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統(tǒng)系列之7 如上一篇所述,雅各布·貝肯斯坦于70年代初提出了黑洞熵的概念,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個瘋狂的想法,遭到幾乎所有黑洞專家的反對,因為當年的專家們都確信“黑洞無毛”,可以被三個簡單的參數(shù)所唯一確定,那么,黑洞與代表隨機不確定性的“熵”應(yīng)該扯不上任何關(guān)系!唯一支持貝肯斯坦瘋狂想法的黑洞專家是他的指導教師惠勒。筆者讀理論物理學史所得到的印象中,惠勒似乎總是支持任何瘋狂的想法。當年惠勒的另一個學生:休·艾弗雷特(HughEverett III,1930年-1982年),也是在惠勒的支持下,因提出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詮釋”而著名?;堇兆约壕驮?jīng)有過許多瘋狂的念頭?;堇兆钪膶W生費曼曾經(jīng)這樣說:“有人說惠勒晚年陷入了瘋狂,其實惠勒一直都瘋狂?!?/span> 貝肯斯坦的黑洞熵概念立刻帶來一個新問題:如果黑洞具有熵,那它也應(yīng)該具有溫度,如果有溫度,即使這個溫度再低,也就會產(chǎn)生熱輻射。其實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邏輯推論,但好像與事實不符。不是說任何物質(zhì)都無法逃逸黑洞嗎?怎么又可能會有輻射呢?但當時的貝肯斯坦畢竟思想還“瘋狂”得不夠,他并沒有認真去探索黑洞有無輻射的問題,而只是死死咬住“黑洞熵”的概念不放。 還是殘廢人霍金的腦瓜子轉(zhuǎn)得快。但其實,最早認識到黑洞會產(chǎn)生輻射的人并不是霍金,而是莫斯科的澤爾多維奇,霍金從與貝肯斯坦的戰(zhàn)斗中,以及澤爾多維奇等人的工作中吸取了營養(yǎng),得到啟發(fā),意識到這是一個將廣義相對論與量子理論融合在一起的一個開端。于是,霍金進行了一系列的計算,最后承認了貝肯斯坦“表面積即熵”的觀念,提出了著名的霍金輻射【1】。 根據(jù)熟知的熱力學公式:dE = kTdS,(使用自然單位,令波爾茲曼常數(shù)k=1),溫度可以看作是使得系統(tǒng)的熵增加1比特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從黑洞熵的表達式: SBH= kBAc3/(4πhG) 可得史瓦西黑洞的溫度: TBH= hc3/(4GMkB) 此即霍金的黑洞溫度表達式。根據(jù)物理學中黑體輻射的基本原理,一個系統(tǒng)如果具有溫度,便會有與此溫度相對應(yīng)的黑體輻射譜,由此霍金提出了黑洞也會輻射的概念。當然,因為對一般情況下的黑洞,計算出來的溫度值非常低,大大低于宇宙中微波背景輻射所對應(yīng)的溫度值(2.75Ko),不太可能在宇宙空間中觀測到霍金輻射。不過,從以上公式可知,黑洞的溫度與黑洞質(zhì)量M成反比,有可能在宇宙大爆炸初期產(chǎn)生的微型黑洞中觀測到。
圖1:(a)經(jīng)典黑洞和黑洞熵(b)霍金輻射與量子力學的矛盾 圖1a所示黑洞的左邊代表“無毛”的經(jīng)典黑洞。如果考慮黑洞的熱力學性質(zhì),便相當于認可黑洞有一定的內(nèi)部微觀結(jié)構(gòu),如圖a右半邊所示。能量在這種結(jié)構(gòu)中的分配方式構(gòu)成了黑洞熵,熵值的大小正比于黑洞視界的表面積。 霍金輻射的概念產(chǎn)生了一連串的問題,其主要代表是所謂的“黑洞信息悖論”。 黑洞輻射不是一個簡單的公式就能了事的,首先得說明輻射的物理機制。根據(jù)霍金的解釋和計算, 黑洞輻射產(chǎn)生的物理機制是黑洞視界周圍時空中的真空量子漲落。在黑洞事件邊界附近,量子漲落效應(yīng)必然會產(chǎn)生出許多虛粒子對。