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2018高考語文新考綱)(最全)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匯總

 采菊東籬630 2017-12-23

(最全)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匯總
(2018高考語文新考綱)

一、姓名稱謂◆■※★●
1.基本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
(1)自稱姓名或名。如“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2)用于介紹或作傳。如“左將軍王凝之妻也”,“陳太丘與友期行”。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qū)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
【稱綽號】又叫外號或諢名,綽號一般根據(jù)某人的外貌、性格、行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綽號有褒有貶,如李白外號“詩仙”,項羽綽號“西楚霸王”等。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jié)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
【稱小名】稱呼對方小時候的名號,以示親密或侮辱。如稱呼曹操為“阿瞞”。
【稱廟號】始于西漢,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后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后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后,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稱尊號】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蛏八?,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為謚號。尊號一般認為產(chǎn)生于唐代。實際早在秦統(tǒng)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
【稱年號】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chuàng),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后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每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zhàn)》:“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
2.兼稱幾項
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后兩人先寫與作者關系,再稱名和字。
3.古代謙辭
(1)表示謙遜的態(tài)度,用于自稱。
【愚】謙稱自己不聰明,如愚兄;愚見,稱自己的見解??蓡为氂谩坝蕖敝t稱自己。
【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如鄙人,謙稱自己;鄙意,謙稱自己的意見;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
【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
【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后專指大臣面對皇帝時的自稱。
【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如敢問,用于問對方問題;敢請,用于請求對方做某事。
【拙】用于對別人稱自己的東西或者妻子。如拙筆,謙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拙荊、賤內、內人稱自己的妻子。
【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間的謙稱自己;小兒:謙稱自己的兒子;小女:謙稱自己的女兒;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稱。
【家】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常用謙詞?!凹摇笔菍e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尊、家嚴、家君:稱父親;家母、家慈:稱母親等等。
【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稱弟弟。
【老】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用于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如老粗:謙稱自己沒有文化;老身:老年婦女謙稱自己;老和尚自稱老衲;老官員自稱老臣。
(2)其他自謙詞有:
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朕】(從秦始皇開始專作皇帝自稱)、【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
女子自稱【妾】;
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犬子、犬女】:稱自己的兒女;
【笨鳥先飛】: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別人先行一步;
【拋磚引玉】:謙稱用自己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見,等等。
4.古代敬辭
表示尊敬客氣的態(tài)度,也叫“尊稱”。中國是文明禮儀之邦,自古以來使用的敬辭很多。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jié)稱節(jié)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xiàn)在多用于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5)對于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仁等。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于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后,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后,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唐代以后,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
(8)對尊師長和用于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執(zhí)事(稱對方手下以代對方)等。
(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圣人,稱孟子為亞圣。后來,“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駕等。
(11)常用作敬辭的還有: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為動作涉及對方。如拜讀:指閱讀對方的文章。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動作涉及對方時。如奉達(多用于書信):告訴,表達;奉勸:勸告;奉送、奉贈:贈送;逢迎:迎接;奉托:拜托。
【“惠”字一族】用于對方對待自己的行為動作。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書籍等紀念品時所題的上款):請保存;惠臨:指對方到自己這里來;惠顧(多用于商店對顧客):來臨。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對待對方。如恭賀:恭敬地祝賀;恭候:恭敬地等候。
【“垂”字一族】用于別人(多是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動。如垂愛、垂憐(都用于書信):稱對方對自己的愛護;垂青:稱別人對自己的重視;垂問、垂詢:稱別人對自己的詢問。
【“貴”字一族】稱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貴干:問人要做什么;貴庚:問人年齡。
【“高”字一族】稱別人的事物。如高見:高明的見解;高就:指離開原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
【“大”字一族】尊稱對方或稱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稱年長的男人;大駕:稱對方;大師傅:尊稱和尚;大作:稱對方的著作;大札:稱對方的書信。
【“敬”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動涉及別人。如敬告:告訴;敬賀:祝賀;敬候:等候。
【“請”字一族】用于希望對方做某事。如請問:用于請求對方回答問題。    
【“屈”字一族】如屈駕(多用于邀請人):委屈大駕;屈就(多用于請人任職):委屈就任。
【“光”字一族】表示光榮,用于對方來臨。如光顧(多用于商家歡迎顧客):稱客人來到。
【“俯”字一族】公文書信中用來稱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俯察:稱對方或上級對自己理解。
【“華”字一族】稱對方的有關事物。如華誕:稱對方生日;華堂:稱對方的房屋。
【“老”字一族】用來尊稱別人,有時特指老年人。如老伯、老大爺、老太爺:可尊稱老年男子。
【“叨”字一族】如叨光(受到好處,表示感謝):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謝):領教。
【“雅”字一族】用于趁對方的情意或舉動。雅正(把自己的詩文書畫等送給人時):指正批評。
【“玉”字一族】用于對方身體或行動。如玉照:稱對方的照片;玉成:成全。
【“芳”字一族】用于對方或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芳鄰:稱對方的鄰居。
(12)其他敬辭。
【鼎力】(用于請托或感謝):大力;
【包涵】:請人原諒;
【斧正】:請人改文章;
【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時客人請主人不要送)止步;
【笑納】(用于請對方收下禮物):請接納收下;
【府上】:稱對方房屋;指正(用于請人批評自己的作品或意見):指出錯誤,使之改正;
【賜教】:給予指教;
【久仰】(多用于初次見面):仰慕已久;
【璧還】:歸還物品,等等。
5.古代賤稱
【豎子/小子】:表示輕慢斥罵的態(tài)度,有“豎子”,“小子”等稱呼。
6.特殊稱謂
主要有以下幾種:
(1)百姓的稱謂。
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黎元、生民、庶民、蒼生、氓等。
(2)職業(yè)的稱謂。
對以技藝為職業(yè)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yè)的字眼。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yè)?!稁熣f》中的“師襄”;“優(yōu)”,亦稱優(yōu)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謔為職業(yè)的藝人,后亦稱戲曲演員。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
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shù)字表示,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初度】(小兒初生之時);【襁褓】(本義指嬰兒的被子,后來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周晬】(zuì,嬰兒周歲);【孩提(2-3歲的兒童);【齠齔(tiáochèn,指小孩七八歲換牙期);【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fā));【幼學】(小孩10歲);【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及笄】是女子十五歲(笄:jī,古代盤頭發(fā)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語文月刊最新整理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下壽、耳順之年】是六十歲;古稀、中壽是七十歲;【耄(mào)耋(dié)、上壽】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花甲重開】指一百二十歲;【古稀雙慶】指一百四十歲。


二、古代官職◆■※★●
1.常見的官職爵位名
【皇帝】秦王嬴政統(tǒng)一六國之后,王綰、李斯等根據(jù)傳說中的三皇的名稱,上尊號為秦皇。嬴政決定兼采帝號,稱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論。從此,歷代封建君主都稱皇帝,俗稱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稱他的父親莊襄王為太上皇;漢高祖劉邦尊稱他的父親太公為太上皇,也尊稱為"上皇"。歷代皇帝未死時即傳位于太子,也就自稱太上皇。
【駙馬】駙馬最早只是一個官職,漢代武帝時設置駙馬都尉,意思是掌副車之馬,原為近侍官的一種,多由宗室及外戚、諸公主的子孫充任。魏晉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稱號,簡稱為駙馬,但并不是實際的官職,清代時則稱為"額附"。
【爵位】即爵、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代封“王”,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宋代多封“公”,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明代封“公、伯”李善長封韓國公,劉基封誠意伯;清代封“侯、伯”,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宰相】封建時代對君主負責的人稱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當于今天的"總理"或"首相"。宰是主持,相是輔助的意思。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學士】在古代學士不是指學位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官名。魏、晉時征文學之士,主管典禮、編纂、撰述等事務,通稱學士。因所屬機關不同,職權各異。而明、清兩代的殿閣學士實際上掌治著宰相的職權,這是歷代地位最高的"學士"了。
【博士】博士同樣是官名。六國時諸子、詩賦、術數(shù)、方技都設有博士,秦、漢兩代都沿襲了這一官司職。
【太醫(yī)】周官中設醫(yī)師,主管醫(yī)務政令。秦、漢兩代設太醫(yī)令丞。漢代初期屬太常寺,后來改屬少府。后世泛指皇帝的醫(yī)生為太醫(yī)或御醫(yī),把他“衛(wèi)生部長”的職權反而忘記了。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后逐漸成為虛銜。
【少?!恐竷煞N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wèi)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zhàn)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zhàn)后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zhàn)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guī)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于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
【侍中】原為正規(guī)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
【郎中】戰(zhàn)國時為宮廷侍衛(wèi)。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zhàn)國時楚國執(zhí)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于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尹】參見“令尹”條。戰(zhàn)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
【冏卿】太仆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zhàn)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
【節(jié)度使】唐代總攬數(shù)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內陸也遍設,造成割據(jù)局面。
【經(jīng)略使】也簡稱“經(jīng)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jīng)略,官位高于總督。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
【都督】參見“經(jīng)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于節(jié)度使或州郡刺史。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
【撫軍】參見“巡撫”條。
【校尉】兩漢時期次于將軍的官職。唐以后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的鄉(xiāng)官,即一里之長。
【里胥】管理鄉(xiāng)里事務的公差。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于現(xiàn)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于現(xiàn)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xù)到清末。
2.官職任免升降術語
【舉、辟】舉:舉薦;辟:招用。
【征】君征召臣。
【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
【除】拜官授職。
【擢】提升官職。
【陟】提升,提拔。
【升】提升。
【假】臨時充當使臣屬吏。
【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后調復原職叫遷復。
【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qū)。
【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
【貶】降職并外放,與“謫”相近。
【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革、削、免、罷、廢、奪】革職、罷職或停職。
【退】⑴撤銷或降低官職;⑵自己辭職。
【斥】屏棄不用。
【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轉】遷職調任,無所謂升降。
【徙】改任官職,特定語境下可以表示升職或降職。
【調】調動、調遷。
【遷】調動改派。一般情況下,“轉遷”、“遷調”表示調職;“右遷”、“遷除”表示升職;“左遷”、“遷謫”表示削職。
【放】京官調任地方官。
【出】京官外放,與“放”意思相近。


三、科舉制度◆■※★●
1.科舉制度概說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它創(chuàng)始于隋朝,確立于唐朝,完備于宋朝,興盛于明、清兩朝,廢除于清朝末年,歷時1300余年。
從官制史角度看,科舉制度的產(chǎn)生是歷史的必然和巨大進步。它所堅持的是“自由報名,統(tǒng)一考試,平等競爭,擇優(yōu)錄取,公開張榜”的原則,打破了血緣世襲關系和世族對政治的壟斷,對我國古代社會的選官制度是一個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給中小地主階級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入仕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優(yōu)秀人才脫穎而出。
科舉考試的內容到明代以八股文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為一種僵化的模式,特別是到晚清時已成為嚴重束縛知識分子的枷鎖,暴露出種種弊端。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
2.科舉前選拔官員
【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jīng)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
【征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
