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發(fā)現(xiàn)身邊總會存在這樣的人:上學看起來不努力卻總能拿高分,玩的不比你少的朋友卻總是在很多方面成就要比同儕大的多。 甚至一些國外的年輕人,連業(yè)余玩的東西也都搞的很牛逼。你會奇怪,這些家伙到底哪來的時間居然可以不止一個領域做到卓越? 《暗時間》這本書就能給你答案,作者劉未鵬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從事軟件編程行業(yè),目前就職于微軟亞洲研究院創(chuàng)新工程中心。 他讀了大量的心理學方面的著作,并且長期保持寫博客的習慣,用程序員結(jié)構的化思維為我們抽絲剝繭了很多思維問題。 《暗時間》主要講了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什么是暗時間?我們?yōu)槭裁匆淖兯季S定式?為什么人人都應該堅持寫作? 一、什么是暗時間? 所謂的暗時間是指人在思考過程中進行的邏輯推理,推理能夠深入理解事物,它不會因為我們在做別的事情而停止,占據(jù)人一生中很大的比例。 你在走路、買菜、洗臉洗手、坐公車、逛街、出游、吃飯、睡覺,所有這些時間都可以成為暗時間,如果能夠加以充分利用進行思考、反芻消化平時看和讀的東西,讓你的認識能夠脫離照本宣科的層面。 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時間,日積月累起來就能夠形成巨大的累積效應。這也是為什么那些看起來不怎么努力,卻總是能夠取得較高成就的人多數(shù)所具備的素質(zhì)。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就像一個個沙漏,里頭裝著的沙子是相當?shù)?,不同的是有些人的沙漏頸部較細,有些人的沙漏頸部較粗,那些頸部較細的沙漏能夠抓住每一粒時間之沙,雖然沙子的總量一樣,但相對卻擁有更長的生命。 那么如何運用暗時間提高記憶和學習的效率呢? 我們常說,你所擁有的知識,并不取決于你記得多少,而是在于它是否能在恰當?shù)臅r間被提取出來。 如果說你記了很多東西,但是它們不能在你想要用的時候被恰到好處的想起來,那么這些記憶就像記憶海洋里的信息孤島,雖然被短暫的記錄在大腦中,如果長時間不被調(diào)取使用,那么就會被漸漸遺忘。 有沒有什么方式能夠有效地提高記憶與學習能力呢?作者認為是有的:我們在記憶的時候?qū)⒃S多線索,如當時的場景、問題的背景、甚至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空間位置,一并編碼進了記憶。 事后這段記憶能否被提取出來,嚴重取決于提取線索是否豐富,以及在回憶的時候是否重現(xiàn)了記憶時的線索。 如何有效從日常經(jīng)驗中總結(jié)知識,以及如何能夠真正學以致用,使知識在你需要它的時候自動從大腦中蹦出來,而不是搜腸刮肚半天沒有頭緒呢?作者提供了5個辦法: 第一:養(yǎng)成習慣,經(jīng)常主動回顧一段時間學到的東西。 這不僅有利于鞏固長時的記憶,而且一段時間之后的回顧你可能已經(jīng)因為學習新的知識從而對原先的知識有了進一步的看法,通過回顧可以整合新舊知識得到新的啟華。 第二:創(chuàng)造回憶的機會。 比如經(jīng)常和別人討論或者講給別人聽。你和朋友討論交流,說一段時間總結(jié)的東西,這樣別人學到了新東西,你也從別人那里學到了新東西,并且在彼此表達的過程中都強化了自己的記憶和理解,因此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再比如經(jīng)常整理自己的筆記。如果你沒有做筆記的習慣,那么最好從現(xiàn)在開始。整理之前的筆記不僅能鞏固已經(jīng)淡化的記憶,而且給你重新審視知識的機會,加深大腦的印象,讓信息更容易被調(diào)取。 第三:設身處地“虛擬經(jīng)歷”別人經(jīng)歷過的事情。 對于經(jīng)驗知識的學習來說,光是看或聽別人說還不夠,往往到了自己就想不起來,結(jié)果就是你雖然學到了知識,它卻不會在恰當?shù)臅r候,從你的大腦中蹦出來,屬于死的知識。為什么會這樣? 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別人的事情和自己的事情在大腦中的加工方式是不一樣的。別人撞墻你也許不僅不疼還會幸災樂禍,自己擦破皮就齜牙咧嘴;別人糟糕的事情似乎永遠不會發(fā)生到自己身上。 一個彌補的辦法在于努力設想自己處于別人的境地,經(jīng)歷別人所經(jīng)歷的事情感受它們。使它們和你的情緒記憶掛鉤。由于我們真切地設想了自己處于這種場景當中,我們是第一人視角,所以當以后遇到類似場景的時候就容易回憶起當時的感受。 第四:抽象和推廣。 如果一件事情就是一件事情,那么我們永遠也無法學習到未來的知識,結(jié)果就是每堵墻都要自己去撞一遍試試硬度。