這些粒子反粒子對的命運有三種情形:一對粒子都掉入黑洞;一對粒子都飛離視界,最后相互湮滅;第三種情形是最有趣的:一對正反粒子中攜帶負能量的那一個掉進黑洞,再也出不來,而另一個(攜帶正能量的)則飛離黑洞到遠處,形成霍金輻射。這些逃離黑洞引力的粒子將帶走一部分質(zhì)量,從而造成黑洞質(zhì)量的損失,使其逐漸收縮并最終“蒸發(fā)”消失。見示意圖1b。 然而,這種機制將導致“信息丟失”。黑洞是由星體塌縮而形成,形成后能將周圍的一切物體全部吸引進去,因而黑洞中包括了原來星體大量的信息。而根據(jù)霍金描述的機制,輻射是由于周圍時空真空漲落而隨機產(chǎn)生的,隨機的過程不可能包含黑洞中任何原有信息,這種沒有任何信息的輻射最后卻導致了黑洞的蒸發(fā)消失,那么,原來星體的信息也都隨之黑洞蒸發(fā)而全部丟失了??墒橇孔恿W認為信息不會莫名其妙地消失。這就造成了黑洞的信息悖論。 此外,形成“霍金輻射”產(chǎn)生的一對粒子是互相糾纏的。處于量子糾纏態(tài)的兩個粒子,無論相隔多遠,都會相互糾纏,即使現(xiàn)在一個粒子穿過了黑洞的事件視界,另一個飛向天邊,似乎也沒有理由改變它們的糾纏狀態(tài)。 信息悖論的爭論和探討不斷,使黑洞專家們似乎發(fā)起了一場“戰(zhàn)爭”,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倫納德·薩斯坎德(Leonard Susskind,1940年-)的《黑洞戰(zhàn)爭》一書中,對此有精彩而風趣的敘述【2】。 霍金相信他的研究結(jié)果,只好認為信息就是“丟失”了。戰(zhàn)爭的另一方則強調(diào)量子力學的結(jié)論,認為信息不可能莫名其妙地丟失。形成黑洞之前星體的信息,以及黑洞形成后掉入黑洞物質(zhì)的信息,都保存在黑洞視界的二維球面上,猶如一張儲存立體圖像信息的“全息膠片”,在霍金輻射過程中,這些信息應(yīng)該會以某種方式被重新釋放出來。 圖2:“黑洞信息悖論”大事記 黑洞包含時空的奇點,是廣義相對論理論應(yīng)用到極致的產(chǎn)物,黑洞的熱力學又涉及到量子理論。因此,黑洞提供了一個相對論與量子相結(jié)合的最佳研究場所,使得理論物理學家們既興奮又頭痛。2015年LIGO接收到了黑洞合并事件產(chǎn)生的引力波,更讓物理學家們感覺這方面的理論設(shè)想有了賦之于實驗驗證的可能性。 圖2列出了從1916年廣義相對論預言黑洞開始,到之后的黑洞信息悖論,對“黑洞視界”的描述所歷經(jīng)的幾個關(guān)鍵年代。本世紀初,隨著物理學特別是弦論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研究人員認為,掉入黑洞中的信息會在黑洞消失時逃逸出來,這些討論迫使霍金于2004年接受了這種觀點,盡管他仍然不清楚信息是如何逃逸的。 2012年左右,美國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四位理論物理學家(AMPS),以約瑟夫·玻爾欽斯基(JosephPolchinski)為首,發(fā)表了一篇論文:《BlackHoles:ComplementarityorFirewalls?》【3】。文中提出了“黑洞火墻”理論。(作者注:Firewall可以翻譯成防火墻,但在這兒的意思不是“防火”的墻,而是“著火”的墻,故翻譯為“火墻”)。他們認為,在黑洞的視界周圍,存在著一個因為霍金輻射而形成的能量巨大的火墻。當量子糾纏態(tài)的粒子之一,(或者說愛麗絲),穿過視界掉到這個火墻上的時候,并不是像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悠悠然什么也不知道,毫無知覺地穿過視界被拉向奇點,而是立即就被火墻燒成了灰燼。原來的量子糾纏態(tài)也在穿過視界的瞬間便會立即被破壞掉。 