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很抱歉,你的壞情緒我管不了

 自在飛花也似夢 2018-01-24

壹心理創(chuàng)作者丨周小寬

我的一個小姐妹,有一次在私底下對我吐槽,說好想放飛自己,去到?jīng)]人的地方待幾天。

我問她為啥,她的語氣透露著深深的疲倦。

她說,有時候和人待在一起,真的挺累的:

“比如昨天見個朋友,我發(fā)現(xiàn)我會格外在意我說話時對方的反應,怕說錯了什么,讓她不自在。

而如果她聊到不開心的地方,我就得趕緊想著怎么辦才好。

在家里也是,老公工作不順有點郁悶,我開解也不是,安慰好像也沒用,但什么都不做又不好。

真的好累。”

我對她說,“也許,在關系里,你承擔了太多別人的情緒,因為太在意自己在別人的世界里的影響,所以你才會精疲力竭吧?!?/p>

做一個別人的情緒承擔者,當然是很累的事情。再輕松的關系,也會變得令你不堪重負。

而究其原因,或許有時候,我們把自己看得過于重要。

因為將自己看得太重要,于是覺得自己在別人的世界里,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覺得自己的一舉一動,都牽扯著別人的心情,覺得自己,如此重要,因此要對別人的情緒負責。

漸漸地,在這個“極度在意他人”的過程中,透支了自己,丟失了自己。

如果你覺得活得有點累,問問自己,你有這種“情緒拯救者”情結嗎?

 01 

我們總是不知不覺地

成為別人的“情緒拯救者”

我們常常談論界限感,這個詞是相對于自我而言的。

假如把自我想象成一個球體,那么這個球體,需要邊界,才是有形的。

如果沒有邊界,我們的自我這個球體,就會無限度地和他人的世界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彼此,糾纏在一起。

這種感覺會讓我們覺得時時處處受到束縛和牽制,無法坦然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愿、情緒,做出自己的選擇。

但是,為什么建立界限,守住界限這么難呢?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去對別人的情緒負責,成為了別人的“情緒拯救者”而不自知:

當我們體察到別人可能不愉快,于是我們會馬上做點什么去阻止別人可能產(chǎn)生的不愉快,我們將別人的情緒負擔在自己的身上,認為自己對他人的情緒負有責任。

我們似乎很難對別人的情緒“坐視不理”,袖手旁觀。

但是一旦我們卷入了別人的情緒世界,一旦我們意圖改變他人的情緒,一旦我們試圖控制他人的喜怒哀樂,我們也就不得不,貢獻出我們自己的邊界,我們的獨立的自我。

和別人攪和在一起,當然談不上明確的邊界,和別人攪和在一起,自己的情緒就會很容易被影響。

如果他不高興,我也會對此負有責任,我不能允許自己高興,我一定要做點什么讓他高興。

這是很多“情緒拯救者”的慣性思維。

關于情緒的責任,究竟應該由誰負擔?

特別是在親密關系中間,那些喜歡對他人情緒負責的人,要問自己一個問題:

他人如果不快樂,是你造成的,還是因為他的內心呢?

其實,每一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因為我們都很清楚,一個人是否快樂,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心是如何感受和認知這個世界的。

“你的心決定了你的世界”,這句話絕對不是一句騙人的空話。

在認知療法當中,一個基本的關于我們感受的原理被無數(shù)次地驗證:

我們對于一個事件所產(chǎn)生的情緒,取決于我們對于該事件的認知。

也就是取決于我們認識事物的內心圖式、人格、潛意識模式、過去的創(chuàng)傷回憶等等這些在我們無法覺察的部分的無形的因素。

也就是說,一個人此時此刻的心情和這個人的內心相關、認知水平和寬度相關、潛意識相關,而不是由外部世界發(fā)生的事情,作為決定性的因素的。

我們是否快樂,不在于這個事件,而在于我們對于事件的反應——即我們如何看待這件事。

所以關于情緒的真相是:

每個人,都在生活的過程中,要去完成自己成長的功課,建立更好地認知事件的方式,處理潛意識的創(chuàng)傷,重新整理自己的故事和記憶,以積極的眼光去認識事物,讓自己更為接近平靜和快樂。

這是每個人,自己要去完成的功課。

也是每個人對于自己的情緒的決定性影響。     

那么如果你身邊的某個人總是不快樂,是因為你嗎?

