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姚堯精讀《資治通鑒》 第10集

 jc2p 2017-08-18

【原文】于是蘇秦說韓宣惠王曰:“韓地方九百馀里,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韓卒超足而射,百發(fā)不暇止。以韓卒之勇,被堅甲,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陽、成皋;今茲效之,明年復求割地。與則無地以給之;不與則棄前功,受后禍。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求無已,以有盡之地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結禍者也,不戰(zhàn)而地已削矣。鄙諺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夫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韓王從其言。

 

【白話】于是,蘇秦又游說韓宣惠王,道:“韓國的領土面積有九百多里,穿戴盔甲的正規(guī)軍幾十萬,天下最好的強弓、勁弩和利劍都產自于韓國。韓國士兵腳踏弩機射箭,可以連續(xù)射上百發(fā)而不停止。以韓國士兵的勇猛,披上堅固的盔甲,腳踏強勁的弓弩,佩戴鋒利的寶劍,以一敵百也是不在話下的。大王若是向秦國臣服,則秦國必定會來索求宜陽(今河南宜陽)、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之地。就算您現在滿足它,到明年還會來索求別的土地割讓。屆時如果再給,則事實上已無土地可給,如果不給,則以前割讓的土地將前功盡棄,反而還要遭受后患。況且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國的索求是無限的,以有限的土地來迎合無限的索求,這就是所謂的花錢買怨恨,將來不用打仗,土地就被削光了。俗話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以大王您如此的賢能,擁有韓國強大的兵力,卻落得個牛后的名聲,我真是私下里為您感到羞恥!”韓宣惠王接受了蘇秦的勸說。

  

【原文】蘇秦說魏王曰:“大王之地方千里,地名雖小,然而田舍廬廡之數,曾無所芻牧。人民之眾,車馬之多,日夜行不絕,輷輷殷殷①,若有三軍之眾。臣竊量大王之國不下楚。今竊聞大王卒,武士②二十萬,蒼頭③二十萬,奮擊④二十萬,廝徒⑤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乃聽于群臣之說,而欲臣事秦!故敝邑趙王使臣效愚計,奉明約,在大王之詔詔之。”魏王聽之。

 

【白話】蘇秦又游說魏惠王,道:“大王的領土面積方圓千里,表面上看雖然不大,可事實上農田房屋排列得非常稠密,已經達到無處可以放牧的程度。百姓之眾、車馬之多,整日整夜地在馬路上絡繹不絕,其發(fā)出的喧囂聲音和壯觀氣勢,就好像是三軍出征一樣。臣私下估計,魏國實力不亞于楚國?,F在臣聽說大王手下的士兵,有武卒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戰(zhàn)車六百乘,戰(zhàn)馬五千匹,卻居然還要聽從群臣的建議,去臣服秦國!因此我們趙王派我來向您呈上這個不成熟的計謀,以求能夠訂立盟約,現靜候大王的指示決斷。”魏惠王聽從了蘇秦的建議。

 

【姚注】

輷輷,音hōng,眾多車輛走動的聲音。殷殷,眾多、盛大的樣子。


②武士,即魏武卒,是由吳起在魏文侯時期所創(chuàng)建的精銳步兵,為當時天下最強悍的軍隊。據《荀子·議兵》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币馑际钦f,按照魏武卒的標準,每位士兵身上穿三種鎧甲(即上身,大腿、小腿,以護住全身),手持十二石的強弓,背負五十枝箭,再在肩膀上扛著長戈,頭上戴著鐵盔,身上佩著利劍,再攜帶三天的軍糧,還要必須能在半天之內急行軍一百里。一旦被選中為魏武卒后,就可以免除他的賦稅徭役,同時給予田宅上的便利。

 

蒼頭,頭上裹著青巾的軍隊。《史記·蘇秦列傳》之《索隱》注:謂以青巾裹頭,以異于眾。荀卿“魏有蒼頭二十萬”是也。

 

④奮擊,又作“奮戟”,即執(zhí)戟沖入敵陣的野戰(zhàn)軍?!妒酚洝垉x列傳》之《集解》注:執(zhí)戟奮怒而入陳也?!端麟[》注:謂又有執(zhí)戟者奮怒而趨入陣。

 

廝徒,即后勤兵。《史記·蘇秦列傳》之《索隱》注:謂廝養(yǎng)之卒。斯,養(yǎng)馬之賤者,今起為之卒?!墩x》注:謂炊烹供養(yǎng)雜役。

 

