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泡茶的問題,總感覺要說的有很多,但是提起筆來又不知從何說起。有人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說茶道不過是燒水泡茶;有人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可從技到藝再形而上為道。孰是孰非,總要走過這條路才能明白。佛陀講經49年,最后也說自己,實無一可說者。 雖然有些多余,但有的話還是要提前說清。我所教授的只是目前我所能理解的茶道,它肯定不是完美的,甚至會錯誤百出。其他老師的見解自有過我之處,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將來的我或許也會否定現在的我,所以切不可著相,我只是提供給你一條我現在走的路,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泡茶前,先要問自己,今天為何泡這杯茶。是為單純地取悅自己,還是招待他人;是為專注于品賞茶中滋味,還是借茶聚眾交友休閑;是為柴米油鹽的解渴之需,還是琴棋書畫的高雅之事,乃至走八萬四千修行法門中的一條修行之道。不同場合與時機有不同行茶方式,時時問自己的初心,再聚焦到你想達到的那層境界,才能不斷修整進步。 鑒于現在是學習階段,我們就從最細致完備的講起。 君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泡茶前的準備工作十分重要。這步做不好,泡茶的整個過程中你必不能安穩(wěn)順暢。傳統日本茶道在舉辦一場茶會的前幾天就開始做準備工作了,盡管這只是一場僅有三位朋友參加的小茶會。先打掃衛(wèi)生吧,把你泡茶的空間里里外外清掃一遍,我聽說極致的日本茶人在打掃衛(wèi)生時會在身前貼一塊大濕抹布,然后在茶室里來回走動,目的是為了吸附空氣當中的塵絮,或許就是這種極致才成全了日本茶道吧。只要把你的心念專注于一處,你的修行就開始了,不論是手拿的是掃把、筷子、念珠還是茶具。 衛(wèi)生打掃好了,接下來就要鋪設茶席。要將你所需的所有茶道具一次性準備完畢,且要再三檢查。這里功課做不好,就沒有辦法安安穩(wěn)穩(wěn)地坐定泡茶。倘若你開泡后要時不時地起身去別處拿器具,如何把心念專注于一泡茶中?如何泡出你想要的茶湯來? 對于如何擺茶席會單摘出一篇文章來講,此篇文章是講解我們眼下練的基礎席,又叫標準席。 首先講解下上圖所標示出的器具。 1為燒水壺,燒水壺壺的位置需與主泡器(蓋碗或茶壺)分置左右。此席是左手拿燒水壺注水,右手拿主泡器出湯,由此左右手各有歸屬與職責,席面擺設也更加均衡。 2為主泡器,蓋碗也好,茶壺也罷,凡是能放進干茶沖入熱水并倒出茶湯的器具均稱它為主泡器。上圖所示是右手拿主泡器,我們就稱它為右手席。反之則為左手席。 3為茶盤,或叫壺承。用來承接主泡器,一方面可凸顯主泡器,若把主泡器比作觀音,那這個茶盤就是觀音底下的蓮座,雖非必要,但拿走后主泡器會顯得無從依靠。席面所有器具的擺放位置是根據主泡器來調整的,而茶盤可以幫主泡器錨定位置,讓你每次拿起主泡器出湯后,都能準確無誤地回到初始位置。另外,茶盤還可承接溫壺或注水時多倒出的水。 4為勻杯,又稱公道杯,起均衡茶湯濃度的作用。茶湯先統一倒在勻杯里,之后再分到每一杯,可保持每杯茶湯的濃度一致,還能避免茶湯淋灑到席面上。 5為品茗杯及杯墊,用于品賞茶湯,訓練時最少擺三個,多可至六個。 6為水盂,或稱建水。用于承接多余之水及茶渣等。 7為茶倉,也即茶葉罐,用來存儲干茶。 8為賞茶荷,承接干茶。 9為茶匙,其下有匙置。茶匙用于撥茶葉入主泡器,還可翻蓋,通壺內氣孔。 