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12位著名老中醫(yī)治療心衰的臨床經(jīng)驗分享!

 好人一生平安0v 2018-05-19




慢性心力衰竭屬中醫(yī)“心衰”范疇,中醫(yī)藥治療心衰取得較好的效果。為建立慢性心力衰竭的中醫(yī)最佳診療方案,我們通過查閱文獻對名老中醫(yī)治療心衰的經(jīng)驗進行了總結(jié),這些經(jīng)驗對于臨床治療急心衰有很好的學習和借鑒作用,對制訂心衰的中醫(yī)診療方案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趙錫武


認為本病證屬心腎陽衰,水氣上逆,凌心犯肺。肺滿、喘促、心悸諸癥較為常見。其心悸之治非補益氣血、養(yǎng)心復脈之所能,當取強心扶陽、宣痹利水之真武湯為主,輔佐“開鬼門”、“潔凈府”、“去菀陳”、“治水三法”,方能奏效。


李介鳴


認為心衰若以心悸氣短為主癥,多以氣陰兩虛為主,當以益氣養(yǎng)陰,方以生脈散為主方。以呼吸困難為主癥,多以溫補肺腎為主,方以右歸飲加減。心衰若以水腫為主癥,治療宜用抑陰扶陽、溫陽化氣利水法,方以苓桂術(shù)甘湯加味。其對臨床常見癥狀的處理也具有經(jīng)驗。



(1)尿量減少:利尿為治療心衰之關(guān)鍵。最常用的利尿中藥有:獲苓、豬苓、車前子、冬瓜仁、冬瓜皮、澤瀉等。對水腫較重的患者,尤其是腹水者多用牽牛子末;腹水肝大者可加三棱、莪術(shù)。胸水與心包積液者可在辨證基礎(chǔ)上加己椒藶黃湯治療。


(2)心律失常:心衰患者往往心率偏快,多伴有房性早搏、心房纖顫或室性早搏等等,可加琥珀末、紫石英、珍珠母以加強鎮(zhèn)心安神作用。心率偏慢或有傳導阻滯或竇房結(jié)功能低下,可加獨參湯或保元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用補腎陽藥,如仙茅根、淫羊藿、鹿角膠、補骨脂等以溫腎陽促心陽。對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療強調(diào)用溫藥。


(3)感冒與感染:本著先表后里的原則,先糾正感冒再治心衰。


(4)咳血問題:心衰患者因肺動脈高壓或肺瘀血易出現(xiàn)咳血或痰中帶血絲的癥狀,在辨證基礎(chǔ)上加入代赭石、旋復花、紫蘇子霜等降氣止血藥,同時還可加大小薊、側(cè)柏葉、血余炭、藕節(jié)炭等。


(5)胃腸癥狀:心衰患者多有胃腸道瘀血,又多長期服用強心、利尿以及抗心律失常類藥物,易出現(xiàn)胃腸功紊亂,如惡心納呆、胃脘脹滿等癥狀,又常可加重心衰,可加砂仁、陳皮、佩蘭等健脾行氣的藥物,調(diào)和胃腸功能,以助后天之本。


(6)口干渴:心衰患者長期服用利尿劑而損傷陰液,常表現(xiàn)為口干渴,可用生地黃、石斛、元參、沙參等養(yǎng)陰生津的藥物。


顧景琰


認為心衰乃五臟同病。治療原則當以扶正補虛為本,祛除實邪為輔。補虛主在培補心肺腎脾,調(diào)和氣血陰陽;祛邪主在和血通絡(luò),溫化水濕。治療常以參附湯與生脈散為基本方藥。


顏德馨


認為心衰是本虛標實之證,病機關(guān)鍵點是心氣陽虛,心血瘀阻,提出“有一分陽氣,便有一分生機”、“瘀血乃一身之大敵”的觀點。在臨床上將心衰分為心氣陽虛、心血瘀阻即可基本把握心衰的辨治規(guī)律。心氣陽虛為主者,以溫運陽氣為重要法則。心血瘀阻為主者,行氣活血是關(guān)鍵。據(jù)此制定溫運陽氣方、行氣活血方[溫運陽氣方藥物組成為熟附子6g,炙麻黃9g,細辛4.5g,生蒲黃9g(包煎),丹參15g,葛根15g。行氣活血方藥物組成為桃仁9g,紅花9g,赤芍9g,當歸9g,川芎9g,生地黃12g,柴胡4.5g,枳殼6g,牛膝9g,桔梗6g,降香2.4g,黃芪15g],每于辨證論治基礎(chǔ)上加以下藥對


