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窯之說,始見于明代皇室收藏目錄《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p> 清代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說:“吾華制瓷可分三大時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謂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鈞窯,亦甚可貴?!?/p> 由于柴窯至今未發(fā)現(xiàn)窯址,時間在宋之前,最近10來年才在民間發(fā)現(xiàn)實物,因此過去通常將鈞窯列入,與汝、官、哥、定并稱為宋代五大名窯。 北宋官窯乃宋徽宗因不滿當時現(xiàn)有貢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引入汝瓷及開封東窯等窯口窯系的制作精華,在東京汴梁,即今河南開封。 按照自己的設計、親自指揮燒制和創(chuàng)制的巔峰之瓷,其不僅是中國陶瓷史上第一個由朝廷獨資投建的“國有”窯口,也是第一個被皇帝個人壟斷的瓷器種類。 南宋顧文薦《負睻雜錄》記載:“宋宣政間(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 。南宋葉寘在其《坦齋筆衡》中對北宋官窯亦有記載:“政和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 歡迎關注公眾號:古玩大江湖 當時北宋的京師是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因宋代汴京官窯遺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為止,尚未發(fā)掘出北宋官窯遺址,缺乏考古發(fā)掘地資料和充足的文獻資料的支撐,因此,關于北宋官窯,留待我們探討的方面還有很多。 可以肯定的是,北宋官窯窯口乃朝廷舉國家之力投資的“國有”企業(yè),其生產(chǎn)關系為:“朝廷置窯、內府制樣、民匠造器、兵士供役”,所燒產(chǎn)品唯供朝廷使用,不在市場流通,罕珍和稀有,常人難以見到,一如清代學者陳瀏在其《陶雅》一書中所言:“宋官窯者絕不經(jīng)見,世人罕能識之者?!?/p> 北宋官窯與南宋官窯的區(qū)別與鑒定要點 由于南北宋官窯器在技術上具有傳承性,它們具有很多共同特征。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稱道、又最被人忽視的特征,即所謂“攢珠聚球”。 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早已說過,“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顯然,“攢珠”指的是窯器中之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或內身和外身上。 宋官窯青瓷葵瓣口碗局部 但孫老說得比較籠統(tǒng),實際上真正官窯的釉內氣泡不僅僅只是“攢珠”,還顯現(xiàn)出一種比“攢珠”稍大一點的“聚球”。 球比珠大,也就是說官窯有大小不同的兩種氣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間雜錯落,而是較為整齊地排列在一起。 宋官窯青釉龍紋盤 聚球式的氣泡比攢珠的氣泡數(shù)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內壁,像一個很厚的環(huán)?!皵€珠聚球”它是當之無愧的劃分真假官窯的一條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據(jù)。 官窯釉質純粹濃厚,不甚瑩澈,釉內多有氣泡,如珠隱現(xiàn),故通稱“聚沫攢珠”。釉色寶光內蘊,潤澤如酥。 以紋形而稱之有蟹爪紋、綱形紋、梅花紋、細碎紋、大小格紋、冰裂紋等。官窯器物傳世的以各式瓶、觚、爐、洗、盤、碗、罐為常見。 宋官窯青瓷梅瓶-英國國家博物館 北宋官窯瓷的基本特征: 1、胎灰白,類似汝窯的香灰胎。 北宋 官窯淺粉青弓耳扁壺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