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心屬火,最惡者水也,若心氣不虛,水之入胃,正足以養(yǎng)心,而水亦不敢直入以犯之。 惟心氣之虛,火先畏水,而水即乘其畏以相攻,火欲出而不得出,自郁于內(nèi)而氣不得宣,故筑動(dòng)而短氣,非氣之真短也?;鸺扰c水相戰(zhàn),則水正火之仇也,傷水惡水又何疑乎。 治法不可徒利乎水也, 利水必先消痰,而消痰必至損胃, 胃氣損而心氣愈虛,水與痰終難去也。 必須補(bǔ)心以生胃,散郁以利水,則火氣旺而水不能侵,自不至停于心下而變?yōu)闈裉狄病?/span> 方用勝水湯∶茯苓(一兩) 車前子(三錢) 人參(三錢) 遠(yuǎn)志(一錢) 甘草(三分) 菖蒲(一錢) 柴胡(一錢) 白術(shù)(一兩) 陳皮(五分) 半夏(一錢)水煎服。 一劑輕,二劑又輕,四劑全愈。此方六君子之變也。補(bǔ)心散郁并而行之,心氣健而火氣自通,火氣通而胃之氣自旺,土旺自能制水,何畏于水之攻心哉。此癥用加減運(yùn)痰湯亦效。人參(三錢) 茯神(一兩) 益智仁(一錢) 菖蒲(一錢) 澤瀉(五錢) 肉桂(五分)水煎服。
人有口吐涎沫,渴欲飲水,然飲水又不能多,仍化為痰而吐出,人以為水之在肺也,誰知是肺氣之熱乎。夫肺主氣,行營衛(wèi),布津液,周流于一身,不可停住者也。惟水邪入之,塞其氣道,氣凝不通,液聚不達(dá),遂變?yōu)橄涯?/span> 而清肅之令失,肺乃生火以自焚,故引外水以救內(nèi)火,然內(nèi)火終非外水可息,外水亦非內(nèi)火易消,故不化精津,仍變?yōu)樘迪讯贤乱?/span>。 治法清肺金之熱,不取給于外水,則水不入肺,而涎沫可解。然肺金失清肅之令,不止水邪之故。蓋水邪之入肺,因心火之克肺也。肺因火邪相侵,原思水以相濟(jì),水乃乘其渴而入之,故欲解肺金之熱,必須清心火之炎。方用解炎湯∶黃連(五分) 天花粉(二錢) 黃芩(一錢) 麥冬(一兩) 茯苓(五錢) 桔梗(一錢) 甘草(三分) 陳皮(三分) 神曲(五分)水煎服。一劑渴解,二劑痰消,不必三劑。此方清心肺之熱,而痰氣過升,亦非所宜。加入茯苓下行于膀胱,則火隨水走,其勢自順,既能消痰,又能降火,何至肺氣之壅塞乎。且此方雖消痰降火,不耗損肺金之氣,此痰之所以易消,火之所以易降也。此癥用息沸飲亦佳。麥冬(二錢) 款冬花(一錢) 茯神(二錢) 甘草(一錢) 桔梗(三錢) 黃芩(二錢) 天花粉(二錢) 竹葉(三十片)水煎服。
人有咳逆倚息短氣,其形如腫,吐痰不已,胸膈飽悶,人以為支飲之癥,誰知是胃氣之逆乎。 夫胃為水谷之海,宜順不宜逆,順則水化為精,逆則水化為痰。然逆有深淺之不同,逆淺而痰入于胸,逆深而痰入于膈。然而胃氣之逆,致痰飲上行,竟入于胸膈之間,則其逆亦甚。而逆何以至此也,胃為腎之關(guān),腎虛而氣沖于胃,則胃失其啟闔之權(quán),關(guān)門不閉,反隨腎氣而上沖,腎挾胃中之痰而入于肺,肺得水氣而侵,故現(xiàn)水腫之狀,咳逆倚息之病生。其癥似乎氣之有余,而實(shí)氣之不足,故短氣而不可以接續(xù)也。治法轉(zhuǎn)胃氣之逆,而痰可降,補(bǔ)腎氣之虛,而胃可順矣。方用轉(zhuǎn)胃湯∶山藥(一兩) 薏仁(一兩) 人參(一兩) 白術(shù)(五錢) 牛膝(三錢) 附子(一分) 陳皮(三分) 蘇子(二錢) 麥冬(一兩) 白芥子(三錢)水煎服。一劑胃氣平,二劑胃氣轉(zhuǎn),三劑咳逆短氣之癥除,四劑全愈。此方轉(zhuǎn)胃為名,而實(shí)所以轉(zhuǎn)腎氣之逆也。腎逆而后胃逆,然則腎轉(zhuǎn)正所以轉(zhuǎn)胃也。此等之病,非此大劑,則胃之氣必不能通于胃之中,而腎之氣必不能歸于腎之內(nèi),倘日日治痰,則耗損胃氣,而腎氣益逆,何日是降痰之時(shí)哉,勢不至于死不已也。此癥用加味參術(shù)苓桂湯亦佳。人參 茯苓 麥冬 山藥(各五錢) 白術(shù)(一兩) 破故紙(一錢) 蘇子 肉桂(各一錢)水煎服。 《辯證錄》
更多內(nèi)容請(qǐng)點(diǎn)擊此處 ? 我的診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