【原文】蘇秦說齊王曰:“齊四塞之國,地方二千余里,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三軍之良,五家之兵,進如鋒矢,戰(zhàn)如雷霆,解如風雨,即有軍役,未嘗倍泰山、絕清河、涉渤海者也。臨淄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不下戶三男子,不待發(fā)于遠縣,而臨淄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臨淄之涂,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揮汗成雨。夫韓、魏之所以重畏秦者,為與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當,不十日而戰(zhàn),勝存亡之機決矣。韓、魏戰(zhàn)而勝秦,則兵半折,四境不守;戰(zhàn)而不勝,則國已危亡隨其后;是故韓、魏之所以重與秦戰(zhàn)而輕為之臣也。今秦之攻齊則不然,倍韓、魏之地,過衛(wèi)陽晉之道,經乎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后也,是故恫疑、虛喝、驕矜而不敢進,則秦之不能害齊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無奈齊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計過也。今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強國之實,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計之!”齊王許之。

 

【白話】蘇秦又游說齊威王,道:“齊國四面都是險地要塞,領土面積達二千余里,帶甲的士兵有幾十萬,糧食儲備堆積如山。三軍裝備精良,五家士兵勇猛,進攻時如離弦利箭般迅速,作戰(zhàn)時如雷霆萬鈞般威猛,撤退時如風雨驟停般干脆。即便遇到戰(zhàn)事,敵人也從來未能翻過泰山,渡過清河,泛舟渤海。都城臨淄有居民七萬戶,依臣私下推測,平均每戶最少有三個男子,這樣不需要到偏遠的縣城征兵,僅臨淄城就能有二十一萬士兵了。臨淄富庶殷實,百姓們無不斗雞、賽狗、下棋、踢球。在臨淄稠密的街道上,車輛之多以致于車軸互相撞擊,行人之多以致于肩膀互相摩擦。將衣服連起來,可以結成帷帳,將汗水揮出來,就好像下了場雨。韓國和魏國之所以非常畏懼秦國,主要原因是它們與秦國接壤。雙方如果派兵對陣,則交戰(zhàn)不用十天,就面臨到生死存亡的關頭。韓魏若是能戰(zhàn)勝秦國,則其自身兵力也會損傷過半,再無法守護邊境。若是敗給了秦國,則隨后就有亡國的危險。因此,韓魏在對秦作戰(zhàn)的問題上表現得十分慎重,不敢輕易開啟戰(zhàn)端,而是很容易就向秦國臣服。可秦國來進攻齊國就不一樣了,它得背對韓魏的領土,經過衛(wèi)國陽晉(今山東鄆城西)的要道,再穿越亢父(今山東濟寧南)的險塞,車輛和戰(zhàn)馬都不能并排行駛,只要有一百個人把守險要之處,則一千個人都不敢從此經過。秦國即便是想長驅深入,也必須要顧忌韓魏兩國抄它的后路。所以它總是恫嚇猜疑、虛張聲勢、驕橫矜夸,卻終究不敢貿然進攻。由此可見,秦國顯然是不敢來侵害齊國的??墒窃S多齊人不去仔細思考秦國對齊國的無可奈何,卻總想著要向西對秦國俯首稱臣,這是群臣們的失策??!如今,齊國既無臣服秦國之名,又有強大國家之實,因此臣希望大王能夠稍微考慮一下臣的謀劃。”齊王同意了蘇秦的建議。



【原文】乃西南說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國也,地方六千馀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其勢不兩立。故為大王計,莫如從親以孤秦。臣請令山東之國奉四時之獻,以承大王之明詔;委社稷,奉宗廟,練士厲兵,在大王之所用之。故從親則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則楚割地以事秦,此兩策者相去遠矣,大王何居焉?”楚王亦許之。

 

【白話】于是,蘇秦又前往西南方游說楚威王,道:“楚國,是天下的超級強國,領土面積達六千多里,帶甲的士兵有上百萬,戰(zhàn)車千乘,戰(zhàn)馬萬匹,儲備的糧食可以供十年用,這是稱霸天下的資本。秦國最大的心腹之患莫過于楚國,楚國強則秦國弱,秦國強則楚國弱,兩國可謂勢不兩立。因此,為大王考慮,不如與各國合縱以孤立秦國。我將讓崤山以東的各國一年四季都來朝貢,以尊奉大王的命令;再將他們的社稷委托給您,將他們宗廟奉獻給您,訓練士兵,磨礪兵器,以聽從您的指揮調遣。因此,合縱就是讓各諸侯國割地以尊奉楚國,連橫就是讓楚國割地以尊奉秦國,這兩種策略可謂天差地別,大王您會選擇哪一種呢?”楚王也同意了蘇秦的建議。

