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這種冷兵器時代殺傷力最強的遠射兵器,一次次穿過時間的長河,向今人遙遙致意。 公元前483年的一天,越國首都會稽來了一位叫陳音的射士。陳音的家在楚國的郢都,與會稽遠隔數(shù)千里。是什么驅(qū)使他離家舍業(yè)呢?原來是越王勾踐的召喚。勾踐要完成滅亡吳國的夙愿。 十年光陰荏苒,滄海桑田。勾踐依然會在飯前嘗嘗苦膽,但是越國早已不是那個據(jù)守在會稽山上朝不保夕的國家了。被夫差放歸故國后,勾踐的政治生命只剩下唯一的目標:滅吳雪恥。在充實經(jīng)濟,繁衍人口之后,勾踐的下一步計劃是整頓越國的軍隊。他找來大夫文種商議:“我要將毀滅的大雨澆在吳國頭上。如果是水戰(zhàn),就得造船;如果要在陸地上行軍,就得乘戰(zhàn)車。但是我聽說,車船的便利都比不上一種叫弩的兵器。不知愛卿有沒有專精于弩射的人才呢?”——史書《吳越春秋》里這樣記載。 大夫文種就找來了陳音。面對孜孜以求的勾踐,陳音展現(xiàn)了關于弩的歷史知識:“弩是怎么來的呢?起初,古孝子不忍父母尸體被吃掉,制造了驅(qū)趕鳥獸的彈弓;之后,黃帝把弓弦繃在木材上制成弓,削尖木棒制成箭,憑借它懾服了炎帝,打垮了蚩尤,威震天下。戰(zhàn)爭頻仍諸侯相爭,光靠弓箭不能征服敵國了。此時,楚琴氏橫空出世。他‘橫弓著臂,施機設樞’,發(fā)明了弩。那弩射出的弓箭,百發(fā)百中,禽鳥來不及飛掉,野獸來不及逃跑;那弩瞄準的東西,沒有不死的?!边€是《吳越春秋》,向我們再現(xiàn)了陳音這一生動的解說。 勾踐按捺不住興奮的情緒:“陳先生,訓練士兵射擊的重任,就要托付給您了?!比齻€月后,教習完畢;五年之后,勾踐在笠澤之戰(zhàn)中大敗吳軍,拉開了滅吳的大幕。 盡管沒有史料記載,但是我們可以料想,在滅吳和北上爭霸的越國軍隊中,弩這種新型遠射兵器,一定發(fā)揮了某種非對稱優(yōu)勢。如陳音所言,弩的前身是弓。那么,弩與弓相比,又做了哪些技術革新,使得它掀起了一場裝備革命,極大改變了戰(zhàn)場的面貌呢? 據(jù)楊泓先生的《古兵器論叢》記述,近年來,在四川、河北、河南、湖南地區(qū)的戰(zhàn)國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弩機。特別是長沙的掃把塘138號墓,不僅有青銅弩機,而且容易朽爛的木弩臂和竹弩弓也保存完好。這就為后人復原弩的形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弩由弩臂、弩弓和弩機三種部件組成。木制弩臂的前端留出承弓的缺口,將弩弓橫裝固定;它的后端又開一框槽安放青銅弩機。在弩機與弩弓之間,還刻有安放弩箭的矢道。如此“橫弓著臂,施機設樞”,一張完整的弩就組裝完畢了。 弩與弓相比,它的精華在于青銅弩機。弩機是擊發(fā)裝置,主要部件包括用于瞄準的望山、相當于扳機的懸刀,以及作為鉤心裝置將望山與懸刀聯(lián)接起來的牛。在望山下部連有鉤弦的牙,它們都用青銅的樞結合在弩臂上的框槽內(nèi)。這套靈巧的機械裝置是如何運行的呢? 上弦裝箭時,士兵手拉望山,與望山相連的牙也隨即上升,被帶起的牛的下齒卡住懸刀的缺口;此時,弩機呈現(xiàn)閉鎖狀態(tài),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將箭置于矢道之內(nèi)。敵人逼近時,士兵扣動懸刀,牙即下縮,回彈的弦順帶將矢道內(nèi)的箭射出,命中目標。 牙勾住弓弦,只是弩機裝置中一個小小的零件。但牙的出現(xiàn),將弩射分解為張弦裝箭與釋弦放箭兩個單獨的動作。在弓射大行其道的時代,一名弓手在拉開弓弦后,由于耐力有限,只能迅速瞄準目標,盡快放箭。