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泄瀉 臨床表現(xiàn):腹痛腹瀉月余,脹滿疼痛,痛則欲瀉,瀉則痛減,日7-8次,夾粘液,時(shí)反酸惡心,舌淡紅,苔薄膩,右關(guān)脈弦。 此木旺土虛,肝木乘脾,擬平抑肝木,培脾補(bǔ)土。 處方:陳皮10克 白芍30克 防風(fēng)10克 白術(shù)12克 服藥3劑知,6劑愈。 分析: 本證辨證眼目:1、痛瀉并見;2、右關(guān)脈弦。 2.泄瀉(慢性腸炎) 臨床表現(xiàn):常年便溏,日3-4次,少腹痛,一痛即泄,不暢,雖瀉而腹痛不減,白色粘液,面色晦滯,脅脹痛,口干不欲飲,舌暗紅苔白膩,脈弦小澀。 乃腸有滯熱,熱灼津液下注為利,兼肝郁氣滯疏泄不利,氣郁化火。治以瀉熱破結(jié),“通因通用”,散結(jié)理氣。 處方:大黃2克 丹皮12克 冬瓜仁30克 桃仁14克 銀花15克 柴胡12克 枳殼10克 木香10克 服藥10劑癥除,大便日1次,后以調(diào)理脾胃善后,數(shù)劑而愈。 分析: 本案辨證應(yīng)抓住:1、腹痛泄瀉,泄后痛不減,大便不盡。此邪阻腸絡(luò),氣機(jī)郁滯之象;2、舌暗紅,脈弦小澀,乃腸有毒熱,挾有瘀滯之物。 3.泄瀉 臨床表現(xiàn):大便日少則3-4次,多則十幾次,大便之后,繼下棕褐色油脂大便,所下多少以飲食肉菜多少為憑。偶或矢氣從肛門迸出油脂。大便色黃白不成形,肛門灼熱與下墜感,納佳,每日主食半斤以上猶不覺飽,身體怯弱,舌紅苔黃,脈弦大數(shù)。 為肝膽之火下迫腸陰,劫奪腸脂,頗似古人所謂“解 ”之病。 處方:生山藥30克 麥冬30克 沙參15克 玉竹15克 石膏15克 炙甘草6克 白芍18克 烏梅6枚 黃連4克 服藥 5劑知10劑愈。 分析: 本例瀉油便伴灼肛,結(jié)合舌脈,為肝氣疏泄太過,大腸傳導(dǎo)失常。氣有余便是火,肝膽有火,下迫腸腑,必劫奪腸中陰津油脂。治應(yīng)瀉肝中之火而堅(jiān)腸中之陰。劉老用“連梅湯”加減。烏梅、白芍酸柔肝,且收斂止瀉;黃連清肝膽之火,又堅(jiān)陰厚腸;石膏清胃瀉熱;山藥健脾止瀉;沙參、麥冬、玉竹益胃腸之陰。此燥濕相濟(jì),使肝氣平而疏泄有序,腸陰固則瀉止。 4.泄瀉(神經(jīng)性腹瀉) 臨床表現(xiàn):某女,64歲,身體胖,患腹瀉十余年,情緒緊張和勞累后發(fā)作,發(fā)作時(shí)每日泄瀉無度,甚至30至40次之多,隨情緒緩解,腹瀉亦逐漸緩解。屢次大便化驗(yàn)無明顯異常,西醫(yī)診斷為神經(jīng)性腹瀉,中西醫(yī)藥治療均無明顯效果,遂請(qǐng)劉公診治。 查患者脾胃素弱,食量較小,食稍過量則完谷不化,心下常覺痞悶不適,噫氣頻頻,時(shí)有干嘔,腸中轆轆作響,水瀉日行十?dāng)?shù)次,腹不痛,身無熱,小便少,不思飲食,按脘腹膨脹,重按無物,舌質(zhì)淡胖,舌苔水滑,脈細(xì)無力。 證為脾虛失于運(yùn)化,中焦升降失司,水邪流于腸間,發(fā)為脘痞而水泄。 處方:生姜15克 干姜3克 黃連6克 黃芩6克 黨參9克 炙甘草9克 姜半夏9克 白茯苓18克 大棗7枚。 服三劑,水泄減輕,僅日瀉二三次,食欲好轉(zhuǎn)。連服六劑,水泄及諸癥全失。 分析: 本案腹瀉,十余年遷延不愈,情緒緊張而發(fā)作,屬肝胃不和、脾虛不運(yùn)。生姜瀉心湯本由小柴胡湯加減而來,變?cè)瓉砗徒獗砝餅楹徒庵兄萆舷?,重用生姜以之溫胃散水,劉公加入茯苓,意在加?qiáng)健脾利水之力。果然切中病機(jī),一投見效,再投十年沉疴得起。 5.泄瀉 癥狀表現(xiàn):因便秘用甘油潤(rùn)通,服藥后下油性稀便,日3-4次,已半月,口干乏力,大便時(shí)肛門酸脹,舌邊紅苔白,脈弦軟。 此損傷腸胃,升舉無力,使氣津受損。治以收斂固澀,氣陰雙補(bǔ)。 處方:烏梅10克 黃連10克 牡蠣30克 麥冬10克 沙參10克 白芍12克 甘草 10克 黨參10克 服藥3劑而愈。 分析: 患者年高,氣陰不足,不任滑利峻藥,誤用之反致瀉下不止,日久氣陰更傷,此為虛泄,治當(dāng)收澀止泄,兼養(yǎng)陰生津扶中,以防虛脫。烏梅、白芍、牡蠣酸收止泄,兼養(yǎng)陰津;黃連堅(jiān)陰厚腸。 