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救貧生于唐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卒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4年),名益,字叔茂,號筠松。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據(jù)《江西通志》載:“筠松,竇州人。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黃巢破京城,楊筠松乃斷發(fā)徑侖,步龍一過虔州,以地理術(shù)行于世,系楊救貧先生是也?!睏罹蓉毜津莺螅ㄚM州),長期活動在于都、興國、贛縣等地,廣納賢徒,著書立說,建立了贛派風(fēng)水術(shù),著有《疑龍經(jīng)》、《撼龍經(jīng)》、《立錐賦》、《黑囊經(jīng)》、《三十六龍》、《疑龍十問》、《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奧語》、《天玉經(jīng)》和《天玉經(jīng)外編》等堪輿學(xué)專著流傳于世,并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 1、“板凳定向”建祠的傳說 在寒信峽楊公壩“管氏宗祠”內(nèi)祖宗堂前面有兩個小廳祠,左廊廳為“尚羲祠”,現(xiàn)祠內(nèi)設(shè)有供桌、香爐等敬神用具,供奉楊救貧雕像和“敕封金紫光祿大夫楊公筠松先師”神位。原來祠堂是經(jīng)風(fēng)水祖師楊救貧指點朝向建造的,還留下了楊救貧“板凳定向”建祠的傳說。 古時候,管姓人遷居芒筒壩后,逐漸興旺起來,姓事活動,越來越多,于是姓中族紳聚眾商議,決定建一座管氏宗祠,因是全姓大事,千秋偉業(yè),務(wù)必選吉日擇地,要請一個有名的風(fēng)水地理先生來擇址定向。當(dāng)時,楊救貧住在興國的三僚,做風(fēng)水地理很有名氣,所以管姓人派人請他到芒筒壩選址建祠堂,楊救貧到了以后,對該地進行了勘察,覺得只有河邊(現(xiàn)祠堂所在地)是塊佳地,對祠堂做什么方位,什么時候動工等有關(guān)事項交待后離開了,并表示動工之日,一定早來。 到了動工吉日,楊救貧早早來到工地,見管姓頭人還沒來,只有忙著做工的人,他順勢拉來一張板凳面朝梅江坐下,一邊觀察對岸山巒、梅江水的走勢,一邊調(diào)整所坐板凳的位置方向,直到認為心滿意足后,才靜下心來休息。等了好一會兒,也不見頭人來,工地上的人忙著整地干活也沒人理睬他,見沒人理自己,就和來的時候一樣悄悄地走了。管姓頭人在家等楊救貧,直到快到吉時了,還沒見人,到工地一問,眾人都異口同聲的說, 沒有看到,楊先生怎么會一個人跑到工地上來呀!其中一個人說:“只看見一個手拿竹杖,腳穿草鞋,身著襤褸長衫的老頭,這里走走,那里看看,看了一上午,坐了會兒,才走了”。 頭人才知道楊救貧早來工地了,就急忙派人分頭去追,追上后,向楊救貧賠禮,并請他回芒筒壩來,楊救貧心平氣和對管氏族人說:“走到這里我就不回去了,我已經(jīng)給祠堂定好了向,剛才我坐的那張板凳的位置就是立大門的地方,坐的朝向就是大門的朝向,你們按照板凳的位向落基就可以了”。于是,管姓人按照板凳的方向?qū)㈧籼媒ㄆ饋砹?。后來,楊救貧路過去踏看,發(fā)現(xiàn)與他定的方位有偏差,但祠堂已建好,而且方位有促管姓人丁興旺,也沒有多說,只是感到很內(nèi)疚,很不安。再后來因祠堂位于梅江河邊,屢遭水患,又因土木結(jié)構(gòu),曾先后沖倒過幾次,修復(fù)過幾次,最后一次沖毀僅存基址,管姓人也感灰心。