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德純金觀音像 明代金佛像神態(tài)優(yōu)美,用材精良,特別是明宣德(在位1426—1435)觀音金像,其審美意識和制作工藝達到極高水平。確立了漢傳觀音像的標準造型并沿傳至今。宣德觀音采用純金制作。小巧精致,生動祥和,形態(tài)優(yōu)美端莊。宣德皇帝朱瞻基賦予觀音永遠的慈祥,永遠的微笑。比之同時代的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其微笑更加生動迷人。且工藝制作難度比《蒙娜麗莎》更要難上許多倍。1452年,巨匠達.芬奇在意大利出生,此時,宣德皇帝朱瞻基已經(jīng)死去了十七年。 簡約之美是唯美的最高品味,此觀音簡約而精致。智慧的寬額,飽滿的臉龐,頭頂日月披道家仙巾,衣衫單薄貼身且有立體感。身體比例正確,發(fā)絲細微深刻,瓔珞細小清晰,寧靜而生動,自在而祥和。給人以愛從心生的充實感受。將觀音置于桌上便自動前后拜拜,仰躺時側(cè)左右搖晃,手搖時“沙沙”作響,顯示有求必應(yīng)的效果。每一細微處無不彰顯制作大師的工藝水平。制作完成后,再用商周青銅器的黑漆古碾成細末加藥水蒸煮作偽處理,產(chǎn)生微綠銹色。同時在底款處作多處防偽處理。顯示宣德皇帝的個人喜愛及獨享風格。此尊純金觀音高11厘米,頭部和身體微微右傾(帝王自用的特征之一)。宣德時期皇帝與官員有用”隨身佛“之習俗,純金為皇帝專用。 佛教自東漢時傳入中國中原地區(qū),迄今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早期佛像主要是漢傳佛教造像,如北齊、北魏、隋唐、宋遼等時期,都是中國佛教造像的高潮期,而南詔、吐蕃、大理等地所鑄的佛像更有著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文獻記載最早的民族佛像的創(chuàng)始者是東晉的戴逵,他與其子戴勃、戴都善長雕鑄佛像,所鑄作品極其逼真?zhèn)魃?,因而被譽為“戴家樣”。北魏時期佛教大盛,銅佛的鑄造風靡一時,甚至皇后的選取也與是否能夠鑄成佛像有關(guān):嬪妃生子后,必令手鑄佛像,成者為后,敗者賜死。 特別是明清兩代,出于民間供奉和安撫、籠絡(luò)西藏的政治需要,朝廷大力扶持藏傳佛教在中原的傳播。藏傳金銅造像迅速發(fā)展,形成了金銅佛像制作的高峰期,尤其是在明代的永樂、宣德時期和清代的康熙、乾隆兩朝。這些漢地制作的藏式佛像,特別是明清宮廷造像,外表大都采用鎏金制作,工藝精湛,氣勢輝煌,姿態(tài)普遍富于動感,頗具震撼力,在撫慰人心的同時,也凸顯尊崇之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