(1)附子配半夏:兩藥合用,同氣相求,具溫陽化飲,降逆散結(jié)之效。


(2)黃芪配葶藶子:攻補相兼,一升一降,升則補宗氣以扶正,降則瀉肺氣以消水,用治心水證有固本清源之效。


(3)澤蘭配益母草:兩藥相配,相須而施,活血利水,瘀水同治,用治“血不利則為水”之證,有“菀陳則除之”之功效。


張琪


認為心衰病機以心腎陽虛為本,血瘀水停為標。心陽鼓動無力,心氣不能正常推動血液運行為病之本;瘀血、水飲等病理產(chǎn)物阻滯為病之標。


心陽虛衰、血絡(luò)瘀阻證治以益氣溫陽、活血通絡(luò),方予調(diào)心飲子加減,藥用人參15g,黃芪25g,甘草20g,小麥50g,紅棗5枚,附子(先煎)、桂枝、麥冬、五味子、紅花各15g,丹參20g,雞血藤30g,赤芍15g。


心腎陽衰、水氣凌心、血絡(luò)瘀阻證治以益氣溫陽利水,方予溫陽益心飲加減,藥用人參、附子各15g,茯苓20g,白術(shù)15g,白芍20g,桂枝、生姜各15g,澤瀉、丹參各20g,紅花15g,葶藶子20g,甘草15g。


周仲瑛


認為心衰屬于本虛標實,氣(陽)虛而瘀,水飲上犯心肺。由于氣(陽)虛血滯,臟腑氣化功能障礙,水液輸布失常,使體內(nèi)水濕痰飲潴留,以致本虛與標實互為因果。且尤以血瘀為其主要病理因素。確立以“益陰助陽、活血通脈”為治法,溫養(yǎng)心腎以治本,注意陰中求陽;活血通脈以治標,血行則痰化、飲祛、水行。


查玉明


認為慢性心衰的發(fā)展系正虛邪實、心肺兩損,最終精氣被奪,出現(xiàn)心陽衰竭之重證。心衰病機,其標在心,其本在腎。溫腎陽、益心氣是治療慢性心衰的最佳法則,以真武湯為基礎(chǔ)加減化裁。



林沛湘


認為心衰本虛為氣虛、陽虛、氣陰兩虛,標實為瘀血、痰飲。氣虛與陽虛,主要是心肺腎氣虛與心腎陽虛。氣虛者宜養(yǎng)心補肺益腎,常用養(yǎng)心湯合補肺湯化裁。陽虛內(nèi)寒,水濕泛濫者,常用金匱腎氣丸合真武湯加減。若為格陽戴陽者,則須回陽救逆,可用四逆湯合獨參湯加味治之。氣陰兩虛又可表現(xiàn)為心肺氣陰兩虛、心脾氣陰兩虛及心腎氣陰兩虛。以心肺氣陰兩虛為主者,用生脈散合補肺湯化裁。以心脾氣陰兩虛為主者,方用歸脾湯合補中益氣湯或參苓白術(shù)散化裁。心腎氣陰兩虛者,方用參芪地黃丸加味。瘀血阻滯宜活血化瘀,用血府逐瘀湯化裁。痰濕者治宜燥濕化痰,可用二陳湯、平胃散為主治療。若痰飲甚者,治宜化痰逐飲,方用五皮飲或葶藶大棗瀉肺湯化裁。


李可


擅于運用破格救心湯救治心衰垂危重癥,該方以附子30~200~300g,干姜60g,炙甘草60g,高麗參10~30g,山茱萸凈肉60~120g,生龍骨粉、生牡蠣粉、活磁石粉各30g,麝香0.5g組成。本方以四逆湯合參附龍牡救逆湯及張錫純氏來復湯重用附子、山茱萸肉加麝香而成。方中使用大劑量附子,以大劑量甘草監(jiān)制附子的毒性。重用山茱萸肉、生龍骨、生牡蠣,認為山茱萸肉一味,“大能收斂元氣,固澀滑脫。收澀之中,兼條暢之性,故又通利九竅,流通血脈,斂正氣而不斂邪氣”。


郭維琴


認為氣虛血瘀、陽虛水泛是心衰的主要病機。心氣虛、心陽虛是其病理基礎(chǔ),血脈瘀滯為其中心環(huán)節(jié),瘀血、痰濁、水飲乃其標實之候。益氣活血、溫陽利水是心衰的重要治法。強調(diào)扶正固本,絕不可本末倒置,一味攻逐,以傷正氣。常用基本方為黃芪15~30g,黨參15~3g,益母草10~15g,澤蘭10g,桂枝6~10g,制半夏10g,北五加皮4~10g。


咳嗽喘息不得臥者加紫蘇子、葶藶子、桑皮、白果等;水腫明顯伴咳吐稀白沫痰者加白術(shù)、茯苓、豬苓、車前子、白芥子等健脾利水、祛痰之品;若陽虛明顯、畏寒肢冷者加附子、菟絲子、仙茅、補骨脂等溫補腎陽;久服桂枝者加麥冬以免溫燥;有陰虛表現(xiàn)者去桂枝加麥冬、五味子;頑固性心衰而心臟擴大者,北五加皮用量減少;有嘔吐者加用竹茹、生姜;若見陽脫用生脈、四逆合方以益氣固陽救逆,并配合相應(yīng)的西藥急救,以圖轉(zhuǎn)危為安。


