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30日
從長安區(qū)坐車前往興教寺,沿著少陵原下一路飛馳。這已經是第二次行在這條路上,樊川這片古老的土地樸素無華。盛唐時的景致已無從知曉,當年分布于此的樊川八寺也多成空目,興教寺可能是其中保存最好的。興教寺因有玄奘法師舍利塔而聞名于世。這位因為《西游記》被通稱為唐僧的人物,少年時就顯示出有主見、有毅力,游歷于各處學習佛法,因覺各派學說分歧,難得定論,而于貞觀年間西行取經。一路上雖沒有如小說上的離奇故事,但也困難重重九死一生。十多年后他帶著佛經東歸,在長安組織譯經近二十年。大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法師圓寂于銅川,初葬于長安浐河東岸的白鹿原。安葬時長安城萬人空巷,送葬守墓者無以計數,以表達對這位高僧的仰慕。后因大明宮即可望見白鹿原上的玄奘墓地而常常使高宗感傷,遂于總章二年(669年)遷于樊川現址,即長安區(qū)杜曲鎮(zhèn)東少陵原,并修寺護塔,唐肅宗賜塔額“興教”,寺院稱興教寺。大和二年(828年)重建舍利塔。
唐末戰(zhàn)亂,寺遭兵燹,塔被盜掘。僧人遷玄奘靈骨于終南山紫閣寺供奉;北宋時紫閣寺凋敝,僧可政奉頂骨舍利至金陵,建塔安葬;太平天國時,塔被毀,舍利隨埋于地下;1942年藏有舍利的石函被日寇掘得,“迫于輿論壓力”而轉交偽政權。其后舍利初分為三,后又再分至十二,今存其九,分奉于三國八地。一路飄零頗顯伶仃,而受世人供奉景仰,對于僧侶應是極大的榮譽。興教寺自宋代后屢有修葺,清同治年間,興教寺又毀于戰(zhàn)火,唯玄奘,及其二弟子窺基、圓測三位法師的舍利塔幸存。民國時重修了寺內建筑,又補修了三塔。1949年后又多次進行了維修。
玄奘及其二弟子的舍利塔位于興教寺西跨院,即慈恩塔院,呈品字形分布。院內古柏蔥郁。玄奘舍利塔為四面五級閣樓式塔,仿木構,但形制簡練,屬早期閣樓塔,一直倍受建筑史家和愛好者的關注。塔身第一層較高,其余各層較短,各層收進。各面均用磚砌出倚柱、闌額、斗栱,呈三間,唯第一層因后世加補外壁后無柱。斗栱一斗三升,出耍頭,無補間。各層出檐為兩層菱角牙子上磚疊澀砌出。倚柱露出三面,應表示八角柱。玄奘的二弟子是協助并繼承其譯經的窺基和圓測。窺基原名尉遲洪道,17歲出家,拜玄奘為師,年五十去世在譯經院的書案旁。其墓塔創(chuàng)建于唐高宗永淳元年
(682),大和三年(829)重建。圓測是新羅王孫,隨遣唐使來到長安,拜玄奘為師。臨終前,囑咐弟子將自己陪葬在師父的舍利塔旁,但未能成行。直到宋政和五年(1115)才自終南山豐德寺遷葬玄奘塔旁。二塔形制基本相同,四面三級閣樓式,磚疊澀出檐,但并未表示柱和斗栱等木結構。興教寺雖然遠離市區(qū),但要到達這里并不難?,F在門票十元,去的時候不巧,三塔均在維修,三塔塔銘刻石都被搬走了。
附長安華嚴寺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