質是擒拿關節(jié)的基礎,擒拿就是從采勁中發(fā)展起來的。 232,采勁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是在對方出偶出了方圓,重心不正,身體偏移,我就用采勁這種辦法,意圖使對方失去重心而搖晃,從而失去樁步處于劣勢之中。 233,采勁的基體做法是什么? 答:用手指勾拿主對方的手腕或手臂,乘勢,也是順著對方的勁,由輕突然沉重一采。 234,采勁的特點是什么? 答:借對方的力,順勢,順力,速度快,距離短,落點準,抖采對方。 235,采勁不能演變成什么動作? 答:決不能演變成死握住對方的手臂,拖,拉,拽。 236,采勁用的好,會有什么效果? 答:用的好,用的巧,可以牽動對方的腳根,造成對方失去重心而搖晃,從而也失去了樁步。 237,采勁對于初學推手者能否使用? 答:此法在初學者不且使用,功夫相當者可以相互試用,試用的目的是看看和檢查自己用的采勁是否正確和得當。 238,挒勁是怎樣解釋? 答:挒勁的特色是運用指掌的尖點以突擊的方式,在近距離向對方抖出,挒最好是抖擊,不是發(fā)勁。 239,挒勁的方向和采勁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答:是相反的方向,挒是在弧形消化對方勁后,斜向前,斜角轉,如拋物一樣。 240,捋和采的方向是朝自己的或其他什么方向? 答:捋和采是將對方,向我的左,右或我的身后跌倒。 241,挒和按是朝自己或其他的什么方向? 答:挒和按是朝對方的身后或身左,右,企圖使對方失去樁步而跌倒。 242,采和挒是否可以成為互補? 答:可以成為互補,互用,如果我在采對方時,對方有可能向他自己的方向掙扎,我可以立即將采變?yōu)閽?,順著對方的掙扎勁,順勁,順勢挒出。如我在挒對方時,對方有可能向我的方向掙扎,我可立即將挒改為采,順勁,順勢的采對方。 243,采和挒是否是互變互成,由對立達到統(tǒng)一? 答:采,挒同屬一種抖擊力的手法,方向是矛盾對立的,但卻恰好給于兩勁的互補,采遇阻時可用挒,挒遇阻時可用采,是互變互為的,由對立而達到統(tǒng)一。 244,肘勁是怎樣解釋? 答:肘靠與采挒同屬偶手,肘擊一般是因我掤勁不夠,被對方壓匾,或我的重心己被對方牽動則出了方圓,有失勢之感,而采起的一種自救中攻擊對方的手段。 245,肘和靠是否能主動攻擊對方? 答:一般沒有特別好的機會,不會主動攻擊對方的,多數是在自救中攻擊對方。246,肘擊對方一般是打擊對方的那里? 答:一般打擊對方的“人字地”。 247,什么是人字地? 答:武術把人體分為:天門,地戶,人字地。天門指頭部,地戶指腹部,人字地是指胸肋。 248,如果出肘,另一只手應該怎樣配合? 答:最好另一只手搭在出肘的手背上,以加強進攻的力度。 249,用肘勁是否要謹慎使用? 答:用肘是很容易傷人的,要謹慎使用。 250,靠勁怎樣解釋? 答:凡是用身體的某一個部分,以抖擊的震彈力去打擊對方都稱為靠。 251,靠是否有多種? 答:靠有多種,有肩靠,背靠,臀靠,胸靠等等。 252,靠是否是主動攻擊對方的武器? 答:不是主動攻擊對方的武器。因為靠是用身軀的部分去攻擊對方,雖然威風八面,但就象將帥親自出馬一樣,氣勢雖逼人,但在攻擊對方的同時,把身體已經暴露給對方,其實是很危險的,身軀猶如將帥,平時都是靠士兵來保護的,現在竟到了親自出馬的地步,如果說不是特別好的機會給你去使用,那么你用了靠勁去攻擊對方,本身就意味著危險和無奈。 253,靠勁一般在什么時侯使用 答:多數是因我一臂出偶,另一臂又無法支援,或因自己出偶,出了方圓,重心已被對方牽動,處于失機,失勢之中,不得已,才運用身法去靠擊對方。 254,靠勁有人愛用肩靠,肩靠有幾種? 答:肩靠分為:前肩,側肩,后肩三種。 255,用肩靠應注意什么問題? 答:必需注意靠出去的時侯,重心不要偏向一邊,也不要把靠變?yōu)樽不蝽?,要貼靠對方,用抖動的震彈力。 256,在對方處于什么局勢時可以用肩靠? 