3.科舉制名稱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
【童試】也叫“童生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
【鄉(xiāng)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發(fā)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荚囉啥Y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tǒng)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別稱,即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婆e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
【會元】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余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參見“鄉(xiāng)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xiāng)試,第一名稱解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xiāng)、會、殿三試中連續(xù)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jù)統(tǒng)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xiāng)試”條。參加鄉(xiāng)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
【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guī)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文體有固定的格式,規(guī)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
【金榜】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黃紙書寫,故稱黃甲、金榜,俗稱皇榜??贾羞M士就稱金榜題名。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
4.古代學校
【?!肯拇鷮W校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shù)的場所。
【庠xiáng】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
【序】周代學校的名稱
【庠序】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或泛指學?;蚪逃聵I(yè)。
【國學】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xiāng)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為主,小學尤以書、數(shù)為主。
【稷下學宮】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設于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匯集于此,他們興學論戰(zhàn)、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是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
【太學】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jiān)),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
【鄉(xiāng)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國子監(jiān)】參見“太學”條。
【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xiàn)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
【監(jiān)生】國子監(jiān)的學生。由學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許,后成虛名,捐錢就能取得監(jiān)生資格。
【諸生】明清時期經(jīng)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
5.古代學官
【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tǒng)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
【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jiān)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
【博士】古為官名,現(xiàn)為學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jīng)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
【司業(yè)】學官名。為國子監(jiān)或太學副長官,相當于現(xiàn)在的副校長,協(xié)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職。
【學政】學官名?!疤岫綄W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并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
【教授】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yè),后為學官名。漢唐后學校均設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
【助教】學官名。是國子監(jiān)或太學的學官,協(xié)助國子祭酒和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稱國子助教。


四、風俗禮儀◆■※★●
1.古代節(jié)日習俗
【春節(jié)/元旦】我國傳統(tǒng)習俗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此節(jié)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jié),是在采用公歷紀元后。古代“春節(jié)”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jié)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于鎮(zhèn)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lián)、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jié)、燈節(jié)。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
【社日】農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后開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這一天,鄉(xiāng)鄰們在土地廟集會,準備酒肉祭神,然后宴飲。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這個節(jié)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們到水邊去游玩采蘭,以驅除邪氣。后來,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游的節(jié)日。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后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叭f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等。
【端午】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jié)。一般認為,該節(jié)與紀念屈原有關。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驅“五毒”等。
【乞巧】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少女節(jié)或七夕。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團圓節(jié)。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lián)想,使中秋節(jié)更加深入人心。中秋節(jié)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重陽】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兑捉?jīng)》將“九”定為陽數(shù),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jié),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jié)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后也滲入臘日習俗,俗稱臘八節(jié)。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農歷臘月最后一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里,擺上豐盛的菜肴,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并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fā)達,大吉大利。
2.古代禮儀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shù)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丑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后以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
【生辰八字】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根據(jù)這八個字,可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舊俗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庚帖,上有生辰八字。
【孝悌】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孔子非常重視孝悌,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于父道”、“父母在,不遠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yōu)椤盃蕖?,體全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豬,后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ǐ,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
【朝儀】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guī)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后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朝聘】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朝覲】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jié)。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于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于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于前;三為天揖,專用于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于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于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于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后。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后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吨芏Y》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br> 【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于腳跟。坐法有講究:“虛坐盡后,食坐盡前。”“盡后”盡量讓身體坐后一點,以表謙恭;“盡前”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對人不敬。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jié)。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并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后,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并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shù)拿馈白帧?,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后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婚冠禮】古代嘉禮之一?!吨芏Y》:“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惫糯F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笄:束發(fā)用的簪子。古時女子滿十五歲把頭發(fā)綰起來,戴上簪子)后也可結婚。所以把婚禮、冠禮合稱為婚冠禮。
【祖道】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漢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肚G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于內室。“戒”又稱“散齋”,散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古人齋戒時忌葷,但并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fā)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虛左】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
【再拜】先后拜兩次,表示禮節(jié)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后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后來引申為傾倒、崇拜。
【六禮】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xù)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后稱兩姓聯(lián)姻為“秦晉之好”。
【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會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tài)。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
3.古代位次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遷”即表示貶官。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jié)活動是南向為尊?;实劬蹠撼迹淖灰欢ㄊ亲毕蚰系?。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
【席次】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qū)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如圖所示:
【虛左】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
4.古代諱稱
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yǎng)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檠、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跋墒拧爆F(xiàn)也用于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五、文史典籍◆■※★●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宋人抽出《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間,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由此而定。
【五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jīng)典的簡稱,始稱于漢武帝時。
【六經(jīng)】指的是六部儒家經(jīng)典,即在“五經(jīng)”外,另加《樂經(jīng)》。也有稱“六經(jīng)”為“六藝”的,韓愈《師說》中的“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即“六經(jīng)”。
【十三經(jīng)】十三部儒家經(jīng)典。漢代開始,把《詩》《書》《禮》《易》《春秋》稱為“五經(jīng)”。唐代把“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公羊傳》《轂梁傳》《左傳》),連同《易》《書》《詩》稱為“九經(jīng)”。至唐文宗刻石經(jīng),將《孝經(jīng)》《論語》《爾雅》列入經(jīng)部,則為“十二經(jīng)”。宋代又將《孟子》提升為經(jīng),故有“十三經(jīng)”之稱。
【三字經(jīng)】舊時廣泛使用的蒙學課本。相傳為宋代王應麟撰,明清學者陸續(xù)增補,至清初的本子為一千一百四十字。全部用三言韻語,便于兒童誦讀。句法靈活豐富,語言通俗易懂。
【千字文】舊時廣泛使用的蒙學課本。南朝梁代周興嗣編,梁武帝大同年間編成。全書將一千個字,編為四字一句的韻語,介紹有關自然、社會、歷史、倫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識,基本無重復的字。
【千家詩】舊時蒙學讀物。有《新鐫五言干家詩》《重訂千家詩》兩種,前者題王相選注,后者題謝枋得選、王相注,所選均七言詩。兩種選本都分絕句、律詩兩部分。
【唐詩三百首】詩歌總集。清代乾隆年間蘅塘退士孫洙編,實選唐詩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及樂府諸體排列。
【文選】現(xiàn)存最早的詩文總集。南朝梁蕭統(tǒng)編選,世稱《昭明文選》。選錄自先秦至梁的詩文辭賦,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注重文學性,故不選經(jīng)子,史書也僅取論贊,入選作品大多為駢文。
【古文觀止】清代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叔侄二人編選的一部歷代文章總集,共十二卷。全書收錄自東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為序排列。選文多慷慨悲憤之作,語言瑯瑯上口。
【古文辭類纂】清代姚鼐編的各類文章總集。全書七十五卷,選錄戰(zhàn)國至清代的古文,依文體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等十三類。