而一名弩手張弦裝箭后,可以手持弩臂,經(jīng)過充分的瞄準延時發(fā)射,這就極大提高了射擊精度。同時,弩延時發(fā)射的特性也便利于向一個目標齊射,造成“萬弩齊發(fā)”的震撼效果。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就是馬陵之戰(zhàn)。 那是周顯王二十八年即公元前341年,《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齊魏兩國因韓國事兵戈再起,龐涓孫臏這對老同學兼老冤家,又聚首了。十三年前的桂陵之戰(zhàn),孫臏“圍魏救趙”直趨大梁,龐涓遭到伏擊被俘虜。今天這場戰(zhàn)爭的開局,孫臏又直趨大梁。 報仇心切的龐涓,放過韓國,帶著魏太子申監(jiān)軍的十萬兵馬,再次向齊軍撲來。這次,素有怯戰(zhàn)之名的齊軍在魏軍追擊下仿佛潰不成軍:第一天還埋設了十萬灶做飯,到了第三天,只剩下三萬灶了。龐涓太想一雪桂陵之戰(zhàn)戰(zhàn)敗被俘的恥辱了,他判斷:齊軍大部潰散,正是追擊殲滅的最佳時機。于是他像一位斗將,舍棄了移動緩慢的步兵,親自率領精銳奇兵,倍道兼程向?qū)O臏追去。龐涓不知道,孫臏在一個叫馬陵道的山谷上,埋伏了一萬弩兵,等他多時了。 接下來的故事就耳熟能詳了:日暮時分,龐涓進入馬陵道山谷,道當中一棵大樹上仿佛寫了字。取火來視的龐涓讀字未畢,山谷間突然萬只弩箭飛舞,擎在手中的火把變成了齊軍弩兵齊射的靶子。魏軍陷入窮途末路,龐涓自刎,恨恨而死。此戰(zhàn),孫臏提前算準龐涓抵達馬陵道的時間,齊軍在看到火光后齊射弩箭。如果沒有延時發(fā)射的弩,單憑弓的射擊,是很難給魏軍掏心一擊的。 狂傲的龐涓將軍,成了“萬弩齊發(fā)”的犧牲品;而這場成就孫臏赫赫威名的馬陵之戰(zhàn),如破曉的雞鳴,標志著弩大規(guī)模裝配軍隊的起始,也描畫了之后幾百年中國軍隊的面貌。 秦始皇二十六年暨公元前221年,列國紛爭的時代結束了,大一統(tǒng)帝國這種國家形態(tài)第一次在華夏大地出現(xiàn)了。 秦國開創(chuàng)了千古偉業(yè),但是血戰(zhàn)長平,橫掃六合的那只秦軍,他們是如何列陣作戰(zhàn)的?他們手持哪些武器?在兵馬俑發(fā)現(xiàn)前,人們只能憑借歷史記載的寥寥幾筆進行推測。尤其對秦軍使用的武器知之不詳,以至于開中國兵器史研究先河的周緯先生在《中國兵器史稿》論及秦朝兵器時,也只能遺憾地寫道:“秦國似未曾有自制精良之短兵...秦代弩機,尚無所聞,弓箭之制,亦罕見于經(jīng)傳。” 直到秦兵馬俑發(fā)現(xiàn)后,矗立著的士兵俑與坑中的青銅兵器,才揭開了秦軍的神秘一角。二號坑是秦俑坑的精華之所在。在車兵、步兵、騎兵方陣之前,排列著三排奇怪的士兵。與身后穿著鎧甲的士兵不同,這三排士兵身穿便裝,頭發(fā)統(tǒng)一梳成一個上翹的椎髻;且動作迥異,:他們或昂首矗立,左臂向左側半舉,右臂曲舉于胸前;或左腿曲蹲,右膝著地,雙手置于身體右側,交錯排列。經(jīng)專家考證,這三排士兵是秦軍軍陣中的弩兵。排列三排弩兵,是為了克服弩射的一個弱點。 與弓射相比,弩射雖然在射擊精度與命中率上都遠遠勝出,但是弩箭從裝填到發(fā)射的速度,卻比弓箭要慢得多。成書于北宋時期的《武經(jīng)總要》在論及弩射的劣勢時這樣說:“然張遲難以應卒,臨敵不過三發(fā)、四發(fā),而短兵已接,故或者以為戰(zhàn)不便于弩?!边@句話的意思是,敵人進入有效射程后,一位弩手最多發(fā)射三四枚箭,就得與敵人短兵相接了。為了克服這個劣勢,秦人為弩兵配備三排橫隊,輪番射擊:當?shù)谝慌佩蟊l(fā)射時,后排弩兵持機待發(fā),第三排兵士拉弦搭箭。第一排弩兵發(fā)射完畢后立即退到第三排,由此輪番射擊,保證兇猛的“火力”覆蓋。 