施今墨


認為本病以心氣心陽不足為多,或有心氣心陰(血)虛虧者。其臨床發(fā)作癥狀,則呈氣逆(滯)血瘀(郁)、水氣泛濫為要。若以心脾兩虛之證為主,而呈心悸氣短、納差肢腫、失眠神疲者,則用歸脾湯、柏子養(yǎng)心丸以益氣養(yǎng)血、補心健脾。若以水腫為主,當判斷證候虛實。虛證為心氣(陽)不足,腎陽虛衰。輕則益氣強心、通陽利水,藥如黃芪、黨參、桂枝、茯苓,只從心陽治療即可收效;重則宜溫腎壯陽、利水消腫,以附子、白術(shù)、桂枝、黃芪、防己為主,并用金匱腎氣丸、滋腎通關(guān)丸,必須心腎同治,方有作用。水腫重癥,擬活血、行氣、利水之法,以氣滯血瘀、水氣泛濫為標實圖治;若水道通利,腹水見消,即改用桂附八味丸緩補脾腎而效。


鄧鐵濤


認為心衰為本虛標實之證,以心陽虧虛為本,瘀血水停為標。五臟相關(guān),以心為本,他臟為標。治療上陰陽分治,以溫補陽氣為上。心衰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型,即心陽虛型與心陰虛型,故立溫心陽和養(yǎng)心陰為治療心衰的基本原則,代表方為暖心方(紅參、熟附子、薏苡仁、橘紅等)與養(yǎng)心方(生曬參、麥冬、法半夏、茯苓、田三七等)。


在此基礎(chǔ)上,血瘀者加用桃紅飲(桃仁、紅花、當歸尾、川芎、威靈仙)或失笑散,或選用丹參、三七、雞血藤等;水腫甚者加用五苓散、五皮飲;兼外感咳嗽者加豨薟草、北杏仁、紫菀、百部;喘咳痰多者加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膽南星、海浮石;濕重苔厚者加薏苡仁。喘咳欲脫之危癥則用高麗參合真武湯濃煎頻服,配合靜脈注射麗參針、參附針、或參麥針,以補氣固脫。


在心衰用藥方面,鄧老補氣除用參、芪、術(shù)、草之外,喜用五爪龍,且用量多在30g以上。


對于心衰的辨治,強調(diào)病證結(jié)合,靈活變通。根據(jù)心衰的不同病因,適當調(diào)整治療方案。病因為冠心病者,多見氣虛夾痰、痰瘀互結(jié),可用溫膽湯加人參、白術(shù)、豨薟草、田三七等,以益氣祛痰、溫陽通脈。若屬陰虛,則多用溫膽湯合生脈散加減。病因為風濕性心臟病者,每有風寒濕邪伏留,易反復發(fā)作,治療則在原基礎(chǔ)上加用威靈仙、桑寄生、豨薟草、防己、雞血藤、桃仁、紅花以祛風除濕。病因為肺源性心臟病者,可配合三子養(yǎng)親湯、猴棗散,鵝管石、海浮石等溫腎納氣,降氣平喘。病因為高血壓性心臟病者,大多數(shù)肝陽偏亢,則需配合平肝潛陽法,常用藥物有草決明、石決明、代赭石、龜板、牡蠣、鉤藤等。原有糖尿病或甲亢的患者,證候多屬氣陰兩虛,治療一般以生脈散加味。糖尿病患者可加山茱萸肉、桑螵蛸、玉米須、仙鶴草、淮山藥等,淮山藥用量宜大,一般60~90g;甲亢者則加用浙貝母、生牡蠣、山慈姑、玄參等,以化痰軟堅、散結(jié)。


總之,名老中醫(yī)均認為心衰多屬本虛標實,本虛以氣虛、陽虛為主;標實以瘀血、水飲、痰濁居多。本虛(心陽氣虧虛)是心衰發(fā)病的關(guān)鍵,是心衰發(fā)作的始動因素,并貫穿整個病理過程始終。氣虛及陰,可表現(xiàn)為氣陰兩虛。但氣虛、陽虛、血瘀是心衰中醫(yī)辨證的綱領(lǐng)。標實乃因本虛所致,是在本虛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標實為心衰發(fā)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兼證;主要表現(xiàn)為血瘀、水停及水邪上泛、痰濁。急性發(fā)作期是在氣虛、陽虛基礎(chǔ)上偏于標實(水飲、瘀血、痰濁),緩解期偏于本虛(氣虛、陽虛、陰虛)。治療上均認為益氣溫陽、活血利水是心衰的重要治則,同時需要兼顧養(yǎng)陰。以補虛扶正為本,祛除實邪為輔,補虛重在益氣溫陽,驅(qū)邪重在活血化瘀,化痰利水。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