【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被稱為“正史”,清代乾隆年間編定。全書總計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記載了從黃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學研究的重要資料,也常以之代稱中國歷史。其中《史記》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斷代史。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東漢以后始稱《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全書一百三十篇,計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自黃帝至漢武帝時期共約三千年的歷史。魯迅評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撰,全書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剪裁精審,嚴謹清晰,功力極深,是一部對后代產(chǎn)生很深影響的編年體通史。
【太平廣記】著名類書,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編輯。因成書于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故名。采錄漢代至宋初的小說、筆記、稗史等五百余種,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說資料。
【詩文集的命名方式】古人為詩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淵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維)、《杜工部集》(杜甫)。
(3)以謚號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歐陽文忠公集》(歐陽修)。
(4)以書齋命名。如《七錄齋集》(張溥)、《飲冰室合集》(梁啟超)、《惜抱軒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號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蘇東坡全集》、《稼軒長短句》(辛棄疾)、《徐霞客游記》(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賈長沙集》(賈誼)、《長江集》(賈島)、《夢溪筆談》(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東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號命名。如《白氏長慶集》(白居易)、《嘉祜集》(蘇洵)。
【史書編寫方式】分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三種。
(1)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由司馬遷首創(chuàng)?!抖氖贰啡羌o傳體。
(2)編年體是按年月日先后順序來記述史實的史書體裁,如《左傳》、《資治通鑒》。
(3)紀事本末體是以歷史事件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這種體裁在南宋時才出現(xiàn),如《通鑒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


六、飲食器用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種谷物?!拔骞取保糯卸喾N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qū)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后者有麻無稻。古代經(jīng)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chǎn)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無稻。
【五牲】五種動物,具體所指說法不一:一種指牛、羊、豬、犬、雞;一種指麋、鹿、磨、狼、兔;還有一種指磨、鹿、熊、狼、野豬。第一種說法流傳較廣。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種味道。烹調上講究“五味調和”。
【六畜】指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八珍】指古代八種珍貴的食品。其具體所指隨時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九云:“所謂八珍,則醍醐、麝沆、野駝蹄、鹿唇、駝乳麋、天鵝炙、紫玉漿、玄玉漿也?!焙笫酪札埜巍ⅧP髓、豹胎、鯉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蟬為八珍。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種類很多,主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人們從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fu),是一種長方形的盛裝食物的器具,用途與簋相同,故有“簠簋對舉”的說法。豆,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了。皿,盛飯食的用具,兩邊有耳。盂,盛飲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圓形之足。
盆盂,均為盛物之器。案,又稱食案,是進食用的托盤,形體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進食時?!芭e案齊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著吃。匕,是長柄湯匙;俎,是長方形砧板,兩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舉,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箸,夾食的用具,與“住”諧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諱故取反義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個“竹”字頭為“筷”,沿用至今。
【古代炊具】我國古代炊具有鼎、鑊(huo)、甑(zeng)、甗(yan)、鬲(li)等。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開始用青銅制作。鼎腹一般呈圓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說;鼎的上沿有兩耳,可穿進棍棒抬舉??稍诙Ω瓜旅鏌尽6Φ拇笮∫蛴猛静煌顒e較大。夏禹時的九鼎,經(jīng)殷代傳至周朝,象征國家最高權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為天子,可見它是傳國之寶。
鑊是無足的鼎,與現(xiàn)在的大鍋相仿,主要用來烹煮魚肉之類的食物;后來它又發(fā)展成對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將人投入鑊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飯的用具,與今之蒸籠、籠屜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銅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許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裝上要蒸的食物,水煮開后,蒸氣透過孔眼將食物蒸熟。
鬲,與鼎相近,但足空,且與腹相通,這是為了更大范圍地接受傳熱,使食物盡快爛熟。鬲與甑合成一套使用稱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體積比鼎小。炊具可分為陶制、青銅制兩大類。
【古代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稱,作為專名是一種盛酒器,敞口,高頸,圈足。
壺,是一種長頸、大腹、圓足的盛酒器,不僅裝酒還能裝水,故后代用“簞食壺漿”指犒勞軍旅。
彝、卣(you)、累(lei)、缶(fou),都是形狀不一的盛酒器。
爵,古代飲酒器的總稱,作為專名是用來溫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溫酒。
角,口呈兩尖角形的飲酒器。
觥(gong),是一種盛酒、飲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橫放的牛角,長方圈足,有蓋,多作獸形,觥常被用作罰酒,
杯,橢圓形,是用來盛羹湯、酒、水的器物。杯的質料有玉、銅、銀、瓷器,小杯為盞、盅。
卮,也是一種盛酒器。
【羹】即肉汁。有兩種:一種是純肉汁,供食飲;另一種是肉羹,制成五味調和的濃肉湯,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狀、糊狀、凍狀的食品。
【膾炙】膾,切細的魚、肉;炙,烤肉。古代鮮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則用火烤。膾炙,是人們所共同喜好的,后來把詩文為人所稱頌叫做“膾炙人口”。
【古代家具】我國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風、鏡臺、桌、椅、柜等。
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樹葉編織而成,后來大都由蘆葦、竹篾編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見席子的應用是很廣泛的。
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現(xiàn)的家具。一開始,床極矮,古人讀書、寫字、飲食、睡覺幾乎都在床上進行,指的是坐具。和這種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幾、案、屏風等。還有一種矮榻常與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稱。魏晉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與今天的床差不多,成為專供睡覺的家具。
唐宋以來,高型家具廣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幾、長案、柜、衣架、巾架、屏風、盆架、鏡臺等,種類繁多,品種齊全。各個朝代的家具,都講究工藝手法,力求圖案豐富、雕刻精美,表現(xiàn)出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氣派,成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七、音樂文娛◆■※★●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五個音級。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樸素的理論形式一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tài)。
【宮調】音樂術語。古代稱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為七聲,其中以任何一聲為音階的起點,均可構成一種調式。凡以宮聲為音階的起點的調式稱“宮”,即宮調式,而以其他各聲為主者則稱“調”,如商調、角調等,統(tǒng)稱為“宮調”。
【十二律】古代樂律學名詞,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種律制。各律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種、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十二律又分為陰陽兩類,凡屬奇數(shù)的六種律稱陽律,屬偶數(shù)的六種律稱陰律。另外,奇數(shù)各律稱“律”,偶數(shù)各律稱“呂”,故十二律又簡稱“律呂”。
【俗樂】古代各種民間音樂的泛稱。宮廷中宴會時所用的俗樂,稱為“燕樂”?!把艠贰笔墙y(tǒng)治階級制定的典禮樂舞,尋根究底,幾乎都來自民間音樂,只不過改變了它的內容和情調而已。
琴曲《廣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
琵琶曲《陽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
絲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
廣東音樂《旱天雷》《雨打芭蕉》。
【雅樂】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賀、宴享等大典時所用的樂舞。周代雅樂是指“六舞”(云門、咸池、大磬、大夏、大鑊、大武,前四種屬文舞,后兩種屬武舞)。以后歷代統(tǒng)治者都把這奉為樂舞的最高典范,認為它的音樂“中正和平”,歌詞“典雅純正”,故稱之為“雅樂”。各個朝代均循禮作樂,歌功頌德,此類樂舞統(tǒng)稱為“雅樂”。
【春江花月夜】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陳后主(陳叔寶)所創(chuàng),原詞已佚。隋煬帝、溫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唐代張若虛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最為出名。
【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簡稱《霓裳》。唐代宮廷樂舞。其由來傳說不一:有的說,唐玄宗登三鄉(xiāng)驛,望見女兒山,歸而作之;有的說,此曲是《婆羅門曲》之別名;有的說,唐玄宗憑幻想寫成前半曲,又將西涼都督楊敬述進《婆羅門曲》改編成后半曲合而制之。
【十面埋伏】琵琶大曲。明代后期已在民間流傳。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zhàn)爭在垓下最后決戰(zhàn)之情景,運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現(xiàn)技巧,表現(xiàn)古代戰(zhàn)爭中干軍萬馬沖鋒陷陣之勢,十分生動。
【五射】古代的五種射技。這五種射技為: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白矢,箭穿靶子而箭頭發(fā)白,表明發(fā)矢準確而有力;參連,前放一矢,后三矢連續(xù)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剡注,謂矢行之疾;襄尺,臣與君射,臣與君并立,讓君一尺而退;井儀,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
【文房四寶】舊時對筆、墨、紙、硯四種文具的總稱。文房,即書房。著名的有:安徽涇縣的宣紙、安徽歙縣的歙墨、廣東端州的端硯、浙江吳興的湖筆。
【書法】中國傳統(tǒng)藝術之一,是以漢字為表現(xiàn)對象、以毛筆為表現(xiàn)工具的一種線條造型藝術。漢字經(jīng)歷了篆、隸、楷等發(fā)展階段,技法日精,在文字書寫的點畫篇章之間,表達出作者的性格、情感、意趣、素養(yǎng)、氣質等精神因素,遂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用筆、結構、章法為書法之大要。書體繁復,流派眾多,涌現(xiàn)了王羲之、顏真卿、懷素等偉大的書法家,留下了《蘭亭序》《自敘帖》等作品。
【六書】古人分析漢字的造字方法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今人一般認為后兩種與造字無關,為用字法。
【永字八法】“永”字具有漢字的八種基本筆畫:點、橫、豎、撇、捺、折、鉤、提。
【陽文陰文】我國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筆畫凸起的叫陽文,凹下的叫陰文。
【歲寒三友】古詩文中經(jīng)常提到的松、竹、梅。松,是耐寒樹木,經(jīng)冬不凋,常被看作剛正節(jié)操的象征。竹,也經(jīng)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梅,迎寒而開,美麗絕俗,是堅韌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花中四君子】古詩文中常提到的梅、竹、蘭、菊。蘭,一則花朵色淡香清,二則多生于幽僻之處,故常被看作是謙謙君子的象征。菊,它不僅清麗淡雅、芳香襲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艷于百花凋后,不與群芳爭列,故歷來被用來象征恬然自處、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懊贰⒅瘛币娚蠗l。


八、天文歷法◆■※★●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fā)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天文學也是我國古代最發(fā)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其他包括農學、醫(yī)學和數(shù)學,天文學方面屢有革新的優(yōu)良歷法、令人驚羨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卓有見識的宇宙觀等,在世界天文學發(fā)展史上,無不占據(jù)重要的地位。
1.天文名詞解釋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稱作星宿。古人認為人間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qū),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稱自西向東排列為:東方蒼龍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mao、畢、觜zT、參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en)。
【四象】參見“二十八宿”條。古人把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官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xiàn)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xiàn)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為了用天象變化來占卜人間的吉兇禍福,將天上星空區(qū)域與地上的國州互相對應,稱作分野。具體說就是把某星宿當作某封國的分野,某星宿當作某州的分野,或反過來把某國當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當作某星宿的分野。
二十八宿與國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
國:鄭宋燕越吳齊衛(wèi)魯魏趙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
州:兗州豫州幽州江湖揚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荊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顆星組成,又稱旄頭(旗頭的意思)。
【參商】參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商指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別稱。參宿在西,心宿在東,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因此常用來喻人分離不得相見。
【壁宿】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兩顆星組成,在室宿的東邊,很像室宿的墻壁,又稱東壁。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对娊?jīng).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逼咴孪喈斢诠珰v的八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
【北斗】又稱“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顆亮星。七顆星的名稱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排列如斗杓,故稱“北斗”。根據(jù)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極星,故又稱“指極星”。
【北極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標志。古代天文學家對北極星非常尊崇,認為它固定不動,眾星都繞著它轉。其實,由于歲差的原因,北極星也在變更。
【彗星襲月】彗星俗稱掃帚星,彗星襲月即彗星的光芒掃過月亮,迷信的說法是重大災難的征兆。
【白虹貫日】“虹”實際上是“暈”,大氣中的光學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往往是天氣將要變化的預兆,可是古人卻把這種自然現(xiàn)象視作人間將要發(fā)生異常事情的預兆。
【運交華蓋】華蓋,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屬仙后座。舊時迷信,以為人的命運中犯了華蓋星,運氣就不好。魯迅《自嘲》詩:“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br> 【月亮的別稱】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它的別稱可分為:
(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東曦】神話說太陽神名字叫曦和,駕著六條無角的龍拉的車子在天空馳騁。東曦指初升的太陽。