弩兵不僅出現(xiàn)在二號坑軍陣的前列。在軍陣的兩側,四排弩兵面墻而立,配合長矛手護衛(wèi)左右兩翼;在軍陣的尾部,弩兵面向外圍,警戒后方。弩兵如同包裹軍陣的一層外殼,刺猬身上鋒利的倒刺。二號坑兵種的配備,反映了戰(zhàn)國以降弩兵日益重要的地位。不僅秦國將弩作為主要的制式兵器,就是山東六國也出產(chǎn)了許多名弩和戰(zhàn)士。《戰(zhàn)國策》記載,蘇秦在游說韓國加入合縱時這樣恭維韓國:“天下強兵勁弩皆自韓出?!倍钊四懞奈何渥?,單兵要操持十二石之弩,背箭矢五十只。 而據(jù)《太公六韜》記載,戰(zhàn)國中后期每一萬人的甲士中,操持強弩的有六千人。若果真如此,在戰(zhàn)國后期列國兼并戰(zhàn)爭中,當會有相當長時間的“炮火準備”。這讓我想起在蘇德戰(zhàn)爭中名揚世界的“喀秋莎”火箭炮。蘇軍唱著《喀秋莎》一路攻陷柏林,秦軍是否也在《強弩》軍歌中橫掃六合呢? 這種輪番射擊的思想,在弩已漸漸淡出制式裝備后依然發(fā)揮著作用。明洪武二十一年暨公元1388年三月,大將沐英正在西南邊陲征討土司思倫發(fā)。在一次對壘中,思倫發(fā)放出上百頭大象來沖擊軍陣。當時沐英手中步兵配備的主要兵器是原始的火器——火門銃,裝填速度慢,精度差。危急時刻,沐英將火銃手分為三組:輪番裝填——等待——射擊?!叭螕簟睉?zhàn)術讓大象掉頭逃竄,反倒是思倫發(fā)的軍陣潰散了。弩兵消失,弩射長存。 但凡一種武器要作為制式兵器大規(guī)模裝配軍隊,必須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首先,這種兵器操作簡單,短期內(nèi)能下發(fā)到大量士兵手中使用;其次,國家有能力以同一個參數(shù)和質(zhì)量標準生產(chǎn),零配件能迅速互換,維修方便;第三,國家有能力對兵工產(chǎn)品進行質(zhì)量控制,有一套完善的監(jiān)督獎懲制度。大殺四方的秦弩,就具備以上特點;在兩千多年前農(nóng)業(yè)文明還處于初級階段的秦國,兵器制造業(yè)卻觸到了工業(yè)文明的門檻。 由精巧的青銅弩機組成的弩,利用了機械傳動原理,無疑是當時最具有技術含量的遠射兵器。有趣的是,普通士兵使用技術含量頗高的弩,比使用相對“簡陋”的弓,要方便簡單得多。上古三代時,弓射屬“六藝”教育之一,是貴族男子的必修功課。 孔子在觀看鄉(xiāng)射時曾喟然嘆息:“不會射箭的士人還是以生病來辭謝吧,因為男子生來就應該會射箭的?!痹谌窳暽渲L盛行的時代,神射手特別受尊崇,以至于上古歷史典籍沒流傳下來多少,關于神射手的寓言與傳說倒有很多。如后羿射日,拯救了萬物生靈;養(yǎng)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柳葉,開弓就可以穿透七層鎧甲。不過,神射手的故事越傳奇,說明神射手越稀少難得。神射手紀昌的故事可為一斑而窺全豹。 據(jù)《列子.湯問》記載,紀昌向神射手飛衛(wèi)請教射術之道。飛衛(wèi)讓紀昌先練習盯住目標不眨眼,再學會將細微的東西看清楚。五年后,紀昌神功練成,錐子尖碰到他的眼眶,眼睛都能一眨不眨;掛在窗戶上的一只虱子,在他眼里如車輪一般大。這時他拿起弓,箭無虛發(fā)。紀昌的持之以恒固然值得欽佩,不過神射手的養(yǎng)成也太難了。很難想象,在急如星火的戰(zhàn)爭年代,將領會用此法訓練士兵,提高他們的射擊成功率。 是不是神射手就能做到無論何時均箭不虛發(fā)了呢?那可不一定。古人認為,射箭中的不僅是技術問題,它更與射手的心理狀態(tài)息息相關?!抖Y記》中這樣描述射箭的理想狀態(tài):“內(nèi)志正,外體直,然后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這里的意思是,首先要沉靜內(nèi)心,再談射中目標。