 

【原文】于是蘇秦為從約長,并相六國,北報趙,車騎輜重擬于王者。

 

【白話】于是,蘇秦成為主持六國合縱聯盟的縱約長,同時兼任六國的宰相。當他北歸向趙國復命時,隨行的車馬和攜帶的行李,可與國王出行的陣勢相比擬。

 

【姚論】蘇秦對東方六國的游說辭,節(jié)選自《史記·蘇秦列傳》,但有所刪減。此番游說又大體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一是對韓、魏,二是對燕、趙、齊,三是對楚國。

 

先說韓、魏。與秦國接壤的國家,主要就是韓、魏、楚三國。但楚國地處南方,且地廣人多,兵精糧足,是七雄中實力僅次于秦的強國;而韓、魏地處天下的中樞,實力又明顯不足與秦抗衡,是以秦國要想統一天下,肯定不會以進攻楚國為優(yōu)先,而必定是會先兼并韓、魏。因此,蘇秦對韓、魏的游說主要是分三個層次:第一,韓、魏雖然領土面積不大,但綜合國力并非弱到任由秦國予取予求的程度,尤其是以韓、魏軍事實力之強,并非不能與秦國一戰(zhàn),何至于對秦國如此畏懼?第二,就算是韓、魏臣服于秦國,愿意通過割地的方式來祈求一時之和平,可是這并非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秦國明年肯定還會再來索求割地,直到完全兼并韓魏為止。第三,如果韓魏覺得僅憑自身力量無法抗衡秦國,則我來號召其它各國與韓魏合縱,共同抵抗秦國。

 

再說燕、趙、齊。蘇秦對此三國游說的立足點依然是地緣結構,正是由于韓、魏兩國作為屏障,燕、趙、齊三國才不至于被秦國的兵鋒所侵害。一旦秦國兼并了韓、魏,接著繼續(xù)向東就會入侵齊國,向北就會入侵趙國,再向北就會入侵燕國。為此,三國必須全力支持韓、魏,與其結成合縱聯盟,因為保韓、魏就是保自己。

 

最后說楚國。蘇秦對楚國的游說,沒有從地緣的角度分析,而是將楚國視作能與秦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建議由楚國來作為合縱聯盟的領袖,率領各國共同對抗秦國。

 

蘇秦的游說看起來頭頭是道,亦說得各諸侯國君熱血沸騰,同意締結盟約。但究其實質而言,合眾弱以攻一強”的合縱策略,注定是要失敗的。

 

首先,對于處在天下中樞位置的韓、魏而言,僅憑其自身實力不足以單獨抗衡秦國,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蘇秦設計的戰(zhàn)略構想,是通過聯合燕、趙、齊、楚這四個邊緣位置的國家,以組成合縱聯盟來幫助韓、魏共同抵御秦國。可如果邊緣國家不支持韓、魏抗秦呢,又當怎樣?蘇秦給的方案,是“秦攻一國,五國各出銳師,或橈秦,或救之。有不如約者,五國共伐之!”然而這真的有可能做到嗎?我們假設秦國進攻韓國,而只有魏、趙、燕、齊四國出兵相救,楚國作壁上觀。難道此時四國能夠再去攻打楚國嗎?這豈非是將中立國逼成敵國?顯然,蘇秦所構想的六國合縱同盟,放在太平時節(jié)固然是說得好聽,可一旦真的發(fā)生戰(zhàn)爭,就很難保證其執(zhí)行效果了。因為這個盟約表面上是有懲罰機制,實際上卻是根本無法實施的,只能寄希望于締約方深明大義,自覺遵守。而對于國君來說,是無論如何不能將自己國家的安全和發(fā)展,建立在鄰國的“深明大義”之上的,萬一他哪天不深明大義了怎么辦?后來楚懷王不就是貪圖張儀所許諾的商於之地,而斷絕與齊國的盟約嗎?