【天狼星】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
【老人星】為全天空第二顆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極星座最亮的星。民間把它稱作壽星。北方的人若能見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
【牽??椗俊盃颗!奔礌颗P?,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銀河東?!翱椗奔纯椗牵阢y河西,與牽牛星相對。
【銀河】又名銀漢、天河、天漢、星漢、云漢,是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由一千億顆以上的恒星組成。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舊時迷信說法,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天罡gā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認為北斗叢星中有三十六個天罡星、七十二個地煞星。
【云氣】古代迷信說法,龍起生云,虎嘯生風,即所謂“云龍風虎”。又說真龍?zhí)熳铀a(chǎn)生的地方,天空有異樣云氣,占卜測望的人能夠看出。
2.歷法名詞解釋
【農歷】我國長期采用的一種傳統(tǒng)歷法,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歷法安排了二十四節(jié)氣以指導農業(yè)生產(chǎn)活動,故稱農歷,又叫中歷、夏歷,俗稱陰歷。古人寫文章,凡用序數(shù)紀月的,大多以農歷為據(jù)。
【二十四節(jié)氣】是我國古代歷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jù)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shù)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jié)氣”,月中叫“中氣”。二十四節(jié)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滿,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惫旁娢闹谐S枚墓?jié)氣來紀日。
【初陽】約在農歷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時間。此時陽氣初動,故稱“初陽”。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
【社日】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jié)日,在春分前后。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聲。
【初七】農歷七月初七,民間有七夕乞巧的風俗。傳說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
【下九】農歷每月十九日,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
“六十甲子”依次是: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3.古代紀年、月、日、時方法
(1)紀年法。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
【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shù)來紀年。如《左傳?;殽之戰(zhàn)》:“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
【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一個皇帝可以有幾個年號。
【干支紀年法】參照【干支】。
【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
(2)紀月法。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序數(shù)紀月法】一年十二月,依次分別叫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冬臘。
【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時節(jié)紀月法】農歷以正月、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
(3)紀日法
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序數(shù)紀日法】每月29天或者30天,依次叫初一初二……初十,十一、十二……
【干支紀日法】如《殽之戰(zhàn)》:“夏四月辛巳,敗秦軍于殽?!薄八脑滦了取敝皋r歷四月十三日。
【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朏(kū)、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4)紀時法
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jù)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ú)中、日中、日昳(yì)、晡(bū)時、日入、黃昏、人定。
【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
天色: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現(xiàn)代(當?shù)貢r間):23-1點1-3點3-5點5-7點7-9點9-11點11-13點13-15點15-17點17-19點19-21點21-23點
天色法與地支法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兩種紀時方法。
4.古代計時單位
【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
夜間時辰五更五鼓五夜現(xiàn)代時間(當?shù)貢r間):
黃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點,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點,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點,
雞鳴四更四鼓丁夜1-3點,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點
【鼓】古時常夜間擊鼓報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古時用滴漏計時,夜間憑漏刻傳更。
【時】時是時辰,介紹見前古代紀時法。
【點】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分為五點。每點約等于現(xiàn)代的24分鐘。
【刻】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00刻,實算96刻,每刻15分鐘。漏刻指很短的時間。


九、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知識,包括地區(qū)名、政區(qū)名、城市村鎮(zhèn)名、山川關隘名等。
1.地區(qū)名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qū)。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qū)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qū)稱作江東?!妒酚?;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李清照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薄冻啾谥畱?zhàn)》:“兼仗父兄之烈,割據(jù)江東?!?br> 【江左】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度河Y干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br>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qū)?!冻啾谥畱?zhàn)》:“江表英豪,咸歸附之?!?br>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qū)域因時而異。白居易詞云:“江南好,風景舊曾諳?!蓖醢彩娫疲骸按猴L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br> 【淮左】淮水東面?!稉P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shù)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大多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qū),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qū)。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qū)。
【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qū)稱為關中。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qū)。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朔氣指北方的風,也叫朔風。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tǒng)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qū)。
【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qū)。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qū)的三位官員,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qū)。隋唐以后簡稱“輔”。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qū)。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
【三都】東漢的三都指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東都洛陽、北部晉陽和京都長安。
【兩都】漢代指長安、洛陽。又叫“兩京”。
2.政區(qū)名
【中國】現(xiàn)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性的詞組。從春秋戰(zhàn)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qū)。大致范圍是: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關以東的地區(qū)。
【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后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qū)。
【九州、神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qū)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后成為中國的別稱。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或整個黃河流域。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四?!繀⒁姟昂取睏l。指天下、全國。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
【國】漢代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區(qū)。國的區(qū)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國”連稱。
【郡】古代的行政區(qū)域。秦統(tǒng)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稱,明清稱府。
【州】參見“郡”條。
【道】漢代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qū),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jiān)察區(qū),后演變?yōu)樾姓^(qū),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qū),而巡道只有監(jiān)察區(qū)性質。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qū)域,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
【古稱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又如揚州稱廣陵、維揚。再如杭州稱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成都稱錦官城。


十、古代服飾代稱◆■※★●
【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頭,代指平民,具體而言指本業(yè)為農業(yè)與小手工業(yè),末業(yè)為小商賈等各種不事生產(chǎn)的人。
【白丁】古代平民著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稱呼平民百姓。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繡,多穿布衣。布衣之交,即指貧賤之交。
【縉紳】插笏于紳帶間,舊時官宦的裝束,亦借指士大夫。
【青衫】黑色的單衣。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青黑色。后人也常用“司馬青衫”形容悲傷凄切。
【巾幗】是古代婦女頭上的頭巾或裝飾物,借以代表女性,把婦女中的英雄豪杰稱為“巾幗英雄”。
【裙釵】古代婦女的服飾,引用為婦女的代稱。
【紈绔】紈绔是古代一種用細絹做成的褲子。古代富貴人家的子弟都穿細絹做的褲子,這很能反映出他們奢侈的特點,因此,人們常用紈绔來形容富家子弟。


十一古代刑罰◆■※★●
【黥刑】又叫“墨刑”,額頰上刺字涂墨。
【劓刑】割鼻子。
【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刖刑】將腳砍掉(卞和因和氏璧而受此刑)。
【宮刑】又叫“腐刑”。(司馬遷曾受此刑)。
【臏刑】剔去膝蓋骨(孫臏曾受此刑)。
【大辟】砍頭。
【炮烙】將人燒烤死。
【車裂】又叫“五馬分尸”(商鞅曾受此刑)。
【湯鑊】將人煮死。
【腰斬】從腰部斬斷。
【凌遲】又叫“千刀萬剮”。
【棄市】暴尸街頭


十二、目錄辭書◆■※★●
【目錄學】研究書目的編制、利用并使其在科學文化事業(yè)中有效地發(fā)揮作用的學問。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錄學的作用,西漢時,劉向、劉歆父子就撰有《別錄》《七略》等書歷代均有專著。
【經(jīng)史子集】我國古代圖書分類,始于晉荀勗(xu)。經(jīng),指儒家經(jīng)典;史,指各種體裁的史著作;子,指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學、醫(yī)學等著作;集,泛指詩詞文賦專集等著作。
【類書】輯錄匯集資料,以利尋檢、引用的一種古典文獻工具書。
【太平御覽】類書名。宋初李防等人奉宋太宗之命輯錄。全書一千卷,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子目。引書浩博,達一千六百九十余種。引書較完整,多整篇整段抄錄,并注明出處。
【永樂大典】類書名。明代解縉等二千余人奉明成祖之命輯錄。該書廣泛搜集當時能見到的圖書七八千種,輯成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凡例、目錄六十卷,共裝訂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約三億七千萬字,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類書。
【古今圖書集成】類書名。清代康熙年間陳夢雷等原輯,初名《古今圖書匯編》,康熙改為今名。雍正初年蔣廷錫等人奉命再編,四年完成,共一萬卷,目錄四十卷,六千—百零九部,一億六千萬字。每部先列匯考,次列總論,有圖表、列傳、藝文、選句、紀事、雜錄、外編等項,取材繁富,脈絡清晰,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類書。
【叢書】按一定的目的,在——個總名之下,將各種著作匯編于一體的——種集群式圖書,叫叢書,又稱叢刊、叢刻或匯刻等。形式有綜合型、專門型兩類。世界著名的古代大型綜合性叢書,是清代乾隆年簡編的《四庫全書》。叢書的作用:一是集中大量稀見難得的重要圖書文獻,對保存、流傳、??惫偶哂芯薮笠饬x;二是給人們治學以很大方便。
【四庫全書】我國古代最大的——部叢書。紀昀、陸錫熊等四千余人編,清代乾隆三十七年開館纂修,經(jīng)十年始成。共收圖書三干五百零三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約九億九千七百萬字。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每部再分類、細目。內容極廣泛,對整理、保存古代文獻有—定的作用。
【四部叢刊】叢書名。近人張元濟主編,分初編、續(xù)編、三編,共收書五百零四種。輯入我國古代主要經(jīng)史著作、諸子百家代表作、歷朝著名學者文人的別集。全書按經(jīng)、史、子、集四部排列。
【四部備要】叢書名。中華書局自一九二四年起輯印,前后共出五集,收書三百三十六種,一萬一千三百零五卷。選書以研究古籍常備、常見和帶注的為主,有的采用清代學者整理過的本子。該書較《四部叢刊》實用,兩書可互為補充。
【爾雅】我國最早的釋問專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體系的詞典。研究者認為,此書是西漢初年的學者們編輯周秦至漢諸書的舊文遞相增益而成。全書計十九篇。累計各篇條目共二干零九十一條,釋詞語四千三百多個。書中采用的通用語詞與??普Z詞既結合義分科的編注體系與方式,開創(chuàng)了我國百科詞典的先例。它的豐富的詞匯訓釋,是研究古代語言學的重要資料;它的釋詞方法、編輯體例,對后世訓詁學的發(fā)展影響很大。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義的字典。東漢許慎撰,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個,重文(異體字)一千一百六十三個。首創(chuàng)了部首分類法,將一萬零五百十六個字歸入五百四十部。每字先解字義,再按六書說解形體構造,并注明讀音。
【康熙字典】清代張五書、陳廷敬等編纂;在我國字書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為書名。成書于康熙五十五年。全書四十二卷,共收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一般少見的字,大都可以從中查到,是迄清為止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字書。
【辭源】我國第一部有現(xiàn)代意義的綜合詞典。陸爾奎、傅運森、蔡文森等主編,一九一五年出版正編,—九三一年出續(xù)編,一九三九年出合訂本。此書突破我國舊辭書的傳統(tǒng),吸收現(xiàn)代辭書的優(yōu)點,以語詞為主,兼收百科;以常見為主,強調實用;結合書證,重在溯源。共收單字一萬一千二百零四個,復詞八萬七千七百九十個,合計詞目九萬八千九百九十條。一九七九年出版的《辭源》(修訂本)是一部閱讀古籍用的工具書和古典文史研究者的參考書。
【辭?!楷F(xiàn)代大型綜合性百科詞典,舒新城等人主編,一九三六年中華書局出版。收單字一萬三千九百五十五個,語詞二萬一千七百二十四條,百科詞目五萬零一百二十四條。按部首排列,以字帶詞,而詞又以字數(shù)、筆畫為序,在引證、釋義、體例、收詞等方面都較嚴密。一九五七年,毛澤東倡議重新修汀《辭?!?,先后有九百多人參加工作,一九七九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三卷本,1980年出版縮印本。以后,《辭海》不斷增補修訂,——九八三年出版了《辭?!ぴ鲅a本》,一九八九年出版了修訂后的《辭?!?一九八九年版)。
【中華大字典】是《漢語大字典》出版前我國大陸上收字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字典。歐陽溥存等主編,一九一四年成書,——九——五年由中華書局初版。全書收字四萬八千多,按部首分二百十四部排列。此書繼承《康熙字典》的字匯,又采錄近代的方言和翻譯中的新字,體例比《康熙字典》先進。
【經(jīng)傳釋詞】古漢語虛詞研究專著,清代王引之著,共十卷。以經(jīng)傳為主,兼及子史,收周秦兩漢占籍中文言虛詞一百六十個,詳加解釋。
【文言虛字】文言虛詞研究著作,呂叔湘著。書中選取最常見的二十九個文言虛詞,廣舉例句,詳加分析,并附有練習。一九四四年開明書店出版。


十三、古代文化常識問答◆■※★●
1、春節(jié)的前一天是什么節(jié)日?(除夕)
2、熬夜守歲是那個節(jié)日的習俗?(除夕)
3、除夕節(jié)燃放爆竹的習俗相傳是為了干什么?(驅趕年獸)
4、北方過年要吃那種食物?(餃子)
5、南方過年家家戶戶都要吃魚,有什么吉祥的預兆?(年年有余)
6、“爆竹聲中一歲除”是描繪的什么節(jié)日?