到康熙年間,管姓族紳仲清因楊救貧送夢要他牽頭將祠堂重修,大家議后,決定在原址按原方位建祠,因水患這次就用石料修建管氏宗祠,自康熙丙戌始,戊子年全面竣工,這就是我們現(xiàn)見到的祠堂。管氏人為了紀念楊救貧,在祠堂內(nèi)設(shè)其神位。現(xiàn)在祠堂中廳墻上還可看到這樣一首詩,曰:“板凳定向顯靈通,人丁興旺在族中,管氏宗祠今猶在,芒筒壩人稱楊公”。 2、楊救貧墓的傳說 楊救貧墓葬寒信峽的楊公壩,《贛州府志》、《于都縣志》( 卷十二·塋墓志:唐都監(jiān)楊筠松墓,縣東北八十里,地名躍口,今稱為楊公壩。明萬歷初,太守葉公夢熊豎碑表之)、《管氏族譜》都有記載,在寒信峽至今還流傳著楊救貧死于藥口,墓葬楊公壩的傳說。 相傳,楊救貧為盧光稠卜得一塊“天子地” 盧光稠擔(dān)心楊救貧為別人再卜佳地,遂于一日宴請楊救貧,并預(yù)先在陰陽酒壺中放置慢性毒藥,楊救貧雖有防備,但眼見得盧光稠從中篩出酒來飲了,便放心飲了置于壺中的毒酒。宴畢,楊救貧匆匆離城,攜帶身邊徒弟雇船溯貢水、梅江而上,欲往三僚去。不想,船到寒信峽,毒性發(fā)作,肚疼難忍,心想,肯定被盧光稠所害,便在寒信峽岸邊稍遠處一石頭邊屙屎,見便呈黑色,心知命不久矣,略作思考,遂將三樣貼身寶貝“地理書、趕山鞭、神碗”放在一側(cè)。與徒弟溯著梅江復(fù)向前行了數(shù)里后,對徒弟說:我的毒性發(fā)作了,你上岸去看看我屙的屎是黑色還是黃色的,若是黑色的我的命就沒了,若是黃色的師傅的命就還有救。徒弟往回走了一段路便折了回來,佯作高興地對楊說:師傅,師傅,你屙的屎是黃的,師傅有救了。楊問道:你沒有見到我屙屎的旁邊放的那幾樣寶貝?徒弟根本沒去,自然沒見著楊救貧故意留下的寶貝。楊長嘆一聲:無緣矣!徒弟重新再返,尋師傅屙屎處留下的三件寶,只遇三個小孩,問可見三樣?xùn)|西?小孩們說,我們撿了一支鞭,一揮動就地動山搖,撿了一只碗,一舀水河都干了,嚇死人了,是妖物,我們趕快丟到河里去了。徒弟急問:還有一本書呢?小孩答:書上沒寫字,我們也丟到河里去了。徒弟急忙往下游尋去,只見江面上已無一物。楊救貧的三寶沉入寒信潭就這樣失傳了。 徒弟返程追上船時,船已到寒信峽藥口,徒弟上船看到楊救貧躺在船艙內(nèi)。楊救貧見徒弟問:此為何處?徒弟告之:藥口。楊救貧唉聲嘆氣:“完了,藥已到口,我命休矣!”遂對徒弟交代后事,楊救貧知道這個徒弟一向跟自己扛拗肩,就生計交待徒弟用石棺石枕葬在這藥口壩。楊救貧本是想讓徒弟用鐵棺或木棺下葬的,他料定日后的梅江會改道,他便可以待鐵木腐敗而再生。豈料,總是不聽話的徒弟這回卻認認真真照師傅的話去做了,結(jié)果,聰明一世卻糊涂一時的楊救貧,以致石鎖沉江,被永遠地埋在了梅江河底. 還傳說楊救貧臨終之際,留下了一首偈語:“頭頂八字水,腳踏寒信嶂。那個做得到,代代出丞相。” 現(xiàn)在,時過境遷,梅江改道,楊救貧墓早已陷入河底,不知去處。明萬歷七年,太守葉夢熊曾在梅江西岸,江水從今河頭村急轉(zhuǎn)直瀉寒信峽的山嘴處(又名老鼠搬倉),正對著楊救貧墓址立了一塊紅石日照碑,以資紀念;另外,清嘉慶十八年段道軒、吳肇龍二位風(fēng)水師前來祭奠祖師楊救貧,并祈求祖師護佑操業(yè)遂心應(yīng)手,并立碑紀念。現(xiàn)二塊碑石存于于都縣博物館,而原立碑處于都縣人民政府于1991年建了一塊楊救貧紀念碑。 點擊閱讀全文查看更多方志于都文章 ◆供稿:于都縣志辦 ◆首發(fā):于都信息網(wǎng)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禁止刪改! |
|
來自: 和順本真 > 《家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