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我沒有購買過任何知識付費產品,因為市面上幾乎沒有可以值得付費的知識付費產品。 知識付費在現(xiàn)代的互聯(lián)網語境里,更多只是一個噱頭。是普遍的職業(yè)化教育荼毒之下人們渴望知識時候,一些知識騙子和認知分子兜售的知識罐頭或者認知快餐,用以欺騙那些急切地期待通過知識外賣獲得成功的人。 這么說似乎有點刻薄??墒俏沂冀K不明白,為什么人不能通過學習而獲得知識,而總是期望速效救腦? 或者說,人們?yōu)槭裁丛敢飧顿M給知識付費? 1 現(xiàn)代社會對傳統(tǒng)社會最大的顛覆,機器生產替代手工盡管是本質。然而,因為機器生產所需要的流水線作業(yè),或者分工,才是真正改變了人存在方式的致命一擊。 在艾倫·布魯姆的知名著作《走向封閉的美國精神》中,提出的批評在于,美國教育的專業(yè)化教育,使學生們專注在實用性的知識之中,從而摒棄了教育最本質的,培育人的精神和素質的作用,使人變成機械的、實用主義的個體,從而背離了教育是令人更加高尚、更加有德性的一種社會行為。 這不過是現(xiàn)代社會在教育中具體而微的一種呈現(xiàn)。 當人們越來越被細化的分工所吞噬之后,單調而單一的工作內容將人不斷地窄化、異化和單一化。人們的知識范圍不斷地縮窄、眼界不斷地被切割、認知不斷被縮減,于是心靈越來越封閉,靈魂越來越空洞。人們瘋狂地釋放欲望,通過追求物質,享受娛樂和縱情旅游來釋放不斷逼仄的時空。 越是如此,越是慌張,越是焦慮。 信息以爆炸式的方式被拋出來,世界以爆炸式的方式被展開:在互聯(lián)網上。當逼仄的心靈遇見無窮的事物的時候:焦慮感被無窮放大,每個人都生活在緊張之中,生怕被世界拋棄,被進步遺忘。 難道不是這樣嗎?老年人以恐慌的心情在學習使用微信、支付寶和滴滴;中年人每日沉浸在朋友圈里;而年輕一代人生怕錯過了最右和快看上的一個段子。 所以,社交網絡的本質不是社交,而是安全感:在一個窄化的世界里,尋找被認同的可能性。 2 于是一個幾乎不可解決的矛盾出現(xiàn)了:人們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里發(fā)現(xiàn)了信息過載癥,而在社交普及的時代里發(fā)現(xiàn)了社交過量癥。 當一個個體能夠消費的信息超出了自己的信息需求的時候,信息迷失成為普遍;當社交供應超出了社交需求的時候,社交焦慮成為通病。 焦慮感是這個時代的公共病灶。人們在普遍的場景中發(fā)現(xiàn)焦慮:職場焦慮、家庭焦慮、社交焦慮、情感焦慮、性別焦慮。 當人的生存意義被銷蝕到只是一個流水線上的工位,或者是現(xiàn)代都市中的一種經濟甲蟲的時候,你真的需要出口,需要刷存在。 知識付費是出口的一種重要方式,用于解決人們的焦慮感。 傳統(tǒng)時代的人心相對而言是穩(wěn)定的。因為生產方式的進步速度慢,因此人們在職業(yè)或專業(yè)上的追求也是緩慢的。在一個人的有生之年里,他或她所能看見的社會變化速率是有限的,因此,他們對于信息和社交的需求也就是相對穩(wěn)定而緩慢的。當你能夠看見自己的未來的時候,你當然不必焦慮。 而現(xiàn)代社會所有的一切都顯得搖搖欲墜:職業(yè)焦慮在于遍地都是美國英國日本的留學生;家庭焦慮在于離婚率、學區(qū)房和大病醫(yī)保;世代焦慮在于00后馬上就要出道了而我還沒有看過B站;審美焦慮在于為什么朋友圈里天天都有人在曬馬爾代夫和法國鵝肝而我今天最遠只去過香山;性別焦慮在于老子天天在加班可是那個敗家娘們天天在淘寶…… 焦慮感是人對生存困境,或者是意義困境的一種應激反應。