7、春節(jié)是農歷的那一天?(正月初一)
8、有著猜燈謎、耍龍燈等民俗的節(jié)日是?(元宵節(jié))
9、上元節(jié)又被稱之為什么節(jié)?(元宵節(jié))
10、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是什么節(jié)日?(寒食節(jié))
11、清明節(jié)是那一天?(四月五日)
12、踏青賞花是那個節(jié)日的習俗?
13、掃墓祭奠過世的親人、緬懷革命先烈是那個節(jié)日的習俗?(清明節(jié))
14、在清明節(jié)前后有一種特有的漢族食物,那種食物是什么?(清明果/清團)
15、端午節(jié)傳承是為了紀念那位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16、端午節(jié)是農歷的那一天?(五月初五)
17、端午節(jié)有著吃什么事物的習俗?(粽子)
18、端午節(jié)這一天和雄黃酒是為了?(克制蛇、蝎等百蟲)
19、什么節(jié)日有掛菖蒲、蒿草、艾葉的習俗?(端午節(jié))
20、賽龍舟是什么節(jié)日的習俗?(端午節(jié))
21、蘇軾詞“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描繪的是那個節(jié)日?(端午節(jié))
22、七夕節(jié)是農歷的那一天?(七月初七)
22、乞巧節(jié)指的是什么節(jié)日?(七夕節(jié))
22、牛郎織女的傳說家喻戶曉,那么他們相會正好是我們的什么節(jié)日(七夕節(jié))
23、穿針乞巧是什么節(jié)日的習俗?(七夕節(jié))
24、“今日云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描繪的什么節(jié)日?(七夕節(jié))
25、中元節(jié)是那一天?(七月十五)
26、鬼節(jié)指的是什么節(jié)日?(中元節(jié))
27、俗稱七月半的是什么節(jié)日?(中元節(jié))
28、中秋節(jié)是農歷的那一天?(八月十五)
29、嫦娥奔月是中國哪個節(jié)日的傳說?(中秋節(jié))
30、有著拜月賞月吃月餅習俗的是那個節(jié)日(中秋節(jié))
3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描繪的是那個節(jié)日?(中秋節(jié))
32、吃月餅是那個節(jié)日的習俗?(中秋節(jié))
33、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等習俗的是那個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陽節(jié))
34、重陽節(jié)是那一天?(九月初九)
35、“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描繪的是什么節(jié)日?(重陽節(jié))
36、喝臘八粥是什么節(jié)日的習俗?(臘八節(jié))
37、冬至全國各地有著吃餃子、羊肉的習俗,相傳這些習俗可以?(驅寒取暖)
38、民間相傳龍?zhí)ь^是指的那一天?(二月二)
39、根據(jù)中國古代的歷法,我們有多少個節(jié)氣?(二十四)
40、臘月二十三民間有著祭什么的習俗?(灶神)
41、我國四大名繡是?(蘇繡、湘繡、蜀繡、粵繡)
42、“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指的是什么花?(牡丹)
41、而立之年指多少歲?(三十歲)
42、不惑之年指的多少歲?(四十歲)
43、知天命指多少歲?(五十歲)
44、花甲之年指多少歲?(六十歲)
45、古稀之年指多少歲?(七十歲)
46、耄耋之年指多少歲?(八九十歲)
47、四書是指?((《論語》、《大學》、《孟子》、《中庸》)
48、五經(jīng)是指?(《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
49、古代貴族學習的六藝為?(禮、樂、射、御、書、數(shù))
50、漢字六書是指?(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51、三山是?(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蕩山)
52、中岳是指那座山?(河南嵩山)
53、西岳是指那座山?(陜西華山)
54、東岳是指那座山?(山東泰山)
55、北岳是指那座山?(山西恒山)
56、南越是指那座山?(湖南衡山)
57、五湖是指?(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
58、長江三峽是指?(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59、中國四大名園的拙政園、留園位于哪里?(蘇州)
60、頤和園位于哪里?(北京)
61、避暑山莊位于哪里?(河北承德)
62、北京故宮是那兩朝皇帝的居住地?(明、清)
6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描繪了長江三大名樓中那一樓上看到的景色?(滕王閣)
64、“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描繪了長江三大名樓中那一樓上看到的景色?(黃鶴樓)
65、岳陽樓因為一篇文學作品而聞名天下,請問是哪一篇文學作品?(岳陽樓記)
66、有著中國瓷都之稱的是那里?(景德鎮(zhèn))
67、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的岳麓書院位于哪里?(湖南長沙)
68、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的白鹿洞書院位于哪里?(江西廬山)
69、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的應天書院位于哪里?(河南商丘)
70、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位于哪里?(河南嵩山)
71、武當山是那個宗教的名山?(道教)
72、武當山位于哪里?(湖北十堰)
73、相傳浙江普陀山是佛教那位菩薩的道場?(觀音菩薩)
74、中國八大菜系分別是?(魯、川、蘇、粵、閩、浙、徽、湘)
75、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
76、我國第一部詞典?(《爾雅》)
77、我國第一部詩集?(《詩經(jīng)》)
78、我國第一部神話集?(《山海經(jīng)》)
79、我國第一部論語體著作?(《論語》)
80、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書?(《史記》)
81、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82、我國第一部斷代史史書?(《漢書》)
83、我國第一部歷史評論專著?(《史通》)
84、我國第一部兵書?(《孫子兵法》)
85、京劇分為哪五種行當?(生旦凈末丑)
86、京劇中表現(xiàn)忠勇、正義、威武、莊嚴,大多用于富有血性的人物一般用什么臉?(紅臉)
86、京劇中表現(xiàn)公正、無私或表現(xiàn)暴躁、魯莽、耿直的人物一般用什么臉?(黑臉)
87、京劇中表現(xiàn)、大多現(xiàn)陰險、狡詐、居心叵測的人物一般用什么臉?(白臉)
88、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孔子)
89、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老子)
90、佛教是什么時候傳入中國?(西漢)
91、巾幗不讓須眉中的巾幗是指?(女性)
92、巾幗不讓須眉中的徐梅是指?(男性)
93、中華民族的搖籃是?(黃河流域)
94、蘇軾的《題西林壁》如今刻在?(江西廬山)
95、“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三個季度還是三年?(三個季度)
96、我們常說的“鴻雁傳書”源自于以下哪個歷史故事?(蘇武牧羊)
97、中國八大古都是?(西安、洛陽、北京、開封、南京、杭州、安陽、鄭州)
98、我國傳統(tǒng)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幾個字?(10個)
99、我國傳統(tǒng)表示次序的“地支”共有幾個字?(12個)
100、蹴鞠盛行于那個朝代?(唐朝)
101、我們用“沉魚”來形容歷史上哪位美女?(西施)
102、我們用“落雁”來形容歷史上哪位美女?(王昭君)
103、我們用“閉月”來形容歷史上哪位美女?(貂蟬)
104、我們用“羞花”來形容歷史上哪位美女?(楊貴妃)
105、“文武二圣”指的是?(孔子、關羽)
106、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興建的宮殿是?(布達拉宮)
107、「環(huán)肥燕瘦」中的「燕」是指誰?(趙飛燕)
108、詩文書畫中的四君子是哪四種植物?(:梅、蘭、竹、菊)
109、詩文書畫中的歲寒三友子是哪三種植物?(松、竹、梅)
110、文房四寶指的是?(筆、墨、紙、硯)
111、二八佳人是幾歲的女孩?(16歲)
112、四大石窟中的莫高窟位于?(甘肅敦煌)
113、四大石窟中的龍門石窟位于?(河南洛陽)
114、中國第一座佛寺是?(白馬寺)
115、中國書法、書畫使用的是什么紙?(宣紙)
116、中國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117、通行于西周時期,鑄在青銅上的文字,后世稱為?(金文)
118、一甲子是多少年?(60年)
119、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代表《詩經(jīng)》的(國風)和代表《楚辭》的(《離騷》)并稱為?(“風騷”)
120、中國的十二生肖是指?(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121、古代科舉中殿試前三名分別被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122、連中三元是指那三元?(解元、會元、狀元)
123、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
124、五行分別是指?(金、木、水、火、土)
125、兩儀是指?(陰、陽)
126、四象是指?(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127、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
128、五倫是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129、三教是指?(儒、釋、道)
130、“亞圣”是指?(孟子)
131、人性本惡是誰提出來的?(荀子)
132、“桑梓”指代的是?(家鄉(xiāng))


十四、高中課文中的文學文化常識◆■※★●
必修1
《燭之武退秦師》
1.《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稱《春秋左氏傳》,別稱《左氏春秋》,和《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2.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勞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為公爵,比如晉文公、秦穆公、齊桓公等。
3.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4.寡人:諸侯謙稱,寡德之人。
5.執(zhí)事:辦事的官吏,也用于對對方的敬稱。
6.大夫:官職等級名。夏商周時,官分卿、大夫、士三級,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來成為對有官位者的通稱。
《荊軻刺秦王》
1.《戰(zhàn)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又稱《國策》。由西漢劉向所整理編寫,共33篇,分為十二策。《國語》是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2.卿:古代對人的敬稱。如燕人稱荊軻為荊卿。
3.豎子:對人的蔑稱。除此之外還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和送別。
5.古代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變徵是徵的變調,音調悲涼;羽,聲調激憤。
6.中庶子:管理國君的車馬之類的官。
7.郎中:宮廷的侍衛(wèi)。民間又稱醫(yī)生。
8.箕踞:坐在地上,兩腿張開,形象像箕,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tài)。
《鴻門宴》
1.《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到漢武帝。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類,共130篇,50余萬字。本紀記帝王,世家述諸侯,列傳敘人臣,書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等,表記各個時期的簡單大事記。魯迅評價該書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關中:函谷關以西,今陜西一帶。
3.山東:崤山以東,即函谷關以東的地區(qū)。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間長幼排序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黃河。江,特指長江。
6.亞父:對對方的敬稱,意為僅次于父親。
7.參乘:亦作“驂乘”,古代乘車,站在車右擔任警衛(wèi)的人。
8.竊:私下,常用作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詞。
9.豎子:罵人的話,相當于“小子”。(與《荊軻刺秦王》的“豎子”結合起來理解)
《優(yōu)美的漢字》(了解一下即可)
漢字的形體經(jīng)歷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演變過程。分為古代漢字階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隸書楷書階段(漢代—現(xiàn)代,隸書—楷書)。
隸書是兩漢時通行的主要字體,筆畫平直,略有波浪起伏,書寫簡便。
草書形成于漢代,是輔助隸書的簡便字體,主要用于起草文書和通信,使用連筆,書寫快捷,但難于辨認。
行書出現(xiàn)在東漢晚期,楷書產(chǎn)生后,逐漸演變成介于草書和楷書之間的字體,易書寫,比草書易辨認。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漢魏之際形成,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為主要字體,一直使用到現(xiàn)在?!翱庇小耙?guī)則”之意,字形方正嚴整,筆畫平易圓轉,更便于書寫。
漢字是方塊字,有獨體和合體之分。獨體主要是以圖形為基礎發(fā)展變化而來的“象形字”“指事字”;合體是以獨體字為基礎而構成的,包括“會意字”“形聲字”。
關于漢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謂“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F(xiàn)代學者認為:六書前四種是構字法,后兩種是用字法。
書法與篆刻為漢字插上了藝術的翅膀,使一個個平實的方塊字靈動起來。
《奇妙的對聯(lián)》
對聯(lián)也叫“楹聯(lián)”“楹帖”“對子”,由駢文和律詩演變而來。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對聯(lián)由上聯(lián)、下聯(lián)組成。字數(shù)多少無規(guī)定,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xié)調。對仗的要求是:字數(shù)相等,詞形相同,結構相當。平仄協(xié)調,要求平仄相異。平聲舒緩,仄聲短促,上聯(lián)最后一字必為仄聲,下聯(lián)最后一字必為平聲。