10為蓋置,承接主泡器的蓋子。 11為潔方,也即茶巾,寓意方正規(guī)矩,用于擦拭器具及席面灑出的茶水。 12為花葉器。 由此我們的標準席已擺放完畢,茶人入席坐定,不過在進入正式的沖泡過程前,還需要觀察席面器具是否擺放妥帖,只有坐定你才能準確判斷每樣器具是否都擺放在你最順手拿取的位置,不遠不近,無過無不及。 之后調息,收攝心神,只有進入一種安寧的狀態(tài),你才能開始泡茶,你才能泡好一杯茶。假設現在壺里的水剛剛燒開,你把盛著沸騰之水的壺提到桌面上,不要馬上就開始注水沖泡,現在水面波動翻滾,此時注水水柱也會翻涌鼓蕩,不夠穩(wěn)定。正如羅大經詩中所言:”松風檜雨到來初,急引銅瓶離竹爐。待得聲聞俱寂后,一甌春雪勝醍醐?!皦厮序v漸漸止息,你的心也漸歸于寧靜。 好了,微笑,放松,就讓我們開始泡茶吧。 3. >>>溫熱主泡器具<<< 其目的有兩個,一是潔凈茶具。雖然茶具在擺到茶席前都已經被我們悉心清洗過,但難免會有浮沉毛絮沾染,另外當著朋友的面再清潔一遍茶具更顯鄭重尊敬。第二個重要的目的還在于提高器皿溫度,主泡器及品茗杯皆需高溫,如此才能烘托茶湯的香氣和滋味。尤其在寒冷的天氣里,倘若不溫杯,那水從燒水壺注入主泡器內,再倒入公道杯,再由公道杯注入朋友品茗杯里,送到朋友唇邊怕只是溫涼的茶湯了,飲之乏味。畢竟一杯熱茶,才能暖心。 提起燒水壺,注水到主泡器內,這時易犯一個錯誤,壺還沒拿到位就開始傾斜,甚至還沒正式注水,水就已經從燒水壺內淋灑到桌面上了。要注意在運壺的這段距離內,壺要在手里要平平穩(wěn)穩(wěn),拿到你需要的位置后最好再定格一下,之后再傾斜出水。 倒水是茶道里最重要的一個動作,由此細微之處可見真章。每次倒水前最好先預想好你想要的水柱大小、急緩與注水位置的高低、角度,只有先有清晰的目標與設想,最后才能有所成就與進步。 溫壺的水平穩(wěn)倒出,水柱不高不低,不大不小。這是本次泡茶過程中第一次倒水,由此你應該對燒水壺的脾氣有所了解,為待會正式沖泡埋下伏筆。 注意溫壺的水不必倒?jié)M整個主泡器,大概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量已足夠。茶道要培養(yǎng)愛物惜物的意識,泡茶用水不可恣意浪費。這也是我推崇干泡勝于濕泡的原因之一。 之后右手端起主泡器,放在左手上,旋轉一圈,盡量讓器具內的熱水溫潤到邊緣位置,之后放平,將水倒入公道杯內。 4. >>>賞茶<<< 右手握住茶倉,交到左手上,之后右手打開茶倉蓋子,放到蓋置與茶匙中間。右手順勢拿起茶荷,左手握住茶葉罐搭在茶荷上,將茶葉旋轉倒入茶荷內。這是茶葉的第一次亮相,仿佛從舞臺邊緣跳著輕快的舞步與你見面,帶著歡欣與一點嬌羞,很是動人。 記得倒在茶荷內的茶葉應盡量多一些,開始練習茶道我們很難把握泡茶用量,多倒出一點可方便取用,省去不停拿取茶倉的麻煩。 此時右手將茶荷放回原味,順勢拿起桌面上的茶倉蓋子,蓋到茶倉上,右手接過左手的茶倉,將其放回原味。 右手再把茶荷拿起來,用左手接住,雙手各拿取茶荷一段,放在胸前,悉心觀賞茶葉外形,也可放在鼻下輕嗅茶香,之后右手握住茶荷,交給右手第一位朋友,示意朋友依次欣賞。 在朋友欣賞的同時,我們溫熱公道杯,再將公道杯中的水依次倒入品茗杯里。茶荷會由最右處的朋友依次傳到最左處的朋友,此時我們用左手接回茶荷,放在主泡器上方,準備進行下一步。 5. >>>投茶洗茶<<< 右手拿起主泡器的蓋子,放于蓋置上,順勢拿起茶匙,將茶荷內的茶葉分三次撥入主泡器內。在撥第一次的時候注意觀察茶葉占主泡器的體積,由此估計剩余兩次還應撥多少茶葉入內。 撥完茶葉后放平茶荷,右手將茶匙放回原處,再接住左手的茶荷,將茶荷也放回原處。 然后左手拿起燒水壺,向主泡器內倒入適量的水,只要沒過茶葉即可。