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禪宗史上,親鸞上人是德望最高的禪師之一。
親鸞4歲的時候,父親死了,這給他和母親帶來了很大的打擊。然而沒過四年,母親也去世了,才8歲的親鸞變成了無枝可依的孤兒。
雙親的早亡對親鸞影響很大,天資聰穎的他開始思考起人生和死亡的意義。他不懂為何人一定要死亡,也不懂自己和父母為什么一定要分離,這令他十分痛苦。
9歲那年,早熟的親鸞想靠佛法點醒自己,于是決定出家。他跑去寺廟找當地比較有名望的慈鎮(zhèn)禪師,懇求慈鎮(zhèn)禪師為他剃度,收他做弟子。
慈鎮(zhèn)禪師年紀已經很大了,但他第一次遇見才九歲便要主動出家的孩子,感到十分有趣。他問親鸞,你尚且年幼,為何竟想到出家呢?
親鸞答:“我雖年僅9歲,父母卻已相繼離去。我不懂生,亦不懂死,我想在佛祖腳下修煉,把這些問題探索個明白?!?/span>
慈鎮(zhèn)禪師被親鸞感動了,答應收他為徒,但慈鎮(zhèn)禪師發(fā)現時間已經很晚,于是摸摸親鸞的頭對他說:“你去休息一宿,明日我再為你剃度吧!”
親鸞搖搖頭說:“師父,我雖現在一心想要出家,但我畢竟年幼,定性還不夠,無法確定自己此刻的決定能否堅持到明天;您雖答應了我明日為我剃度,可您年事已高,無法保證明早起床時您是否還活著。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fā)生什么,當下的事情不如當下即刻完成吧!”
這番話令慈鎮(zhèn)禪師贊嘆不已,他不再推遲,立刻為親鸞完成了剃度。
親鸞的故事告訴我們,生死無常,把握當下。
在佛教中,能夠明白“生死無常”,就能透過死亡現象看到生命的本質——即生命非永恒,事事皆變化——能夠時刻參透這個道理的人,就是有慧根的人。
在變幻無常的生命中,活在當下,是一個永恒的真理。
正如庫里希坡斯所說:“過去與未來并不是‘存在’的東西,而是‘存在過’和‘可能存在’的東西。惟一‘存在’的是現在。”
可惜很少有人能像親鸞上人一樣參透生死和無常,我們總是活在“過去”和“未來”,鮮有真正珍惜當下的時刻。
我們在童年時渴求長大,在長大后懷念童年,在健康時不惜一切代價賺錢,在有錢后又不惜一切代價想換回健康,年輕的時候拒絕冒險,老了以后又渴望到處旅行......
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都是轉瞬即逝的,就像死亡一樣令人措手不及。
面對生活,我們最愛安慰自己,“等我.......的時候,我就......”,可是等來等去,等到人生的最后,什么也等不到,青春和幸福卻在這無盡的等待中,被時間頭也不回地搶走。
人在活得好好的時候,不會幻想自己未來死去的情景,但卻常常會幻想自己能賺得多少錢、謀得多少利。
當他們錢權在手,為了口袋里的金幣放棄一切時,何曾想到自己會有撒手人寰什么東西也帶不走的那一天呢?
每個人都有離開這個世界的那一天,但又有多少人記住了這個稀松平常的事實。
當死亡來臨時,大部分人都割舍不下對這個世界的眷戀,他們會哀愁、惋惜,甚至懊惱,懊惱自己有太多事沒做,有太多地方沒去,有太多人沒見,然而一切都已來不及。
人只有這一輩子,也許今天我們躺下,明天就再也不會醒來,生命就是如此殘酷。
人生苦短,思在當下,行在當下,珍惜身邊人,做好手頭事,愛惜健康,珍視時間。
別在活著的時候以為自己不會死,在即將死去的時候又后悔自己好像沒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