對聯(lián)為豎行書寫,中間不加標點。張貼時,上聯(lián)在右邊,下聯(lián)在左邊。
必修2
《詩經(jīng)》兩首
1.《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又稱“詩三百”,共收詩305篇。內容分為“風”“雅”“頌”,主要手法是“賦”“比”“興”。開創(chuàng)了我國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的先河。
《詩經(jīng)》“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體制;后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表現(xiàn)手法。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頭發(fā)扎成丫髻,叫總角,后來用總角指代少年時代。
《離騷》
1.《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楚辭體”是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的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以《離騷》為典型代表,故又稱“騷體”。《離騷》開創(chuàng)了我國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的先河。
2.《詩經(jīng)》和《楚辭》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并稱,“風”指《國風》,代表《詩經(jīng)》;“騷”,指《離騷》,代表《楚辭》。《詩經(jīng)》與《楚辭》分別是中國文學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tǒng)的兩大源頭。
《孔雀東南飛》
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漢民族最長的敘事詩。它北朝的《木蘭詩》(別稱《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
樂府三絕:《孔雀東南飛》、《木蘭詩》與唐代韋莊的《秦婦吟》。
2.結發(fā):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發(fā)。后稱原配為結發(fā)夫妻。
3.秦羅敷:“秦”是古詩中美女常用的姓,“羅敷”古代美女的通稱。
4.伏惟:下級對上級或晚輩對長輩說話表示恭敬的習慣用語。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婦:古代年輕婦女對夫家的長輩或平輩的自稱。
7.初陽歲: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農歷每月十九為下九,是婦女歡聚的日子。二十九為上九,初九為中九。9.六合:古人結婚要選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來共六個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適合,叫六合。又指東、西、南、北、天、地。
10.青廬:用青布搭成的篷帳,是舉行婚禮的地方。盛行于東漢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種弦樂器,23弦或25弦,分臥式、豎式兩種。
12.妾:舊時婦女謙卑的自稱。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適:出嫁。(始適還家門:剛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黃昏:十二時辰之一,是戌時(相當于現(xiàn)在的19時至21時)。
16.人定:是亥時(相當于現(xiàn)在的21時至23時),這里指夜深人靜的時候。
17.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18.古代夜晚分為五個時段,稱為五更或五夜。
19.建安:漢獻帝年號。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于史書。(1)廟號:廟號始于西漢,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后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后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努爾哈赤稱太祖,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后,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2)謚號:謚號是后人根據(jù)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謚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謚號有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謚,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謚,是門徒弟子或是鄉(xiāng)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謚號。帝王將相之謚在西周時即已出現(xiàn)。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私謚可能始于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后,稱謚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謚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謚;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謚;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一般人的謚號多用兩字,如岳飛謚曰武穆,海瑞謚曰忠介。(3)尊號: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蛏八?,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為謚號。尊號一般認為產(chǎn)生于唐代。實際早在秦統(tǒng)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號開始時,字數(shù)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余字之多。(4)年號:年號是中國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chuàng),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后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后元十一個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短歌行》
1.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將杜康尊為酒神,制酒業(yè)則奉杜康為祖師爺,有“酒圣”之稱。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對對方的尊稱。衿:古式的衣領。青衿:是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里指代有學識的人。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東西向田間小路。
4.建安風骨是以曹氏父子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團所表現(xiàn)出的共同的文學傾向,他們高揚政治理想,展示強烈個性,具有濃郁的悲劇色彩,展現(xiàn)了東漢末年動蕩的時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剛健有力的詩歌風格,所以稱為“建安風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叭堋敝覆懿?、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6.《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文人五言詩的選輯,最早見于南朝梁蕭統(tǒng)《文選》,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抒情詩的最高成就,劉勰稱之為“五言之冠冕”,鐘嶸譽之為“天衣無縫,一字千金”。
《蘭亭集序》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個字和地支十二個字循環(huán)相配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個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順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個月,仲表示第二個月,季表示最后一個月即第三個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個月。
3.禊,一種祭禮。古時一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三國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種風俗,三月三日人們到水邊洗濯,嬉戲,以祈福消災。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兩半,合在一起可為憑驗。
《赤壁賦》
1.望:農歷每月十五。既望:農歷每月十六。
晦:農歷每月最后一天。朔:農歷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簫:管樂器的一種。
5.匏樽:用葫蘆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種小飛蟲,夏秋之交生在水邊,生存期很短,古人說它朝生暮死。
7.蘇軾、蘇洵、蘇轍,均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蘇軾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8.賦始于戰(zhàn)國,盛行于漢。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的文體。它主要有三個特點:(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并追求駢偶;(2)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xié);(3)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多采用問答形式和鋪陳手法。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jīng)歷了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
《游褒禪山記》
1.浮圖:也作“浮屠”“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陰陽: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我國許多地名與此有關,如“江陰”、“淮陰”、“漢陽”、“漢陰”、“華陰”“河陽”等?!队薰粕健罚骸爸竿ㄔツ?,達于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兜翘┥接洝罚骸疤┥街?,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薄队伟U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br> 3.王安石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并稱“唐宋八大家”。
《姓氏流源與文化尋根》
1.上古時期,姓氏有別。姓的偏旁為“女”,反映初民時期母系氏族社會的特點,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過不同的姓來區(qū)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為二,貴族男子稱氏,賤者有名無氏。稱姓是為了區(qū)別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國名、官職名、居住地、職業(yè)技藝及祖先的字為氏。
4.秦漢時代,姓氏合二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必修3
《杜甫詩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慶奉節(jié)東白帝山上。東漢初年公孫述所筑,公孫述自號白帝,故名城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傳說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薄?br> 《蜀道難》
子規(guī):即杜鵑,又名杜宇。相傳為蜀國古望帝魂魄所化,啼聲哀怨動人。常作傷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詩的一種體裁。常見的古體詩的體裁還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憲宗的年號。
3.左遷:貶官,降職。白居易任諫官時,因為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江州司馬。
4.司馬:州刺史的副職,當時實際上是有職無權了。
5.京都聲:唐代京長安城流行的樂曲聲調。
6.賈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調。
8.管弦:指音樂。管,簫笛之類的管樂。弦,琴瑟或琵琶之類的弦樂。
9.教坊:唐代官辦管領音樂雜技、教練歌舞的機關。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貴人家的子弟。五陵漢代五個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單衣,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馬青衫”形容悲傷凄切的情感。
《李商隱詩兩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國君主的稱號,傳說他死后,魂魄化為鳥,名杜鵑,啼聲哀凄,暮春而鳴:傷感春去。也哀痛亡國。春心是傷春之心,比喻對美好事物的懷念。
2.雞人報曉籌:漢代制度,宮中不養(yǎng)雞,而用傳唱報曉。雞人,宮中掌握時間的衛(wèi)士?;I,更籌,敲擊報時用的竹簽,這里指代時間。
3.“六軍”:周制,天子有六軍,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后泛指軍隊。
