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0日下午17時,我和同學一行四人,自駕從御河西路一直北行,經鎮(zhèn)川口,來到了山西大同陽高縣長城鄉(xiāng)。山西大同陽高縣長城鄉(xiāng)原名26村,其意為距陽高縣城26華里,明朝時改為長城鄉(xiāng)。這里的長城非常有特色,長城沿線上每一個敵樓前方50米處都建有一個獨立的敵樓,外圍有一方形窄墻包圍,窄墻與長城相聯。據考證這里無險可守,從實戰(zhàn)出發(fā)的角度看,獨立敵樓與長城形成犄角之勢,也就形成該段長城獨特的建筑風格。
長城鄉(xiāng)地處采涼山北坡與云門山南坡之間,位于陽高縣西北部,東與陽高縣龍泉鎮(zhèn)、王官屯鎮(zhèn)接壤,西與新榮區(qū)相連,北與內蒙古豐鎮(zhèn)市毗連,南與大同縣隔山為鄰。因境內有古長城,故名長城鄉(xiāng)。境內山峰連綿,溝壑縱橫,鳥瞰地面,千皺萬褶,“山”形眾多。采涼山主峰2144.6米,山體陡峭,切割破碎,云門山最高峰2118米,斷層發(fā)育。境內耕地和村莊多處在25°的坡和洪積扇上,為全縣唯一純山區(qū)鄉(xiāng)。
現在的陽高縣長城鄉(xiāng)正邊堡村即明朝時大同鎮(zhèn)所管轄的七十二城堡之鎮(zhèn)邊堡,屬分巡冀北道北東路,分守參將駐守在得勝堡內。
正邊堡村位于陽高縣治的最西北角落長城鄉(xiāng),東距陽高縣城30公里;南部是草豐林茂、山水秀美、孕育著多種特產及野生動植物的采涼山;西與新榮區(qū)元墩村接壤;北距長城0.5公里;長城北面與內蒙古自治區(qū)接壤,陽高到豐鎮(zhèn)的神豐公路從內蒙古自治區(qū)的大營村中穿過。
嘉靖十八年(1539年),修建“邊墻五堡”時,即大同西北部外長城沿線的“鎮(zhèn)邊堡、鎮(zhèn)川堡、鎮(zhèn)魯堡、鎮(zhèn)河堡、宏賜堡”,鎮(zhèn)胡堡因處在邊塞要沖,遂把該堡修筑成了一座軍堡。
鎮(zhèn)邊堡原非官設,初名鎮(zhèn)胡堡,嘉靖十八年(1539年)土筑城堡,萬歷十一年(1583年)磚包,堡城周長1900米,高連女墻13.66米。設守備官1員,所兵士官軍722名,馬騾82匹,分管邊墻一道,沿長11.1公里,分管邊墩30座,火路墩6座。。鎮(zhèn)邊堡建成后東至靖虜堡7.5公里,南至聚落城20公里,西至鎮(zhèn)川堡15公里,北至本堡邊墻1.5公里。
堡內的傳說故事很多,說建堡時,因為南北各有一條河,因此建在了中間,取二龍戲珠之寓意。因為堡有兩門,是為正稱,因為傳說一個門叫寨,兩個門叫堡,三個門叫池,只有四個門才能叫城。當時東門外有甕城開一南門,門外專門蹲一石虎,能吃采涼山的風水,堡子里盡出大人物。后來,東邊村子有個姓黃的惡人,眼紅鎮(zhèn)邊堡的風水,偷偷地用鑿子把石虎毀掉,從此堡內就失去了風水。
堡外的西北角,也即進村的路口,立一牌子,上寫:邊塞古堡,旅游長城。民房墻上還有標語:打造鄉(xiāng)村旅游名片。在堡子外的西南角,有一棵滄桑老榆樹,此樹磚包堡時已生長在這里,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村子的北邊是平坦而稍向北傾斜的原野。東墻外有原來的護城壕溝,溝東面為耕地,村人們大都在堡內和堡外的西面,西南方居住。房屋都非常整齊,大都為一出水磚瓦房。
向西出鎮(zhèn)邊堡約4公里就到達了今大同市境內,這段黃土夯筑的長城墻體至今還保存的較為完整。這段長城也是全國僅存的臺地長城?!逗鬂h書》“王霸傳”記載,東漢光武帝劉秀派杜茂、王霸二人,于建武十二年(36年)、十三年(37年)從代郡到平城“筑亭障”300余里,也就是說,修了150來公里長城,作為防御匈奴的屏障?!逗鬂h書“馬援傳”》記載:“建武二十一年(45年)秋,援乃將三千騎出高柳(今陽高),行雁門、代郡,上谷障塞”。代郡,就是今天陽高縣李官屯周邊地區(qū);平城,就是今天大同市區(qū)的北部,正邊堡附近的這段長城,正好就是2000年前那段長城的位置。這些連天烽燧,至少起源于漢朝,比北京的八達嶺長城早了1500年。
長城鄉(xiāng)這段長城在整個大同長城中,是最具特色的,地勢平緩,不易防守,所以墩臺筑得較為密集,給人一種烽燧連天的感覺,視覺上非常壯觀。大同長城修筑在平川地區(qū)、且迄今保存相對完好的,只有長城鄉(xiāng)這一段 。這一帶的長城出于防守的需要,在墩臺和墻體之間修有暗道。外側的墩臺距城墻約50米,墩臺與墩臺間的縱向距離大約為500米。墩就是前哨,是軍事觀望臺,明朝一墩駐兵5到12人,專門瞭望敵情,發(fā)送警報,或在敵人攀爬長城時放箭攻擊,與城墻上的守軍成犄角之勢御敵。遇危險情況,墩上的將士會從墩臺下的暗道轉移到長城內。所謂“明墻暗道”,暗道是軍事防御的必須措施之一,在長城沿線許多較大型的關口出現,墩在墻的內側,墻與臺之間有暗道,更多的是承擔著軍事人員短線交通的責任,而這段長城的墩臺建筑在墻體外側,長城暗道其功能則更多的是工事掩體的一部分,更多地體現了作戰(zhàn)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