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項紅 郁證病篇 郁證病癥:為情志郁滯、氣機不暢所致的一類疾病的總稱。其病位其病位在肝,但與心、脾、肝、腎、腦均有密切的關系。又可分為:氣郁、濕郁、痰郁、熱郁、血郁、食郁等六郁,還有五臟之郁,臨證當辨別之。 53上熱下寒身體虛 烏梅丸湯顯奇功 “烏梅丸”是張仲景《傷寒論》的方子。一般學者都知道它主要用于治療蛔厥、久痢等病證,實際上它是治療由于肝郁不舒而造成臟腑陰陽失調、上熱下寒的好方子。 盛夏季節(jié),赤日炎炎,驕陽似火,火辣辣的太陽像一把大紅傘籠罩著大地,整個城市像燒透的磚窯,熱得使人喘不過氣來。據(jù)說天氣預報今天最高的溫度是40度,這樣的天氣還會有人來看病嗎? 上午九點多鐘,一位年輕的女患者坐在我們的面前。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她已消除一周前憂愁、苦悶的情緒和心態(tài),臉上露出了燦爛的微笑。她高興地告訴我們,服了樊正倫教授的藥,已經好多了;能睡著覺了,上半身出汗、下半身怕冷的癥狀也明顯好轉;頭也不暈了,簡直就像換了一個人,所以再熱的天氣她也要來看病。她說:“找到這樣的好大夫真不容易,我一定堅持把病看好?!?/div> 原來這個女患者王某,27歲,是一位外企的職員。她工作壓力大,家庭負擔也較重,長期以來精神不振,睡眠不好。西醫(yī)說他得了慢性疲勞綜合癥。記得一周前她來看病時,面色萎黃晦黯,雙眼大而無神,眼眶周圍發(fā)青。她說她一直睡眠不好,入睡很難,眠時多夢,時有早醒;由于睡眠不足經常頭暈,動則出虛汗,但上半身汗出,下半身則怕冷;晨起腰痛,遇冷白帶清稀,少腹冷痛,月經正常;飲食不香,身體消瘦,精神萎靡,體倦乏力,很難應付目前的工作。她感到十分苦惱,但曾多次求醫(yī)服藥總是無效。 此人舌胖邊有齒痕,根苔厚膩,左脈沉弦、右脈沉滑,雙尺均弱。我一邊寫癥狀,一邊心中暗暗思量,覺得此人是上火下寒,心腎不交,脾虛濕盛,寒濕下注。 但是用什么方劑好呢?是用“交泰丸”,加上人參健脾呢?還是用“香砂六君子湯”加“二妙丸”呢? 正在我舉棋不定時, 樊正倫教授說出了他的見解。 他說:“我認為這個病人用'烏梅丸’最好?!?/div> “'烏梅丸’不是治療蛔蟲的嗎?”我心中暗暗想。 樊正倫教授又接著說出了用此方的道理: “因為'烏梅丸’辛開苦降,酸甘化陰,既可以清上又可以溫下,能夠徹底糾正她上熱下寒,陰陽失調的狀況?!边呎f邊開出方子如下: 烏梅30克 細辛3克 桂枝9克 附片6克 黨參15克 干姜9克 川椒9克 黃連9克 白芍12克 黃柏9克 當歸9克 甘草6克 七劑,水煎服。 開方后樊正倫教授解釋說:“'烏梅丸’是張仲景《傷寒論》的方子。一般學者都知道它主要用于治療蛔厥、久痢等病證,實際上它是治療由于肝郁不舒而造成臟腑陰陽失調、上熱下寒的好方子。方中重用烏梅,輔以白芍、甘草以酸甘化陰,以節(jié)制虛火之上炎,再加上黃連清上,桂枝、附子、干姜、川椒以溫下;黨參健脾,當歸養(yǎng)血,黃柏清相火。其中烏梅、細辛一收一散,黃連、川椒一清一溫,是舒肝溫脾、清上溫下配伍得當?shù)慕^妙之方”。 提到干姜,還有一段生姜的傳說: 相傳,清代名醫(yī)吳鞠通,一日踏青于郊外,遇眾人圍觀一倒地農婦,他出于醫(yī)生的職責,便上前診視。該農婦四肢厥冷,脈微細欲絕,問守候在旁的其夫。方知連日泄瀉,腹痛怕冷,今晨昏厥,至此還未神清。吳鞠通因游春在外,未帶救治藥針,忽想起身邊有“佩姜”一塊,遂解予其夫,命速煎湯給患者服下。農婦飲下姜湯后,不一會兒功夫就眼開、肢溫,并立身坐起,觀者無不稱奇,稱吳為“神醫(yī)救命”。原來,吳鞠通的這塊“佩姜”即是干姜。 生姜,性味辛、微溫,入肺、脾、胃經??山獗砩⒑⒅箛I、除痰、解毒等。治療風寒感冒,在辛溫解表藥中加幾片鮮生姜,就能增強解表發(fā)汗的作用。干燥的生姜既為干姜。干姜善于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所以才有上面的故事。 “為什么'烏梅丸’能治療上火下寒呢?”我問樊正倫教授。他耐心地回答說:“人體的五臟,肺為天,脾為地,腎為水,心為火,在天地水火之間,有鳳來調節(jié)。肝木是風。只有風動(肝氣疏泄),才能天地互用,水火相濟?!彼允娓问侵委熎诰C合癥一類的郁癥的大法。 果然立竿見影。經方“烏梅丸”用后,使陰陽得以調整,病人大見其效。我不由得在心中豎起了大拇指,深深地佩服樊正倫教授古方今用的功底。古方是前人經過多年實踐經驗獲得的結晶。而古方新用,發(fā)揮其方劑配伍得當、用藥周全的特點,是把傳統(tǒng)中醫(yī)發(fā)揚光大的一條捷徑。愿我們所有中醫(yī)都能努力挖掘中醫(yī)學寶庫中的寶藏為患者服務,使傳統(tǒng)醫(yī)學之花更加輝煌奪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