這篇論文把矛盾集中到了黑洞的事件視界上?;艚鹩?/span>2013年8月份在加州圣巴巴拉卡維利理論物理研究所召開的一次會議上發(fā)表了講話,就此爭論表態(tài),并于2014年1月22日發(fā)表一篇文章,提出另一種新的說法,認為事件視界不存在,所以也沒有什么火墻。霍金代之以一個替代視界叫做apparenthorizon(表觀視界),認為這個所謂的表觀視界才是黑洞真正的邊界。并且,這一邊界只會暫時性地困住物質(zhì)和能量,但最終會釋放它們。因此,霍金宣稱黑洞不黑,應(yīng)該叫做“灰洞”。 在2016年1月的一篇網(wǎng)上文章中,霍金又有了新花樣,他和劍橋大學同事佩里,及哈佛大學的斯特羅明格的文章后來發(fā)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4】。文中表示,導致信息悖論問題的原來假設(shè)中有一些錯誤。他們的最新文章指出了該問題的研究方向,也許能帶來解決悖論的方法。 上述文章認為,在霍金原來對黑洞輻射的解釋中有兩個隱含的錯誤假設(shè),一是認為黑洞雖然有熵但仍然無毛,二是認為真空是唯一的。而實際上,量子理論中允許無數(shù)個簡并真空,另外,黑洞并非無毛,而是長滿了“軟毛”。 “軟毛”的概念與斯特羅明格近幾年的另一個研究有關(guān)。原來所謂的黑洞無毛原理中決定黑洞的三個參數(shù),對應(yīng)于能量(質(zhì)量)、電荷、角動量3個守恒量。斯特羅明格在研究引力子散射時發(fā)現(xiàn),在量子真空中存在無數(shù)多個守恒定律,相當于有無數(shù)多根毛。不過,這是一些“軟毛”。軟的意思是說,這些毛的能量極低,低到測量不到的范圍。并且,“軟毛”的理論對電磁波也成立,因此,三人便將其用于黑洞研究中,通過考慮存在黑洞時的電磁現(xiàn)象來解釋信息悖論,據(jù)說得到不錯的結(jié)果,稱之為黑洞的“軟毛定理”。 比如說,黑洞附近真空中存在能量極低(幾乎為零)的光子,可稱為“軟”光子。這種“新真空”對應(yīng)一種新守恒荷,新荷的守恒定律是通常電荷守恒的推廣。在經(jīng)典的引力與電磁學中,黑洞視界對新守恒荷的貢獻為零,而霍金等三人的文章中研究了黑洞視界對新荷的貢獻,認為這種貢獻不為零,這些軟光子組成了黑洞上的“軟毛”。黑洞可以攜帶的軟毛有無數(shù)根。作者還進一步證明了,在黑洞輻射時,即一個粒子掉入黑洞,一個粒子飛離黑洞的過程中,會為黑洞增添一個軟光子,或者說,激發(fā)視界長出一根軟毛。軟毛上記載著掉入黑洞的粒子的信息,新荷的守恒定律意味著黑洞蒸發(fā)時視界軟毛上的有關(guān)信息將被釋放出來。 霍金等三位作者也承認他們并沒有完全解決黑洞信息悖論,他們研究了“軟”光子,但尚未研究“軟”引力子。此外,這種軟毛是否能夠真正解決信息丟失問題?也還有待研究者們進一步的跟進。 參考文獻 【1】Hawking,S.W. (1974). 'Black hole explosions?'. Nature 248 (5443): 30–31. 【2】[美]倫納德·薩斯坎德著,李新洲等譯,《黑洞戰(zhàn)爭》[M],湖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 pp. 155-210。 【3】A.Almheiri,D. Marolf, J. Polchinski, J. Sully, Black Holes: Complementarity orFirewalls?,J. High Energy Phys. 2, 062 (2013) 【4】S.W. Hawking, M. J. Perry, and A. Strominger, “Soft Hair on BlackHoles,” Phys. Rev. Lett. 116, 231301 (20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