所指因時代不同而不同:(1)指天子所統(tǒng)領的軍隊。《周禮·夏官·序官》:“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焙髞戆选傲姟弊鳛閲臆婈牭慕y(tǒng)稱。如《三國志·魏志·辛毗傳》:“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則六軍盛而天下震?!彼畏冻纱蟆吨輼颉吩姡骸爸輼蚰媳笔翘旖?,父老年年等駕廻。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2)晉代稱領軍、護軍、左右二衛(wèi)、驍騎、游擊為“六軍”?!赌淆R書·百官志》:“領軍將軍、中領軍,護軍將軍、中護軍……左右二衞將軍,驍騎將軍,游擊將軍。晉世以來,謂領護至驍、游為六軍。”(3)指唐之禁軍六軍。《新唐書·百官志四上》:“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號六軍?!倍杜f唐書·職官志三》說六軍指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4.當時七夕笑牽牛:指唐玄宗和楊貴妃在發(fā)生“馬嵬事變”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農歷的七月七日夜,民間傳說天上的牛郎織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會,婦女們便在這個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間向織女進行乞巧活動,故也稱乞巧節(jié)。
5.四紀:古代以木星繞日一周(12年)為一紀,四紀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國也》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
2.河內兇:河內遇到饑荒。河內,今河南境內黃河以北的地方。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東: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jīng)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稱山西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qū)為河東。
4.粟:谷子,脫殼后成為小米,也泛稱小米。
5.庠序:古代學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勸學》
1.君子:這里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2.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3.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
《過秦論》
1.崤函,崤山和函谷關。崤山,在函谷關的東邊。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
2.八荒:八方最偏遠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3.連衡,秦國采用的一種離間六國,使他們各自同秦聯(lián)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也作“連橫”。
4.合從(從,通“縱”):六國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5.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嘗君,齊國貴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趙國貴族,姓趙名勝;春申君,楚國貴族,姓黃名歇;信陵君,魏國貴族,姓魏名無忌。他們是戰(zhàn)國時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攬賓客著稱。
6.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寶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7.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撲,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
8.俯首系頸:意思是愿意服從、投降。系頸,頸上系繩,表示投降。
9.遷徙之徒:征發(fā)的人。指陳涉被征發(fā)戍守漁陽。
10.謫戍:因有罪而被貶調去守邊。
11.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車萬乘,諸侯出兵車千乘,后世以“萬乘”稱天子。
12.一夫作難:指陳涉起義。作難,起事,首事。
13.七廟隳:宗廟毀滅,就是國家滅亡的意思。七廟,天子的宗廟。
1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閩、粵等地,每個部落都有名稱,統(tǒng)稱百越,也叫百粵。
15.陶朱:春秋時越國范蠡,他幫越王勾踐滅吳后,離開越國回到陶,自稱陶朱公。因善于經(jīng)營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為富人的代稱。
16.戟:以戈和矛合為一體的長柄兵器。
17.九州: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國。
《師說》
1.巫醫(yī):古代巫和醫(yī)不分。巫的職業(yè)以祝壽、占卜等為主,也用藥物等為人治病。
2.百工:各種工匠。
3.六藝經(jīng)傳: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jīng)書?!稑贰肪靡咽鳎@是沿用古代的說法。又稱作“六經(jīng)”。另也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技能。
5.傳:①古代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②人物傳記。
6.句讀: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之處。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未盡而需停頓處為讀。
《祝福》
1.監(jiān)生,國子監(jiān)生員的簡稱,指明清兩代在國子監(jiān)(我國封建時代的中央最高學府)讀書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國子監(jiān)只存空名,地主豪紳可以憑祖先“功業(yè)”或捐錢取得監(jiān)生資格。
2.理學,又稱“道學”,是宋代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等人闡釋儒家學說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它認為“理”是宇宙的本體,把“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說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
《林黛玉進賈府》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來是通用于長官對下屬、長輩對晚輩的用語,南北朝以后作為皇帝發(fā)布詔令的專稱。
必修4
《竇娥冤》
1.縹緗:代指書籍。縹,青白色的絲織品;緗,淡黃色的絲織品。古人習慣用這兩種絲織品包書或做書袋,故以此作為書籍的代稱。
2.春榜:唐宋考進士都在春季,后世稱進士考試為春榜。
3.宮調:古代音樂有宮、商、角、徵、變徵、羽、變宮七音,以其中任何一聲為主,均可構成一種調式。凡以宮聲為主的調式稱“宮”,以其他各聲為主的稱“調”,合稱“宮調”。
4.祗(zhī)候:比較高級的衙役。
5.刷卷:上級官員考察下級衙門的刑獄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對自己的謙稱。
7.《本草》指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藥書。
8.跖:傳說是春秋末年奴隸起義的首領,過去被誣稱為“盜跖”。顏淵,孔子弟子,被推崇為“賢人”。盜跖,顏淵,這里泛指壞人、好人。
9.元雜劇的角色有旦、末、凈、雜四類。元雜劇每本戲只有一個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貼旦(丫環(huán))、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沖末(男配角)。
(3)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惡劣、舉動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張飛。凈的次要角色稱副凈。
(4)丑,俗稱小花臉,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注:元雜劇原本無“丑”的行當,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雜劇中無“生”之稱,“末”即“生”也)
(5)雜,雜角。如:孛老(老頭兒)、卜兒(老婦人)、孤(官員)、潔(和尚)、駕(皇帝)、邦老(強盜)、徠兒(小廝、小男孩)等。
《辛棄疾詞兩首》
1.把吳鉤看了:吳鉤是春秋時期流行的一種彎刀,它以青銅鑄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滿傳奇色彩,后又被歷代文人寫入詩篇,成為馳騁疆場,勵志報國的精神象征。在眾多文學作品中,吳國的利器已經(jīng)超越刀劍本身,上升成為一種驍勇善戰(zhàn)、剛毅頑強的精神符號。
2.一片神鴉社鼓:社日是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jié)日。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后開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為社日。唐代詩人王駕有《社日》一詩,主要是描繪社日的歡樂場面。
3.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漢大將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壇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顯赫武功,成為中華民族武將的最高榮譽之一。
《拿來主義》
冠冕:(1)指仕宦的代稱?!侗笔贰た苈宓葌髡摗罚骸肮诿嶂ⅲ敃r莫與比焉?!保?)指第一;首位。《三國志·蜀志·龐統(tǒng)傳》:“徽甚異之,稱統(tǒng)當為南州士之冠冕?!辩妿V《詩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保?)指體面?!豆賵霈F(xiàn)行記》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輩人見他話說得冠冕,都說,‘某人雖有嗜好,尚還有自愛之心。’”
《廉頗藺相如列傳》
1.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前,潔身清心,以示虔誠。
2.列觀:一般的宮殿。觀,宮廷中高大華麗的樓臺。
3.有司:官吏的通稱。古代設官分職,各有所司,故稱。(司空、司徒、司寇、司馬)
4.九賓: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禮節(jié),由儐者九人依次傳呼接引賓客上殿。
5.湯鑊:古代一種酷刑,用滾水烹煮。
6.壽(為壽):向人敬酒或獻禮。
7.位在廉頗之右:秦漢以前,以右為尊。
8.負荊:背著荊條,表示愿受責罰。這是向對方請罪的一種方式。
《蘇武傳》
1.《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西漢的歷史,作者班固。
2.丈人:對老人或長輩的尊稱。
3.節(jié):又稱“旄節(jié)”,以竹為竿,上綴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憑證)。
4.假吏:臨時充任的官吏。
5.斥候:偵察兵。
6.閼氏:匈奴單于的配偶的稱號,如同王后。
7.蠻夷:古代用以指邊遠民族。四夷:為對中國邊區(qū)文化較低各族之泛稱也。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的合稱。
8.奉車:皇帝出行時的侍從,掌管皇帝的車馬。
9.后土:地神,相對皇天而言。
10.宦騎:侍衛(wèi)皇帝的騎馬的宦官。
11.黃門駙馬:宮中掌管車輛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獵的場所,在長安西,周圍三百里。
13.相坐:相連坐(治罪)。一個人犯了罪,有關的人連同治罪,叫“連坐”或“相坐”。
14.株連:指一人有罪而牽連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樹根,根與根之間牽連甚多。
《張衡傳》
1.《后漢書》,紀傳體斷代史,記載東漢的歷史,作者范曄。
2.三輔:漢朝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個地區(qū)為三輔,在今陜西西安附近。
3.太學:古代設在京城的全國最高學府。
4.五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五部經(jīng)書。
5.六藝:說法有兩種。一種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包括禮、樂、射、御、書、數(shù)。禮即禮節(jié),樂即音樂,射即射騎技術,御即駕馭馬車的技術,書為書法,數(shù)為算數(shù)。還有一種說法將六藝解釋為六經(jīng),即《易經(jīng)》、《尚書》、《詩經(jīng)》、《禮記》、《樂經(jīng)》、《春秋》。
6.孝廉:漢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被推舉的人稱為“孝廉”。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來“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
7.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兩都: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也稱“二京”。
9.傅會:文章的組織、布局、命意、修辭,也作“附會”。
10.公車:漢代官署名,臣民上書和征召,都由公車接待。
11.閹豎:對宦官的蔑稱。
12.豪右:豪族大戶。秦漢時,豪族住在城市的右邊,故稱“豪右”。
13.下車:官吏初到任。
14.視事:官員到職工作。
15.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請求辭職,意為請求賜還自己的身體,回家鄉(xiāng)去。
16.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如:永寧元年,稱病上書致仕。(《后漢書》)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稱,蓋指官員辭職歸家。源于周代,漢以后形成制度。
必修5
《歸去來兮辭》
1.三徑:古代隱士住處的代稱。隱居之地的代稱常見的還有:墻東、五柳、滄浪等。
2.帝鄉(xiāng):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謂仙境。
《滕王閣序》
1.三江:泛指長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區(qū)域的湖泊。一說,指太湖、鄱陽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陽湖,南昌在五湖之間。