6.下利(潰瘍性結(jié)腸炎) 臨床表現(xiàn):腹中冷痛,下利日數(shù)行,少許粘液,兩脅痛,口渴,欲吐,舌邊尖紅,苔白 膩,脈沉弦。 為上熱下寒。治以清上溫下,升降陰陽。 處方:黃連10克 桂枝10克 半夏15克 干姜10克 黨參12克 甘草10克 大棗12個(gè) 柴胡10克 服藥7劑,腹痛下利嘔吐明顯減輕。仍口苦,口渴,脅痛,以柴胡桂枝干姜湯清膽熱溫脾寒,7劑而愈。 分析: 黃連湯證“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寒)”的“腹中痛,欲嘔吐”,與本例相符。 7.下利(慢性菌?。?nbsp; 臨床表現(xiàn):水樣便日3-6次,少許膿血,里急后重,腹部壓痛,左下腹為甚,畏寒,發(fā)熱(37.5℃左右),舌紅苔白,脈沉弦。 為脾臟氣血凝滯,木郁土中。治法:調(diào)脾胃陰陽,疏通氣血,并于土中伐木。 處方:桂枝10克 白芍30克 甘草10克 生姜10克 大棗12個(gè)。 服藥2劑下利大減,3劑后大便基本成形,少腹里急消失,服至4劑諸癥愈。 分析: 下利日久,致脾胃不和,氣血不調(diào),腹瀉而痛,里急后重,為脾家氣滯血瘀之象。脾家氣血不利,使肝木之氣不達(dá),故脈沉弦。又因久利傷陰,氣血郁滯,脾陰不和,故舌紅。用桂枝加芍藥湯調(diào)和脾胃,疏通氣血,益脾陰,平肝急,兼能疏泄肝木。本方運(yùn)用應(yīng)抓住脾胃不和,氣血不利,肝木乘土三個(gè)環(huán)節(jié)。 8.產(chǎn)后下利 臨床表現(xiàn):崔XX,女,35歲,因產(chǎn)后腹瀉誤以為脾虛,屢進(jìn)溫補(bǔ),未能奏效。視其舌質(zhì)紅絳,苔薄黃,切其脈沉而略滑。初診以其下利而又口渴,誤作厥陰濕熱下利,投白頭翁湯不甚效。至第三診時(shí),聲稱咳嗽少寐而下肢浮腫,小便不利,大便每日三、四次,口渴欲飲水。思之良久,乃恍然大悟, 此證非虛非濕,乃豬苓湯(咳、嘔、心煩、渴)之證?!秱摗返?19條說:“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焙螞r下肢浮腫,小便不利,水證之情具備無疑。 處方:豬苓15克 茯苓20克 澤瀉15克 滑石16克 阿膠10克(烊化)。 此方服五劑,腹瀉止小便暢利,諸證悉蠲。 分析: 本案下利為少陰陰虛,水熱互結(jié)所致。少陰為心、腎兩臟,腎主水,若腎陰虛,一方面使腎氣不充,失于主水之功,可致水液內(nèi)停;另一方面,腎陰虛不能上濟(jì)心火,心火亢盛,又可產(chǎn)生內(nèi)熱。邪與內(nèi)熱相互搏結(jié),形成水熱互結(jié)的病理結(jié)果。水熱互結(jié),泛濫三焦,下滲于腸,故見下利;上攻于肺則咳;中犯于胃則嘔;膀胱氣化不行,則小便不利。陰虛火旺,心腎不交,所以患者睡眠不佳。病屬陰虛水熱互結(jié)旁滲于腸而見下利,故用育陰清熱利水之豬苓湯,果然療效非凡。然一誤再誤之后,才抓住主癥,說明了“抓主癥”的艱巨性,及其混淆難分的情況。 9.下利膿血(腸傷寒) 臨床表現(xiàn):程某,男,56歲患腸傷寒住院治療40余日,基本已愈,惟大便瀉下膿血,血多而膿少,日行三四次,腹中時(shí)痛,屢治不效。其人面色素來不澤,手腳發(fā)涼,體疲食減,六脈弦緩,舌淡而胖大, 此證為脾腎陽虛,寒傷血絡(luò),下焦失灼,屬少陰下利便膿血無疑。且因久利之后,不但大腸滑脫,而氣血虛衰亦在所難免,治當(dāng)溫澀固脫保元 處方:赤石脂30克(一半煎湯、一半研末沖服) 炮姜9克 粳米9克 人參9克 黃芪9克。 服三劑而血止,又服三劑大便不瀉而體力轉(zhuǎn)佳。轉(zhuǎn)方用歸脾湯加減,鞏固療效而收功。 分析: 本案劉公診為“少陰下利膿血”,因下利膿血日久,氣血虛衰,“溫澀固脫保元”乃當(dāng)務(wù)之急,以赤石脂湯加參芪溫養(yǎng)正氣而保元,果然服藥三劑,正氣得復(fù),下血自止。 很簡(jiǎn)單的一個(gè)瀉下病,辨證不同,治療治法亦不同,希望讀完此文,能對(duì)您治療瀉下病有一定的幫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