答:要針對對方的重心,最好是在對方失重心的情況下順勢使用。 257,使用肩靠時,其余部分怎樣配合? 答:肩靠時,必須襠勁下沉,且坐胯,落胯,身法中正,前肩,側肩靠出時,肩部不可超出膝蓋尖,且注意自己的重心,以免有落空之感。 258,“七寸靠”是怎樣使用? 答:但我被捋而傾失勢時,可隨機趁勢進步插步于對方襠下,俯身用前肩挑對方小腹,同時雙手抱住對方的雙腳或單腳以便把對方向后挑仰倒或跌到. 259,“背折靠”是怎樣使用的? 答:在遭遇被采時,為了不使勁回掙,而是順著對方的勁,上步,背轉身軀,為自然解脫被采的一種方法,同時又得到攻擊對方的機會。在沖擊中,突然轉身,轉折發(fā)勁,是一招兩用的一個方法,即能解脫采勁,又能用背,通過轉體來攻擊對方. 260,背折靠名詞是怎樣解釋的? 答:背折靠是躍起轉折身軀,以背出擊,故名背折靠. 261,用靠勁時腰腿部應怎樣配合? 答:腰腿要乘勢粘貼對方的身肢,俟對方微動時立即發(fā)勁,必要時,步法要及時跟進,侵占對方地盤,占住對方方位,此時發(fā)勁,干脆而不失自我重心。 262,歷史上有無以肩靠,肘擊而箸名的? 答:肩靠,肘擊在推手中都是乘勢而用的招法,雖然歷史上也有以肩靠,肘擊而箸名的太極拳家,但一般說來,也都是被逼失勢而隨勢采用的。 263,貼身靠打總體上有幾種? 答:太推手中,凡是手腕出了方圓而失勢,就用肘擊對方。肘擊又出了方圓,又處于失勢,隨之用肩靠,背拆靠,臀靠,胸靠,七寸靠,都是貼身靠打。 264,肘擊,靠打,在歷史上被稱為什么人才敢用? 答:凡是肘擊,靠打去攻擊對方,都是深入虎穴,勢險重重,在歷史上曾有人稱“潑皮,膽大,功夫純的人才敢用。”這種方法,雖然有一定的威力,但應用不善,危險立現,故,不是正手。 265,采,挒,肘,靠不是正手,誰是正手? 答:推手雖有八勁,而基本上是以掤,捋,擠,按為四正手。而為善。 266,為什么說四正手的掤捋為主勁,按擠為輔助勁? 答:太極推手的特點,專長是講究先引后進,內家拳都是講究后發(fā)制人的。掤捋二勁符合太極拳這內家特點這個宗旨,不強為,不努責,不鼓勁,講引化,講卸勁,重柔順。所以說,掤捋二勁是四正手的主勁。 267,太極推手是否符合太極陰陽之理? 答:縱觀太極推手八勁,以四正手為主,而四正手又以掤,捋為主,掤即是纏絲勁的順纏,捋是纏絲勁的逆纏,掤用的是離心力,捋用的是向心力。逆從,順來,相反相成,相互矛盾,而又相互統(tǒng)一,終究符合太極的陰陽之理。太極的本身就是矛盾,對立統(tǒng)一的象征。 268,八勁用法的口訣是什么? 答:向外有掤勁,向內有捋勁,向下有按勁,雙合是擠勁,雙分是采勁,發(fā)出有挒勁,手腕出了方圓有肘勁,肘擊出了方圓有靠勁。 269,八勁相互轉化的口訣是什么? 答:1,你按我掤2,你掤我按或變擠3,你擠我捋4,你捋我化,5,你化我失重變肘擊,6,你肘我挒7,你挒我采,8,你采我靠,9,你靠我閃。以上只是參考的口訣,應用在實際中有千變萬化的瞬變,應活用。 270,太極推手名家為了推動太極推手運動向前發(fā)展,總結和概括了四項基本原則? 答:1,太級推手是“矛盾與開合”。2,太極推手是“理論與實踐”。3,太極推手是“急緩粘走”。4,太極推手是“沾粘連隨”。 271,太極推手為什么被認為是“矛盾與開合” 答:太極兩儀,貫徹著太極推手的全過程,如:順逆,剛柔,輕沉,方圓,虛實,快慢,開合,收放,等等,無不是矛盾對立的,但經過開合運動,從矛盾又達到了統(tǒng)一和協調。所以,推手就被認為推手的全過程就是“矛盾與開合”的全過程。 272,太極推手是否一達手就進入矛盾對立的過程? 答:兩人一達手,每貫徹一個動作,兩人都在不停的調和矛盾,一方順纏,另一方逆纏,一方做方,另一方做圓等等,無休止的調和以達到統(tǒng)一。它調和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做開合運動。 273,推手時雙方對練過程中,是不斷產生矛盾和調和矛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它是否有著嚴格的規(guī)矩與要求? 