不是,是因為他自己的內心。

 02 

“ta不開心,是因為我不夠好”

這種想法讓我們兩敗俱傷

婚姻關系,是最常見的一種親密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很多人不自覺地扮演著對方的“情緒拯救者”,然后因此陷入了很糟糕的一種狀態(tài)。

為啥?

因為“情緒拯救者”試圖解決伴侶自己應該去面對的人生問題,然后他顯然也解決不了伴侶的問題。

于是,自己則處于一種掏空之后無力改變,想控制又控制不了他人情緒的挫敗的狀態(tài)。

舉個例子,妻子A,和丈夫B。

丈夫B,因為中年危機、個人的現(xiàn)狀和理想的自我有差異,因此對自己產(chǎn)生了強烈不滿,這是他自我認同的部分出現(xiàn)的沖突,是他自己需要面對的問題。

這種不滿他自己消化不了,用心理學的投射這種方式,丈夫將不滿傾倒在妻子A的身上,或者待在親密關系中的妻子A捕捉到了丈夫不快樂的狀態(tài)。

這對夫妻的日常關系,演變成了,丈夫B經(jīng)常性的臉色欠佳、心情低落而煩躁,有時則以挑剔自己的妻子這種方式來處理負面情緒。

這種親密關系中的投射,轉移負面情緒的例子,非常常見。

甚至可以說這就是人性的普遍規(guī)律,是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去干的事情,但其實這還不是最糟糕的。

如果我們被別人投射了負面情緒,如果只有這一步的話,還不足以構成對我們的傷害、動搖我們的自我:

假如妻子A能夠有自己的界限,分清丈夫的情緒是丈夫的情緒,自己不需要對他的情緒負責,那么丈夫對她的挑剔,不會在她的自我中掀起驚濤駭浪。

她可以平靜理解,可以不予理會,可以讓丈夫慢慢在自我沖突的過程中,去完成自己的情緒消化過程。

無論結果是什么,可以說都是她丈夫需要經(jīng)歷的成長歷程,不會因為她而有根本的改變。這就是我們無法改變他人人生的一種體現(xiàn)。

可是,在這個故事里,糟糕的部分往往是,妻子A是一個特別喜歡對他人情緒負責的人,是一個對他人的情緒忍不住去控制的人。

她無法忍受自己的先生出現(xiàn)了不好的情緒,看到對方的這種狀態(tài),她就會把自己代入:

丈夫的不開心都和自己相關,他的低落或者煩躁,是對自己的否定。

自己一定要去做點什么,改變丈夫的情緒反應,這樣她才能重歸平靜。

所以,妻子A遇到了丈夫的負面情緒,她會努力去討好或者付出,以期改變丈夫的情緒。

丈夫如果無法快樂,她會認為這是丈夫對自己的不滿,是自己不夠好,她自己將自己糾纏進丈夫的情緒里,這種感覺令她倍感難受。

然后,如果妻子A試圖對丈夫B的負面情緒負責,拯救,試圖改變對方,而丈夫仍然不能立刻改變自己的情緒,變得快樂或者狀態(tài)變好,那么取而代之的將是妻子A的強烈的憤怒。

妻子A會覺得,我做了這么多調整、讓步、付出,你怎么還是這樣?因此對丈夫B產(chǎn)生不滿或者恨意。

但是妻子A 沒有意識到,別人可能有別人的不快樂或者內心沖突。

沖突是我們內心常常出現(xiàn)的狀態(tài),不快樂也是一種權力,可是她卻試圖去控制和改變別人的這個部分。

這是很多親密關系,完全無法承受住一點點負面能量的考驗的原因。

因為一方會把自己糾纏進另一方的情緒里,覺得自己很重要,覺得自己可以做點什么去改變對方,覺得對方的不快樂就是因為自己不夠好。

結果,兩敗俱傷。

 03 

做別人情緒的旁觀者,

是我們一生的必修課

根據(jù)心理學的觀點,我們覺得自己很重要,往往是源于自戀。

在生命之初,小時候,我們的本能會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家庭的中心,父母的中心。

有的人,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在成為父母的“情緒拯救者”:

當你小時候,想著考好成績回家,就能看到難見歡顏的父母露出笑顏;

當你小時候,如果乖巧聽話,不惹是生非,就會減少父母在家激烈爭吵的頻率;

當你小時候,看到母親對父親的不滿和抱怨,于是你站到母親這一邊,試圖做些什么以平息母親的憤怒,或者挽救父母的關系.......