換言之如果心存雜念,即便是神射手也難免馬失前蹄。 《符子》中就講了一個“羿射不中”的故事。還是那位射日的后羿,這一次他的挑戰(zhàn)是一塊一尺見方、靶心直徑約一寸的獸皮箭靶。不過在射箭前,夏王和后羿說了一番話:“射中了,就送給你萬金;射不中,千戶封邑就不屬于你了。”后羿內(nèi)心起了波瀾,臉色變化不定,連射兩箭都沒有命中目標。千戶封邑萬兩黃金尚且讓后羿連發(fā)不中,那么處于呼吸間以性命相搏的戰(zhàn)場,想來他的命中率也不會太高。后羿如此,那么射術遠遠不如他的普通人,就可想而知了。 弓射命中率不高的原因在于它的瞄準法。弓射時,射手是利用左手握持的弓臂連接部與目標兩點成一線來瞄準的;如果射手的呼吸調(diào)整不好,就很容易偏離目標。但是弩射瞄準法就先進得多。士兵持弩射擊時,利用弩機望山、鏃端和目標三點成一線的原理瞄準,即便是一般的射手,只要掌握了這個原理,就能提高射擊精度。在長時間的實踐中,人們就能總結出一套弩射法則與教程,以快速提高士兵的射擊技能。《漢書.藝文志.兵家略》將軍事學說分為四類,其中專注于軍事技術的技巧派,就有“射法”八種六十九篇??萍紕?chuàng)造歷史,與一直要憑經(jīng)驗瞄準的弓相比,瞄準技術含量更高的弩,無疑是戰(zhàn)場上更有力的兵器。 西漢初年的賈誼,在回顧秦朝“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歷史后,寫出了著名的《過秦論》。在這篇策論中,賈誼這樣表述始皇帝橫掃六合的過程:“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睆那匦⒐斡蒙眺睂嵭凶兎?,到六國滅亡,秦朝統(tǒng)一天下的戰(zhàn)爭不是短促的一擊,而是長時間的鏖戰(zhàn)。如果說在短期軍事沖突中,新興武器能讓持有者獲得一時的優(yōu)勢;那么在長期戰(zhàn)爭中,制式武器源源不斷地供給,才是最終取勝的奧秘。 天漢二年暨公元前99年,李陵率五千精于劍法和弩射的步兵深入匈奴腹地。最初李陵的任務只是為李廣利押運糧草,但他不甘心。李陵說服漢武帝,憑著五千荊楚材士,沒有騎兵依然可以直搗匈奴王庭。在距邊塞千余里的?;焦?,李陵與單于的三萬騎兵猝然相遇。五千 步兵遭遇三萬騎兵,李陵出營野戰(zhàn)。他將長戟手與持盾兵排在前列拒馬,后排置弩兵。騎兵沖鋒,被弩射殺傷無數(shù),敗走,又被漢軍仰攻追殺,傷亡數(shù)千。單于大驚,急調(diào)八萬余騎圍攻李陵。五千對八萬,李陵且戰(zhàn)且走,行至一處山谷,再次將乘高而下沖鋒的匈奴騎兵殺傷數(shù)千,單于下馬走。 此時李陵行抵距離漢地僅百余里的鞮汗山,一天內(nèi)射光五十萬支箭。單于狐疑欲撤兵??上Ю盍贶娭谐隽伺淹?,向單于透露了實情:李陵是一支孤軍,箭矢快用完了。單于于是輪番攻擊,李陵軍箭矢用盡,投降。在投降前李陵感嘆:“復得數(shù)十矢,足以脫矣?!痹诩赣帽M前,漢軍士兵還剩下三千余人,也就是說,十余天的激烈戰(zhàn)斗,漢軍在殺傷數(shù)萬騎兵的同時,只損失了兩千余人。據(jù)估算,漢軍十天射光了二百五十余萬枚箭矢。李陵兵敗被俘,但此戰(zhàn)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漢軍弩射對匈奴騎兵的巨大優(yōu)勢。 漢朝立國以來,崛起于北方的匈奴成為最大的威脅。匈奴擅長騎射,往來飄忽。如何在對匈作戰(zhàn)中取得優(yōu)勢呢?晁錯在上呈漢文帝的策論中,分析了漢軍的優(yōu)勢:“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遍L戟在前,勁弩在后,這就是李陵擺出的軍陣;勁弩對弓的巨大優(yōu)勢,在于弩的有效射程要遠大于弓。 