人類大腦最杰出的能力之一就是強大的歸因推理,就是將特例中得到的規(guī)律推廣到一般情況。 同樣在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也別忘了將問題投向一下,剔除不相關細節(jié),使問題也從一個特定的分歧往上抽象,從而碰到之前泛化過的結(jié)論。 第五:聯(lián)系/比較自身的經(jīng)歷。 將別人的經(jīng)歷或通過閱讀和觀察得來的經(jīng)歷和自身的經(jīng)歷進行比較。常常能夠得到非常有價值的結(jié)論。 比方說我之前做過某件事情,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失敗了。有一天我看我看到或閱讀到某個人做類似或同樣的事情。她成功了,我通過比較,人的差別可以比較靠譜的推測道。到底是什么導致了我們成功概率的差異。 當然觀察閱讀,并別忘了帶著你的理性去審視,弄清娛樂是娛樂,知識是知識。如果你想真正得到一些知識,最好過濾一下你的信息,否則你只是在別人的思考中得意。 二、我們?yōu)槭裁匆淖兯季S定式? 人類的大腦經(jīng)過漫長的進化形成兩塊控制不同功能的區(qū)域:一個是原始大腦,由進化年代較為久遠的大腦區(qū)域構成。適應遠古社會,主管情緒及一些原始需求和條件反射,如生存、繁衍、道德、直覺等。 另一個是理性大腦,由進化年代較為新近的大腦皮層構成,具備自我意識、分析計劃、抽象語言等復雜的功能。 兩個大腦之間存在奇特的進化時滯效應,即情緒大腦早在遠古的遠古就已經(jīng)存在,并且為物種的繁衍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它的進化年代要比理性大腦久遠得多。它就像漫長歲月中伴隨著生物一路進化走過來的老功臣,擁有強大的權力和力量。 而世界在最近的500年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對于動輒上百萬年的漫漫進化路來說仿佛只是一瞬。然而就在這一瞬間,整個世界完全不一樣了,老功臣還沒來得及退休,還在掌管著我們的大腦,引導著我們做出各種跟不上時代的決策。 因此,適應進化的理性大腦常常在爭吵過程中敗下陣來,每次理性大腦發(fā)完話,自會有更強大的情緒大腦藐視上級的決定,然后做出種種匪夷所思的錯誤決定。 比如關在籠子里的老虎,完全不必害怕,但我們每次看到它時還是汗毛倒豎;比如很多人害怕蛇類,那是因為情緒大腦的記憶中,光溜溜且顏色鮮艷的動物一般具有毒性,即便是判斷錯誤,也總好過拿生命冒險。 比如明知高熱量的食物會引起身體超重,情緒大腦還是操控人類對它們的喜愛,即便現(xiàn)代社會早已不像原始社會那樣食物匱乏。再比如汽車釀成的交通事故每天無數(shù),而我們過馬路,卻還是置若罔聞。 一句話來說就是:我們的情緒大腦仍然停留在20萬年前,而20萬年前是沒有汽車這種物種的。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生活在信息社會的遠古人。 那么,難道就沒有辦法克服人類天生的心理漏洞嗎?其實有的。 作者認為:大腦符合用盡廢退的原理,越經(jīng)常使用的區(qū)域就會越強大。如果你總是情緒用事,不假思索,那么這種思維習慣便會越來越強大。 如果你總是理性思考,反省自己的判斷。能換立場去看問題那么這樣的思維習慣,逐漸也會越來越強大。 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就是因為習慣是自我鞏固的,越用越強,越強越用。要想從固有的習慣中跳出來,必然要依賴于外界的力量來對付本能的心理機制。 那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知識,而非自制力。僅僅是知道一些常見的行為陷阱和心理弱點的存在,便已經(jīng)可以幫我們避免很多的決策事務。 當你意識到自己無法自制的原因是因為,你大腦原始的那部分仍然天真地認為你還處在石器時代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任其驅(qū)使自己是愚蠢的事情。我們的情緒大腦自然不希望自己是愚蠢的。 而另一方面,認識到以上這些知識,認識到大腦的局限性,并最終擺脫它的錯誤驅(qū)使,則讓人在情緒上感到聰明和愉悅。于是我們就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利用情緒大腦本身的動力來推動它本身。 同時,我們還可以發(fā)明各種認知方式來誘使或要挾我們的情緒大腦同意去執(zhí)行一件事情。 比如我們向朋友承諾我們要做的事情,于是我們的情緒大腦會迫于信譽受損的壓力而去主動完成這件事情。 比如我們加入互助學習小組,利用從眾本能和同儕壓力驅(qū)使我們堅持做完本應完成并且對自己有益的事情。 三、為什么人人都應該堅持寫作? 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寫作有很多好處,卻沒有任何明顯的壞處。