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讀》 ——岳朝陽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人,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義流派。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稱為亞圣。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游歷于多國,希望追隨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后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 孟子的智慧澎湃如滔滔江河,讀《孟子解讀》(余國慶編. 黃山書社, 2003.)的啟示也不過是浪花中的一朵,看其對天地萬物、人情世故、人格修養(yǎng)的通透解讀。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仁政”學說,他給梁惠王和齊宣王描繪了“王道樂土”的遠景:讓農(nóng)民有一定數(shù)量的土地和生活資料,可以養(yǎng)活父母妻兒,兇年不致流離失所或死于溝壑。孟子希望君主“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與民同樂同憂成為千古格言。生逢盛世,乃國家之幸,人民之幸。國富民強,百姓安居樂業(yè),這是所有中國人心中最實際的理想。但孟子的一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及時的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無論何時,我們都要有憂患意識,以冷眼觀盛世,在安樂中拒絕驕奢,不重蹈盛世轉(zhuǎn)衰的覆轍。 孟子主張“性善”說,認為仁、義、禮、智是根于植心的善端,是人們天性中本來就有的美德。他認為“側(cè)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辭讓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通過對四端的解釋,通過心性修養(yǎng)擴充,使性善的萌芽得以成長。其“性善”說在心理學、教育思想上有它的積極意義,鼓勵人們尚志、勇敢,提倡與人為善,尊重人格,其人生觀是積極的,有作為的。孟子重視尚志,就是行仁義。在他看來,如果正義立場受到非正義力量的威脅,便主張站穩(wěn)正義立場,對非正義力量作堅決的斗爭,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就是“舍生取義”。而與之相對立的無疑是荀子的性惡論,荀子認為性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認為善是后天習得的?!吧泻美伞?、“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如果任由人的感性愿望,則必然出現(xiàn)爭奪、殘害、淫亂種種惡行,違反等級名分,破壞社會等級秩序,從而導致暴亂,人之性惡必須有待君師、禮法的教化才能夠合于道德規(guī)范,從而使社會得到治理。我們不能一味的批判某一種觀點,辯證的來看這個問題的話,從某種意義上說,孟子所謂的性與荀子所謂的性實非一事,孟子是理想主義者,荀子是現(xiàn)實主義者。 孟子十分重視個人的修養(yǎng),他有一套修身養(yǎng)性的理論和方法。他提出一個不以個人榮辱得失作為大丈夫的修養(yǎng)命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彼岢案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還提出要具備“浩然之氣”,培養(yǎng)自己的勇氣,成為大智大勇的人。當我們的心蒙塵太久,在市場經(jīng)濟的大格局下,一切向“錢”看似乎成了約定俗成的衡量標準,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快了,內(nèi)心的寧靜走丟了,那就讀讀《孟子》,少些欲望,修養(yǎng)靈魂。 在學習上,孟子提倡獨立思考,指出“心之官則思”、“ 盡信書則不知無書”,提倡知人論世,強調(diào)持之以恒,對我們都會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認真讀《孟子解讀》,用心靈感受字里行間的真意,找到自己想要的,是可珍藏一生的精神財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