除了依靠臂力上弦的臂張弩,還有一種“蹶張”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出現(xiàn)了。蹶張弩需要雙手扯弦,雙腳蹬弓桿才能拉開弓弦,將人的腳力與腰力儲存起來。為了增加弩的強度,人們還發(fā)明了利用絞車與畜力上弦的絞車弩。因此弩的強度比弓成倍增加,射程遠得多。據(jù)記載,漢朝一石弩的有效射程為一百步,即今天的117米;而匈奴騎兵弓射的有效射程僅為60米。同時,漢代時馬鐙尚未發(fā)明。馬匹高速向前沖鋒,騎手的雙腳沒有著力點,很難保持上體穩(wěn)定,這就影響了弓射的命中率。弓的射程與命中率皆不如弩,于是漢軍中大量配備弩兵。 1993年2月的一天,在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考古工作者突擊發(fā)掘一座被盜的西漢大墓,在墓主人的足部發(fā)現(xiàn)一堆散亂的木牘和竹簡。這堆竹簡可謂價值連城,因為它包括了一部長安兵器庫的武器清單。據(jù)漢簡記載,這處武庫中藏弩537,707具,弩矢11,458,427支之多;而武庫所藏兵器總數(shù)是23,268,487件,弩與矢這兩項就占了將近一半。 讀者或許疑問,既然弩這么厲害,為什么匈奴不舍弓就弩呢?答案是弩的制造工藝與科技含量遠遠超過匈奴的生產(chǎn)能力。一張弩的精華在于精巧的青銅弩機。鑄造懸刀、牙、望山、牛,并用機樞將其聯(lián)接并靈巧運行,需要很高的金屬冶煉鑄造能力。任何一個零部件稍微差了一毫厘,就會使整張弩無法使用。 戰(zhàn)爭促使技術革新。與前代弩相比,漢弩的兩個結構改進使得它的威力更強了。秦弩沿襲戰(zhàn)國舊制,用銅樞直接把牙、懸刀和牛等部件嵌入木弩臂的機槽中,由于木材所能承受的力較弱,弩的強度過大就會使弩臂斷裂。漢弩在青銅扳機外面加裝了一個青銅的機匣——郭,部件先聯(lián)裝在銅郭內(nèi),再把銅郭嵌入木臂的機槽。這樣就使機括可以承受更大的張力,讓弩的強度更大,射程更遠。 射得更遠,還要射得更準。漢弩既增加了望山的高度,又于其上增設刻度,就可以根據(jù)目標距離的不同,選擇合適的刻度瞄準射擊。這種帶有刻度的望山,正是現(xiàn)代槍械中表尺的最原始的形態(tài)。漢人已注意到弩箭呈拋物線軌跡飛行,若要準確命中目標,必須將弩臂上抬。《淮南子》中說,“越人學遠射,參天而發(fā);適在五步之內(nèi),不易儀也?!笨芍獫h代已認識到加大發(fā)射角時射程增大,但當發(fā)射角大于45度時,射程反而越來越近的原理。 弩,追隨著漢軍的足記,將大漢聲威傳播到西域的雪山大漠,成為匈奴最恐懼的武器。東漢永平十八年暨公元75年,據(jù)守金蒲城的耿恭憑著深溝高壘與漢弩神威,兩次將北匈奴的數(shù)萬圍城大軍殺得慘敗,他還將毒藥涂到弩矢之上,中箭的匈奴人,創(chuàng)口潰爛,哀嘆:“漢兵神,真可畏也!” 漢家天下三分后,弩又裝備了中國軍隊近千年,并在火器興起之前的北宋,達到了技術的頂峰。北宋時的重型床弩,僅絞軸張弦就需要100人以上,所射之箭巨大如標槍,射程可達1500米以上,這是冷兵器時代最遠的射程記錄。1004年,蕭撻凜斃于澶淵城下;1259年,蒙哥奈何釣魚城不得,床子弩與有榮焉。 火器的興起讓弩退出了中國軍隊的裝備。不過在現(xiàn)代的特種作戰(zhàn)中,弩依然發(fā)揮作用。弩可以悄無聲息地殺敵于無形,而且射程遠大于消音手槍;弩還可以發(fā)射吊索、牽引繩;在有易燃品環(huán)境里執(zhí)行任務時,不必擔心弩引發(fā)爆炸,已成為特種兵手里的殺敵利器。弩,這種曾撐起一個帝國的精奇利器,在時間的淘洗后,又魂兮歸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