 

退一步說,就算諸侯國君都能夠深明大義,愿意協助韓、魏共同抗秦,可是他們愿意出多大力氣呢?韓、魏處在抗秦最前線,自身領土面積又不大,故而秦國的每次入侵對他們來說都有滅國的危險。邊緣國家卻因為遠離前線,故而不可能對韓、魏的焦慮心理感同身受。如果韓、魏希望各國出兵二十萬相助,可是各國只愿意出兵五萬,那該如何是好?畢竟出兵打仗是非常消耗人力、財力和物力的,需要有強大的經濟資源作支撐?!秾O子兵法·作戰(zhàn)》上說:“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試問,如果邊緣國家出兵支援韓、魏,軍費該由誰出?如果是由邊緣國家出,則其內心必定非常不愿意消耗自己的財力去為韓魏打仗。如果由韓魏出,則其自身的財力尚不足以應付強秦,又哪里還能應付得了邊緣國家的軍隊長途跋涉所需要的巨大開銷?如果能夠戰(zhàn)勝秦國,或許還能靠瓜分戰(zhàn)利品來維持合縱同盟的團結。如果無法戰(zhàn)勝秦國,更不用說敗于秦國,則必定會激發(fā)合縱同盟之間的利益糾紛。為秦國計,最好的辦法就是虛張聲勢,頻繁對韓、魏發(fā)動試探性騷擾戰(zhàn),如果韓、魏愿意出錢請邊緣國家出兵援助,則秦國就停止進攻,以消耗韓、魏的國力。如果韓、魏不愿意花錢請邊緣國家出兵援助,則秦國就猛烈進攻,以攻占韓、魏的城池。長此以往,韓魏與邊緣國家的矛盾必定會日益加劇,導致合縱聯盟的破裂。

 

再退一步說,就算在某段時間內,邊緣國家的君主深明大義,不與韓魏在軍費上斤斤計較。可對于韓、魏來說,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不能把國家安全永遠寄托在別人的不計較之上。更何況,任何國家都不能以當下的安全為滿足,還必須積極尋求發(fā)展。因此,在遭受秦國進攻時,韓、魏需要依靠邊緣國家來幫助他抗秦。可一旦西線無戰(zhàn)事,韓、魏就不得不考慮對外擴張,以壯大自身的問題,而擴張的對象也必定是燕、趙、齊、楚四國,畢竟綜合國力決定了韓、魏不可能主動對秦國發(fā)起進攻。

 

由此可見,如果秦國對地處天下中樞的韓、魏發(fā)動進攻,則韓、魏必定會因出兵援助的問題而與邊緣四國發(fā)生劇烈矛盾。如果秦國不對韓、魏發(fā)動進攻,則韓、魏必定會因自身擴張的需要而與邊緣四國發(fā)生劇烈矛盾。既然作為合縱同盟核心位置的韓魏,在無論秦國進攻還是不進攻的情況下,都注定會與邊緣四國發(fā)生劇烈矛盾,那么合縱聯盟的破產也就是遲早的事了。

 

同樣的道理,對于燕、趙、齊三國來說,雖然有韓、魏兩國作為其安全屏障,但每個國家都不能滿足于安全,而不追求發(fā)展。又由于他們遠離秦國,所以擴張的對象也只能是合縱同盟里的其它國家。否則,三國養(yǎng)著那么多軍隊,難道就是為了在前線幫助韓、魏抗秦的嗎?如果韓、魏愿意報銷軍費,那也就算了。如果韓、魏不愿意報銷軍費,那么三國又怎么可能大量消耗自己的民脂民膏,去千里之外常年為別的國家站崗呢?肯定還得用來與周邊的國家交戰(zhàn)。因此,從燕、趙、齊三國的角度而言,也遲早會讓合縱聯盟破產。

 

至于最后的楚國,蘇秦的游說辭最為可笑,他為了勸說楚威王加入合縱同盟,竟然說要讓“山東之國奉四時之獻,以承大王之明詔;委社稷,奉宗廟,練士厲兵,在大王之所用之”,甚至還說“從親則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則楚割地以事秦”。試問,對于山東之國而言,如果合縱的結果是對楚國割地臣服,那又何必費心費力搞什么合縱呢?所謂連橫的結果,最壞也無非就是對秦國割地臣服而已,難道對楚國割地臣服和對秦國割地臣服又有什么不同嗎?這和他在其余五國的游說辭不是自相矛盾嗎?抑或是他一心只想趕緊促成合縱同盟,故而開始就心存欺騙?對于楚國來說,是沖著其余五國愿意割地臣服的想法,所以才來加入合縱聯盟的,既然其余五國不愿意如此,則退出合縱聯盟也是遲早的事。

