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韓信很火啊,我們來說說他吧 韓信的人生,是一直都在戰(zhàn)斗的,自從他登上拜將壇的那一刻,楚漢相爭的大幕便緩緩拉開。 韓信 韓信通過分析,說服劉邦與項羽撕破臉皮,還為劉邦部署了進軍的方案,漢軍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平定三秦,攻取中原。 但之后劉邦不小心玩脫了,在彭城高地被項羽用騎兵反殺,逃跑中狼狽至極?!皾h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薄5n信又及時出現(xiàn),在滎陽擊破楚軍,維持了戰(zhàn)線穩(wěn)定,保全了漢軍主力(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 劉邦 項羽在齊王事件中二十萬大軍敗于韓信之后派人游說韓信,希望韓信能背反劉邦,進而三分天下,被韓信拒絕。他的謀士蒯通也試圖說服韓信背反劉邦,同樣被拒絕,有趣的是,韓信兩次的說辭極為相似。 項羽
當年我為此感慨,可憐韓信一代名將,奈何因為幾件衣服,幾頓飯誤了一生。但是現(xiàn)在想來,韓信的上述表態(tài)只不過是找個借口罷了,他自己很清楚自己的斤兩,劉邦和項羽的班底不是自己能比擬的,如若真三分天下,他一定是最弱的,也是最沒有希望活到最后的。倘若他真的忠誠,劉邦被楚軍圍困在滎陽時,韓信為何還要以平趙之功請立張耳為趙王,而不是迅速率軍南下馳援劉邦? 劉邦甚至自稱漢使,闖入韓信的軍營“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fā)者擊齊?!眲钏诘闹鲬?zhàn)場危如累卵,還要親自到下屬的軍營奪符收兵,他的內心幾乎是奔潰的。而且劉邦之所以能夠逃出滎陽,全靠紀信假扮自己吸引了項羽的注意力,結果紀信被項羽給活活燒死了,不收拾韓信,紀信簡直死不瞑目。 在漫長的對峙之后,精疲力竭的楚漢雙方締結了和平協(xié)議,約定以鴻溝為界,各自罷兵。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計策,撕毀與項羽的和平協(xié)議,與韓信、彭越約定一同追擊楚軍,結果這兩個坑貨按兵不動,劉邦再次被反殺一波,坐困固陵。 感覺有如嗶了狗的劉邦不得不采納張良之計“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zhàn),則楚易敗也?!?/strong>韓信于是發(fā)齊軍三十萬共圍楚軍十萬于垓下,這種隊友換我我也受夠了。韓信打仗的動力全部來自于加官進爵,而非對劉邦的知恩圖報。 公元前196年,陳豨謀反,劉邦親征,呂后誅殺韓信于長樂鐘室,遣人帶韓信首級送往前線。宮使行至靈石城南高壁嶺逢劉邦凱旋,遂葬于嶺上,隨從軍士每人捧土一掬即堆成墓,此處后來被稱為“韓信嶺”或“韓侯嶺”。一代名將,落得如此下場,讓人唏噓。再細想此事,劉邦還沒翹辮子,呂后哪來的膽子殺朝廷重臣。至于韓信謀反之事我并不相信,韓信據有齊國,楚漢對峙的時候不反,被奪去兵權之后才造反,這不是大寫的作死么。所謂“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和“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于呂后”,恐怕這一切都是劉邦的授意,只不過需要一個口實罷了。 韓信的“忠誠”,自始至終都是一種對得失的權衡,只有出的價碼足夠高時才能得到韓信的“效忠”,投奔項羽未受重用,便棄楚歸漢;在漢軍同樣未受重用,便再次逃跑。從這個角度看,蕭何堪稱識人有術,讓劉邦來了一出當眾拜將,韓信過足了癮裝夠了逼。然而命運是最好的諷刺小說,韓信并不知道自己也會因為蕭何而死,有道是“能用能誅誰計策,嗟君終自愧蕭公”。 對于韓信的評價,我以為還是司馬光說的最好:
韓信的一生就是太過注重于利益得失,每做一件事都要有利益才做,這才導致了他的敗亡。 |
|
來自: 昵稱27106408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