答:它是有著嚴格的規(guī)矩與要求的。太極論中說“無過能及”“隨曲就伸”就是指動作必須符合沾粘連隨,而要做好沾粘連隨則又要做好無過能及。有人也稱此是無過無不及。 274,什么叫無過能及? 答:推手和練拳一樣,做任何動作都應該做到應到的位置,或者說動作做到位,不過頭,也能做到位置,這就是無過能及。 275,無過能及和病手有什么關系? 答:無過就是在推手中沾的恰好,沒有超過,也沒有不到位,如果超出了方圓,為病手“頂”。比如,按擠出了方圓為過,為頂病,如沾不到位,就會觸及不到對方,不及就犯丟病。 276,隨曲就伸怎樣解釋? 答:對方按擠過來,我隨著對方的來勁,曲肘捋化,這就是隨曲,捋化后適勢得機,轉入按擠,轉入按擠時的手臂由曲變伸,此時就是伸。 277,太極論中敘說的口訣,正對無過能及,沾粘連隨,隨曲就伸,丟頂匾抗是怎樣寫的? 答:1,無過是沾勁,過了是頂勁。2,能及是粘勁,不及是匾病。3,隨曲是連勁,不隨是丟病。4,就伸是隨勁,伸的太早是抗病。 278,太極論對太極推手的第二個基本原則“沾粘連隨”基體是怎樣解釋的? 答:推手的一切過程,都必須沾粘連隨,不丟,不頂,不匾,不抗,會神聚精,運我虛實,松沉圓活,這就是太極論中所講的推手第二個基本原則? 279,太極推手被稱為是“四功手”的是什么? 答:沾粘連隨。 280,太極論對推手中的柔剛,粘走,急緩的關系是怎樣敘說的? 答: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萬化變端,而理一貫。 281,要做好“四功”防止“四病”其重點是那里? 答:就是在人剛時,我用柔而引之,化之,卸之。這化,引,卸就被稱著是“走”這里提醒我們,在受到攻擊時,要用卷合作用,同時也為了聽勁,然后順勁,順勢的順著對方的勁,引,卸,化,走干凈后,才能轉入進攻,這也是轉進如風,引進落空的關健。切勿人剛我也剛,動急則變成慢應,等一些錯誤的動作來應人的招法。 282,太極論指太極推手的第三個基本原則是什么? 答:急,緩,粘,走。 283,急緩粘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急則急應,緩則緩隨,不管是急動,還是慢動,“粘”這個字始終不丟。不管是急動,還是慢動,都要象膠水一樣粘住對方。 284,練拳和推手是否要有一套正確的理論來指導自己?并通過鍛煉,總結,體會,來運用到實踐中去? 答:要有一套正確的理論來指導自己,并通過學習運用到實踐中去。切勿不加分析的聽取一些學道不深的,甚至有些胡編亂造的人錯誤言論。 285,練拳和推手只重實踐,不重視理論學習對不對? 答:練拳的人,不但要重視實踐,也要重視理論的學習,不通過學習來指導自己和修正自己,僅憑個人的理解,不學習前人幾百年來的精華,這不僅是進步的問題,很可能使自己陷入局限性,給自己設下了障礙。 286,推手只埋頭苦練是否能成功? 答:練習推手,從生疏到熟練,再到懂勁,最后到達神明,這不僅僅是靠埋頭苦練能練出來的,僅僅埋頭苦練,少學習,少研究,不會豁然貫通。推手的全過程,是學習一實踐一再學習一再實踐。這樣反復學,練,最后才可能得心應手,信手而應,自動應招,不需經頭腦考慮,就會自行做出正確的應法,此時才能說是成功二字。 287,神明階段是個什么樣的階段? 答:是推手的最高級階段。這是長期以來的實踐,揣摩,和理論的學習,研究而最后達到豁然貫通的結果。 288,太極推手的第四個基本原則是什么? 答:理論與實踐。 289,要運用四項基本原則要做好那六點? 答:1,虛領頂勁,2,立身中正3,隱柔顯剛,4,運我虛實,5,粘隨化勁,6,精神提起。 290,虛領頂勁的意義何在? 答:頂勁虛虛領起,則精神自然提起,同時氣沉丹田,由于上頂又下沉,意念使身軀放長,身軀放長以后,就產生了掤勁形成彈性,去掉了硬邦邦的僵力,拙力。又去掉了疲軟的軟勁,精神自然提起的同時,內氣就會充足,內氣足,內勁才會足,若不用內勁,靠硬邦邦的僵力拙力,或是疲塌的軟勁,就做不到沾粘連隨,也不能聽探到對方的來勁,從而也不會懂勁。 