 

綜上所述,按照蘇秦所設定的合縱聯盟的戰(zhàn)略構想,其破滅原本就是必然之事。六國充其量只是會在秦國兵鋒太盛時,因共同的危機感而暫時聯合,形成合眾弱以攻一強”的合縱聯盟。一旦秦國入侵的危機解除,六國就會因為自身對外擴張的需要,而導致合縱聯盟破滅。既然六國有對外擴張的需要,卻又不敢入侵強秦,則必定就會選擇與秦國和好,形成“事一強以攻眾弱”的連橫局面。顯然,合縱只會在特定時候真正達成,連橫才是戰(zhàn)國爭雄的常態(tài),而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必定是國力最強的秦國,讓他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對山東六國各個擊破。后人常指責六國不能堅守合縱同盟,只知對秦國割地臣服(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故而為秦所滅只是咎由自?。缌鶉吡鶉?,非秦也。——杜牧《阿房宮賦》),殊不知,合縱聯盟本身就是漏洞百出,注定不可能被長期施行的。秦國之所以能兼并六國而統一天下,靠的遠不止是合縱連橫之類的外交戰(zhàn)略,而是商鞅變法所帶來的國富兵強。除非六國也能夠發(fā)動一次類似于商鞅變法的徹底變革,否則為秦所滅都只是時間的問題。無論縱橫家們如何施展合縱連橫,都只能改變秦滅六國的進程,而絕不可能改變秦滅六國的結局。

 

【原文】齊威王薨,子宣王辟強立;知成侯賣田忌,乃召而復之。

 

【白話】齊威王田因齊去世,其子田辟強即位,是為齊宣王。齊宣王知道田忌是被成侯鄒忌設計陷害的,故而重新將其召回,并官復原職。

 

【姚注】齊威王之死發(fā)生在前320年,此處記載有誤。

 

【原文】燕文公薨,子易王立。

 

【白話】燕文公去世,其子即位,是為燕易王。

 

【原文】衛(wèi)成侯薨,子平侯立。

 

【白話】衛(wèi)成侯姬遬去世,其子即位,是為衛(wèi)平侯。


【姚注】衛(wèi)成侯去世,衛(wèi)平侯即位發(fā)生在前343年,《資治通鑒》誤記于此。因本發(fā)生在前383年的衛(wèi)慎公去世之事誤記在前373年,故此后在記載多位衛(wèi)國國君之事時皆被延后了十年。

 

公元前332 己丑

周顯王 三十七年


【原文】秦惠王使犀首欺齊、魏,與共伐趙,以敗從約。趙肅侯讓蘇秦,蘇秦恐,請使燕,必報齊。蘇秦去趙而從約皆解。趙人決河水以灌齊、魏之師,齊、魏之師乃去。

 

【白話】秦惠王派公孫衍用欺詐術,使得齊國與魏國共同出兵攻打趙國,以此來破壞各國合縱的盟約。趙肅侯斥責蘇秦,蘇秦感到驚恐,遂請求出使燕國,說此行必定會報復齊國。蘇秦離開趙國后,合縱同盟隨之土崩瓦解。趙國引決黃河水淹灌齊魏聯軍,于是齊魏聯軍撤走。

 

【原文】魏以陰晉為和于秦,實華陰

 

【白話】魏國獻出陰晉(今陜西華陰東南)向秦國求和,陰晉實際上就是華陰。

 

【姚注】①班固在《漢書·地理志》的華陰縣下自注:“故陰晉,秦惠文王五年(當為六年)更名寧秦,高帝八年更名華陰?!币蚬珜O衍本是魏國陰晉人,現為秦國大良造,去年曾大敗魏軍,攻取雕陰,今年又挑動魏、齊攻趙,故魏國割讓陰晉以求和。

 

【原文】齊王伐燕,取十城;已而復歸之。①

 

【白話】齊王攻打燕國,奪取十座城市,不久又歸還燕國。

 

