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又到一年開學季,孩子和家長懷著不同的心情期待著開學第一課究竟會以怎樣的形式呈現,老師們也從幾個月前就在策劃如何讓這場開學典禮特殊又有意義。“入學”自古以來就是影響國人一生的大事,與成人禮、婚禮、葬禮并列四大禮之一。入學當天,從家庭到學校都會有一系列隆重的儀式與典禮,禮畢之后才意味著正式踏上“路漫漫其修遠”的求學之路。 相對于現在開學典禮上的校長致辭、教師學生代表發(fā)言,古代的開學典禮更強調讓學生在一言一行的實踐中塑造儒家所尊崇的士子人格,形成尊師重道的社會風氣和傳統。主要體現在釋菜禮、開筆禮和拜師禮。 資料圖 釋菜禮又作“舍采”、“擇菜”,是表達尊師重教的一種儀禮,即用蘋(又叫蘋蒿,嫩芽可以食用)、蘩(白蒿)等野生菜蔬祭奠先師,敬奉給教師,以此表示從師學藝。相傳孔子帶領弟子周游列國時,受困于陳國(今河南淮陽)、蔡國(今河南新蔡)之間,前路崎嶇,水斷糧絕,弟子子路、子貢等人認為此行已至窮途末路的絕境,只有顏回仍每天“釋菜于戶外”,也就是每天采摘野菜放在孔子住所的門口,向老師行禮致敬,以表示盡管老師的處境極端困苦,自己仍然堅持做人的原則,跟隨老師學藝。儀式上不殺牲畜,僅以素食菜蔬供奉,所以古人說釋菜禮是“禮之輕者”,但禮輕情義重。 開筆,是中國古代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形式的稱謂,俗稱“破蒙”,古代讀書人只有開筆破蒙后方可入學讀書,因此稱為“人生第一大禮”。主要由正衣冠、朱砂開智、擊鼓明智、啟蒙描紅、啟蒙教育和封存心愿等環(huán)節(jié)組成。 資料圖 開筆禮的第一步是“正衣冠”。之所以把正衣冠放在第一位,因為古人相信衣冠能“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衣冠不僅僅只是意味著遮羞,更重要的是反映人的精神面貌。所謂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衣冠是憶先祖優(yōu)秀品德的最好載體,也是讓孩子們知書明理的第一步驟。 所謂朱砂開智就是用朱砂為剛剛入學的孩子的額頭正中點上紅痣,這又稱之為“開天眼”。“痣”通“智”,意為開啟智慧,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望,寓意著孩子從此眼明心明,好讀書,讀好書。 擊鼓明智其目的在于讓孩子目明耳聰、茅塞頓開、創(chuàng)業(yè)建功。 啟蒙描紅這一步驟主要是讓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學寫“人”字。一撇一捺,古人似乎有意把“人”字造得如此簡潔,僅僅兩畫,但唯其如此,才給后人留下許多空間,讓我們去描繪,去充實。之所以選擇這個筆畫簡單而意義深遠的漢字,是希望孩子們在人生的啟蒙階段學會做人,知道做人首先要堂堂正正地立身,要像“人”字那樣頂天立地。 啟蒙教育是啟蒙老師用淺顯易懂的方式給剛入學的孩子上漫漫求知路上的第一課。 儀式最后,孩子們將寫著自己美好愿望的條幅系在紅繩上,掛到古榕樹上,預示著美好心愿將來必將實現。 資料圖 拜師禮。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因此足見傳統社會對老師的尊敬。拜師禮中有一項是“禮呈戒尺”,學生象征性地用紅盤把一只戒子(代表戒尺)恭送老師,寓意請老師嚴加管教。 拜師禮中,學生準備臘肉(感謝師恩)、芹菜(勤奮好學)、蓮子(苦心教育)、紅棗(早早高中)、桂圓(功德圓滿)、紅豆(紅運高照)等六禮束脩,向老師敬呈拜師帖,并齊向老師行三跪九叩大禮。老師在收下束脩后,回贈《論語》、蔥、芹菜等禮物,同時帶領弟子齊頌《大學首章》,象征擔下“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重責大任。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是只要行過師生之禮,無論學生資質如何,孔子都會全心全意盡老師的責任,這也體現了孔子有教無類的治學思想。 資料圖 可見,古代的開學典禮和拜師津貼并不在意邀請眾多有名望的人士出席,也不注重禮物價格的多寡。一系列的儀式只為讓學生發(fā)自內心的尊重自己的老師,老師也全身心的接納自己的學生。做人的基本品格學好了,學問自然也不會太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