291,立身中正意義何在? 答:立身中正,安舒,具有八面支撐之勢,在推手中身體才不會偏倚一方,更不會依賴著對方的身手上。比如推手時,自己不掤住勁,而是把手搭放在對方的手臂上,隨著對方的轉動而轉動,如果這樣,就會被對方所懂勁,且身軀如偏移,就不能順遂運用粘走功夫,其害無窮。 292,推手時神氣要內隱,外顯,意義何在? 答:推手時,在神氣方面,要內隱則柔,外顯為剛的前題下,做好剛柔互變,憑著剛柔互變的功夫,靠著掤著勁的手臂去接觸對方,則自己不給對方知道自己的勁道或是柔或是剛的變化。 293,推手時的虛實意義何在? 答:推手時要求做到雙手有虛實,兩足有虛實,一手一足也要有虛實。要形成處處有虛實,這是問勁,懂勁,化勁的基礎。虛實是推手及練拳的動力來源。 294,推手時腿的虛實主要表現在那里? 答:如果進擊按擠時,前足逐漸變實,后腿逐漸變虛的弓步。引化對方時,后腿又由虛逐漸變實,前足由實變虛的虛步。295,推手時是否要一直刻意的注意虛實的變化? 答:虛實功夫訓練純熟以后,就不必特意的考慮自己的手,腳,或一手一腳的虛實。只要注意一手,其它的一手和雙足會隨著熟練的程度自然跟隨。 296,推手時,怎樣才能符合沾粘連隨的化勁要求及避免發(fā)生丟頂匾抗的四病發(fā)生,和如對方高或低來進擊我,我如何引化? 答:對方仰來則高引,引化時給對方有高不可攀的感覺,而叫他有失重之感。對方俯來我則下引,給對方有如臨深淵的感覺,搖搖于墜。對方如逼進,則給對方有虛空感,使對方使不出勁來,有摸不著底之感。對方如退走時,則又有粘逼之感,覺的處處有挨打的可能。這樣做好了,就符合了沾粘連隨的化勁要求,同時也可以避免丟頂匾抗的四病手發(fā)生。 297,推手時的精神提起,對周身有什么好處? 答:推手時精神必須提起,周身才能輕靈貫通,周身要象被形容的“一羽不能加”的敏感,同時又要螺旋不斷運動。 298,對旋轉二字,太極論有何評說? 答:旋轉似如“蠅蟲不能落”之勢。 299,推手時如不旋腰轉脊的轉動,動作表現的遲滯不靈的后果是什么? 答:若不能旋腰轉脊的轉動,且動作遲滯就不易引化對方的來勁,失去了纏絲勁的技巧,失去了進擊和化勁的技巧。 300,太極推手必須遵循太極兩儀的內容是什么? 答:能化還要能發(fā),能柔還要能剛,如果能化不能發(fā),能柔不能剛,都不是太極兩儀。 301,太極推手和其它運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答:它不是比力氣,它純粹是比技巧。整個推手的過程沒有一個動作,沒有一招式是比力氣而形成的拖,拉,拽,撞。 302,太極是否是順應自然而又克制自然? 答:是的。 303,太極順應自然又克制自然表現在那里? 答:自然界中,壯欺弱,慢讓快,都是自然界的本能,不是技巧的本能,所謂的技巧是順應并又能克制自然以達到弱勝強,慢勝快。 304,根據什么原理,完成四兩撥千斤的? 答:是根據扛桿的原理,用螺旋轉化的辦法來做好四兩撥千斤的。 305,根據螺旋來化解,柔化對方的來勁在推手中被稱謂什么? 答:稱為化勁,引化,卸力,化解等, 306,要有什么技巧,才能有以輕化重的功夫? 答:有了化勁的技巧,才可以有以輕制重,以慢制快,以弱勝強的功夫。 307,以慢制快它的原理是什么? 答:太極推手是充分利用離心力和向心力,并以腰脊為中軸,使一切行動都走內圈,走內圈好比體育場上的跑道,跑內圈的人看起來慢,但由于他的距離短,所以仍能勝過跑外圈的人。這是內家拳“后發(fā)制人”的特點,也是為什么能以慢制快的關健所在。 308,什么是雙重?。?/p> 答:在推手時,雙方纏繞,你來我往,你按我引,你進我退,這才是正確的推手方法。如果在推手時,雙方僵持不動,這就為雙重病。 309,雙重病是怎樣發(fā)生的? 答:是由于姿勢上和勁別上發(fā)生了抵抗而形成的一種病象。 310,雙重病的后果是什么? 答:發(fā)生雙重病,就使推手不能繼續(xù)下去。 311,怎樣解決雙重病的現象? 