當然,這里的寫作不包括碎碎念,心情瑣記,嘮嘮叨叨,沒話找話,而著重強調(diào)的是思考型寫作。那么,寫作有哪些好處呢,作者說,總結(jié)起來有5點。 第一:書寫是對思維的備忘。 人在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就像在黑暗中打著電筒往前走。每一步推導都將我們往前挪一小步,然而電筒的光亮能夠照亮的范圍是有限的。我們走了幾步發(fā)現(xiàn)后面就黑了。 想到后面就忘了前面,想到某個分支就忘了另外一個分支,而將思維過程記錄下來,這給了我們完全回溯自己思維軌跡的可能。所以說,某種程度上記筆記,起到了備忘的作用。 第二:書寫是對思維的緩存。 因為我們的記憶力有限。并不能記住所有的東西。往往只能將幾個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保持在工作記憶中,導致想來想去都在一個有限的范圍內(nèi)打轉(zhuǎn)。用作筆記來還存知己的思考內(nèi)容能夠?qū)⑺伎嫉臇|西變得更加完善,也能讓我們在思考的路上走得更遠。 第三:書寫是與自己的對話。 在書寫的過程中,你就不用再費力地將它們保存在你的大腦中。因為白底黑字,會不斷主動地通過視覺刺激來提醒你它的存在,于是。 你就可以將空出來的思維精力用于反思你自己的觀點。 第四:書寫是與別人的交流。 每個人的思維都有一些盲點,盲點之所以為盲點就是自己很難察覺的到。當你對人類思維的特點了解得越多,就越是從心底謙卑的認識,與人討論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每個人的盲點不一樣,你的盲點可以在別人那里得到補充,別人的盲點也可以被你糾正。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的含義就在于此。 第五:語言自己也會思考。 在沒有付諸筆端的時候,思想在腦海中存在形式往往比較模糊,抽象,有時甚至是圖像的形式。然而,如果需要寫出來,甚至寫出來給別人看和別人交流的話,就必須使用文字符號。 而文字符號之間本身就有一種語境存在,你想到一個詞語之后,就會將其他詞語都帶出來,有益于拓寬或啟發(fā)自己的思維。 有人會說我寫不出來怎么辦? 作者認為可以先去好好思考問題,然后總會有東西寫。思考,總結(jié),在總結(jié)中進一步思考,就會變得越來越熟練。你也可以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寫下來。嘗試整理成條理明晰的文字,然后看看能否在整理的過程中走得更遠。 但無論如何,不必急于求成,在一個主題上深入下去思考,總能挖到別人挖不到的角落。你能讓一個問題在大腦中停留的時間越長,就越能夠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 有時即便已經(jīng)想通了,寫下來,大腦仍然還會回味問題。然后看到某篇文章或某本書的時候,忽然又有新的感悟。 我們必須帶著問題的眼睛看待事物,才能發(fā)現(xiàn)新的視角,否則就會出現(xiàn)視而不見的情況。不然為什么只有牛頓在被蘋果砸了之后,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排水側(cè)提及的方法。 當然,你也會說我怕自己寫出來的東西太幼稚,或者有漏洞等等會被別人笑話。 作者認為:人非圣賢,正是因為單個人的想法總有漏洞,才值得拿出來交流。被別人指出問題,正視改進的空間,藏著掖著的想法永遠不可能變得更成熟。 你還會擔心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沒有價值。 事實上你面臨的問題,總會有人面臨過。你獨立思考了,別人沒有,你的文章對他們就會有價值。你想通了之后覺得這個其實很簡單,于是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寫了,但你要知道,問題在想通了之后總是簡單的。 問題的困難程度不在于想通了之后還覺得有多難,而在于從你覺得他難道你覺得它簡單,需要消耗費多少思維體力。你耗費的時間越長,就說明有越多的人最終還是沒有想明白。 我們很多人不寫作的原因是因為覺得沒什么可寫的,其實這是一個怪圈。 你越是不開始寫作,總是拿有限的思維緩存問題,就越?jīng)]有內(nèi)容可寫。如果你逼著自己將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寫出來,看看自己寫的內(nèi)容試著著進一步拓展它們,就有可能在理性的道路上走得很遠很遠。 到這里《暗時間》關于時間和思維的部分就基本結(jié)束了,作者劉未鵬對于結(jié)構化的程序思維還有很深的見解,在第三篇《跟波利亞學解題》中有著較多的闡述。 但對于未從事程序行業(yè)的多數(shù)讀者來說,閱讀難度還是挺大,感興趣的可以自己慢慢研讀! |
|
來自: 易良義 > 《網(wǎng)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