之后左手快速將燒水壺放回,右手再將蓋置上的蓋子放到主泡器上,右手拿起主泡器將水直接倒入水盂中。 這個動作要做得流暢干凈,迅速但不慌亂,關鍵是在控干主泡器內的水時不可來回甩動,這攸關茶人定力。 之后將主泡器拿到胸前,左手拖住后,右手掀蓋聞香。聞香時不可對著茶葉呼氣乃至講話,以防唾液濁氣飛入。聞過后用右手將主泡器呈遞給右手第一位朋友,引導其以此聞香,與此同時我們將品茗杯中的水依次倒入水盂里。等朋友們依次聞香完畢,左手接回主泡器,放回到茶盤上。 第四步,泡茶出湯。 右手揭蓋,可直接拿在手里,無需放到蓋置上。左手提壺注水,開始階段我們統一訓練旋轉一圈注水。目的是培養(yǎng)注水時的手感,學會控制水柱的大小與急緩。 從主泡器8點位置開始注水,順時針旋轉一圈回到8點,保證水柱的平穩(wěn),且旋轉一圈的速度要均衡。如果這樣一圈下來你倒出的水剛好是標準水量(注入的水剛好碰到主泡器蓋子底邊緣),那說明你已培養(yǎng)出很不錯的注水手感了。 水已注滿,右手將主泡器蓋子蓋回,左手放平燒水壺后將其放在盡量靠左的邊緣位置(以防待會拿取茶杯時礙手),之后右手端起主泡器出湯到公道杯里(注意控干水分),之后將主泡器放回到茶盤。 右手拿起公道杯,交由左手,左手將公道杯里的茶水由左至右依次倒入每個品茗杯里,注意每個品茗杯最多到七分滿,如果公道杯里的茶水不夠,要留意平均分配,或者先倒前面幾個杯子,之后放回公道杯再接一次茶水后,再往其余茶杯里倒入茶水。 放回公道,坐正坐定,至此整個沖泡過程告一段落,可做一個“請”的手勢,示意朋友自取茶杯品飲。對于不方便拿取茶杯的朋友,協助端取茶杯。 品茶 茶已送至客人面前,這時需分兩種情形,止語茶會和非止語茶會。止語茶會要求主賓在品茶時保持緘默,專注品茶。非止語茶會允許大家互相交流感受,討論茶與茶文化。 止語茶會自不待言,行茶前茶人應告知大家品茶時需止語,手機關機或者靜音,以營造一個安寧的品茶環(huán)境。如果舉辦的是非止語茶會,客人大多不了解茶,我們又該怎么做呢? 我的建議是不要一上來就跟客人講解與交流,《南方錄》也告誡茶藝學習者,除非出于自然,否則不要試圖刻意讓賓客與自己的感受相同。換句話說,勿讓人際之間的溝通,影響你或客人到達Wabi-Sabi最高境界的可能性。 先與客人共同品完第一杯茶,在品飲時注意察覺你的各種感受,留意茶的香氣與滋味。待大家都喝盡第一杯時,主動詢問大家感受如何。這一問也有助于你調整接下來的泡茶手法,若客人覺得濃苦,下一泡可通過降低水溫,柔和注水,減少坐杯與出湯時間來調整;若客人覺得寡淡,下一泡可嘗試提高水溫,激烈注水,增加坐杯與出湯時間。 在客人表達完自己的感受后,你再說出自己的感受,理論上作為茶人你的感受應該更加敏銳,表述也更為專業(yè)。實事求是地發(fā)表自己的體會,對你和客人都會很有幫助。在你們交流的同時,茶的”后調“,也就是回味也漸漸體現。有時這種回味要比喝茶時的感覺更為迷人,無論是生津、回甘,還是舌面與牙齦的舒爽,口腔、喉嚨乃至胸腔彌滿的茶香韻味,請認真體會吧。 小結:泡茶是一個由技入藝,由藝入道的過程。有人隨便抓一把茶葉放到瓷缸里,熱水一沖完事。有人講究水質與茶具,乃至用上電子稱與秒表,對泡茶的水溫與沖泡的時間斤斤計較。有人享受茶帶給自己的愉悅與美感,茶席一鋪就是她的藝術舞臺。有人要沐浴焚香,吃齋念佛,講求潔凈身心后方才泡茶。這些都是泡茶,只不過各取所需。我們要做的不是指摘別人的不是,諷刺他人的過失,關鍵是要赤裸裸坦蕩蕩地去面對自己。你去泡茶,是泡給別人看?還是泡給自己看?你想要從茶里獲得什么?下里巴人也好,陽春白雪也罷,每個人都能從茶里尋求到慰藉。茶的美,有一點就在于它的包容。 正如臺灣食養(yǎng)山房主人林炳輝所言,泡茶想要泡到沒有一個多余的動作,十年修煉也不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