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實際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將書寫者之字刻于立石稱為碑。碑往往由專門刻石者,將名家高手所書文章,鉤摹在石上,成'空心字',然后鐫刻,也有是由書寫者親手用紅色顏料書寫在石上,即“書丹上石”,然后由高手鐫刻。碑是用來歌功頌德、立傳、紀事的,寫碑者為書法名家、高手,歷代也有許多著名鐫刻者。碑的'拓本'通常也會稱為'碑'。 碑拓 帖,原是指書法家的墨跡真筆。宋代開始出現(xiàn)將名家真跡,經(jīng)鉤勒上石或上棗木板,鐫刻后拓印裝訂成帖,也稱'帖',或謂“法帖”。如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淳化閣帖》,王獻之《洛神賦》“玉版十三行”等等。碑為立石,刻帖用橫石。刻帖,是古代傳播學(xué)習(xí)書法的重要手段,后來有了影印技術(shù),刻帖就沒多大意義了。 刻帖 書寫在絹帛紙張上,傳于當世和后代者稱為墨跡。古人復(fù)制墨跡采用摹搨。一是響搨,把紙、絹覆在墨跡上,暗室中依窗映日,雙鉤填墨。二是用涂過黃蠟的紙覆在真品上進行摹取,稱為'硬黃本'。摹搨是直接覆在真跡上進行復(fù)制,其效果與真品最為接近,幾乎可以亂真,稱'下真跡一等',如由馮承素摹搨的神龍本《蘭亭序》。但在古代,普通人連這些名家真跡摹搨本都很難見到。 墨跡 后來,“碑帖'已合為一辭,用來泛指供學(xué)習(xí)書法取法的范本。'碑'主要指漢、魏、唐碑,有墓碑、廟碑、造像和摩崖等。'帖'則主要指書札或詩稿等。如今,印刷技術(shù)先進,愛好者可根據(jù)自己喜好選擇高質(zhì)量碑帖。 |
|
來自: 漢唐風(fēng)韻閣 > 《1..書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