【姚注】

①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前333年,燕文公去世,其子燕易王繼位。齊國趁燕國國喪之機前來進攻,奪取了十座城市。燕易王對蘇秦說:“過去先生到燕國來時,先王曾資助您前往趙國游說,之后才有了六國合縱聯盟。如今齊國先是攻打趙國,接著又攻打燕國,致使先生的謀劃成為天下笑柄,先生能替燕國收復被侵占的領土嗎?”蘇秦深感慚愧,道:“請讓我去為大王取回來?!?/span>

 

蘇秦見到齊威王后,先是對他拜了兩拜,彎下腰來表示祝賀,接著又抬起頭來表示哀悼。齊威王問道:“怎么剛祝賀之后,這么快就哀悼了呢?”蘇秦說:“我聽說,一個人就算是再餓,也不會去吃烏喙(音huì,又稱“烏頭”,一種散寒止痛之草藥,直接食用有劇毒),因為它雖然能暫時填飽肚子,實際結果卻和餓死沒什么差別?,F在燕國雖然弱小,可燕王卻是秦王的女婿(燕易王娶秦惠王之女),大王貪圖十座城市的利益,卻因此與強秦結下了仇怨。屆時,弱小的燕國做先鋒,強大的秦國在后面作掩護,進而號召天下精兵來攻打齊國,這就相當于吃烏喙一樣了?!饼R威王聞言變色,表情嚴肅而悲傷道:“既然如此,那我該怎么辦呢?”蘇秦道:“我聽說,古代善于處理事情的人,總能夠轉災禍為吉祥,變失敗為成功。大王如果真能聽從臣的建議,就請立刻歸還燕國十座城市。燕王無緣無故就收回十座城市,必定會很高興。秦王知道您是因為他的緣故才會歸還十座城市,也必定會很高興。這就叫作放棄仇恨而獲得如磐石一般穩(wěn)固的友誼。一旦燕國和秦國都來臣服于齊國,則大王號令天下,各國又還有誰敢不聽從呢?因此,大王只需要表面上做出符合秦國的姿態(tài),就可以用十座城市奪取天下,這正是霸王的基業(yè)啊!”齊威王道:“有道理。”于是歸還了燕國的十座城市。

 

公元前331年 庚寅

周顯王 三十八年

本年無記載。

 

公元前330年 辛卯

周顯王 三十九年

 

【原文】秦伐魏,圍焦、曲沃。魏入少梁、河西地于秦。

 

【白話】秦國出兵伐魏,圍攻焦城(今河南三門峽)和曲沃(今河南三門峽西南)。魏國向秦國獻出少梁、河西之地。

 

【姚注】

①少梁是河西之地中戰(zhàn)略位置最重要的城市,故特別分開記述。前340年,商鞅俘虜魏公子卬,大敗魏軍時,魏惠王曾獻出河西之地以求和??赡茉趯嶋H交接時,魏國尚保留幾座城市未曾割讓給秦國,又或者在之后幾年,魏國陸續(xù)奪回幾座城市。魏國于魏文侯時期在黃河以西設置兩個郡,北面的是上郡,南面的是西河郡。前333年,秦惠王以公孫衍為主帥,領兵北上攻打魏國的上郡,大敗魏軍,俘虜魏軍主帥龍賈。此戰(zhàn)過后,魏國在黃河以西的防衛(wèi)力量遭到重挫,少梁事實上已無足夠兵力防守,丟失是遲早的事。前330年,秦惠王以樗里疾為主帥,出函谷關圍攻曲沃和焦,魏國遂以割讓少梁及整個河西之地為條件求和。然曲沃和焦地處函谷關之東,秦國爭奪天下的必經之途,故這次割讓領土并不能換取太長時間的和平,秦軍很快又會再來圍攻。

公元前329年 壬辰

周顯王 四十年

 

【原文】秦伐魏,渡河,取汾陰、皮氏,拔焦。

 

【白話】秦國進攻魏國,渡過黃河,奪取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在黃河東岸,與少梁相對處)、皮氏(今山西河津,在黃河東岸,與龍門相對處),攻克焦城。

 

【原文】楚威王薨,子懷王槐立。

 

【白話】楚威王羋商去世,其子羋槐即位,是為楚懷王。

 

【原文】宋公剔成之弟偃襲攻剔成;剔成奔齊,偃自立為君。

 

【白話】宋國國君宋剔成的弟弟宋偃發(fā)動政變,攻擊宋剔成。宋剔成逃往齊國,宋偃自立為國君。

 

