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讀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5年出版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這本書為開放獲取出版物,秉承了教科文組織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兩部出版物的精神——《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富爾報告》,1972年)和《學習:內在的財富》(《德洛爾報告》,1996年),“有助于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重新規(guī)劃教育愿景,并借助了教科文組織作為全球社會變革觀測站的主要任務,目的是激發(fā)關于變化世界中的教育問題的公共政策辯論?!?/p>
本書封底的一大段話可概括全書內容:我們生活在一個多變、復雜和矛盾的世界里。經濟增長和財富的創(chuàng)造降低了全球貧困率,但在世界各地的社會內部以及不同社會之間,脆弱性、不平等、排斥和暴力現象加劇。不可持續(xù)的經濟生產和消費模式導致全球變暖、環(huán)境退化和自然災害頻發(fā)。此外,我們在過去幾十年里強化了國際人權框架,但落實和保護這些規(guī)范依然是一項挑戰(zhàn)。技術發(fā)展密切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聯,為交流、合作與團結提供了新的渠道,但我們也看到了文化和宗教不寬容、基于身份的政治鼓動和沖突越來越多。這些變化表明,出現了新的全球學習背景,這對教育具有重大影響。反思教育的目的和學習的組織方式從未像今天這樣迫切。本書旨在呼吁對話,秉承人文主義教育觀和發(fā)展觀,立足于尊重生命和人格尊嚴、權利平等、社會正義、文化多樣性、國際團結以及為可持續(xù)的未來分擔責任。書中建議我們將教育和知識視為全球共同利益,以便在復雜的世界中協(xié)調作為社會集體努力的教育的目的和組織方式。
作者認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必須保持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關切,在重申普世價值觀共同核心內容的同時,承認多元世界中的世界觀多樣性,對于發(fā)現和認識其他世界觀保持更加開放的態(tài)度,整合各種知識體系,在數字技術、神經科學等新的知識視野中,重新審視教育。
作者強調,我們要重申人文主義教育方法。在這種模式下,經濟增長必須遵從環(huán)境管理的指導,必須服從人們對于和平、包容與社會正義的關注。人文主義發(fā)展觀的道德倫理原則反對暴力、不寬容、歧視和排斥。在教育和學習方面,這就意味著超越狹隘的功利主義和經濟主義,將人類生存的多個方面融合起來,增強教育的包容性。這將需要采用開放和靈活的全方位終身學習方法:為所有人提供發(fā)揮自身潛能的機會,以實現可持續(xù)的未來,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人文主義教育觀還要求改變思維方式和世界觀,培養(yǎng)學生學會批判性思維、獨立判斷、開展辯論、解決問題和信息和媒體素養(yǎng)。學會學習和能力培養(yǎng),培養(yǎng)基本的語言和交流技能,培養(yǎng)邏輯思維、分析、綜合、推理、演繹、歸納、假設等更高層次的技能,培養(yǎng)獲取信息和批判性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和通信技術改變教育格局的新時代,教師不會被數字技術取代,而應加強專業(yè)性,成為向導,引導學習者(從幼兒時期開始,貫穿整個學習軌跡)通過不斷擴大知識庫來實現發(fā)展和進步。作者強調,“我們還應為教師提供更具吸引力、更能激發(fā)人的積極性以及更加穩(wěn)定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包括薪資和職業(yè)前景。假如我們不想看到因興味索然導致我們眼中全球最重要的基礎性職業(yè)受到削弱,就必須要這樣做。”
作者指出,為了在復雜世界中更好地進行教育決策,必須認識到并應對正規(guī)教育與就業(yè)之間的差距,正視在跨越國界、專業(yè)和學習空間的流動性不斷增強的世界中承認和認證學習的難題,反思公民教育,在尊重普世價值觀的多元性和關注共同人性之間需求平衡。
作者認為,知識可以大致理解為包括信息、理解、技能、價值觀和態(tài)度。學習可以理解為獲得這種知識的過程。能力是指在特定情況下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中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就應將教育和知識視為全球共同利益,這意味著知識的創(chuàng)造、控制、獲取、認證和運用向所有人開放,是一項社會集體努力,知識必然成為人類共同遺產的一部分。
共同利益的概念讓我們能夠擺脫“公益”概念所固有的個人主義社會經濟理論的影響。在界定什么是共同利益時,強調參與過程,其中考慮到環(huán)境、福祉概念和知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團結是人類共有的價值觀念,在它的感召下,知識和教育作為全球共同利益這項原則會對眾多利益攸關方的作用和責任產生影響。也就是說,教育的多種職能不僅是政府的責任,同時也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在教育部門實現良好治理,需要政府與民間社會建立多種多樣的伙伴關系,國家教育政策應是在社會上進行廣泛協(xié)商和取得全國共識的結果。
這本書引用157條
注釋,內容很豐富,其最大價值是對當下全球教育作了全方位的縱覽,并為教育的改革發(fā)展提出了可靠的方向——將教育當成全球共同利益,實行人文主義教育。
在筆者看來,如果利用好新一輪技術革命,發(fā)展中國家完全可以更快地提升教育水平,從而為國家的發(fā)展進步提供強大的動力。要知道,“再沒有比教育更加強大的變革力量。”書中提到的“墻洞”實驗令人印象深刻:1999年,米特拉博士的團隊在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與毗鄰的新德里Kalkaji貧民窟之間的隔墻上挖了一個“墻洞”。通過這個洞,他們放置了一臺供任意使用的電腦。事先毫無經驗的貧民窟兒童自己學會了如何使用電腦。米特拉博士由此得出如下假設:任何一組兒童的基本電腦技能的習得,都可以通過偶發(fā)性學習來實現,前提是為學習者創(chuàng)造機會,使其能夠用上適當的電腦設備,并且在設備上配備娛樂內容和激勵內容,以及某些最基本的(人為)指導。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后來被稱“最低干預式教育”。這啟示我們:如果給經濟不發(fā)達的人創(chuàng)造條件,使他們踏上信息高速公路,他們就會取得驚人的學習效果。
筆者認為,教育不應成為擴大不平等拉開差距的工具,而應當是提升人類共同福祉的手段,教育本身就應該是“全球共同利益”??梢哉f,無論如何強調增加教育投資的重要性都不為過,事實上,教育投資的價值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與此相應,任何對教育投資的忽視都會埋下以后各種社會問題的種子。
人文主義教育讓教育關注人本身,這呼應了康德的至理名言:“人是目的?!闭鐣兴f,“教育不僅關系到學習技能,還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嚴的價值觀,而這是在多樣化世界中實現社會和諧的必要條件。”這可謂是一種具有永恒價值的教育觀念,遺憾的是,實現這種教育觀念還任重道遠,但并不代表它就不能是人類理想的教育追求。只有堅持人文主義教育理念,教育才真正無愧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