答:首先在身肢上必須“立如稱準”。 312,什么是立如稱準? 答:頭為準頭,腰如根株,兩膊相系的掤著勁,使自己形成象一架水平儀一樣的身法。 313,立如稱準是干什么用的? 答:用這種方法來探聽對方的輕重,沉浮,對方如重,沉,我則引之,對方如輕浮,我則進之。 314,發(fā)生雙重病象,在步法上怎樣處理? 答:步法上結合活似車輪,上肢兩膊相系的旋轉纏繞,下肢的兩腳緊緊相隨變換,猶如水平儀裝在車輪上一樣,可以前后,左右,上下的旋轉,步隨身轉,身隨眼動,身眼相隨,手腳相隨,旋轉進退自如。 315避免雙重病的關健是什么? 答:能引,能隨。 316,怎樣預防雙重?。?/p> 答:首先在勁別上要了解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的道理,以達到粘走統(tǒng)一。統(tǒng)一了粘走,就可以隨時互變,雙方都象膠水一樣粘在一起,才可以聽勁,通過聽勁探得對方的勁道,采取相應措施,粘纏引之,決非對方按來我擠去的比力氣,從而使推手處于僵持階段,你虛我實,你實我虛,你進我退,你退我進,這樣粘走纏繞就可以避免雙重病的發(fā)生。 317,《太極論》對粘走是怎樣敘說的? 答:太極論對雙重病的粘走理論是這樣敘說的:“欲通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互濟,雙方懂勁”。 318,粘走統(tǒng)一是怎樣來的? 答:粘走統(tǒng)一是由纏絲勁而來的,統(tǒng)一粘走,就可以隨時互變。 319,聽勁在推手中是否重要? 答:非常非常的重要,不但要會聽勁,而且要會懂勁,把聽來的勁做出判斷,立即做出反映,并采取相應的措施,要善于在瞬間就變化。 320,粘走統(tǒng)一其中心內容是什么? 答:總體上說,對方如向他自己的身左身右或身后的方向做勁,我則順纏粘隨,對方如向我的身左身右或身后做勁,我則逆纏連隨引之??傊?,在推手中,雙方不能發(fā)生頂抗,比力氣,掰手腕,能粘走統(tǒng)一是防止雙重病的最好的辦法,也是由避免雙重而得懂勁的階段。 321,稱“神明”階段是推手的高級階段,它是怎樣來的? 答:我們從不熟悉,不協調,逐功夫越來越深厚,手眼身步法的運用越來越靈敏,在往后達到懂勁的階段,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漸達到隨心所欲的地境,不特意經過大腦的設計,按排,而是見招折照,有招進招的隨心所欲,似有心似無心,似有意似無意的境階,這就是神明階段。它是經過長期的刻苦訓練,學習,研究,揣摩而來的。 322,要達到神明階段,是在什么基礎上向前發(fā)展的? 答:要達到神明階段,是在熟悉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理論和實踐的研究,通過客觀的摩到主觀的揣,使客觀和主觀得到統(tǒng)一,由實踐中來的功力,造型,經驗,漸漸到隨心所欲,以達到自動化的神明階段。 323,推手到了神明階段,辯別舍己從人的界線是什么? 答:舍己從人,不是受制于人,這就是舍己從人的界線。 324,沾粘連隨和舍己從人有什么關系? 答:舍己從人是產生沾粘連隨的基本要求。 325,舍己從人特別強調的是什么? 答:舍己從人是有分寸的,是有限度的,不能一味盲從,從人是有原則的。 326,從人的原則是什么? 答:從近不從遠。其意義,遠則是孤軍深入,很容易出方圓的,會給別人造成利用的機會,則又會被受制,是授人以柄。 327.學練推手的全過程,應當怎樣進行? 答:應當按部就班,循序漸進,訓練的進度和初練的速度都不要快,欲速則不達,不要強為,要踏踏實實,按規(guī)距,論理論,講實踐,又要靈活的去訓練,必然達到推手的最高階段。 有關為拳友提供的免費電子版 |
|
來自: 文苑書店66 > 《太極養(yǎng)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