2.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狹長而低矮的坐臥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陳蕃素來不接待賓客,專為徐稚設一榻,平時掛起,只有徐稚來訪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說。
3.鐘鳴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貴族吃飯時要鳴鐘列鼎,鼎中盛食物。
4.東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請纓:請求皇帝賜給長纓(長繩),去縛住敵人。后用此指投軍報國。
7.弱冠:指20歲,古代以20歲為弱年,行冠禮,為成年人。
8.投筆:投筆從軍。后人把班超投筆于地、參軍作戰(zhàn)的故事叫做“投筆從戎”,比喻棄文從武,有志報國。
《逍遙游》
1.晦:陰歷每月最后一日;朔:陰歷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氣:陰、陽、風、雨、晦、明。
《陳情表》
1.表:古代臣下給帝王的一種文書。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個月)、小功服(五個月)的親族。
3.孝廉:漢代以來推舉人才的一種科目,舉孝順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漢武帝開始令郡國每年推舉孝廉各一名,晉時仍保留此制,但辦法和名額不盡相同。
3.秀才:漢代以來選拔人才的一種察舉科目。與后代科舉的“秀才”含義不同。
4.郎中:尚書省的屬官。郎中屬員外級,就是分掌各司事務,其職位僅次于尚書、侍郎、丞相的高級官員。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wèi)、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zhàn)國始有,秦漢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
5.洗馬:又叫太子洗馬,太子的侍從官。
6.東宮: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建儲指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7.牧:古代稱州的長官。
8.犬馬:臣子自謙。
9.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靈的總稱。指天地。舊時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萬物。亦作“后土皇天”。
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長恨歌》
1.列土:封爵賜邑。古代天子分封諸侯時,用白茅裹著社壇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權力,稱為“列土分茅”。
2.梨園:中國唐代訓練樂工的機構。我國人民在習慣上稱戲班、劇團為“梨園”,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把幾代人從事戲曲藝術的家庭稱為“梨園世家”,戲劇界稱為“梨園界”等等。
3.龍馭:指天子車駕。除此之外,該詞還有“皇帝”“君臨天下”及委婉稱呼“帝王去世”。
《行路難》
1.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調名,古樂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變行路難,內容多寫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為首,后鮑照擬作為多。
《阿房宮賦》
1.妃嬪媵嬙:“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嬪(pín)”“嬙(qiáng)”:都是古代宮廷中一種女官,實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統(tǒng)治階級嫁女時隨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為嬪、嬙。
2.錙銖:古代重量單位,一錙等于六銖,一銖約等于后來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錙、銖連用,極言其細微。
《六國論》
1.先:對去世的尊長的敬稱。
2.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舊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伶官傳序》
1.從事:官名,源于漢武帝時期,有刺史屬吏之稱,分為別駕從事史、治中從事史等,主要職責是主管文書、察舉非法,到宋代時被廢除。
2.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ǐ,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古代祭典用的豬、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飼養(yǎng)于牢,故“牢”本為養(yǎng)牲畜的圈,在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據(jù)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guī)格也有所區(qū)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祭祀用牛、羊、豬各一頭叫太牢,用羊、豬各一頭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3.告廟:天子或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廟。
4.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萬分之一;微,一寸的百萬分十一。
5.俳優(yōu):以樂舞諧戲為業(yè)的人即古代演滑稽戲雜耍的藝人。
6.雜戲:古代娛樂形式之一,包括百戲、雜樂、歌舞戲、傀儡戲等。
《祭十二郎文》
1.十二郎:唐代習慣以行第、郡望、官職稱呼別人,這里以行第稱呼韓老成?!袄伞?,唐代口語,對年輕男子的稱呼,又稱郎子。
2.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為序。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來表示長幼之序,如伯夷、叔齊,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孟者,《說文》:“孟,長也?!奔疵显谂判兄兄缸钅觊L的。仲,《說文》:“仲,中也?!敝?,在排行中指居中的?!奔荆墩f文》:“季者,少稱也?!比缂臼?,后引申為最后、末尾,如季軍。
3.孤:幼年死去父親或父母雙亡。鰥寡孤獨: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yǎng)、無依無靠的人。鰥:年老無妻或喪妻的男子。寡:年老無夫或喪夫的女子。孤:年幼喪父的孩子。獨:年老無子女的人。
4.所怙:指所依靠的父親(其實也包括母親)。語出《詩經(jīng)》:“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失怙,指死了父親;失恃,指失去母親。
5.省:探望。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親的意思
6.薨:古代稱候王死叫薨,唐代及以后二品以上官員去世都稱薨。古代對人死的稱呼反映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里嚴格的等級制度,《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br> 7.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與“老年”相對。
8.孩提:幼兒,兒童,一般指2-3歲。
9.尚饗: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靈魂來享用祭品。這是祭文結束時的常用語。尚,表示希望。饗,鬼神享用祭品。
《獄中雜記》
1.刑部:又稱秋官、憲部。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國刑法、獄訟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機關。
吏部為管理文職官員的機關,掌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類似現(xiàn)在的組織部、紀委等部門。吏部尚書還被稱為天官。
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類似現(xiàn)在的民政部、財政部、國土局等部門。
禮部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技?、嘉、軍、賓、兇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類似現(xiàn)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門。
兵部: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其長官為兵部尚書。兵部又稱夏官、武部,兵部尚書又稱夏卿。類似今天的解放軍總政治部或相當于今日的國防部。
刑部:刑部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審理和復核,共為“三法司制”。類似現(xiàn)在的司法部和公檢法部門。
工部: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職掌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制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火、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官辦工業(yè)無不綜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貨幣和統(tǒng)一度量衡。類似現(xiàn)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鄉(xiāng)建設部。
2.京兆:漢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稱,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對都城轄域的謂稱。文中指清朝包括國都在內的順天府。
3.五城御史司坊:即五城御史衙門的監(jiān)獄。清時京城設巡查御史,分管東、西、南、北、中五個地區(qū),所以叫五城御史。
4.九門提督:是中國清朝時期的駐京武官,正式官銜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tǒng)領”,設立于康熙十三年。主要負責北京內城九座城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內外的守衛(wèi)和門禁,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實際為清朝皇室禁軍的統(tǒng)領。
5.十四司正副郎:清初刑部設十四司,每司長官,正職為郎中,副職為員外郎,總稱為郎官。
6.大辟:斬首。古五刑之一,初謂五刑中的死刑,俗稱砍頭,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中國古代的五刑是五種刑罰的統(tǒng)稱,可分為奴隸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
奴隸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刖(音月)、宮、大辟。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奴隸制五刑在漢文帝之前通行,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后通行。
奴隸制五刑中除了大辟即死刑外,其他四種又叫做肉刑。墨刑又叫做黥(qíng)刑,先割破人的面部,然后涂墨,傷好后留下深色的傷疤。漢文帝廢除肉刑后,經(jīng)過魏晉隋唐,都沒有此刑,但五代和宋又恢復,遼金元明清都有刺面刑,但有的輕罪則刺胳膊。到清末光緒末期,徹底廢除。劓即割鼻子,漢文帝廢除肉刑后,用笞三百代替,后來,又減少了笞數(shù)。此后,該刑不再出現(xiàn)。刖刑,夏朝稱臏,周時稱刖。是指斬掉左腳、右腳或者斬雙腳。有的說稱臏是去掉膝蓋骨。秦朝稱為斬趾。宮又叫淫刑、腐刑、蠶室刑。開始是懲罰那些有通奸行為人,后來處此刑的人與通奸無關。宮刑是五刑中僅次于死刑的一種重刑。東漢時曾經(jīng)用這種刑罰來作為死罪減等刑。隋朝法律正式廢除。大辟,即死刑。秦漢以前的死刑種類很多,如戮、烹、車裂(五馬分尸)、梟首(砍頭后懸掛示眾)、棄市(鬧市斬首后暴尸于眾)、絞、陵遲(也寫作凌遲)等。
7.大決:封建時代,對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決,又叫秋決。
8.勾決: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畫鉤,批準立刻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會同九卿各官,詳審全國判死罪者的名冊,一一詳議,分別歸入“情實”“緩決”“可矜”“可疑”四類,情實者奏請勾決。
9.梏:古代木制的手銬。
10.木訊:指用板子、夾棍等木制的刑具拷打審訊。
11.移關:指移文、關文。舊制,對不相統(tǒng)屬的官署用“移”,百官互相質詢用“關”。清時“關”已不局限于質詢。移關諸部,發(fā)給平行各部的文書。
《陶庵夢憶序》
1.鹿鳴宴:唐代鄉(xiāng)試后,州縣長官宴請考中舉子的宴會。因宴會時歌《詩經(jīng)·小雅·鹿鳴》之章,故名。明清時,于鄉(xiāng)試放榜次日,宴請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舉人,叫鹿鳴宴。
2.漏盡鐘鳴:古代用滴漏來計時刻,又在天明時打鐘報曉。
3.根:佛家的說法,是能生之義。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識,稱為“六根”。
4.舍利:梵語“身骨”的譯音。佛教徒死后火葬,身體內一些燒不化的東西,結成顆粒,稱為“舍利子”。
5.劫火:佛家以為壞劫中有水、風、火三劫災。劫,梵語“劫簸”的略稱。劫簸是一大段時間的意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1.千乘之國: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國家。乘,車輛。春秋時,一輛兵車,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稱一乘。
2.宗廟: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
3.會同: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會,諸侯相見。同,諸侯共同朝見天子。
4.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這是做小相時的穿戴。端,古代用整副布做的禮服。章甫,古代禮帽,用布制。
5.小相:諸侯祭祀或會盟、朝見天子,替國君主持贊禮盒司儀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個等級,小相指最低的士這一級。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