公元前328年 癸巳

周顯王 四十一年

 

【原文】秦公子華、張儀帥師圍魏蒲陽,取之。張儀言于秦王,請以蒲陽復與魏,而使公子繇質于魏。儀因說魏王曰:“秦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無禮于秦。”魏因盡入上郡十五縣以謝焉。張儀歸而相秦。

 

【白話】秦國公子華和張儀率領軍隊圍攻魏國蒲陽(今山西隰縣),予以占領。張儀建議秦惠王將蒲陽還給魏國,并派公子繇到魏國去當人質。張儀以此勸說魏惠王道:“秦國對待魏國可謂相當仁厚,魏國可不能對秦國不講禮義。于是,魏惠王割讓上郡的十五個縣,以此來報答秦國。張儀回到秦國后,被任命為宰相。

 

【姚論】為推行張儀之連橫戰(zhàn)略,秦國先攻占魏之蒲陽,這是立威;接著又歸還蒲陽,且遣子入質,這是施恩。其目的,就在于要拉攏位于天下中樞的魏國,使得合縱聯盟徹底無法成局。按照常理而言,魏國作為被拉攏對象,本來是該獲得一定利益作為對價的。可是魏國先是被秦國攻占了蒲陽,接著又用遠大于蒲陽的上郡十五縣換回蒲陽,如此核算下來,魏國為了與秦國和好,竟然白白損失了上郡十五縣,換來的只是秦國公子為質。真不知道是該罵魏國君臣腦子太愚蠢,還是該夸張儀口才太雄辯。

 

公元前327年 甲午

周顯王 四十二年

 

【原文】秦縣義渠,以其君為臣。

 

【白話】秦國征服西戎的義渠國,改立為義渠縣(今甘肅慶陽南),將其國君作為秦之臣屬。

 

【原文】秦歸焦、曲沃于魏。

 

【白話】秦國將已經攻占的焦城和曲沃歸還給魏國。

 

公元前326年 乙未

周顯王 四十三年

 

【原文】趙肅侯薨,子武靈王立;置博聞師三人,左、右司過三人,先問先君貴臣肥義,加其秩。

 

【白話】趙肅侯趙語去世,其子趙雍即位,是為趙武靈王。設立博聞師(高級顧問)三人,又設立左、右司過(監(jiān)察官)三人。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去問候趙肅侯時期的重臣肥義,增加他的俸祿。

 

公元前325年 丙申

周顯王 四十四年

 

【原文】夏,四月,戊午,秦初稱王。

 

【白話】夏季,四月,戊午日,秦國首次稱王。

 

【姚注】

①嚴格來說,直到此時秦國國君才能稱為“秦王”,此前只能稱為“秦公”。

 

【原文】衛(wèi)平侯薨,子嗣君立①。衛(wèi)有胥靡②亡之魏,因為魏王之后治病。嗣君聞之,請以五十金買之。五反,魏不與,乃以左氏易之。左右諫曰:“夫以一都買一胥靡,可乎?”嗣君曰:“非子所知也!夫治無小,亂無大。法不立,誅不必,雖有十左氏,無益也。法立,誅必,失十左氏,無害也。”魏王聞之曰:“人主之欲,不聽之不祥?!币蜉d而往,徒獻之。

 

【白話】衛(wèi)平侯去世,其子嗣君即位。衛(wèi)國有個服勞役的奴隸逃到魏國,因通曉醫(yī)術而為魏國王后治病。衛(wèi)嗣君聽說此事后,提出要用五十金將他贖買回來。如此反復五次,魏國仍然是拒不放人。于是,衛(wèi)嗣君又提出用左氏城(今山東定陶西)交換。左右勸諫道:“用一座城池去買一個奴隸,值得嗎?衛(wèi)嗣君回答道:“這你們就不懂了!治理國家時不因小事而忽略,那么到頭來就不會有大亂子。如果法制不能建立,刑罰不能執(zhí)行,則雖然有十個左氏,也是沒有用處的。如果能夠建立法制,嚴格執(zhí)法,則就算失去十個左氏,也不會有大問題。魏惠王聽說此事后,道:“國君的愿望,不滿足他的話,會招致不祥。”于是用車將逃犯遣返回衛(wèi)國,也沒有索取報償。

 

【姚注】

①衛(wèi)平侯去世,衛(wèi)嗣君繼位發(fā)生在前335年,《資治通鑒》誤記于此。


胥靡:古代服勞役的奴隸或刑徒。

 