所有這些時候,都是一個孩子不自覺地成為了家庭成員的“情緒拯救者”的時候。

如果回溯童年,有的人或許會發(fā)現(xiàn),小時候的自己總是在承擔著父母的情緒,并且為了改善父母的情緒狀態(tài),而做出了很多努力。

例如表現(xiàn)出完美但不真實的自己,以期令父母感覺快樂和愉悅,這是孩子的本能——希望父母幸福,并且由于自戀,會認為自己在家庭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我們的父母,往往因為逃避,將自己不良情緒的責任推給孩子。

口口聲聲地說“都是為了孩子自己才不得不忍受自己的人生”,其實是把自己的情緒丟給孩子背鍋,讓孩子毫無選擇地成為了父母情緒的承擔者。

而這樣的人,長大后,依然會在關系里,重復這樣的模式。

每當關系出現(xiàn)或者快要出現(xiàn)沖突,他人快要進入不好的情緒時,這個人都會不自覺地要去做什么,來改變對方的情緒狀態(tài)。

而這種做什么,往往就是失去自我的討好、犧牲和付出。

就像我們小時候對著父母常做的那樣。

意識到自己在重復著童年的行為,覺察到自己正將他人的情緒攬上身去承擔,才能真正建立自我的界限。

將你的情緒決定權還給你,而我的情緒我自己負責,那么讓自己一個人快樂起來,比要求你面對的他人也必須快樂,簡單得多。

做別人情緒的旁觀者,是一門值得我們一輩子去修行的功課。

因為我們活在關系之中,就會常常被各種關系牽扯影響。

要找到自我的準心,獲得自我的平靜,需要我們懂得區(qū)分,哪些是他人自己要面對的情緒,哪些是我們可以努力的部分。

我們在童年時面對的日夜爭吵活得并不快樂的父母,這是父母的悲哀,但亦是他人要自己負責的人生。

現(xiàn)在回頭去看,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其實父母是解決不了自己人生的很多問題,以及內心自我的各種沖突,所以才會不快樂,不相愛,才會有那么多的互相傷害。

他們活在負面的情緒里,不是因為孩子,是因為他們自己沒有很好地面對和成長。

但在家庭的層面中,父母往往會把這部分自己不快樂的責任轉嫁給孩子,孩子又會不自覺地去承擔讓父母快樂的責任。這是一種嚴重的錯位。

我們需要覺察這個部分,回歸真相本身。

這個真相就是,父母也好,他人也罷,很多時候,他的不開心和你無關:

你在父母的世界里,沒有那么重要。

你在他的世界里,也沒有那么重要。

在每個人的世界里,最重要的都是那個人自己。

每個人的不快樂和內心的不和諧,都是自己的認知和選擇造成的結果。

最后,告別“情緒拯救者”這個身份,給你幾點“不客氣”的建議:

第一,常常提醒自己,你在別人的世界里,并不像你以為的那么重要。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只是他人世界中的一個角色而已。

你那么在意別人的情緒,是源于你的自戀,是因為你以為別人也會那么在意你的一舉一動,但其實在別人的世界里,主角都是他自己,無論這關系多么親密。

第二,當別人真的指責你,或表達對你的不滿意,你需要問問自己,你是否對自己滿意,你是否做了你應該的事情。

如果你在你的世界里,行得正,那么他在他的世界里如何定義你,就是他的事情。

最后,每個人都有權利不快樂,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處理的情緒,這是神都無法改變的事情。 

放下對他人的控制,放下自己想要越過邊界去承擔的責任。

事實是,我們都需要多一些努力,擺脫以往的行為慣性,才能真正地,從別人的情緒中,贖回自己。

- The End -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