小紅書的廣告語說:我不需要世界,我需要世界上的好東西??墒悄阌辛耸澜缟系暮脰|西,你還是需要世界。 這時候你需要知識付費。知識付費不是給你知識,是給你一個答案,給你內心的焦慮感一種出口,讓你獲得一種安全感。 其實知識付費更加本真的來源,是來自于認知盈余:你是一個研究宇宙學的學者,或者你是一個20年工齡的水電工,甚或你是一個兒科的護士,你的專業(yè)認知可以被更多人所共享,于是你把自己的認知盈余拿出來,和需要的人共享。 它應該叫認知收費。 3 在這個遍地欲望和滿身焦慮的時代里,人們生存尚且不易,更何況生活。生存需要的僅僅是工作、賺錢、買房和開車,而生活需要的是知識、審美和靈魂。 因為我們都被囚禁在職業(yè)化分工和實用化教育的牢籠里,所以我們都需要一點額外的知識和勇氣,讓我們更加能夠看清楚世界的圖景和生命的壯闊,那樣,我們的生存可以更加從容,不必慌張。 但知識不是終局,文化才是方向。知識仍然是實用主義的,因為它最終不過解決了認知的問題。它能夠讓我們不被這個世界所普遍存在的政治的謊言、社會的迷霧、道德的虛假、情感的偽裝、職業(yè)的虛榮、物質的無恥、欲望的無限所蒙騙,知道并且了解到物質世界終歸是有極限的。 而文化乃是一種化育,在知識的積累之后,沉淀出的乃是對于世界和生命的本質認知,無論你有宗教信仰也好,沒有宗教信仰也罷,你需要去獲取一種更高形式的生命存在。人世間最為美麗的情形,其實無非慈悲、憐憫與寬容。只有文化能夠讓你在這些情懷的基礎建設之中,尋找到審美、尋找到進化、尋找到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根本所在。 這不是我能傳授給你的,也沒有人有資格傳授給你。《禮記》中說,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大約是這個意思。 知識是文化的一個中間產品,它能夠引導我們去往走向靈魂的道路。 4 今年盛行的一個觀念,叫斷舍離。在西方早就有了,叫 less is more。 什么意思呢?人的焦慮感,來自于社會的復雜性或者現(xiàn)代生活物欲的壓力。這種復雜性和壓力需要用有效的知識去破解。有效不是多,而是精確。是在爆炸的信息中去尋找返回本真的方法。 要記住,知識不是有用。有用的是職業(yè)訓練。在現(xiàn)代生活中解決焦慮的方法不是獲取更多,而是尋找平衡。 鳳凰網即將上線的知識付費產品叫“知之”,它的目標就是 less is more。 它聲稱自己的責任在于為人們提供情感的認同、認知的增加(價值觀)以及視野的拓展(看到更大的世界),以及由此帶來可能的經驗積累以及技能的獲得,“最終的目的是希望以此讓人們對自身、社會與世界的重新定位,從而緩解自己的焦慮”。 這其實是一種挑戰(zhàn)。但我多少有些期望,它真的能夠 less is more。拒絕販賣知道,兜售認知,是一群具有遠大視野,寬厚胸懷和知識吞吐能力的人,給人以表達的自在、以視野的寬容、以知識的快樂,導引那些在現(xiàn)代中焦灼的、慌亂的、急切的人以生活的道路,化育的方向,那便是善莫大焉了。 這個世界太浮躁,太快餐,太焦慮,每個人,都需要一點真實的、沉穩(wěn)的、開放的知識。 |
|
來自: 輕風的起點 > 《評論、觀點、思想、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