【姚論】衛(wèi)嗣君這番話乍聽之下顯得慷慨激昂,義正言辭,但細究起來卻有太多的疑點經不起推敲。衛(wèi)嗣君用五十金買逃犯,這原本還是符合情理的。可既然往返五次,魏國皆不答應,衛(wèi)嗣君就應該酌情提高報價至六十金、八十金,乃至一百金。哪有說之前往返五次不答應時,衛(wèi)嗣君都不考慮提高報價,堅持咬定五十金不松口,這第六次就突然把報價提高到一座城市的?一座城市與五十金之間的價差可謂有天壤之別,衛(wèi)嗣君此舉豈非太不合情理?且衛(wèi)國此時領土面積狹小到只剩下濮陽一帶,像失十左氏,無害也”之類的話,由秦楚等大國說說也就算了,衛(wèi)國有什么資格說?衛(wèi)國若要再失去十個左氏,國家基本上也就不剩下什么了。半個多世紀以來,衛(wèi)國一直是魏國的附屬國,每次衛(wèi)國遭到趙國入侵,都是魏國出兵相救,甚至魏國還為此付出過慘痛的代價,在東、南、西三個方向遭到齊、楚、秦三國的重創(chuàng)?,F在衛(wèi)國的一個奴隸可以為宗主國的王后治病,這難道不是鞏固兩國關系的大好機會嗎?衛(wèi)嗣君非要把奴隸抓回來,難道就不怕耽誤了魏國王后的病情,因而得罪魏國嗎?另一方面,魏惠王的表態(tài)也很奇怪,說什么“人主之欲,不聽之不祥”。在那個戰(zhàn)國群雄競相稱王的年代,衛(wèi)國國君不但不敢再進一步,反而由公國自降為侯國。面對這樣窩囊的附庸,身為宗主國的魏惠王何必去在乎他的什么“人主之欲”?魏國不給他帶來不祥就謝天謝地,又能有什么能力給魏國帶來“不祥”?

 

姚堯推測,衛(wèi)嗣君非要追回逃犯,可能是在刻意模仿商鞅。從其對左右說非子所知也”時的傲然自負,以及說“法立,誅必,失十左氏,無害也”時的把握十足,可推知年輕而又缺乏執(zhí)政經驗的衛(wèi)嗣君,必定在某本書或某個人的成功故事中獲得過強大的信心支撐。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之初,懸賞重金以徙木立信,之后通過變法使得秦國成為天下最強大的國家。這或許給年輕的衛(wèi)嗣君(其生年不詳。然其執(zhí)政時間長達41年,故推測其即位時應該較年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故而他剛繼承君位,就試圖通過追回逃犯來樹立法制的權威。而觀其將贖買價格從五十金升至一座城市之舉,確實與商鞅徙木立信時將賞金從十金升至五十金頗為類似。可惜的是,衛(wèi)嗣君只能學到商鞅變法的表面動作,卻根本不懂得其變法的內在精神和具體措施。即位五年后,衛(wèi)國實力進一步衰退,衛(wèi)嗣君連“侯”都不敢稱了,繼其祖父衛(wèi)成侯由“公”自貶為“侯”后,再度由“侯”自貶為“君”。

 

至于魏惠王為什么不索取任何報償就將逃犯遣返,姚堯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或許他真的是老糊涂了吧。至前325年,魏惠王已經75歲,統治魏國已經長達44年。嚴格說來,魏惠王不能算是殘暴昏君,甚至在他自己看來,他還是非常勤勉用心,非常勵精圖治的,他曾對孟子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自認為“用心治國”的君王,卻在44年的執(zhí)政時間里,將祖輩留下來的天下頭號強國搞到整天損兵折將,割地臣服的地步,其內心的痛苦與彷徨可想而知。相較于衛(wèi)嗣君因無知者無畏而產生的超強自信,一輩子吃盡苦頭的魏惠王已經沒有任何自信,他自己也不知道該堅持什么,不該堅持什么,這就是魏惠王之所以會被張儀的連橫之策玩弄于鼓掌之間的緣故。也許,在魏惠王的內心深處,始終對當年錯失商鞅之舉充滿了愧疚和悔恨,所以當他在暮年看到一位刻意模仿商鞅的年輕人時,才會顯得這般寬厚,這般好說話吧?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